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非成败转头空:弗里克世界杯用人长评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托马斯•穆勒:“如果说这是我在国家队的最后一场比赛,我想对球迷说:‘这是一种巨大的快乐,我一直努力让自己的心留在球场上。并不是我所有的行动都成功了,但我总是怀着满满的爱去做。’”
当人们开始调侃本届世界杯是诸神黄昏,感慨C罗和梅西迟暮时分最后的英雄之路时,或许我们还没有清晰地意识到穆勒的老去。可当德国队小组赛再一次惨痛出局,穆勒转身离去,笑容不在,脸上褶皱又变多的时候,我们或许才开始意识到,故事的结束已经悄然来临了。
言归正传,这一次德国队再次在小组赛折戟,其中首战被日本队逆转更是成为了四年前输给韩国之后,第二次“意外”输给亚洲球队而导致积分不够,成为了德国足球耻辱柱上浓墨重笔一段,更是足以永久载入两个亚洲邻国的足球史册。从勒夫到弗里克,德国有变化吗?一时间,之前有多少人期待,现在就有多少人批评和质疑。弗里克犯了哪些错误,德国队为什么会跌倒在同一个地方。“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可是,德国足球的此时此刻,恰似四年前彼时彼刻。只不过相比上一次的失望和愤怒,第二次发生时,人们更加疑惑不解,感觉眩晕罢了。当基米希都开始怀疑自己在国家队的表现后,我们不禁真的想追究到底,弗里克的用人和战术到底是有什么问题?那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能避免吗?又有哪些其实是可取的,但是在失利时刻,人们无法认可的?而笔者写本文的意图,也绝对不是为了单纯批判或评价弗里克教练的用人和战术选择,因为在笔者看来弗里克依然是眼下德国足球主教练的最佳人选。而我想提出并讨论的问题不在弗里克一身,以小见大,承接「黑暗十分钟」一文,借以审视德国足球的发展和犹豫。
开头第一个问题,小组赛三轮应不应该首发不莱梅中锋菲尔克鲁格(联赛进十球)?这也是最近话题热议最多的。这里我暂时先不下结论,请容我娓娓道来。首先说明的是,球员本身水平的确是不具备国家队先发实力的。菲尔克鲁格的优势是头球抢点,同时脚下具备一点传球和做球的思路和技术,无论进攻还是防守中,跑动投入都相对较少,他的确是一名典型的九号位中锋人选。但是他在处理球的时候,因为脚下动作偏慢,因此球在脚下不能呆稍长时间,否则容易被灵活性更强或出脚频率更快的对手断球,从而耽误进攻节奏,这个道理同样也适用于射门起脚时,他需要相对更多的时空差来调整以便充分发力,这个技术局限是天赋上的。(因此作为德国人长期也不起眼。)他有抢点的意识和移动,但是没有速度和爆发力(踢西班牙穆夏拉右路连续摆脱过人传中,抢前点慢一拍),因此战术配套的话应该发挥出和队友一起进禁区时他头球技术/做球思路的优势(首战替补上场做球给磁卡那脚爆射)而队友补充穿插跑动(末战哈弗茨有速度后上进球)。背身技术不足,同样也不是真正意义上吉鲁类型的球员(其实他在联赛中空中对抗效果也没多好)。所以实际上,和莫廷真的能拉边能回撤能做球或拿住球决定后续进攻方向,同时能抢点能突然补射,能小角度起脚爆抽,能倒勾(简称全能或无所不能)做好这些事支撑起整体阵型不同。菲尔克鲁格在缺乏队友有力支持(或队友没体力的情况下),其实并不能真的做好什么,遑论国家队赛场上的决定性作用。在俱乐部,是他和大身板二前锋杜克施(脚下有技术和处理球节奏,能大量拉边和肋部接应,同样没速度也不能作为箭头)的组合比较默契互补,两个人拼出“一个完整舒波莫廷”的战术效果。