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正史】长文!曹魏前中期荆州都督一览

avatar
关注

曹魏在荆州的第一位都督,大概是曹仁以四征将军假节镇之。


曹仁上任时间不可考,只知道是建安十六年(211年)平定苏伯、田银反叛后。建安十七年(212年)至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与孙权打濡须之战,原先守襄阳的乐进从征,建安二十年(215年),夏侯渊任征西将军,张辽任征东将军。暂时可以认为曹仁行征南将军也是建安二十年。




征南将军曹仁(约215年-220年镇荆州)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到建安二十四年(219)初,曹仁平定宛城候音、卫开叛乱,正式受拜征南将军,屯驻樊城。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秋爆发襄樊之战,曹孙刘三方介入荆州,俄而关羽败亡,战事结束。


次年建安二十五年(220年)魏王曹操去世,曹丕即王位。


曹仁拜车骑将军,都督荆扬益三州军事,由于益州大部为刘备所据,曹仁相当于都督整个曹魏南方的军事。而大将军夏侯惇本来不怎么参与一线战事,数月后病死,曹仁是实际的军事一把手。



曹仁这段时期反复移屯。按《晋书》记载,曹仁在襄樊之战结束后镇襄阳,由于水灾和战荒,襄阳地区缺乏粮食,魏朝决定让曹仁移屯宛城,并在撤退时烧毁了襄阳、樊城。



【会孙权帅兵西过,朝议以樊、襄阳无谷,不可以御寇。时曹仁镇襄阳,请召仁还宛。帝曰:“孙权新破关羽,此其欲自结之时也,必不敢为患。襄阳水陆之冲,御寇要害,不可弃也。”言竟不从。仁遂焚弃二城,权果不为寇,魏文悔之。】——《晋书•宣帝纪》


曹仁在镇荆州期间,碰上水灾和三方混战,荆北几近荒芜,屯地后撤,防线收缩。但经过拉锯,曹仁始终没有丢掉襄阳和樊城。



征南将军夏侯尚(220年-225年督荆州)


黄初元年(220年)10月,另一位宗室大臣夏侯尚迁征南将军,领荆州刺史,假节都督南方诸军事。夏侯尚同年击破刘备在上庸部署的军力,平定三郡(上庸、房陵、西城)九县,再迁征南大将军。



黄初二年(221年)月,曹仁为大将军,夏侯尚任征南大将军大概也是此时。按曹仁传补充,曹仁先击破趁虚进入襄阳的吴将陈邵,徙汉南之民后,才受拜大将军。


而其年月,曹仁又讨伐郑甘叛乱,郑甘是冯翊(今陕西境内)山贼,曹仁的活动地区已远离荆州;事毕,曹仁的屯地变成许昌附近的临颍,再迁大司马;然后又督军在东线占领乌江,还屯合肥。



曹仁的军事轨迹不限于荆州地区,从西线折返到东线合肥。而彼时东线曹休为征东将军,领扬州刺史。次年(222年)又任征东大将军,都督东线五州之兵。看曹休、夏侯尚的经历,四征将军假节成为曹魏地方都督的标准配置。



并且很明显,夏侯尚、曹休任征南、征东将军后,曹仁这个大将军、大司马属于中军体系,不再是地方都督。曹仁大概是中军里的外军,哪里战事紧急就驰援哪里。


黄初三年(222年),魏吴交恶,魏文帝三路伐吴,曹仁和曹休同在东线,曹休在洞口打了胜仗但无法扩大战果,曹仁在濡须老老实实吃了瘪,不久病亡,


荆州方向,曹丕亲自到宛城声援,夏侯尚、曹真等共围江陵。曹真、张合等是特地从西线调来增援的,不统属于夏侯尚,夏侯尚领荆州战士一万多人。


【黄初三年,车驾幸宛,使尚率诸军与曹真共围江陵。】——《三国志·夏侯尚传》



此战,夏侯尚表现可圈可点,水陆并进击破诸葛瑾军,但魏军整体打得很惊险,始终没能攻破江陵,差点被上游的吴军顺流包抄,魏军在水涨前夕全线撤退,留给朱然名震敌国的美名


夏侯尚战后在假节的基础上假钺,以刺史进为州牧。他之后几年从上庸向西通道,降伏山民蛮夷数千家。


不过很可惜,夏侯尚是个情种,到黄初六年(225年),因为爱妾被杀,夏侯尚悲伤发病而死。荆州都督空缺。


夏侯尚在荆州的 5 年,向西开拓了上庸等三郡,承荆州之荒芜,除江陵之战外,并没有和吴人在汉水流域有太多交战。



抚军大将军司马懿(227年-231年镇荆州)


