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哪些文坛领袖?
沈约,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历仕宋、齐、梁三代,是齐梁之际文坛领袖,著名的文学家和史学家。
韩愈,字退之,自称“郡望昌黎”,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继承先秦两汉散文传统,反对专讲声律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体文,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谥号“文忠”,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
党怀英,字世杰,号竹溪,谥号文献,擅长文章,工画篆籀,称当时第一,金朝文坛领袖,著有《竹溪集》十卷。
宋濂,初名寿,字景濂,号潜溪,别号龙门子、玄真遁叟等,是明初文坛领袖,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以散文擅名于世。他的古体诗,气韵雄长浑厚,篇制宏巨,颇具个性。他推崇台阁文学,文风淳厚飘逸,为其后“台阁体”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范本。
李东阳,字宾之,号西涯,弘治和正德两朝首辅,一生辞职十九次,追赠太师,谥号文正。盖操文柄四十余年,其为诗文典雅工丽,为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亦作词,多为题赠、咏史之作,词风雍容平正,闲适典雅。
钱谦益(1582—1664),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绛云老人、东涧遗老,“领袖两朝,要无愧色”。钱谦益是明清诗坛上的重要人物,他批评了明七子的诗学理论及创作,全面系统地分析了明代诗坛之弊病,认为当今诗坛应重新倡导以《诗经》为代表的儒家诗教传统,对待前贤的诗学传统,应当转益多师、兼取唐宋。可以说,钱谦益的诗歌创作和诗学理论标示着清诗转变的总体方向,指明了清诗创作向传统的回归、集前代诗歌创作之大成的发展道路。此外,钱谦益与明末清初的众多诗人均有密切联系,影响面广,且乐于提携后进,所以在诗坛享有崇高声誉,受到包括遗民作家在内的大多数诗人的尊重。
吴伟业,字骏公,号梅村,别署鹿樵生、灌隐主人,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其诗歌成就被公认为三大家中最高者。最擅长七言歌行体,能以宏大的篇章、哀感顽艳的辞藻、流丽婉转的音律反映明清易代之际广阔的社会现实,后世以其歌行成就突出,独树一家,故称之为“梅村体”。
陈子龙,初名陈介,字人中,更字卧子,又字懋中,号轶符、海士,晚年自号大樽,早年曾受夏允彝推崇,于崇祯初年参加以张溥、张采为首的“复社”,又与夏允彝、徐孚远、周立勋等结“几社”,投水殉国,享年四十岁,乾隆朝谥“忠裕”,为明末文,为明末文坛领袖人物之一。论诗推重“后七子”,多拟古之作。后目击时艰,诗风丕变,感时伤事,悲凉沉雄。前人誉为明诗殿军。其绝句风格多样,其词作则以秾艳之笔,传凄婉之神。
王士禛,字子真,又字贻上,号阮亭,复号渔洋山人,卒后为避清世宗胤禛讳,改名为士正,乾隆朝又改名为士祯。其诗歌创作标举“神韵说”,提倡诗歌幽微淡雅,富有情韵,含蓄蕴藉。因其诗风、诗论顺应了清朝统治渐趋稳定的社会形势,遂被尊为诗坛领袖,主持风雅数十年。
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垞,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早年以诗名著称,与王士禛并称“南朱北王”。朱彝尊以词的成就最高,其词宗南宋姜夔、张炎,讲求醇雅,力挽明词颓风,当时与陈维崧齐名,为浙西词派宗主。
理性客观爱憎分明
· 四川感谢科普
麦迪的左大腿
· 湖南鲁迅算不算近代文坛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