而在俱乐部,杜克施的角色和作用其实完全可以用能力更强的哈弗茨和穆勒甚至是穆夏拉(战平西班牙那球助攻的做球)来覆盖,因此菲九的定位反倒不是难题。这就是后面要说的。不用球员先发,从实力考量来说,弗里克的选择也不能说错了。不过从球员定位来说,这个球员的技术特点想融入球队,或者是在更厉害的队友加持下相得益彰,其实不是难事。这也是为什么仅仅是连续三场替补出场,球员却交出了两球一助攻的优异数据。但从数据角度倒推球员技术实力上有能力首发,是不合理的,我想也是有点不尊重弗里克教练组的工作。但中锋这个点显然值得且应该深入发掘,而不是仓促地下一句对或错地结论。
结果倒推过程,我们来看看,首战:弗里克摆后场三个半体系而前场无锋阵,增加冲击却依然缺乏效率,上半场“优势在我”,下半场短短十分钟时间球队却能被脆弱逆转,而再上中锋和满血队友带起一波节奏,出机会(格雷茨卡),却差点气力了。于是,我们据此提出了选择“中锋”和“无锋”的讨论,无意下结论,只想看弗里克的应对。其实很简单,名帅就是名帅,弗里克对阵西班牙的战术选择,从结果看也不算差。如果选择“中锋”,可能就得选择全程压着恩里克的球队打(就像拜仁8-2巴萨那样),通过整体压制打出身体对抗优势,尤其是西班牙中卫承压能力差(甚至是让后腰罗德里来打,都不敢让保托或者加西亚打)的缺陷,这样西班牙体系相对德国更强的跑动和技术优势或许能被抑制。不过这一次弗里克选择了更“保守”或说“稳妥”的方式,坚持先发无锋,后手中锋的思路。不过这一次,是针对西班牙控球的特点做了细致部署。首要的是,防线上的调整,拿下了施洛特贝克,用科雷尔打边后卫。这一个选择,是至关重要。不论是出于什么原因,弗里克首场的防线先发选择比较新奇,虽然是在五换人的规则下,在整体逻辑能理顺的基础上,其实有把相对偏弱的球员反而排进先发顶一段时间,然后后手变化把合适的组合摆出来打决胜时刻的可能性(就是大家说的合理田忌赛马),攻防两端都适用。施洛特贝克,不就是一段时间德国足球发展的缩影吗?怎么能说是弗里克一个人的失误。这样的一名能力较为平庸,仅仅是有一定特点和积极性的球员,就因为德国足球新生代本土中卫后继无人,而能被《踢球者》给予极高评价,而从弗莱堡上升至多特蒙德(其实球员是流露出想来拜仁,但被萨利哈米季奇意为“你愿意给卢卡斯打替补你就来,不愿意就换个队好好发展”而拒绝)。而这一点,是否又能牵扯出德甲联赛商业化模式和“50+1政策”的问题?如果多特蒙德财力和拜仁一样雄厚,可以留住过往这些年流失的球星,可以不用低价买人培养再高价转走(抱歉,无意冒犯。这也是多特蒙德俱乐部自己承认的公开的事实),可以在转会市场上强势竞争,你能确保乌帕或德利赫特去的不是黄黑军团?在俱乐部的不同生存模式下(也是适合各自的),今年夏天,拜仁在关键位置上连续引进外援,多特却选择相对低成本从德甲(以及德国国脚人选)内部挖潜,这本身难道不已经说明了国家队选人的窘境了吗?昔日里拜仁有拉姆、穆勒,多特有罗伊斯、格策,胡梅尔斯更是双面郎君,这两家国内顶级俱乐部都能为国家队输送顶级人才。而如今,无论是格雷茨卡、基米希还是聚勒、贝壳、布兰特等人,似乎都没有找到自己在国家队决定性的定位。
弗里克在第一场没有中途变更防线打后手牌,事后看是一个漏洞,贝壳的犯错,德国莫名其妙输球,真的是轻敌那么简单吗?其实与其说轻敌,不如说高估了自己。不仅是弗里克的失误,恐怕德国足球这批人都高估了自己。“大赛球队”的往日荣光是他们的心理优势,但同样也拖累着他们无法认清眼下的实力。九五后的球员和老一批相比呢?零零后能尽快扛起大旗吗?至少本届世界杯,答案并不理想。其实哪怕不论贝壳在联赛的某些表现,在国家队,这名年轻人也是多次在关键时刻犯错。能力有限是一方面,经验缺乏、防守判断失误又是另一方面,德国用世界杯小组赛首战给贝壳交学费,从结果看,是否太昂贵了呢?或者说平行世界里,西班牙赢了日本,或者德国逼平了日本,德国小组出线最后甚至万一拿了世界杯,也许这次失误事后也就被慢慢遗忘了。弗里克将会展现他出色的调整能力,第一场不过是一次尝试,过程中的波折。就像14年那样。可是,这一次,没有如果。
