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龙辣条是怎么跌下神坛的?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辣条成了我们生活里的 “ 常客 ”。
休闲时间来一包,心情不好来一包,压力太大来一包,开心分享来一包......
感觉这世上没有什么是一包辣条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来两包。
然而,昨天中午吃饭刷微博的时候,我却看到了常吃的卫龙辣条上热搜了。
在卫龙冲刺上市的最后阶段,招股书却显示,今年上半年卫龙收入约22.61亿元,同比(较上年同期)下滑1.8%。
公司由盈转亏,卫龙仅半年亏损就达到了2.61亿元。
有点感慨,毕竟上一年我才写过卫龙,那时的卫龙风光无限。
作为国内辣条巨头,卫龙排名第一,其市场份额达到了5.7%,远超排名第二的企业。
2020年,卫龙一年赚取利润8.18亿元。
三只松鼠的3.01亿元和良品铺子的3.44亿元加起来,都没卫龙一家赚得多。
不仅如此,卫龙在国外还占据了市场,收获了一批老外粉丝。
在国外网站上,卫龙30小包25美元,折合人民币160元。
而卫龙之所以在辣条中脱颖而出,除了味道以外,靠的主要是它出众的包装和独特的营销。
在一次次的营销中,卫龙摆脱了人们对辣条一贯“ low ” 的印象之余,还能对它的营销津津乐道。
卫龙曾推出一款新包装的宣传海报,风格 “ 照搬 ” iPhone7发布的海报,设计美感一整个拿捏。
它甚至还给辣条整了个 “ 营养成分表 ”,有板有眼。
虽是 “ 碰瓷 ”,但整体却也重塑了辣条给人带来的初始印象。
这一波海报营销无疑十分到位。
在暴走漫画正当红的时候,卫龙也一把抓住了时机,双方达成了合作,推出了联名款:
卫龙也趁机借势一波暴走的表情包热度,逐渐渗透在我们的日常聊天中。
以至于当谈起 “ 辣条 ”,大家的第一反应基本是卫龙。
前期发育不足的时候,去蹭线或者跟着大佬混的确是一个好办法。
都说背靠大树好乘凉,卫龙的这一波又一波营销,算是这句话的最好呈现了。
卫龙的亏损,更多的还是和他本身的资金结构有关。
卫龙的资金大部分都用在了营销上,卫龙的研发方面则经费有限。
对比营销费用,研发费用简直是九牛一毛。
在轻研发之余,卫龙的产品味道也不复当初,成了网上吐槽和嫌弃的对象。
不论是卫龙亏损的词条下,还是 # 年轻人不爱吃辣条了吗 # 词条中,卫龙都成了众矢之的。
一直主打甜辣的卫龙辣条口感方面越发偏甜,不再是当初的味道。
公开吐槽卫龙的不在少数
这让人忍不住发出灵魂拷问:
你猜,我为什么要买 「辣」条?一语中的。
也许,年轻人不是不喜欢吃辣条,而是 “ 不喜欢 ” 吃卫龙辣条了(bushi)
作为卫龙辣条的常客,我也感觉到味道有所改变。
别说网友了,我都要去投奔其他品牌了,毕竟,辣条的平替太多了,数不胜数。
倘若卫龙再不再产品研发上多下功夫,日后会损失多少顾客不得而知。
卫龙除了辣条口味变了,我们在意的价格也上涨了。
由于原材料涨价,卫龙的营收和利润直线下滑,在2022年出现大幅度跌落。
为了应对和解决问题,卫龙旗下的部分产品宣布涨价。
大面筋的价格从2.5元涨至3.5元,精装的大面筋更是涨到了5.5元。
涨价之余,有网友发现,袋子里的量少了。
这种缺斤少两的操作没能逃过顾客的法眼,以至于卫龙亏损消息一出,吐槽多过同情。
讲真,涨价了可以,但量不加反少,是不是不得行?
似乎卫龙提前预测到网友的吐槽,魔芋爽在加价的同时加量了。
但加量30%,涨价50%,玩呢?
说句实话,再好吃的魔芋爽,也经不住这番操作。
涨价的骚操作背后,卫龙的销售模式也开始暴露出自己的不足。
卫龙的销售主要分为线上、线下两种模式,主要是线下占大头,线上补充。
这样的销售模式存在很大的弊端,一旦线下经销商停止合作或反水,品牌也会受到很大的波及。
企查查数据显示,2016年至2022年9月,卫龙旗下的子公司漯河市平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已与多家经销商存在买卖合同纠纷。
剧传闻所言,是卫龙先不地道导致,具体未可知。
但公布的合同纠纷不少,既影响了产品的销售,折损的金钱时间也会让品牌受到影响。
可谓是赔了夫人又折兵,血亏。
坦白来说,从很 “ low ”的垃圾食品,到如今家喻户晓的辣条美味,这一路,卫龙付出的艰辛不少。
对于辣条行业来说,卫龙已经先其他品牌一大步做出了成绩。
但如何把握住营销和研发的平衡,大概是卫龙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了。
达拉斯小牛队弗拉格
· 江苏卫龙虽然品种越出越多,但是口味还是比较单一了,啥都是甜辣味,现在吃的比较多的是邬辣妈了
鲁能泰山将军
· 山东激情下单了,不好吃砍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