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私人观影TOP20

avatar
关注

今年共观影141部(故事剧情长片),以私人审美稍作排列,挑选出20部。

20.隐入尘烟 李睿珺 2022

一部完成度极高的乡土题材作品。镜头语言也比我想象中要成熟沉稳,影像感和环绕的土地情节确实神似阿巴斯 基亚罗斯塔米,输出表达的几组互文符号也算玩得不错:框架中的人物、泥土环绕的环境、逆来顺受的农民和驴、传统的耕地文明演变为工业文明中的稀有熊猫等。影片插入的几段浪漫主义情怀也恰到好处,优秀的摄影也将全片铺满了自然感的诗意氛围。印象最深的段落是片头不久,门框中的海清与镜框中的武仁林同框对视的固定长镜头。虽不满几段互文台词和充满表达欲的情节,有较为强烈的设计感,但依旧是今年的华语院线惊喜。7.9

19.南方 维克多·艾里斯 1983

摄影极佳,完美表达光影艺术。高反差的明暗对比,画面充斥古老的油画气质。冷光、暖光、硬光、柔光交相呼应,擅用弱光塑造画面细微的情绪。影片自始至终都沉浸在追忆的神秘、忧伤的氛围中,再伴随低回的配乐和沉静的旁白,讲述了一段关于成长的私人秘史,影片擅于用声音塑造画外空间,固定机位中远景和运动镜头互补,框架构图和玻璃道具塑造人物。同时父亲读信时钢琴的调琴声、母亲卷毛线球时对散落毛线的特写,都外化了人物心境的转变。另外圣餐后的共舞、骑自行车时的纵深深焦远景、父亲卧床独自抽烟、电影院里的回想等段落都让人记忆犹新。整体而言,影片情绪克制、细腻;电影技法尤以光影塑造上,迷人、纯粹;氛围充斥追忆的神秘、忧伤。即使格局较小,叙事较为私人留白,但依旧让人观感印象深刻。8

18.浮云世事 阿基·考里斯马基 1996

目前而言是观感相当不错的一部阿基 考里斯马基作品。在此片中依旧大肆流淌着阿基 考里斯马基的风格化标签:冷式表演、音乐运用、画外叙事等等。但这里的阿基 考里斯马基在影像上并非一味使用大面积冷色调画面和阴郁画风,尤其在室内场景布置上增添了为数不少的蓝、黄、绿、红,并做出了一定的降饱和度处理,观感上更接近于莫兰迪色系,为整体的冷色画面和冷式叙事作出了点缀。另外,两处画外叙事尽可能直接避免了暴力和流血画面,都无不体现阿基 考里斯马基的人文主义情怀。音效依旧参与大量叙事,配乐以浓烈的抒情乐为主,而音轨与画面节奏做出了相得益彰的同步设计,混音中将环境音部分突出。而片头的爵士乐表演由俯拍到平拍再到仰拍,结尾部分镜头由平拍再变到仰拍。整体而言,将风格与叙事节奏糅合得不错的一部作品。8

17.机遇之歌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1987

头十分钟就足够抓人了,不仅是克日什托夫 基耶斯洛夫斯基那准确的电影技法,还有那宛如上帝般的视点。借由这个视点,完成了好几次长镜头里的视点过渡,更重要的是借由这个视点,再次感受到克日什托夫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一贯态度。另外,全片低饱和度的滤镜、永远灰蒙的画面,都给予了观众强烈的冷峻、悲情色彩。虽此片在形式和结构上都是创新式的,但克日什托夫 基耶斯洛夫斯基藏在里面的想法似乎更多:个人无法逃脱时代命运的洪流、悲情式的首尾呼应宿命论。让人感觉这依旧是那个只管冷漠俯瞰人间悲剧的克日什托夫 基耶斯洛夫斯基。8

16.孔雀 顾长卫 2005

顾长卫处女作。镜头和画面非常干净、漂亮。从影近二十年才拍第一部作品,身上早无一般新秀导演的毛病,而是十分完整和圆润。影片采取三段式结构,对时间线有一定的跳跃,让重心聚焦于表达。影片画面采用十分低饱和度的处理,在打光和镜头上也是以均匀自然光和中远景为主,给了相当压抑、囚禁的氛围观感。在大方向上也以梦想和现实、理想与世俗作为两组对比。但顾长卫的想法与表达却不仅如此,有时代的伤痕、有人性的阉割、有成长的荒诞。吕聿来饰演的叙述者,在自白中频繁提及“七十年代 ”便是最好的暗示,对女工上工擦玻璃杯时两场漠不关心群像的描写就是最好的明示(一场为操作失误划破手出血,一场为大闹张静初所饰演的角色且骂其狐狸精)。整体而言,作为处女作来说技法优秀、成片完整、符号不散乱、表达足够多。虽最后一段稍显潦草,但已然能看到顾长卫的担当。8.1