回到比赛本身,防线的答案,弗里克在第二场和第三场都做出了比较有益的选择和探索,毕竟在球队没有防守型后腰的前提下,必须直接调整后卫线。拿下贝壳,相当于同时调整三个位置。西班牙上半场德国防守反击,甚至是穆勒突前,京多安前腰,增加了一个中场,虽则是牺牲了球员的定位,效果上却也达到了目的。双方都没有太好的破门机会,德国人先手拖住了比赛,拖住了西班牙的控球优势无法转化。这个过程中,所谓格雷茨卡进入先发加强中场硬度是一方面,不过也需要看到其实是弗里克整体战术限制了西班牙整个球队,缺乏有效进禁区的攻击手段。京多安在中路的压迫和卡位,穆勒的奔跑,两个边后卫在边路面对西班牙灵活的球员能有效一对一破坏,吕迪格(有速度)和聚勒(相比贝壳有基础的拖后处理球意识)的拖后。和格雷茨卡高光镜头类似的,于是基米希也有关键的上抢制造出直接射门机会的,该防守到位的球,其实格雷茨卡能回来的基米希也做到了。整体战术理顺了,不论是打反击还是控球打阵地,拜仁这哥两才能发挥。于是这个问题就引发了那个著名的“精彩论辩”:上磁卡有硬度没控球,上京多安有控球没防守。照这样二元对立来理解,德国队真的别踢了,横竖都不行,还是早点回家。
而第二场弗里克做的最好的,是换上中锋,准确的说是换上中锋和队友三人。不要小看这里的差别,因为第三场过程同样精彩同样跌宕起伏。我们来回忆一下,首场比赛,换上菲尔克鲁格时,穆勒和哈弗茨都已经被换下,所以场上禁区里没有第二攻击点,这段时间里菲九几乎什么也没做。格策没有能做到这个战术定位,于是弗里克又换上穆科科(二前锋),随后就有插上跟进的格雷茨卡(也是新换上场的)获得连续两次射门机会,但没效率(调整慢浪费了一次,打偏了一次)。第二场比赛,弗里克换人连续调整防线和攻击线(在第一场基础上或许有启发),同时穆勒下场后穆夏拉到中路中锋身后。这一套组合拳下,菲九有大空间起脚机会了。正是萨内(生力军)的发起和传球,包括后续萨内冲起来的半单刀,和第三场萨内助攻菲九空门的进球是不是同一种思路的延续呢?所以第二场,即便弗里克有换人偏晚的嫌疑(客观效果上确实先观察到恩里克第二波换威廉姆斯后节奏反而变差),但是中锋带满血队友一起冲击这一招,起决定性作用了。因为马上我们想要看看哥斯达黎加是怎么一度甚至逆转的?和日本那场剧本是如此相像,就很难说是偶然。
菲尔克鲁格第二场的表现让大家在中锋这个位置似乎看到了希望。第三场先发的呼声也愈来愈高。不过弗里克一如既往坚定,依然坚持无锋。不过名帅就是名帅,坚持思路不代表刻板和不变通,京多安首发后腰,基米希边后卫拉边发起(要知道纳帅在拜仁让基米希打边后卫是大量甚至有些夸张的内收拿球和前插自由度的),此一举改善德国后场技术。此一举,无锋德国的效率虽然从半场点射一球领先,变成运动战进球一球领先。虽然同样是0-1,但不要小看其中的区别,有无运动战进球其实是从0到1的突破,对于无锋阵,能打入第一个运动战进球(说明不断调动,打出了明显优势和空间)已经成功了一半。然而,有趣的事情发生了。下半场见势不妙(日本领先)的弗里克提前上中锋要搏命,剧本却发生了。和对日本一模一样,德国在看似优势的情况下,短短几分钟就因为场上出现失误被逆转。区别是对日本是无锋,对哥斯达黎加有中锋还被逆转,那段时间,菲九踢得好吗?巴老师说:“不上中锋没支点,上中锋没跑动,要破解魔咒,就要中前卫做些什么。”说的就是“节奏在我,优势在手”。三场小组赛结束后证明,五换时代下,中锋+有体力且配套的队友,就是德国的一种赢球节奏。区分是,这个节奏是先手打还是后手打?