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理论哲学

avatar
关注
  • 17-18世纪的欧洲大陆的文化状况相对英国较为保守,资本主义发展落后,资产阶级依赖于封建王权,社会精神和文化气氛压抑,因此欧洲大陆哲学比英国哲学沾染上更多的经院哲学气息。

  • 欧洲大陆哲学的出发点不是感性的现实生活,而是不证自明的天赋观念,而且通过理性演绎来建立形而上学的理论体系。

  • 英国经验论哲学由于坚持一切观念和知识都来源于感觉经验者一原则,为了解决经验的归纳如何得到普遍必然性的知识的问题,它要向唯理论的“天赋观念”说妥协,或者要走向不可知论,从根本上否定普遍必然性的知识。

  • 为了解决天赋观念的来源问题,大陆唯理论哲学必须将上帝作为整个形而上学体系的最终保证。

一、笛卡尔





1.普遍怀疑

  • 在《谈谈方法》中,笛卡尔对神学、哲学、逻辑学等都表示了怀疑,唯一可靠的学问是数学,但它还没有体系化。

  • 在笛卡尔的普遍怀疑中,怀疑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笛卡尔要通过普遍怀疑找到不可怀疑的东西。

2.“我思故我在”

  • “清楚明白”的理性是真理的唯一标准,笛卡尔据此先对感觉进行怀疑,再对物理学、天文学和数学的知识进行怀疑。

  • 唯一一件不可怀疑的是“我在怀疑”这件事本身,怀疑是思想,思想导致必然有一个思想者“我”的存在,这就是普遍怀疑中的不可怀疑的第一原理,“我思故我在”。

  • “我思故我在”中的“我”是一个思想的主体,只是一个心灵或理性,是超越形体的;思想的“我”是一种本质属性,“我”的思想等同于“我的存在”,这是哲学的绝对起点,表现了自我意识。

  • “我思故我在”这条原理本身不是逻辑推理的结果,而是建立在反省的自我经验之上,是一种直觉活动的结果;笛卡尔的唯理论哲学建立在某种内在经验之上,故他有时也被视作经验论者。

3.上帝存在的证明

  • 笛卡尔从“我思故我在”中得到了一个原则:“凡是我们清楚明白地设想到的都是真实的”,并借此超越自身,建立形而上学。

  • “我”在怀疑时感到自身的不完满性,但同时想到了一个最完满的上帝的观念,这个观念不是“我”自己产生的,因为完满的东西不能依赖于不完满的东西;这个观念是由具有一切完满性的本性放在“我”心中的,这个本性就是上帝;这个完满的东西的观念包含存在,所以上帝是存在的。

  • 推出上帝的存在之后,笛卡尔通过上帝说明了“清楚明白”的真理标准的可靠性来源,建立上帝的“天赋观念”的确信,并以“天赋观念”作为演绎的前提,建立唯理论体系。

  • 上帝由“我”推出,所以笛卡尔实际上将自我意识置于上帝之上,上帝的权威只是用来确保从自我意识到二元论世界的过渡。

4.“天赋观念“与理性演绎法

  • 笛卡尔认为观念有三个来源,第一类是“天赋观念”,包括几何学的公理和逻辑学的基本规律,第二类是由感觉提供的观念,不以意志为转移,第三类是关于现实世界不存在的东西的虚假观念,其中由感觉得到的观念是不可靠的,所有真理性的知识都以“天赋观念”为依据演绎而来。

  • 培根重视经验归纳法,而笛卡尔强调理性演绎法,它从“不证自明”的公理出发,通过严格的推理规则演绎出命题和定理,这样得到的结论具有普遍必然性。

  • 笛卡尔的演绎法综合了逻辑学、几何学和代数学的优点,试图用精确的数学语言取代亚里士多德的的日常语言,笛卡尔创立的解析几何把代数和几何统一起来了。

5.心物二元论

  • 上帝不仅在认识论上保证了我们的观念和知识的可靠性,还在本体论上成为整个世界的逻辑基点,笛卡尔用演绎法从上帝中推出了心物两个世界的存在。

  • 关于自我和关于物质世界的观念都是由上帝放入人心中的,上帝保证了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的存在和并行,上帝创造了一个独立的精神实体和一个独立的物质实体。