魏文帝曹丕黄初七年(226年)夏驾崩,魏明帝曹叡继位。其年月孙权围荆州江夏郡文聘部,诸葛瑾、张霸进攻襄阳。曹魏遣派抚军大将军司马懿前往讨破吴军。司马懿以中军破敌,并非地方都督。


按赵俨传,当时曹魏或许认识到荆州缺督,吴人时常抄寇,本来想让赵俨监荆州诸军事,但赵俨生病没法上任。直到第二年,太和元年(227)六月,司马懿受命屯宛,加督荆州、豫州二州军事,这才成为荆州地区都督。


司马懿都督荆州、豫州,一定程度上比曹仁督荆、扬、益三州还要强,因为曹魏的荆州和扬州都只有北部一部分,夏侯尚督南方军事估计也只在荆北范围,所以自司马懿开始,曹魏荆州都督权力加强了。



太和二年(228)正月,司马懿攻破新城,平孟达之叛,巩固了夏侯尚之前的成果。魏明帝问司马懿,吴蜀二国应该先打哪个?司马懿回答说,可以水路并用,步兵向皖城,水军循上游汉水流域进入长江,威胁夏口,以此破吴。


【对曰:“吴以中国不习水战,故敢散居东关。凡攻敌,必扼其喉而摏其心。夏口、东关,贼之心喉。若为陆军以向皖城,引权东下,为水战军向夏口,乘其虚而击之,此神兵从天而坠,破之必矣。”天子并然之,复命屯于宛。】——《晋书·宣帝纪》



因为彼时东吴的战略重心发生了变化,孙权迁都武昌,司马懿想让淮南军团兵向皖城吸引孙权东征,然后自己从荆北顺汉水进入长江逼迫夏口,达到打蛇打七寸的效果。


同年,石亭之战爆发。其实此战是按司马懿的构想进行的,但是曹休入皖城太深,军队属于脱节的状态,司马懿上游的水军因为冬天水浅有搁浅的危险,并没有达成预先目标。


【司马宣王治水军於荆州,欲顺沔入江伐吴,诏郃督关中诸军往受节度。至荆州,会冬水浅,大船不得行,乃还屯方城。】——《三国志·张合传》


太和四年(230),司马懿迁大将军,加大都督、假黄钺,其年八月,明帝令司马懿从荆州方向协助曹真伐蜀,半途而废。


次年(231年)三月,曹魏西线一把手曹真病亡,诸葛亮趁机北伐,司马懿受命督诸军防御西线。荆州都督又出现了空缺。


司马懿在荆州 4 年,防御吴人进犯的同时,治理水军积极进取,想利用上游水利之便支援东线、西线,但由于各种客观原因没能收获成功,不过他的实践对魏军后期作战产生重要影响。



地方官+中军驰援御敌(231年-241年荆州都督空缺期)


终明帝之世,曹魏在荆州方向再无常驻都督,以荆州刺史等地方官御敌。如果有大型战事,中军驰援荆州,如正始二年(241年),朱然围樊城,时为太傅的司马懿率诸军击退之,但司马懿彼时并不常驻荆州。


事后,王昶迁征南将军,假节都督荆、豫诸军事。整整过去10年,曹魏在荆州地区有了新都督,三少帝在位期间的事(即三国后期),我们以后再说。


喜欢看三国历史的可以关注我,也可以关注话题

#三国正史




双十二要到了,你们确定不剁手嘛~


如果你也对《三国志》感兴趣,但不愿阅读大段古文的话,推荐下面这套《三国志》典藏版,原文+裴松之注+白话译文都有,包装精美,放书架收藏也很美观。


给三国深度爱好者推荐《三国志集解》,双十二便宜60块,不过要注意这是正版古籍,竖排的那种。


我个人看电子书更多,携带方便,出门随时随地都能看,但是 Kindle 要退出中国市场了,现在比较坑。掌阅有在国内替代 Kindle 的趋势,他们的电子书性价比较高。一开始也不推荐买很贵的,毕竟很多人没有培养起读书的习惯,最终都压泡面了。


历史区三国正史
发布于上海阅读 16883

全部回复

discusser-avatar

李承利唯一男友楼主

· 上海

有人看我再更新配图

亮了(0)
回复
discusser-avatar

那天下起了纳豆雨

· 上海

建议讲到每一任的时候,加一个小标。这样看的时候会更清晰一点。

亮了(0)
查看回复(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