我想弗里克的思考暂时不得而知,如果德国顺利晋级淘汰赛,或许会有其他新的变化,让我们真正地认清来龙去脉。不过从小组赛看,或许是他处于对球员球队的评估,或者是他有意留后手牌发力。(有先例,在拜仁六冠王淘汰赛阶段,佩里西奇先手,科芒(易伤)做底牌半决赛半场上,决赛一场定乾坤)我并不是想为弗里克辩解,可如果菲尔克鲁格踢到八九十分钟累了,需要被换下,而德国又需要强攻。球队恐怕连张后手牌都没有,难道真让聚勒或吕迪格顶上去打中锋?所以说弗里克强调接下来中锋这个位置的人才培养,真的不是托词,而是接下来德国足球最为亟需解决的问题。第三场菲尔克鲁格登场的时候,穆夏拉累了,这段时间,球队没有理顺攻守逻辑,是笔者认为球队被逆转的根本原因。配套队友和战术调整(萨内和格纳不理拉开,哈弗茨影锋)跟进,打中锋的德国马上就一场大胜。体力槽拉满的哈弗茨有前插速度,和中锋的牵制掩护配套,于是梅开二度。我想,仅就本次世界杯征程来说,菲九什么时候上可能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队友有体力,大家一起打出一波压制节奏。因此,实力不足以先发的菲尔克鲁格在这个层面,如果尝试一下先发。或许是有一定可操作性的。先发某些场次(不是说每场都先发)试试,而且五换方便调整,可以直接把他换下,也可以更换后排队友,说的残酷点“用一个炮灰先后掩护两拨人”。更何况日本和西班牙都是技术见长,身体对抗相较德国劣势明显的球队,为这样的尝试提供了基础。西班牙对德国上半场角球数5-1?这意味着什么?昔日里拜仁打崩“宇宙队”巴塞罗那,定位球和身体对抗优势,起了重要作用。我相信弗里克如果不是基于对球队阵容实力考虑,不会进行这般取舍。
因为事情除了表面一层可能性,或许内里还有另一层可能性。中锋的人选成为最热议的话题。但我想弗里克一定同样仔细斟酌过其中利害关系。真正让他最终走向命运的,或许有另外的原因。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我们老是说德国足球回归传统。可这并不意味着不要自我修正和进步呀。我们要的是不断地自我修正和持续进步。勒夫作为德国足球变革的直接见证者和参与者,几届大赛打出了令人深刻的表现,最终在14年迎来球队的巅峰。而14历程,不正是德国足球在无锋和中锋之间选择,在传控和提速之间徘徊,从结果看,达到完美平衡的一个时间节点吗?那届大赛,弗里克作为第一视角见证者,在勒夫的身边,想必是深知其中缘由。尝试与调整,取舍和抉择,不正是和今天一样吗?区分是那一代德国球员实力更强,他们能主导自己的命运,而今天的这支球队却要依靠运气,却要依靠对手的发挥。平心而论,小组赛的过程中,弗里克有试错也有一些调整措施,他自身局限揭示出的矛盾并不比14勒夫身上揭示出来得多。德国足球,俨然还有大功课要做。
中锋,是未来数年最大的功课,没有之一。而穆科科和维尔纳有机会作为箭头踢法领军新人,可惜在本届旅程无法看到。不过接下来的判断,恐怕是会引起一些震惊,甚至是被批判笔者在标新立异。我的本心并不是如此。取舍之际,有时很难言对错,聊一聊其中利害,有些思考就好。
熟悉我的朋友可能知道,德国世界杯比赛前,我写了个人思路两套德国先发方案,A顺位靠前,B靠后。原因不言自明,菲九在国家队还没作为先发尝试过。B方案不优先。这一点,应该也是弗里克所想。
然而这两套思路,之前并没有加以解释。现在回过头结合既有结果,我们马后炮地再来梳理一下。