  • 实体是某种东西由之而存在的东西,绝对实体是自因的存在,就是上帝,而相对实体是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物质实体的唯一本质属性是广延,而精神实体的唯一本质属性是思维,两个相对实体互不干涉,分别按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法则运行。

6.身心交感说

  • 人有理性或灵魂,故人是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的联合体;笛卡尔认为大脑中的松果腺是身心交感点,并把感觉刺激和心灵中的观念之间的媒介叫作“生精”。

  • 笛卡尔的解释没有真正解决身心交感的问题,由于心灵是没有广延的精神实体,它无法通过一个占有有形空间的器官与身体发生作用,身心交感说与心物二元论是矛盾的。

7.物理学上的机械唯物主义

  • 笛卡尔在形而上学方面是一个二元论者,在广义物理学方面是一个机械唯物主义者;物理学以物质实体为研究对象,其唯一本质属性是广延,物体与空间在范围上是同一的,不存在“虚空”。

  • 笛卡尔与霍布斯一样,把机械运动当作运动的唯一形式,他把动作比作机器,并把血液循环理解为一种机械运动。

二、伽桑狄





  • 伽桑狄在哲学上推崇伊壁鸠鲁的原子论,而且以对笛卡尔的批判著称;从唯物主义和经验论的角度看,伽桑狄对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录》的批判是切中要害的。

  • 伽桑狄对笛卡尔“怀疑一切”的方法进行了反驳,他指出没有一个人相信笛卡尔相信他所知道的一切都不是真实的。

  • 伽桑狄对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的第一原理进行了批判,他认为笛卡尔的“我”作为一个脱离肉体的精神实体是荒谬的。

  • 伽桑狄反对笛卡尔的天赋观念学说,认为全部观念都是外来的,理性的作用仅在于处理由感觉得到的观念,笛卡尔的“清楚明白”的真理标准也具有很大的相对性。

  • 笛卡尔从上帝是一个完美的观念推出上帝的存在,但伽桑狄认为,我们必须先知道一个东西存在,才能获得关于它的观念;“上帝”这一观念的无限性和完满性,只是通过把有限事物的观念加以结合和扩充得到的,而我们有限的理性是不能理解上帝的。

  • 伽桑狄揭露了身心交感说的内在矛盾,质疑笛卡尔的作为没有广延的实体的心灵和有广延的形体发生交感作用的方式;伽桑狄从唯物主义的角度回答身心交感问题,把心灵归结为物质,并否定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

三、马勒伯朗士





  • 笛卡尔用身心交感解决彼此的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发生协调活动的问题,而这恰恰背离了心物二元论的基本立场。

  • 马勒伯朗士反对身心之间的交感,也反对灵魂自己产生观念,他强调精神和物质是完全对立的,所以不可能相互影响。

  • 我们只能在上帝之中认识一切,精神的本质就是在上帝之中对观念的认识,而感觉知识“精神的变相”,它使我们在上帝之中获得的关于物质的普遍观念(广延)呈现为某种特殊的东西。

  • 一切特殊的物体观念都是对普遍的广延观念加以限制的结果,普遍的广延观念在上帝之中,而具体的事物观念是我们的心灵或感觉的变体。

  • 物质本身作为精神的对立面,不可能被精神所认识,不仅心灵对物质的认识不是对物质本身的认识,物质本身也不能作用于心灵;我们认识的是在上帝之中的物质观念,而不是物质本身。

  • 由于物质和精神都来自于上帝,上帝可以使双方有一种对应的关系,无所不能的上帝使我们的认识与物质的运动保持一种对应,又使物质的改变与我们的意志活动保持一种对应;物质与精神没有发生“交感”,一切的相应关系都来自于上帝。