15.下班后 马丁·斯科塞斯 1985

一部相对而言,比较忽视的马丁 斯科塞斯作品,拍得十分不老马丁。非常荒诞喜剧、黑色幽默、戏剧化文本。公司大门的一开一合构成了环状叙事,影片节奏明快流畅、情节诡异荒诞,甚至透露出不少超现实主义倾向,甚至可以看作《巴顿 芬克》一般的心理精神分析影片。符号化与象征化以纸制人形雕塑为核心,象征无法抗拒和无法摆脱的宿命。另外室内场景布置和打光设计颇有解读空间,对影片中较多使用的大幅度的推拉升摇镜留有较深印象。同时快剪过程中的局部特写随时营造氛围感,片头办公室青绿色画面与电脑青绿色代码形成呼应,配上诸多文件特写,奠定都市化、流水线工作对人的侵害的基调。另外,配乐用得丰富,歌剧间奏曲、乡村音乐、曼波等。8

14.河流 蔡明亮 1997

水三部曲终章,也是三部曲中最压抑、最绝望的一部作品。相比于前两部而言,蔡明亮的技法和符号在圆润和成熟的角度上进步了许多,也第一次使用了大量的颜色布置来体现人物的境遇,以红色的门框暗示被压抑的爱欲、蓝色的墙壁隐喻囚禁的束缚和敲不开的漏水邻居暗示无法消除的欲望为典型案例。而镜头更是沉稳,不仅是已炉火纯青的固定机位长镜头,更在于麦当劳外的走廊调度、桑拿房中氤氲昏黄的过道,将暧昧、寂寞的氛围塑造得淋漓尽致。影片意象符号较多但使用精准,水、雨、河流、毛片、旅馆、电梯、疼痛的脖颈等。虽各方面都相较于前两部更加成熟和规整,但多多少少丢掉了一点点稚嫩却天然的意味。8

13.四月三周两天 克里斯蒂安·蒙吉 2007

基本上是一戏一镜。室内的定焦长镜头,室外的手持跟随摄影,阴冷灰白的画面,剧烈抖动的手持都给了一种相当不安、焦灼的情绪,拍得很不错。长镜与零配乐的搭配相当自然而无多余的雕饰,也感叹于几场强烈情绪冲击的戏码处理得细腻、真实。结尾部分的构图和设计更是值得回味(动物内脏、轴对称构图、直视镜头)。8.1

12.没有过去的男人 阿基·考里斯马基 2002

阿基 考里斯马基代表作。全片通过大量的硬光、冷色调和演员冰冷的表演共同铺垫了凄冷、疏离的影片气质,尤以夜间戏为甚。而人物的形式感、对话的文艺冷幽默又赋予了淡淡的诗意和浪漫。全片构图、用色、打光极为考究,电影语言和镜头简练却精准,主题虽不新鲜但切入点和导演态度却与众不同:将庞大的主题化为琐碎的生活,丝毫感受不到其野心和格局。但小格局电影依旧释放着其迷人魅力。提两处印象深刻的处理:一为若隐若现的分割道具,抒发着人物无处不在的疏离感,以男女主角的人物关系为甚;二为“红”元素和音乐的运用,不论红色的房门亦或领带、衬衣、窗帘,都体现着导演形式上的冷漠疏离与骨子里的人文浪漫。8.1

11.水牛城66 文森特·加洛 1998

文森特 加洛半自传处女作就已经透露出不可置疑的才华和独特而吸引人的魅力。文森特 加洛在剪辑上大肆炫耀着新浪潮式视听,如跳切、固定机位环绕镜头、不规则分屏、黑屏转场、画中画式闪回、突然插入带有主观视点的独唱与独舞、大面积的俯拍,还有升格镜头搭配局部大特写等,甚至还在中途插入了一段希区柯克变焦镜头。对餐桌四人戏有深刻印象,用黑屏过渡机位和转场,暗喻家庭内部的隔阂;机位所代替的主观视角(缺席者),隐喻家庭关怀的缺失。文森特 加洛也在影片的亮度、饱和度、对比度上下足了功夫,铺垫出冷漠、抗拒的氛围。而结尾处旅馆房间内的暖光与暖色调布景强调了关怀与温暖,床戏设计让人联想之后的《迷失东京》,夜景摄影气质与光晕处理蓦似《德州巴黎》。或许影片剧作与人物动机缺乏逻辑性,但影片气质足够独特。文森特 加洛所展现出的半自传处女作才华,让人感到足够的真挚、动人,甚至有点单纯、天真。8.1