A方案显然是在勒夫4-2大胜葡萄牙的基础上演化过来。区别是勒夫用基米希打技术翼卫(欧洲杯中场还有克罗斯),弗里克曾展现霍夫曼作为穿插提速关键棋子的思路,霍夫曼+格纳不理在穆勒(甚至哈弗茨靠拢)策应的情况下包圆右路推进,可以保证德国至少在一边形成强侧压制。欧洲杯戈森斯神奇的弱侧插上这次只能换成劳姆。前者冲击力更强,伤缺是一个损失,体系会削弱一环(弱侧插上直接冲击)。然而本次杯赛劳姆的表现也不能说算差(传中球还有造点)。这是一个更中庸、稳妥的A方案,因为是延续三中卫五后卫体系,可以尝试贝壳先发左中卫,聚勒先发右中卫,两个边中卫有斜线转移球价值,吕迪格居中作为德国最强后卫有破坏。(后手可以考虑换下贝壳,上科雷尔,聚勒居中,吕迪格左中。两个边中卫后手进攻能带球,防守有破坏能力,聚勒拖后同时也被体系保护支持)。从防线来说,A方案是日本,B方案是西班牙,都出现了。相对来说,B防线关键时刻更可靠一点。不过,科雷尔也是矬子里拔将军,不堪重用,常规先发恐怕也要完蛋。所以贝壳和科雷尔轮流抗抗压力坑坑球队,体力分布交错着来,至少别拖死吕迪格,打弱点的队用贝壳,打西班牙这种小快灵用科雷尔这种灵活性稍好点的。这是我开始的思路。比赛有体现,也就不再赘述。
A方案是无锋,但无锋不是绣花。4-2葡萄牙是无锋,但南欧球队这一次是被正经传中砸死的。德国右侧技术侧,穆勒梳理和反插撑起禁区内外节奏,哈弗茨和后点戈森斯(速度、体格结合技术)后插上这一下,德国靠团队抢点拼出中锋效果!这难道不给人启发吗?哈弗茨和戈森斯不是锋,哈弗茨技术特点甚至连二前锋都不是(很多人眼中的对抗差),但高大后插上这一下,就是“冲击力”的直接翻译。动能公式是质量(体格)×速度的平方,结合击球技术。球飘过来了,中卫防不住(因为要防落点,同时要防人)。这个效果,哈弗茨在禁区坐牢是打不出来的。大胜葡萄牙,球队五后卫体系少了一个攻击手,进攻却打得比其他任何一场都坚决,都有针对性。是因为哈弗茨、穆勒、格纳不理这些球员证明了他们可以形成一个相对自洽的逻辑闭环。这个思路下,虽则无锋,但是18德拉克斯勒那种类型的前场球员就无用武之地。京多安这样的中场球员就有用武之地。打无锋阵,球队要有效率,强调的是节奏。这个节奏对于德国,是中圈梳理进而横向向两翼转移的节奏(用京多安),是起传中时禁区里抢点的节奏(弃德拉戈斯勒)。
而B方案,为什么上一个(跑动少的)中锋,反而增加了一个后排攻击手?看似于攻守平衡是不合理的。但正是头一部分所论述的,正因为菲九能力不足,所以队友配套拉满,先发体力拉满,整体前倾进攻压制教练战术支持拉满,未尝不能抢先打出惊人的进攻张力。至少弗里克有这个能力。在这个基础上,为了增强防守承压能力,优先调整防线。首先是霍夫曼绝不能出任四后卫边卫和劳姆双助攻,很难想象这样的防守站位不是一种自杀战术。其次,可以考虑用格雷茨卡替代京多安。4231,球队进攻更直接一些,增加边路发起和传中球的比例,不正是弗里克在拜仁的看家本领吗?
可能大家看到这里也发现了,AB两种方案和思路,其实没有一个绝对的主力和替补,主打和备用关系。因为这届世界杯五换,赛季中赛程紧,球员负荷大等特征。球队如果要征战淘汰赛,就需要平衡阵容的使用,尽可能地开发好先后手的两种节奏。尤其是德国这样,一些位置可以选择地情况下,球员轮换使用,物尽其用,可能效果更好。
我相信,弗里克同样也为此做出了相当多的思考,相当多的内容也都在场上体现了出来。我不喜欢武断地说法:比如,弗里克水平不行,不会用哈弗茨。仅仅凭借弗里克决定牺牲和小组赛替补哈弗茨就草率结论,没有任何益处。毕竟,弗里克本次杯赛牺牲穆勒。而两年前,正是他取代科瓦奇(后者竟然是想扶正库蒂尼奥)和穆勒相得益彰,球队才得以打出神奇征程。让仁难忘。弗里克如果不会用哈弗茨?后者又如何能替补梅开二度,直接决定比赛走势呢?所以这一届杯赛带来的启示和揭示,我想远远不是某些位置或者教练能力缺陷能分析出的。很多事情是接下来改进方向,但不是球队输球原因。诚如克罗斯说,分析球员缺陷半天,其实不是实力问题,(还是捏合问题,有内在矛盾)日本又有几个世界级球员?
