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礼分析以及对岸台湾女孩的看法
我个人小学时候就蛮喜欢看女性健康杂志,也很喜欢打听打听婚恋彩礼酒席之类的问题。时至今日,我也经常性浏览女性论坛。从我的个人阅读与冲浪经历来看,最初关注彩礼问题时(08年),彩礼普遍是不带回小家的,理由也很简单——这是女方父母的养老钱,因此不带回小家留给女方父母于情理上很自然。在2013年左右,本地婚恋彩礼就普遍在6w~18w之间了。注,此时还没有“3000万”的说法。
当然,现在的舆论环境变化,加之一胎政策导致绝大多数人都是独生子女家庭,赡养父母与彩礼钱基本毫无联系了。但是彩礼为什么依旧存在?如今常见说法要做为“礼物”补偿女方在事业上和生理上的损失。然而普遍性的,年轻人的生育意愿持续走低,我也曾看到有女生发帖“男友与我都是丁克,彩礼该不该给”,有寥寥几个女生觉得既然如此那肯定不要,然而另外两种观点则是“传统习俗,跟生不生孩子有什么关系?不要白不要。”,另外一种是“谨防他出轨,要彩礼作为婚前财产来给自己一个安全感”。所以答案其实简单明了——谁会放弃原有的好处呢?
网络上有不少人分析并提出解决高彩礼的对策“之所以彩礼高是因为女性权益低,提升女性权益女性有了经济基础自然而然就不要彩礼了”。个人觉得女性权益自然是要提升,然而女性权益提升与彩礼消亡这二者之间的联系过于牵强,也违反了人类的基本行为逻辑。换句话说,女性工资更高之后,一是不结婚的意愿更高;二是假设彩礼与“生育补贴”绑定,那么收入更高前提下其所要求的补偿自然更高;第三则是从博弈角度而言,一个对己方有明显益处的行为,己方没有任何原因选择放弃。或者我们也可以做一个横向比较,与国际进行对比可知其更多是一种文化习俗问题——有些国家婚礼由男女双方一起操办,花费很低,有些国家则是由女方主操办。
当然,彩礼问题也是一个信任问题,按照绝大多数人的构想“婚后带回小家”,然而其中多了一环,这多出来的一环也是最能击垮信任的一环,作为法律上附带条件的赠与行为,其如何处置完全处于对方手中。换而言之,既然带回小家,又缘何凭空多出来一个变数?更不用提彩礼的金额往往是当地一个青年劳动力一两年的收入。也因此,网络上带回小家的言论也就有了两种可能:一是夫妻二人共同支配,为小家庭添砖加瓦;二是属于女方个人小金库,毕竟彩礼嫁妆都是法律意义上的婚前财产,跟你男方没半毛钱关系。
最后提一句,很多人至今还是认为“高彩礼”完全是女方父母的原因,女方也是被高彩礼压迫的对象,然而这根本无法解释独生子女完全没有兄弟姐妹可扶的问题,他们一直都没有意识到索求彩礼的主体早已改变为女方(因为女方需要这样一笔钱来“弥补”自身)。通过虚空分析得出“还是女方身边人导致彩礼存在,女方本人不想要彩礼”这样的结论,也就不足为奇了。
附图为台湾妹子对彩礼的看法。
帮紧你
· 广东国女的恶臭比港女更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