珈乐Carol
· 江西感觉原因有很多,一,康熙为了打仗省钱挑下河,靳辅陈潢不从,君主怎么可能容忍不听话的臣子,尤其是过去你们治水我为你们力排众议,一而再再而三的保你们,如今我要人们二人支持我,却要抗命,如何不让人恼火。二,淤田案,康熙就淤田案质问靳辅时,靳辅不争辩的原因是,确实是他把田卖给了以明珠索额图为首的朝中大员,靳辅和陈潢不一样,靳辅是知道官场这些道道的,卖田给朝中官员为的就是在治河时让他们行个方便不要从中掣肘,不处理好这些关系治河开展肯定是举步维艰。但从二次决堤康熙希望靳辅上书自辩,之前还给靳辅密匣来看,康熙是希望靳辅不要自外于他,不要站队结交其他党羽,完完全全成为他的近臣的。可是靳辅却总是退后一步,儿子出事不求情,决堤不申辩,带枷工作也不上书请求去掉,这在康熙看来可能过于生分了。假如靳辅对谁都这样规规矩矩倒也没事,可偏偏他去卖田给明珠和索额图,还不向他汇报,平时装高冷,背地和别人好,康熙怎么可能不发火。三,党争,康熙这时期还是很宠爱太子的,虽然他闯了祸,但也必须给他收拾好,并且还要打击其他有想法的皇子,所以要借着淤田案整倒明珠,而这淤田案又不能不绕过靳辅,那没办法,谁叫你卖田给太子党,说起来太子犯错你靳辅也发挥了作用,最近你还给朕唱反调,也别怪朕惩戒你一番。
青痕
· 浙江对他们二人变化的契机是三番平息,台湾收复,正是意气风发,说一不二的时候,君权不容挑衅。人嘛,总有膨胀的时候,更何况那时候的康熙确实取得了旷世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