而这个最核心的内在矛盾并不是热议的中锋问题。
回到最初,我们为什么讨论中锋先发?因为穆勒他是影锋啊!干嘛强行突前?全世界都知道,教练不知道?是的,穆勒是影锋,换句话说,是“炮灰”身后真正的“前场自由人”真核,是“空间阅读者”。首场比赛牺牲哈弗茨,虽然后者缺乏表现,可33岁的穆勒却踢出了高水准的比赛,劳姆造点一合,就是穆勒和格纳不理联动在右路强侧压住。同样让人欣喜的是穆夏拉首战下半场的表现,在日本禁区里跳舞,几乎就像是要复制梅西式的进球。这样的表演,德国人这么多年来在无名前腰身上、在格策身上、甚至是在德拉克斯勒、布兰特、萨内身上都希望看到,可终于是如同遇见白马王子一样,遇见了穆夏拉。几乎所有人都相信,下次就能进球。弗里克喜欢他,信任他,第二场比赛他也同样给予回报。他仿佛就是德国人心目中给“梅西”的影子。这样的信任不是没有理由的。穆夏拉在联赛半赛季12+10两双数据,惊艳了所有人,世界杯却只有1次助攻,大量的射门机会打飞,其中还包括两个运气极差的门柱。这样的强烈反差怎么能预料呢?不过并不是没有端倪。穆夏拉12个进球全部在内战完成,欧冠小组赛六场只有助攻没有进球。如果和世界杯的结果相比较,这种反差是一种偶然吗?穆夏拉所展现的实力和潜力当然应该给予最高级别的赞美,他也原本有机会成为本次德国队在世界杯的秘密武器。可是当这样过度的期望全然落在一个不满20岁的年轻人身上,恐怕真的有些不正常。那得是梅西本人。穆夏拉在内战和外战的差别,在联赛和大赛的差别,恐怕正需要德国足球的反思。德甲联赛走在一条什么样的道路上?在世界杯上的防守,穆夏拉面对的是正常的防守,过了第一个人,还会有第二个第三个需要晃开,拿球的时候一犹豫就会有对方后卫球员和中场球员的夹击,在这种情况下,年轻球员必须磨练自己的技巧,提升自己的处理球决策。换言之,穆夏拉在联赛的绝对高光未尝不是联赛大环境和拜仁球队加持下的“揠苗助长”。上个赛季上半程,同样定位(左边前腰)的萨内在打出同样高光数据的身旁有默契的队友穆勒,同为成熟球员,穆勒的数据并没有出现下滑。而今年上半程,受到中锋换代影响的拜仁,在穆夏拉新人冒头的同时,穆勒数据大幅缩水(3+5),的确值得琢磨。毕竟从世界杯看,穆勒的竞技状态仍然在非常理想的水准(球路炉火纯青)。
但这绝不是说穆勒和穆夏拉有战术上的冲突,不能共存。而是说同样最佳定位是“前场自由人”的穆夏拉和穆勒在同样需要中锋掩护的情况下怎么一起去踢球的问题。实际上二人完全不冲突,有中锋且理顺大框架,分别串联左右侧球路(穆夏拉肋部转身和二次移动的接应意识是极有特点的),不就是弗里克第一场的尝试吗?其实上半场除了门前效率外,球路运转还是相当流畅的(还是哈弗茨炮灰的前提下)。
所以我想弗里克思考的矛盾其实在这里,A方案无锋出发点基础上,希望能同时容纳穆勒和穆夏拉先发来增加中路进攻破局的比例。因而选择拿下实力相对弱的霍夫曼,也就是日本的先发和A方案唯一的区别。这个尝试实际是有益(且必要)的。
三场比赛,一个有趣的现象,穆夏拉前两场是上半场一些不必要的失误稍多,下半场对手体力下滑和自己找到感觉后逐步有些很惊艳而差之毫厘的发挥。我想这是弗里克第二场实际上在穆夏拉和穆勒之间选择前者的原因(也可能后者33岁了),因为似乎真的接近进球(后来实际也是这样,两个门柱)了。于是第三场,弗里克终于拿出了他无锋的最终版方案:基米希边卫,穆夏拉前腰,后场技术拉满,前场继续暂时牺牲穆勒而给穆夏拉一个发挥的机会。换句话也可以这么理解:想同时保留穆勒和穆夏拉,但显然穆勒作为前锋相对能做掩护和牵制的定位的无奈之举。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弗里克在穆夏拉和哈弗茨之间做了一个基本选择(之所以说是基本,是因为淘汰赛会不会有后续变化,这个可能性不得而知)。
穆夏拉接近进球,但不等于进球。如果进球,德国或许不会小组赛出局。但这种想法本身就很危险。
