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瑞士轮
作者:魔鬼天使
瑞士轮又称积分循环制,常用于国际象棋比赛。最早出现在1895年在瑞士苏黎世举办的比赛中,故名。
但在中国,最早接触并使用该赛制,应该是以万智牌为首的一众卡牌游戏的线下比赛。那为什么这些线下比赛会全部选择用瑞士轮来做比赛方式呢?
这就要说到“瑞士轮”赛制的具体配位过程,以及他的两大优势或者说特点之处。
瑞士轮如何运作
其实这也是瑞士轮的一大优势点,容纳人数非常自由——5-6个队伍可以用,而即便增加到30几个队伍也可以用——卡牌线下比赛就非常需要这个优势保护,因为根本无法确定到底有多少人参赛。
在实际比赛中,一开始所有参赛队伍均位于同一个配对池中,随机决定对手。那么在第一轮对决完成后,就会出现“1胜队伍”和“1败队伍”这两个不同的配对池。
接下来再次配对,就会只在同一个池中进行。也就是说,1胜队伍配的肯定是1胜队伍,1败队伍遇到的则必然是1败队伍。
这样第二轮比赛完成后,就会出现“2胜队伍”、“1胜1败队伍”和“2败队伍”这三个不同的配对池。那么以此为循环,下一轮配对仍然在同一个池中完成,且只有一个规避原则——已交手过的队伍不再重复交手。
如果参赛的队伍只有8队,那么理论上只需要3轮比赛,就可以决出最强队伍(唯一的3胜)和最弱队伍(唯一的3败),并依次可以给所有队伍排定座次。如果参赛队伍增加到16队,则只需要再增加1轮比赛即可,以此循环。
当然,在实际比赛过程中,为了更公平地排定所有队伍名次,会在理论最小轮次的基础上再加1-2轮——比如8支队伍打4轮,或者16支队伍打5轮。又或者在决定出前四或前八队伍后,进入单败淘汰赛。
瑞士轮的优势点
首先第一个肯定是公平,实际上无论任何赛制,对于参与者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公平。很多赛制为了增强观赏性或者削弱偶然性,实际上是削弱了公平性。最显著的例子就是双败淘汰制,这个赛制所有的队伍在失败一次后都有再来一次的机会,唯独只有一个队伍是单败出局——那就是胜者组冠军。
虽然胜者组冠军避免了更多的比赛,但总归是只要在“胜者组冠军 VS 败者组冠军”的最终一战中失败,它就永远失去了冠军机会——它并没有享受到“双败淘汰”的赛制。
而瑞士基本上充分保证了所有队伍都获得完全公平的赛制,且不会出现太多的偶然性。第一轮配对是偶然性最大的配对,肯定会出现“强对弱”,甚至“最强对最弱”的极端情况,但在第一轮比赛结束,出现不同的配对池后,偶然性就被削弱到概率极小的状态——比如你可以说自己第一轮运气不好遇到了强队甚至最强队,但第二轮面对都是1败的队伍,你就很难说对面的队伍能强到哪去了。
而再经过一轮的筛选,进入更多的后续轮,配对运气的因素就一步步被压制到几乎不可见的状况,所有队伍面对的,都是跟自己实力越来越接近的队伍。
所以这里也引出了瑞士轮的第二个,也就是最大的优势点——极其紧张的赛程与拉满的观赏性。
传统的小组赛赛制,例如去年的足球世界杯(或者S赛),最基本的原则就是要确定小组种子,然后尽可能地以某种主观判断因素(2号种子,3号种子等等),来尽量为每个小组配队伍,尽管如此,还是会出现“德国、日本、西班牙”这样的死亡小组,那当然也会出现某些鱼腩较多的幸运小组。
这就导致比赛的小组赛过程中,真正的强强对决,精彩和刺激拉满的比赛并不多,甚至在强队小组稳出线的时候,还会“测试战术”、“测试阵容”、“测试替补”等等让观众无话可说的情况。而小组赛,又是整个赛制中比赛场次最多,跨度最大,参与队伍最多的阶段,应该是最精彩的比赛阶段,反而是精彩程度参差不齐。
只有到了淘汰赛阶段,才会看到真正的最为精彩的比赛。
而在瑞士轮中,可以说每一轮的比赛都极其重要,在经过前两轮运气程度相对较大的配对后,越到后面,强队的遭遇频率就越高,参赛队伍必须以最强的姿态去击败越来越强的对手,直至登顶。
而实际上,对于弱队来说,瑞士轮赛制也是一种保护——本来大多这种队伍也是抱着学习和汲取经验来的,如果比赛对手全是怪物,对他们来说就毫无体验可言。相反瑞士轮可以尽量分配实力接近的队伍给他们,这样的比赛获胜或者过程,才是他们目前最重要的体验。
ILYAm0nesy
· 陕西这有什么牛逼的?所有游戏的瑞士轮涉及淘汰的队伍都是bo3甚至bo5 吹的人尬死了。没看过别的游戏吧……
管好脾气不封号
· 江苏哪个瑞士轮淘汰局打bo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