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国没有能力单独打赢抗战?
可能有些人看到这个标题有些愣,这不是明摆着的吗?但我十几年来逛论坛,一直会看到有网友相信中国当年可以独自赢得抗战。
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我看不懂,但非常理解。国仇家恨,结果是靠抱大腿赢下的,心理上很难接受。在一些当今的话题上,觉得“日本人不服中国,不觉得输给了中国”的观点也很流行,更促成了有人想要论证中国当年是可以“打疼”日本的,不是美国人“多管闲事”,现在日本对中国会更“服帖”。
尤其不少人拿韩战作为模板,志愿军在装备劣势的情况下用数量优势和美韩军为主的联合国军打得有来有回。日军总不会比联合国军厉害咯?一样是中国军队,在韩战可以靠数量优势打赢,在抗战具备一定条件的情况下也能复制这种胜利模式。
这种想法合理吗?
既然设定条件是中国单独抗战,那么就排除世界上对中国的大宗外援。中国用公允价格进口一些作战物资(比如猪鬃换飞机),在这个设定下是允许的。但是美国和苏联成建制的援华航空队就不存在。
相应的,美国切断日本石油供应导致日本战争潜力大打折扣,或者日本需要调集重兵去太平洋抢石油,而使得能投入在中国战场的部队数量质量严重削弱,类似这样的剧情线也砍掉。
基于上述限定,倘若中国军队能够对日本侵略军发动战略进攻,将其主力歼灭或者迫使其撤退,直至将日军大部逐出关内;或者中日两军形成一战西线式的对垒,中国军队虽然无法直接夺取大量失地,但靠消耗杀伤,迫使日本无以为继,退出战争。两条达成任何一项,就认定中国独立抗战取得胜利。
那这些战略目标为什么无法实现呢?
一、中国对日本无总动员优势,中国兵源的人力枯竭状况远比日本严重
抗战爆发时,国军陆军约170万人,日本陆军25万人。1939年国军大约到400万人,抗战结束前最高峰在600万到650万左右。因为存在空饷问题,这些数字都不是太精确。而日本陆军在1941年底扩编到240万人,1945年终战前日本陆海军总员额(不全是地面战斗部队)约700万。
二战时代日本总人口在7000万到7500万左右,动员人口1000万人。中国总共约4亿人口,累计动员大约1500万人。
也即是说,二战时代日本累计各条战线死亡200万人左右(含平民)的情况下,终战时仍然能保有总规模700万人的军队,与国军加上共军和非正规武装的总数基本相当。
并不是总人口越多,能动员的人口就越多。可动员人口比例与劳动生产率高度相关。解放前中国非常贫穷,几乎全员挣扎在贫困线。就算中国没有任何人当兵,所有劳动力投入生产,风调雨顺,大家也就基本混个饱饭。
而在数百万人脱产成为军人的情况下,农业生产必然大受影响,这构成了中国军队动员力的桎梏。现实中国军能维持六百万左右的账面规模,还是在美国提供了一些粮食援助且保障重庆货币信用的前提下实现的。
中文网络上流传一种说法:战争末期日本死人太多,导致兵力不足,不得不使用大量娃娃兵。也即日本在战争晚期穷途末路,部队素养下滑,变得“更容易对付”。
日本确实有“娃娃兵”也即少年兵,这些都是技术兵种,不是强征的,而是志愿入伍。他们通常会进入专科学校学习基础知识,比如航空兵就要先学两年数学物理之类。这些士兵经过数年培训,上一线时绝大多数已经到了成年年龄。
而构成日本作战部队数量的主要来源,也即强征的动员兵,征兵年龄标准起初在20岁,战争末期放到了19岁。
19岁是一个非常保守的征兵年龄,同期欧美军队大量征召18岁的士兵(所以有很多美国兵还不能合法饮酒),少年兵在苏军、德军和中国军队里非常普遍。日本不但少年兵问题不严重,恰恰还是一个征兵年龄一直到战争末期都拦高一岁的国家。
也别瞧不起日本的娃娃兵,虽然那会儿日本还没开始搞“一杯牛奶强健一个民族”,平均身高很矮,同期中国青壮年的营养条件、身体素质平均水平还比不过日本的少年呢。
指望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几个打一个来耗死日本人是不现实的。在战争末期更头疼兵员素质的是中国,而不是日本。
二、日军极易对中国军队形成战场数量优势
那有人要说了,虽然总动员数上中国可能没优势,但现实抗战中不一直是国军数量优势?