穆夏拉第三场比赛,和之前两场不同。上半场的发挥比前两场上半场更好。然而下半场的丢球相比较却有点多。这是一个信号。三场比赛,穆夏拉连续过第一个过第二个过第三个过第四个,然后一脚抽射,一定打飞。在拜仁不是这样的。因为在拜仁联赛时晃开一两个后就直接起脚,就进了。密集的防守,一整套技术动作,窒息的世界杯强度,对于十九岁的年轻人来说,或许有些早了。更何况是连续三场先发,球员过完人之后,累了,绷不住了。这就是德国足球的期望与迟疑吧!过去这么多年,他们幻想着有一个德国梅西横空出世,今天他们在穆夏拉身上看到了这个影子,其实看到的不正是自己心中的影子吗?弗里克是这样,纳格尔斯曼是这样,整个德国都是这样,他们见证穆夏拉的崛起,甚至是急不可耐。
而另一种心声又呼唤着中锋的回归,因为德国足球发展与进步,一种理所应当的“我全都要”的希望也是正当的了。因为这正是当年那批满怀志向与期盼的足球人所希望看到的啊。梅西,穆勒,克洛泽,世界杯冠军……志存高远、满怀期待的德国人却迎来了一个最无法接受的结果。在“我全都要之前”,德国先要赢球。同所有德国人一样,弗里克当然有自己的打算和取舍,但是他才是必须解决德国国脚如何在缺乏足够外援支撑的情况下赢球的第一责任人。失败的世界杯之后,我依然有所期待。
德国足球在上一个十年迎来一个高峰,2013年拜仁慕尼黑与多特蒙德会师欧冠决赛,2014年德国国家队夺得世界杯冠军,多年来德国球队无论国家队还是俱乐部总是能跻身杯赛四强,或者是被冠军球队击败。德国球队总是冠军热门的代言词。2020年拜仁慕尼黑的惊艳六冠王更是让世人见证了一位神奇教练的诞生。18年世界杯出局,在德国人看来不过是一次暂时迷途时的意外和失误。如果说有错,锅先分给几个人背上好了。那今年的世界杯就证明了18年并不是一次失误。德国确实很强大,有很多优秀的球员。但赢球需要捏合出一个好的适合的体系,德国也需要用不断的赢球去自证体系,或是输球后去调整和修正体系。德国不再是冠军热门了。因为冠军热门首先要毫无疑问地赢球。冠军热门是属于上一批德国球员用一场场拼搏和胜利换来的荣誉和头衔。新生代的球员需要自己去努力实现目标。德国足球需要重新开始。过去的四年,德国足球仿佛是过于迫切地想要“延续自己的强大”,仿佛急欲证明18年只是一次意外的失误。是时候从这样的念头中拉回现实了。球员的职责是踢球,他们不需要证明什么。赢下比赛,就是世界杯冠军,输了,就什么也不是。对任何球员和球队都一样。并不因为你对世界杯的渴望或者说所谓的“值得一座”,世界杯就要向你颁发。因为所以球员都平等地渴望着。收敛起自己的野心,踏踏实实一步一步来。学会习惯成功,同时学会真正接受失败。成功和失败的结果本身并不塑造我们。我们所作所为塑造着。
穆夏拉19岁,代表着德国足球或许即将崛起的未来;穆勒33岁,象征着德国足球真切辉煌的过去。穆夏拉和穆勒在本次世界杯的合作与竞争,正是德国足球过去与未来在今天的交汇。于我的角度而言,这才是弗里克在本届世界杯上最难的迟疑和(结果上说)最大的失误。即没有妥善地平衡好穆勒和穆夏拉在“前场自由人”角色上的定位和任务分配。最终对穆夏拉过早过高的期待终究差之毫厘,而老将穆勒的闪光也昙花一现。
穆夏拉和穆勒同时先发是第一种方案,但一个年轻能否连场作战拿出最好表现?一个年老是否需要控制比赛量(攒血)。穆夏拉先发,穆勒后手带另一波队友打出第二波进攻节奏。穆勒先发,穆夏拉后手带一波队友打后手节奏。穆勒,穆夏拉同时后手(其实就是选择哈弗茨先发打影锋)同样是一种战术可能。在五换的规则,和需要轮换的世界杯赛程基础上。其实这四种可能中的其中一种或几种,并非在比赛中无法呈现,但至少在小组赛,弗里克的思路是第一种,二人都是无可置疑的先发,而穆勒可能因为年龄偏大,且球队需要在中锋位置调整,三场都被换下。最终穆夏拉和穆勒在本次世界杯的数据分别是0+1和0+0。而看似没被重视的哈弗茨进了是2+0,菲尔克鲁格是2+1。
从结果反推过程,或许先发穆勒(带先手节奏)+后手穆夏拉和队友(带一波后手节奏)会是一个值得被呈现出来的思路。尤其是在第一场输给日本的过程过后。穆勒依然有很强的带队能力,而考虑降低穆夏拉的消耗,可以考虑后手让穆夏拉登场,满血打残血,穆夏拉或许有更好的发挥空间,而不必要在上半场的消磨中浪费体力。打满比赛的穆夏拉累了,第三场即是印证。(丢的第一个球,就是上抢断穆夏拉的拿球,后者完全来得及没反应)。