  • 马勒伯朗士的观点被称为“偶因论”,偶因论者试图在心物二元论的前提下说明身心的协调一致,同时避免笛卡尔的身心交感说。

  • 当马勒伯朗士(和偶因论者)在上帝之中把物质精神化时,实际上已经把物质排除到精神之外,这样精神和物质之间的对立变得更加严格了。

四、斯宾诺莎





1.对笛卡尔认识论的批判

  • 斯宾诺莎为了克服笛卡尔的二元论采用了一元论,他认为笛卡尔的“我思”是从怀疑中抽象出来的,不具有“清楚明白”性,由这个前提推出的上帝的概念也是矛盾的。

  • 清楚明白的观念是自足的,其自身是自身的标准,而最清楚明白的观念就是“神”的观念。

2.神即自然

  • 斯宾诺莎提出了四个关于实体的命题:没有有限的实体,没有两个相同的实体,一个实体不能产生另一个实体,在神的无限理智中除了自然中实际存在的实体外没有其他实体;根据这些命题,斯宾诺莎推出了神即自然,亦即实体。

  • 神是万物产生和万物活动的原因,神作为万物的原因内在于万物之中,神是万物的一个必然的原因,神是一个自由(仅由自身本性的必然性存在且行为仅仅由自身决定)因,因此是自因,神是万物的唯一的第一因和普遍因。

  • 自然被分为“产生自然的自然”(“能动的自然”)和“被自然产生的自然”(“被动的自然”),前者是实体(神)及其属性,后者是自然界中的万物或样式。

  • 斯宾诺莎把神这个唯一的实体等同于自然,认为神内在于自然中,把自然外物看作神性的具体表现,神不再是超越于自然外的、有意志的,纯粹精神力量,这是一种泛神论的观点。

3.实体、属性和样式

  • 实体是在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被认识的东西,形成实体的概念无需借助他物的概念,实体就是神或自然,这是唯一的实体;实体是无限的,不能被其他东西限制,而物质和精神是相互限制的,故不是实体。

  • 实体是自因的和永恒的,不能被别的东西产生,而物质和精神作为相对实体,都是神这个绝对实体的产物;斯宾诺莎用自然主义的唯物主义一元论代替了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

  • 属性是由知性看来构成实体本质的东西,实体具有无限性,故实体的属性无限多,但能被人所认识的只有“思维”和“广延”。

  • 思维和广延这两种属性在神或自然中是彼此独立的,相互之间不发生作用;斯宾诺莎将笛卡尔的实体之间的外在对立变成了同一实体内部两种属性的平行关系。

  • 样式是实体的特殊存在状态,是“被自然产生的自然”的个别事物,是在他物内通过他物而被认知的东西。

  • 样式具有实体的属性,思维的样式表现为理智,服从逻辑必然性,广延的样式表现为运动,服从机械运动必然性,故斯宾诺莎的自然观带有决定论和宿命论的意味。

4.身心平行论

  • 当同一实体根据思维和广延两个彼此独立的属性具体化为样式时,呈现为观念的系列和事物的系列两个平行的系列,两个系列遵循各自的次序,但两种次序是完全同一的。

  • 自然万物以一体两面的形式存在,一方面表现为具有广延的形体,遵循机械因果律,另一方面表现为可被思想的观念,遵循形式逻辑规律,两方面完全一致。

  • 斯宾诺莎认为身体与心灵是彼此独立的,也是先定地协调一致的,斯宾诺莎的身心平行论不同于笛卡尔的身心交感说和马勒伯朗士等人的偶因说。

5.知识分类与真观念

  • 斯宾诺莎在《执行改进论》中将知识分为四种:由传闻或任意的名称得来的知识,由泛泛的经验得来的知识,由由推理得来的知识,由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得来的知识;在《伦理学》中,前两种知识被称为想象或意见,第三种被称为理性知识,第四种被称为直观知识。

  • 想象或意见是不可靠的,而理性知识的可靠性来自于直观,故只有直观知识才是“真观念”,关于神或自然的真观念构成了一切理性知识即推理的前提。

  • 获取正确知识的方法是:首先辨别真观念与其他表象,将真观念作为推理的前提或公理,建立推理规则,确定推理次序,以保证推理能得出普遍必然性的结论,几何学就是应用这种方法的典范。

6.真理的标准

  • 真理必须由自身衡量,因此斯宾诺莎贯彻了笛卡尔的理性主义的真理标准,即观念自身的“清楚、明白和恰当”,通过理性的直观而呈现的真观念就是自身的标准,由真观念“恰当地”推理出来的观念也是自身的标准。