10.随风而逝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1999

影像和技法上是非常熟悉的阿巴斯 基亚罗斯塔米风格。如同乡村三部曲一致,盘延的公路、重复的动作、伊朗独有的地貌与村舍、辽阔的车外自然远景与逼仄的车内近景结合,还有那充满哲理与文学性的主题思辨。阿巴斯 基亚罗斯塔米在这一部里做了大量的影像上的省略和信息上的跳跃,使影片克制 清新,而更有力量感。以大腿骨作为符号勾连出生命与死亡的思索,但总觉得乌龟与蜣螂的桥段略显多余。另外,直面镜头破壁般剃须的过程宛如仪式,巧妙融合自然环境的黑屏设计记忆犹新。8.2

9.香港制造 陈果 1997

独特、极致且富有趣味,生猛、癫狂、偏执,想起《猜火车》,表达时代下青年的迷茫和躁动。技法上,手持 、升格镜头并存,定格镜头、倾斜构图同在,对跳切、闪回和主观视点进行大量使用,另外运动长镜头、两男一女三人关系组和各种大胆滤镜与凌冽蒙太奇,让影片极其富有新浪潮遗风。而利用大量门框、窗栏、建筑构造的框架构图;俯拍、仰拍群居楼营造出的压迫感、阴郁感,表达着聚焦边缘人物的苦涩青春。而大胆插入的超现实主义段落、女校段落中构筑的浪漫主义桥段,并存了黑暗与梦幻、死亡与救赎,极像岩井俊二的主题,更无须提墓碑接吻拥抱等形式感极强的段落。另外对自杀与十字架的对切镜头印象极深,直指特殊年代中香港青年的信仰崩塌。而握枪狂舞的表演似马丁 斯科塞斯神韵。总体而言,技法个性鲜明,能看到表达。但因成本和制作限制,细节上还较为粗糙,不过却足够让人印象深刻了。8.2

8.穷街陋巷 马丁·斯科塞斯 1973

马丁 斯科塞斯较为早期的一部作品,也是基本确立其创作元素与视听特点的一部作品。意大利黑帮、底层人物、破败的街道、大量的夜景、反社会人格的人物、升格镜头与诗意打斗场面剪辑和一定的社会思索与时代印记反映。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大量“红”的运用,不论是酒吧中的氛围灯光、旅馆中的红色地毯、人物的领带、汗衫,都在暗示其血、性、危险的社会环境 。其蓝色灯光处理为了硬光和大量的冷光,更加铺开了其对人物冷酷的描写和自身冷漠的俯视态度。另外胶片放映的开篇与结尾有一定程度上的呼应。虽在叙事上还有一定的瑕疵,但其对镜头的处理已初露锋芒。于马丁 斯科塞斯的创作而言,这是重要的一部作品。另外,配乐十分好听。8

7.不良教育 佩德罗·阿莫多瓦 2004

通过倒叙回溯叙事和大量的戏中戏、剧中剧方式构造了十分错综复杂的叙事结构。同时打乱掉了部分叙事时序,又通过剧本、演戏、信件、回忆等模糊掉了虚实边界。在视听技法上,似乎跳过《对她说》再次回到《欲望法则》时代。富有风格性的大面积的高饱和色调和炽烈色彩成为主基调,但夜间蓝光、暗部区域也被运用其中,甚至在佩德罗 阿莫多瓦影片中看到了倾斜构图和广角镜头。另外印象最深刻的一处拍法是神父去两兄弟家上楼梯时的大角度仰拍,且利用楼梯内部结构形成框架构图。弟弟雨夜返回时,镜头几乎也被如法炮制。整体而言,观感奇异炽烈、叙事结构层层嵌套、视听技法上留有印象深刻的部分,但情感上没有《对她说》时的那份真挚与感动。8.4

6.奇遇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1960

作为其现代爱情三部曲之首就已让我深爱不已。其深焦长镜中人物的前中后景的排列体现着无端的疏离感,利用建筑与人物的走位形成的分割和框架构图与画面中人物的边缘化。调度人物的功力也是一绝,可在长镜头中通过人物调度拆出双人同框与单人单框。同时空镜头与环境音的使用也将空虚、焦灼的情绪外化(以孤岛段落为甚),都统统表达着米开朗基罗 安东尼奥尼主题,即现代都市人群中感情的空虚和对爱情的游戏。无情节电影在此之后风靡流行过一阵,但转头想来无情节正好对应上了主题上的空虚感。整体而言,技法和风格让氛围推向了令我心痒的程度。即使后半段我不太喜欢,但孤岛段落拍得实在迷人、纯粹。8.2