五换下的本次世界杯,最明显的一个特征正是,所谓的先发并不一定比替补更强。安排关键球员配套队友后手,并不是不认可实力的体现,可能相反恰恰是重视,所以要关键时刻保持最好状态上场(满血打残血)。就像14年德国有一张底牌克洛泽有第二张底牌许尔勒,就像18年德国有底牌戈麦斯有底牌罗伊斯。穆夏拉强,菲尔克鲁格不够强,为什么不能反过来把穆夏拉作为底牌?这张底牌就是王牌,上场就要超神,上边就要进球,上场就要逆天改命。但弗里克和德国已经没有(淘汰赛)亮底牌的机会了。
如果弗里克的先发方案能坚定树立穆勒的核心地位,那穆勒身前必须有“炮灰”,而不是他自己当“炮灰”。这就是哈弗茨被拿来用(虽则不适合)的价值,这也是菲九能力不足以首发,但可以尝试先发的理由。
或许弗里克所虑甚多。他选择了一个最合乎队情的最中庸的第一种方案。却发生了一个最糟糕的结果。
但这并不是弗里克一人的过错,甚至都不能说一种错误,因为德国足球要前进,世界终将是属于未来的。弗里克如是选,纳格尔斯曼也如是选,勒夫也会如是选,换克洛普和图赫尔恐怕还是会如是选。因为德国足球已经做出了选择。
尘埃落定,前尘隔海,古屋不在。坦白说,这一次结束,不同于18年,我并没有怎么感受到愤怒和失望,更多是感慨。“如果说这是我在国家队的最后一场比赛,我想对球迷说:这是一种巨大的快乐,我一直努力让自己的心留在球场上。并不是我所有的行动都成功了,但我总是怀着满满的爱去做。”
这就是托马斯•穆勒,无论成功还是失败,无论场上还是场下,你总能感受到他的睿智和真诚。这或许会是他最后一届世界杯了。他失去这次机会,就永久地失去了。但他还会向前,小将托马斯•穆勒还会向前,小将穆夏拉还会向前,因为还有明天,德国足球也必须向前。让我们重新开始吧。
十多年前,当我还是一个意气勃发的少年,有一名十九岁的拜仁球员用他的笑容打动了我;十多年后,我相信电视机前一定有另一个同样意气勃发的少年,当看到十九岁的穆夏拉的全情投入和美妙舞姿后,被同样的诚挚所打动。一段故事的结束,正是另一段故事的开始。
“人的一生中最光辉的一天并不是功成名就的那天。而是从悲叹与绝望中产生对人生的挑战,以勇敢迈向意志的那天。”
并不是所有的行动都能成功,但我总是怀着满满的爱去做。
不是好人呗
· 辽宁我觉得弗里克的战术没问题,可以继续给他机会,有问题的是他论资排辈做出的阵容选择,有没有根据实际情况给出最优的方案。楼主分析了一堆菲尔克鲁格这不行那不行,事实就是在维尔纳伤了以后中锋位置没人比他行,不管是穆勒还是哈弗茨,在中锋位置都早已经被证明了不行。而在德国队有哈弗茨和穆夏拉的今天,为什么要有人为了穆勒的首发做出牺牲,实在是让人想不出理由,我只能想到穆勒资历深地位高。楼主扯了半天的菲尔克鲁格作为中锋的缺点(技术能力不如吉鲁等等),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作为中锋比穆勒哈弗茨强就行,他的那些中锋技能比穆勒哈弗茨强就行。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有比菲尔克鲁格强的中锋吗?难道没有比菲尔克鲁格强的中锋,其他队就不上中锋了?勒夫因为执意玩无锋滚蛋了,弗里克如果肯改正错误那他就应该被继续给予机会干下去,如果还这么不知悔改,那他就应该滚蛋。我说的悔改不是指他以后的比赛应该首发菲尔克鲁格,菲尔克鲁格不是救世主,我是指他应该摒除论资排辈的思想,把最合适的人放在场上,组成最合适的阵容。法国队即使本泽马回归,大家也看得出来吉鲁在场上比本泽马在场上效果更好,即使本泽马是比吉鲁强的多的金球先生。
梅有东
· 江苏马特乌斯说这批德国队能称得上世界级的有四个人,4+7的组合夺冠没可能,出线还是没问题的。如果这样看,教练和球员总得找一个负主要责任。德国足球当然会向前,作为有过成功的德国足球,依然有他的获胜基因,希望今天的失败能让德国低下几份傲慢的头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