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书》重映归来,日本电影为何可纯可欲?
《情书》竟然在内地重映了。
说来惭愧,我自称资深影迷,但一直没有看过这部1995年上映的影史经典之作。
其实上高中时就听过这部影片了,一直知道它是纯爱电影的巅峰之作,但因为自己情路坎坷,一直逃避不敢看,怕触景伤情,这也成为了一个小小的心结。
这次看到《情书》重映的消息,我知道这一次,我没有理由不去看了。
我家附近这家电影院一天只安排了两场,我去的那一场只有我一个观众,包场的感觉真好,一个人坐在空旷的影厅里,看一部1995年的老电影,是对自己青春的最好缅怀。
将近2个小时影片结束后,尽管我已经不是当年那个懵懂少年,尽管已经看过了大量反映纯爱的电影,尽管已经写过了几百片影评,对电影的叙事手法、煽情技巧、镜头运用、演员演技都很熟悉了,但是《情书》还是带给了我最原始的那种感动。
一般的纯爱电影有几大弊病。
其一是没啥故事情节,你想纯爱电影啊,接吻啊,床戏什么的是不可能有的,只能走意识流,骗骗初中生还行,年龄大的觉得和白开水一样无聊;
其二是创作者容易陷入到个人情绪中,一般这类影片都会有作者真实的故事掺杂在其中,到了抒情段落,导演就容易煽情过度,观众看起来就很矫情。
其三是故事基本雷同,仅有的一些有趣的段落也被这些年的青春片瓜分殆尽了,比如男女主角不小心肢体接触,然后双方吓得一缩手,尴尬对视;比如男女主刚开始一定相互不对付,折腾一番才能擦出爱火花(不然没故事可演啊)。
这些问题,《情书》统统都不存在。
出于对影片的尊重,我们就不剧透细节了。
从故事情节来看,本片是用一种极致的手法来表现暗恋的,岩井俊二将“纯爱”这个概念植入到了一个构思精巧的故事之中,“情书”全片的 “麦格芬”,不仅推动了剧情,还升华了主题。
从画面来看,看完影片,闭上眼睛,就能想起开篇那个长镜头,主角在雪中闭眼陷入回忆,神户山坡上那皑皑白雪成为全片的底色,即使看完影片很长时间,一回想起片名,立刻就能想到神户的雪,岩井俊二不动声色,将纯爱与雪建立了强关联。
从演技上来看,本片就是中山美穗的个人表演秀,她一人分饰两角色,演出了两种极端的性格:一个温婉哀怨,一个神经大条。
而且这种一人分饰两角也不是完全的“炫技”,而是刚好和影片的故事糅合在一起,一份情书连接着两个人,一张脸却拆分成了两种性格,演员的演技和故事情节形成了互文,妙哉。
从煽情来看,岩井俊二也是极尽克制,即使全片最大的泪点“你好吗?我很好!”,也是点到为止,用一个空镜头配合主角的呼喊,让观众在留白里自己体味其中的冷暖。
总之,这样一部电影几乎从各个角度都堪称完美,让我更惊叹的是导演岩井俊二是个多面手,拍纯爱片信手拈来,拍犯罪片也是可圈可点。
不过一个艺术家的创作是有时效性的,2018年他拍的《你好,之华》被看做“中国版”《情书》,但全片灵气全无,矫揉造作,如同鸡肋。
看完《情书》,我也在思考一个问题,日本为何是这样一个奇特的国家,日本的电影要么特纯,要么特欲,要么活在我们的记忆中,要么存在我们的硬盘中,要么湿了我们的眼眶,要么湿了我们的裤裆。
这是因为日本本身就是一个纠结的民族,独特的地理条件让他们危机感爆棚,练就一身生存本领的同时,也是戾气十足,磨刀霍霍随时准备向别人开刀。
而在为人处世方面,日本人一直奉行的是“不给别人添麻烦”原则,他们长期生活在压抑的环境中,这就类似与酿酒一样,要么发酵出可口的白酒,要么密封性没做好直接做出了馊酒。
我曾经去日本旅游,受到某些小片的影响,本以为日本到处是电车痴汉,处处会上演大尺度的情节,但实际到了之后,却发现每个人都彬彬有礼,行为举止非常谨慎小心,宛如来到了人间天堂。
但是当我拜访了在东京大学读博的师兄后,他却苦恼地说,日本这地方,短期旅游是人间天堂,长期居住就是人间炼狱了,这种矛盾感也体现在日本电影和文学作品中,他们总是能将极致的感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譬如东野圭吾的扮演者小说《白夜行》就讲述了一对拥有“寄生关系”的男女主角,结尾那句“她一次都没有回头”让人感到了彻骨的寒意。
譬如大宰治的小说《斜阳》讲述了一个极致的姐弟,他们和一对夫妇纠缠在一起,弟弟爱上了有夫之妇,而姐姐怀上了那妇人丈夫的孩子,最后姐姐生下了孩子,给孩子取了弟弟的名字。
譬如电影《她不知道名字的那些鸟儿》讲述了一个极致的舔狗,舔狗愿意为女神去死,他临终的愿望是下辈子成为女神的孩子。是真的贱!
再比如纪录片《风的电话》,记录了一个特殊的电话亭的故事,电话亭的主人原本是用它和逝去的亲人说说话,2011年福岛地震后,许多人去世,主人就把这个电话亭对公众开放,很多人来此凭吊逝者,和亲人说话,其精神内核与《情书》极为相似。
所以,表面上看,日本电影是可欲可纯,实质上看,是压抑的日本人在不断探索极致,要么是肉欲上的极致,于是色情业在日本非常发达,哺育了无数欲求不满的中国青春期小伙儿;要么就是精神上的极致,一份感情,最好把所有的物欲都去掉,当感情不断升华发酵放大,最后提炼出的物质,就是所谓的“纯爱”了。
《情书》不只是一部纯爱片,透过本片我们能窥探到日本人压抑的民族文化,而日本的“宅文化”“不婚主义”“无缘社会”又很流行,中国很可能步它的后尘,了解日本就是了解中国的未来。
评论区开荒,我辈义不容辞
来抢第一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