  • 斯宾诺莎还提出了一种“符合论”的真理观,“清楚、明白和恰当”是真理的内在标志,而外在标志是与事物本身的符合,他把“真观念必定符合它的对象”当作公理。

  • 斯宾诺莎的“符合论”并非从经验论引出,而是从身心平行论引出,“真观念必定符合它的对象”这一认识论观点建立在“观念的次序和联系与事物的次序和联系相同”这一本体论观点之上。

  • 真观念之所以符合对象,是因为真观念符合自身,而观念的系列和事物的系列永远有一种平行关系,这种平行是因为来自于同一个神。

7.伦理学和政治观点

  • 受到他的自然观的影响,斯宾诺莎的伦理学带有唯理论和机械论的色彩,他把自己的哲学的目的放在人的自由和解放上。

  • 只有克服人的情感和欲望,人才能获得自由,但这种克服不能采取禁欲的方式,只能采取理性认识的方式,心灵中正确的观念越多,心灵便越不受情欲的支配。

  • 斯宾诺莎将自由定义为对必然的认识,反对为所欲为的自由,在心灵中不存在绝对的或自由的意志;斯宾诺莎看到了自由和必然的联系,但最终取消了自由,陷入了宿命论。

  • 斯宾诺莎与霍布斯和洛克一样主张社会契约论,但提出人们让渡天赋权利的目的是为了建立一个民主共和国而非专制政体,人们放弃自然状态下的自由,签订契约,是为得到社会状态下的自由。

  • 斯宾诺莎把自由视作政治的真正目的,但他把自由限制在思想和言论领域,号召人们为了国家的安宁放弃自由行动之权。

五、莱布尼茨





1.单子论

  • 莱布尼茨继承大陆唯理论的实体主义传统,认为笛卡尔的二元论不可取,而斯宾诺莎的唯一实体过于抽象;莱布尼茨认为伊壁鸠鲁的原子论没有解决“真正的单元”的问题,原子不是“不可分”的,而是无限可分的,所以不能是最终的实体。

  • 实体应该是单一的、不可分的,而且是能动的,莱布尼茨将这种没有广延、没有部分、没有量的“单一实体”成为“单子”,这是一种“实在的和有生命的形而上学的点”,构成“事物的绝对的最初本原”,也是事物运动的终极根源。

  • 单子没有广延,所以是精神性的实体,它本身是单一的,但在数量上是无限多的,世间万物都由这种精神性实体构成;自然界的事物不是单子的简单堆积,而是单子复合反映出的一种现象。

  • 单子的本性是一种“原始的力”,它使得每一个单子都是自由的自因,都具有某种类似感觉和欲望的能力,这种能力驱使了单子和万物的运动。

  • 单子没有部分,所以不能以自然的方式合成或解散,只能突然产生,突然消灭;上帝是最原始的单纯实体,是创造出一切单子的单子。

  • 单子是自身封闭、彼此孤立而不发生相互作用的,因此单子的运动变化只能源于内部原因;“内在的原则”是单子固有的一种精神性的“力”,驱使单子追求更高的存在状态。

  • 单子是精神性的实体,不存在量的差别,只存在质的差别,这种差别表现为单子的“知觉”能力的差异,这是单子“反映”宇宙全体的一种能力。

  • 构成无机物和植物的单子的“微知觉”、构成动物的单子的“知觉”、构成人的自我意识的单子的“统觉”形成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低级到高级的“知觉”序列。

  • 构成同一类事物的单子之间也存在知觉能力上的细微差别,“差异律”说明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单子,而“连续律”说明在根据知觉排列的单子序列中,任意两个单子之间都可以插入无数个中间状态的单子,这两条原则实现了“不可分的点”和“连续性”的辩证统一。

  • 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强调了主体自由的原则,这不是斯宾诺莎的被束缚的整体性的自由(自因),而是被释放的个体性的自由;由于“一”被解构成“多”,莱布尼茨的哲学被称为“多元论”。

2.前定和谐

  • 笛卡尔的身心问题在莱布尼茨的单子论这里,变成了人的心灵单子与身体单子如何保持一致的问题;莱布尼茨主张“前定和谐”,上帝在最初创造单子时,已把使它们相互协调的程序放入单子。

  • “前定和谐”的问题包括:既然上帝也是单子封闭的单子,它本身如何与其他单子协调?单子是连续的,为何能被上帝突然产生?单子是自因的实体,为何又在上帝那里有原因?单子是自由的、能动的,为何又是被上帝完全规定好的?

