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一下重要人物对李世民的评价,不重要的太多了也没意义就不管了
朱元璋一辈子算是经常提李世民了:
吴元年夏四月壬子,太祖谕起居注詹同等曰……命直书建成之事,是欲以公天下也。予平日言行可纪之事,是非善恶,汝等皆当明白直书,勿宜隐讳。使后世观之,不失其实也。
洪武六年三月乙卯,太祖谓群臣曰:“昔唐太宗谓……
洪武六年四月戊子,太祖御谨身殿,谕省臣曰:“朕观唐太宗言……
洪武七年八月甲午朔,惟唐太宗皇帝英姿盖世,武定四方,贞观之治,式昭文德。
洪武九年六月甲申朔,太祖谕侍臣曰:“朕观往古……唐太宗屈己从谏,亦能致贞观之治……
洪武十四年正月丙申,太祖谕礼部臣曰……唐太宗黜权万纪、李仁发而赏魏征之直……
洪武十六年二月己亥,太祖观唐太宗《帝范》谓侍臣曰……
洪武十六年八月己酉……太祖谕之曰……观唐太宗之用房、杜,则致斗米三钱……
洪武十七年十二月己亥,太祖谕侍臣曰……昔常何荐马周,唐太宗喜其有知人之明……
再来186的:
1,1926年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时:“李世民是草莽英雄,太原公子,褐裘而来。”
2,打仗要像唐太宗那样,先守不攻,让敌人进攻,不准士兵谈论进攻的事,谈论者杀。待敌人屡攻不克,兵士气愤已极,才下令反攻,一攻即胜。这样一可练兵,二可练民。在总体处于弱势情况下,关键在于掌握主动权,致人而不致于人,从而造成相对的强势,以相对的强势敌相对的弱势,各个歼灭敌人,最终由弱变强,战胜敌人。这是中国兵法的精妙之处,李世民找到了这个精髓,并以此战法驰骋天下无敌手。李世民是草莽英雄。
3,在《旧唐书·李百药传》旁批注:“李世民的工作方法有四。”
4,晚年评冯梦龙《智囊》“所谓以弱当强,就是以少数兵力佯攻敌诸路大军。所谓以强当弱,就是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以五六倍于敌一路之兵力,四面包围,聚而歼之。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5,罢朝之后,引进名臣,讨论是非,备尽肝膈,唯及政事,更无异辞。才及日昃,命才学之士,赐以清闲,高谈典籍,杂以文咏,间以玄言,乙夜忘疲,中宵不寐。这种务虚可以在干部集团中形成一种关于思考天下大事、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的浓厚风气,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人才。
6,读《旧唐书》和《新唐书》,常常写下列传所记文臣武将的名字。例如,在《旧唐书》卷六十三至六十四的封面上写了封德彝、萧瑀等10人,在《新唐书》卷九十四至九十八的封面上又写了侯君集、马周等20人,在《新唐书》卷八十八至九十三的封面上写了李靖、李勣等28人。
朱元璋的后代对李世民也是高评价,仅举2条,详细的不列了:
朱棣: 昔唐太宗拨乱反正,贞观盛世,自古罕论,求其故,尽忠于国,虽仇必赏,心怀异谋,虽亲必诛。
明成化帝朱见深: 三代以后,治功莫盛于唐,而唐三百年间,莫若贞观之盛。
王安石,仅抽出2首诗各1句:
《凤凰山》:愿为五陵轻薄儿,生在贞观开元时。斗鸡走犬过一生,天地安危两不知。
《河北民》: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忽必烈还曾经拙劣地学李世民纵囚,其实李世民是发现死囚数量上升太快,一些人罪不至死。
贞观四年,全国判死刑有29人,而贞观六年纵囚的时候,死囚有390人,因为贞观五年发生了张蕴古案,此案李世民错杀了人,于是催生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死刑五复奏制度,但是,对当时的司法产生了消极影响,大家都不敢轻判(像张蕴古一样被杀),导致死囚数量飙升。
大理卿刘德威:“今失入无辜,失出更获大罪,是以吏各自免,竞就深文,非有教使之然,畏罪故耳。”《资治通鉴》
再列差评,一般是批评道德:
宋高宗:“(唐太宗)夸大而好名。”
朱熹: 太宗之心,则吾恐其无一念之不出于人欲也。直以其能假仁借义,以行其私,而当时与之争者,才能知术既出其下,又不知有仁义之可借,是彼善于此,而得以成功耳。”(《朱子文集》卷一)
评论区开荒,我辈义不容辞
来抢第一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