5.愤怒的公牛 马丁·斯科塞斯 1980

相当不一样的传记式电影,光影效果、蒙太奇制造和大特写快剪跳切结合的剪辑与充满写意的升格镜头共同组成了十分风格化、个人化的拳击场面。另外,表达人物势力的构图、充斥关系的摇镜、作出隐喻和暗示的框架构图,还有对话镜头中的景别设计,都将人物的性格障碍和自身的悲剧性刻画得淋漓尽致。除此之外,彩色的家庭录像带与定格镜头拳击画面的对切,也留有深刻印象。确实是一部马丁 斯科塞斯佳作。8.5

4.五至七时的克莱奥 阿涅斯·瓦尔达 1962

在主题上关注死亡和濒死前的焦虑,但观感上异常自由轻盈。电影时间与现实时间同步,仅用剪辑和蒙太奇分割空间,观感与人物心理变化同步。影片叙事结构工整,以脱假发为分水岭逐渐找到真我,影像上以行人普通面孔的注视镜头作影像表达。同时墨镜、黑帽也有异曲同工之处。影片的技法是典型的新浪潮式,跳切、摇镜、大幅度的推拉镜和街头的运动长镜头。一些局部段落也拍得极美,尤以构图为甚,再次彰显了其在《短岬村》中就已显露的审美优势。此外,镜子道具和主观镜头用的十分频繁。剧作上最后以爱情作为出口,“癌症”本身却成为影片的麦高芬,或说是突破假我、追寻真我的契机。另外,科琳娜 马尔尚让人不禁想起莫尼卡 维蒂。8.5

3.第七大陆 迈克尔·哈内克 1989

迈克尔 哈内克的处女作,就已经展示了非常个人化的视听体验和人文思考。三段式结构,前两段几乎一样,大面积重叠日常性的、重复性的行为与动作,利用冷白色的色调和限制性构图与大量物件、肢体的特写镜头铺开了冷峻、阴冷、空虚的氛围感。同时也映射着人物精神世界的状态,表达着中产阶级的空虚。迈克尔 哈内克通过对商品的横移镜头、对食物与账单的特写还有纸币冲入马桶的情节设计,表达了消费主义对人的束缚;通过临死前的电视节目,表达娱乐至死的思索。在设计上,两次漫长的洗车画面和封闭的车内结构与目睹车祸的情节设置,都有着极强的暗示性。而在视听上,频繁的黑屏打断观众连续的观影体验,也是让人印象深刻的记忆点。作为处女作,已经充分展示了迈克尔 哈内克独到的电影技法功力和人文上的思考深度。8.5

2.夜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1961

米开朗基罗 安东尼奥尼的代表作,弱情节或说无戏剧化的影片。通过纯粹的电影技法尽可能无损地传达情绪和主题。前半段通过大量的篇幅展示无聊和琐碎的生活,以表达中产阶级精神的空虚和情感的消逝。同时,对让娜 莫罗大篇幅的跟拍和相当具有形式美感的构图,表达其压抑的状态。尤其是嘈杂的街景、年轻人的斗殴、破败的时钟,将其状态外化。后半段雨夜下的段落拍得如此浪漫和形式上的优雅。米开朗基罗 安东尼奥尼在影片中通过倾斜不平衡的构图、俯视角拍摄、调度人物拆出同框和单框而非使用正反打的对话镜头,再次塑造出其美学风格和迷人的氛围感。对雨夜驱车时的光影流动、玻璃透视及其反射,这两幕尤为记忆深刻。作为现代爱情三部曲之二,要比《奇遇》更加简洁和流畅。8.6

1.蚀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1962

叙事性极弱或说无情节化极严重的电影,导致观众对故事元素没有太多具象的点,仅依靠表演、构图、镜头和大量无聊式的桥段,为观众塑造了浪漫、疏离、形式、优雅的氛围感,这或许便是状态电影。影片构图精湛,以局部特写、分割构图为甚。人物调度功力扎实,人物游走与建筑物形成天然的框架关系。同时,一些小仰拍和小俯拍被运用得炉火纯青。结尾处甚至用了一组长达五分钟的空镜头来结束电影,将疏离感推向了高点。作为米开朗基罗 安东尼奥尼现代爱情三部曲的终章,成为了我最爱的一部。他将这种氛围体验推到了挠人心弦的地步。8.7

发布于四川阅读 6188

全部回复

discusser-avatar

佩珀军士孤独之心俱乐部乐队

· 浙江

安东尼奥尼刷榜啊

亮了(0)
查看回复(2)
回复
discusser-avatar

的灰的辉

· 江苏

顶一个,就看过公牛。

亮了(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