3.“有纹路的大理石”

  • 莱布尼茨在认识论上和笛卡尔和斯宾诺莎一样主张天赋观念,但认为天赋的不是观念,而是一种能力;人心并不是洛克所说的一块“白板”,而是一块“有纹路的大理石”,观念作为潜能天赋在我们心中,而潜能的实现需要外部感性加工,这是对唯理论和经验论的一种调和。

  • 洛克认为“反省”是“感觉”之外的观念的另一种来源,莱布尼茨认为反省的对象正是天赋观念,反省正是对内心固有的知觉活动的一种注意或反思,而感觉经验的作用是把“感觉不到的知觉”唤醒为可被心灵自觉地注意的统觉。

  • 我们的一切观念都是天赋的,只是清晰程度不同,理性的观念是清晰的观念,而感觉经验是模糊的观念,它们是引起我们反省以达到清晰观念的“机缘”。

4.推理真理与事实真理

  • 莱布尼茨将真理分为根据理性而来的推理真理(必然的真理,其反面是不可能的)和从感性经验得到的事实真理(偶然的真理,其反面是可能的)。

  • 对事实真理的承认是由于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不能把感觉经验中的逻辑关系完全搞清楚,但足够的理性能力可以在原则上保证我们能搞清楚这些关系,所以事实真理是尚未展示出来的推理真理。

  • 根据矛盾原则,我们可以判断相互矛盾的东西的真假;根据充足理由原则,一个真实的事物必有其如此存在的充足理由。

  • 矛盾原则适用于纯粹数学和逻辑学中的分析命题,它不依靠感觉经验,从不证自明的公理出发,依据天赋的内在原则进行演绎,即可达到推理真理。

  • 充足理由原则适用于经验科学中的综合命题,它从经验事实出发,通过对大量例证的归纳,从事物的偶然性联系中找出动力因和目的因,达到事实真理。

  • 或然性与必然性的差别不是客观的,而是主观的,它们取决于单子自身具有的表象世界的知觉能力;在上帝这个最高的单子眼中,一切都是必然的。

5.“最好世界”理论

  • 莱布尼茨的单子论是对关于持续性和不可分事物的问题的回答,而他的神义论是要说明上帝的正义与世间的罪恶的关系,并将其与人的自由联系起来。

  • 现存的世界从人类有限的眼光来看是不完美的,但恶的存在保证了善以及自由意志的存在。

  • 上帝凭借它的善良意志从无数个可能的世界中选择了一个最好的世界作为现实世界,这一选择必定有其充足理由,这一乐观主义思想就是神义论的主旨。

6.莱布尼茨-沃尔夫体系

  • 沃尔夫将莱布尼茨的哲学系统化和刻板化,发展为一种形而上学的独断论,用严格的几何学形式从先验范畴中演绎出整个知识论体系。

  • 沃尔夫哲学包括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其中理论哲学包括形而上学、理性心理学、宇宙论和理性神学,时间哲学包括自然法、伦理学、政治学和经济学。

  • 沃尔夫把莱布尼茨的“前定和谐”学说肤浅化为一种神学目的论,还把矛盾论当作唯一的原则,他的思想成为了统治德国大学几十年的“莱布尼茨-沃尔夫体系”。

参考文献

邓晓芒,赵林,《中国哲学史》

步行街主干道每日读书打卡读书学习打卡
阅读 1420

全部回复

discusser-avatar

历史选择了久美子

· 广东

谢谢楼主分享

亮了(0)
回复
discusser-avatar

曼萨诺瓦

· 浙江

楼主在这里发表这种东西还是片面了,毕竟这里可是把哲学当做炼金术,宗教抑或是什么神秘主义来理解的

亮了(0)
回复

暂无更多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