日本军队机械化程度并不高,但是日本的马政相当发达,二战时期保有大量品种优良的军马。
稍微科普下,二战时期骡马化军队并不能说落后,反而骡马数量多还可能是一种优势。比如苏德东线战场,道路质量低劣,很多情况下骡马后勤比汽车后勤更高效。
依靠高度骡马化和少数机械化部队,日本军队的机动能力远远强于用不起马也开不起车的中国军队,很容易在关键交战地段形成局部兵力优势。更可怕的是,日军集结重兵团发动战略进攻,中国军队不一定可以及时实现对应的战略机动。
真实的抗战,1939年进入相持阶段前,日本陆军的机动性优势就已经得到了很大的体现。很多战役,看两军编成,好像中国这边番号多得多,兵数压倒性优势。但实际上在交战地域,日军取得数量优势的战例相当普遍。
这就像踢足球,两边场上都是11人,但一方屡屡快攻得手,动不动在大禁区实现三打二的人数优势,你说另一方一场下来要丢几个球?
三、以轻步兵为主的中国军队没有与日军刚正面的本钱
且不谈日军的装甲兵、航空兵是中国军队根本无法企及的。单论“战争之神”——火炮,日军对中国军队都是压倒性优势。国军无论是在火炮的性能、数量、机动力、炮弹供应上都远远落后。
可能有些人说国军有一些德制FH150重炮,的确是好炮,但国军一共才进口了44门,只约相当于一个德国师属炮兵的配备数量。就算给这些炮开挂,零折寿、零损失,对轰起来也压不住日军那些野战重炮兵联队啊!
更关键在于中国缺乏配套工业体系,自产一些步枪、迫击炮都困难。在外援数量有限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维持庞大的炮兵编制。
让中国军队跟日军玩一战西线形态的沟壑战,拼换血,中国军队都玩不了,白兵怎么跟有炮的搞对峙?
四、打得过美军不代表打得过日军
简中网络流行说法,韩战战场上,“钢多气少”的美军输给了“气多钢少”的志愿军。进而推导出在满足一定条件下,中国军队拥有非常强大的战斗力,所以战胜日军不成问题。
真以为“小米加步枪”那么厉害?
志愿军早就不是什么轻步兵了,经常能和美国人对拉一下炮战的存在。这什么概念?太平洋战场上被战列舰直射火力压制的日军很难连续大规模用炮兵回应美军。西线战场上,以炮力雄厚著称的德军也经常在师属炮兵对拉时被美军师轰得家都不认识。志愿军跟联合国军打得真的很阔绰的。
志愿军的训练水平、兵员素质、营养水平也远远超过了抗战时绝大多数中国军队。甚至在韩战初期志愿军还对美国新兵蛋子们享有压倒性的作战经验优势(不要以为刚开始美军一线部队作战经验很丰富,打过二战的老兵们早就复员N年了,朝鲜军也能在釜山吊打美军)。
后勤压力方面,韩战是有限度的区域性战争。美军在三八线一共才铺开了六七个师,而不是六七个军乃至六七个集团军。中国也不需要维持抗战时国军那样五六百万的员额,集中全国之力保障几十万部队的供应即可。至于苏联的军事援助就更不需要说了。如果搞全面战争,刚解放后的中国都会非常吃力,不可能让几百万规模的军队都得到非常好的后勤保障。
最关键的是,打得动美军就自动换算为打得动任何军的想法,太天真了。长津湖陆战一师强悍不强悍?战斗力是不是远超一般美国陆军部队?硫磺岛战役日军试过一次干三个陆战师,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将这三个师杀伤得全部丧失战斗力需要彻底休整。总伤亡交换比日军甚至小优。
抗战初期身经百战老红军出身的八路军精锐,和普通日军相比毫无作战素养优势。平型关大捷,八路精锐打日军辎重兵都非常吃力。关家垴之战,出动绝对数量优势的八路军试图围歼大队级别孤立日军失败。真以为轻步兵天赋树是中国种族特长,独步天下?
老实说,那些在网络上说中国可以独自抗战的,也未必自己很信,“气话”成分更多一些。对此我想说的是大可不必。不服气二战日本,那明末的清军服气吗?鸦片战争的英法军队服气吗?八国联军那些列强服气吗?这些都是已经发生的事情,改变不了也没必要去改变。
中国能够在外力协助下取得抗战胜利,绝对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说穿了,日本和美国、苏联不对付,不正是因为这些列强对中国“分赃不均”引发矛盾?中国从刀俎上的鱼肉,短短几年内跻身为世界一极之一(韩战),这种程度的翻盘不是个奇迹?你球历史上还有第二例?这全都是多亏了别人帮我们干掉了日本啊!如果我玩文明6碰到这种渔翁得利的事情,笑都来不及,怎么还会嫌弃别人“多管闲事”呢!
锐雯锐萌萌
如果是单独抗战的话凭光头水平应该是打不赢,但是日本统治不会长
九月风浪
· 河北论持久战,赢是一定会赢的,但什么时候赢,不好说,也必将付出更加沉重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