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喜欢的书——《新世界:灵性的觉醒》第一、二章的要点,金句及跨文化联想

avatar
关注

我最喜欢的书是《新世界:灵性的觉醒》。

它的作者是埃克哈特·托利(Eckhart Tolle)(他的另一部、也是第一部代表作是《当下的力量》),又译作艾克哈特·托勒,是一位在德国出生的加拿大移民。 2008年, 纽约时报称埃克哈特是“美国最受欢迎的心灵作家”,在2011年,他被沃特金斯评论列为在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心灵导师,让人们从不断重复过去的怪圈中解脱出来,从沉浸在过去和围困在未来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在我们唯一拥有的当下一刻创造一切。

这句评语——“让人们从不断重复过去的怪圈中解脱出来,从沉浸在过去和围困在未来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在我们唯一拥有的当下一刻创造一切”,让人想起佛法、禅文化里的一些思想和表述:

1、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金刚经》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分)

2、“一念真诚斗金易化,三心未了滴水难消。”

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慧能)

4、佛教並不是「宿命論」,而是「緣起論」。佛教雖然說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因果」,但更重視現世和未來的因果。而因緣本身空無自性,若從「諸行無常」、「緣起性空」的真理來看,過去的惡因雖已造成,但可以透過今生的努力來改變它,未來的善果,也可以靠今世的修持而獲得。(星云大师)

发布于加利福尼亚阅读 2733

全部回复

discusser-avatar

Teamn藿下来就好楼主

· 加利福尼亚

要点一、(第一章 人类意识的绽放(flowering):转化的急迫性 15)  目前正在兴起的不是一个新的信念系统,一个新兴的宗教、灵性意识形态或是神话。我们其实是走到了神话、意识形态以及信念系统的尽头了,这个转化要比你的心智内容和思想的转变来得更深。事实上,新意识的核心就是超越思想——你会发展出一个能够超越思想的新能力,它同时能让你领悟到,你的内在有一个比思想更为广阔无边的向度。在此之前,你认为旧意识中不间断的思想续流(stream of thinking)不是你自己,现在你不需要从那个不间断的思想续流当中,去寻找你的身份认同,还有你的自我感了。能够领悟到"在我脑袋中的声音并不是我"这个事实,是多么伟大的解脱啊!那么我究竟是谁呢?你就是看到这个事实的觉知,那个在思想发生前就存在的觉知,也就是思想、情绪或感官觉受(sense perception)发生时所在的那个空间。  ~~~小我只不过是:与外在形相的认同,形相主要指的是思想形相(念相,thought form)。如果邪恶有任何真实性的话(这个真实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那么它的定义也可以是:完全地与外在形相认同,就是与物质形相、思想形相、情绪形相认同。这样的认同会造成我们的无知:无视于我们与整体的联结,完全无法觉察到我们内在与其他万物以及源头的合一,这样的遗忘就是原罪,受苦和幻相。当"我们与万物显然是分离的"这个幻相主导了我所想、所说和所做的所有事物的时候,我会创造出什么样的世界?想找到答案的话,你就是去观察人类是如何互动的:读一本历史书,或是看一下今晚的电视新闻,你就知道了。  ~~~如果人类的心智结构还是不改变的话,我们会不断地重新创造出本质上如出一辙的世界,同样的邪恶,同样的功能失调。》》》这句很关键——如果邪恶有任何真实性的话(这个真实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那么它的定义也可以是:完全地与外在形相认同,就是与物质形相、思想形相、情绪形相认同。这样的认同会造成我们的无知:无视于我们与整体的联结,完全无法觉察到我们内在与其他万物以及源头的合一,这样的遗忘就是原罪,受苦和幻相。 ***联想——(以下皆出自《金刚经》)1、“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2、“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3、“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4、“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5、“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discuss-image
亮了(0)
回复
discusser-avatar

Teamn藿下来就好楼主

· 加利福尼亚

要点三、第二章 小我:人类的现状  19 字句(words),无论是发声说出来或是没有说出来,而只是以思想的形式存在,都会在你身上投下一个几乎像催眠一样效果的魔咒,你很容易在其中迷失,而且像被催眠地暗自相信,当你把一个字句与一个事物联结的时候,你就知道它们是什么了。事实是:你其实不知道它们是什么,你只是用一个标签把一个谜团给遮羞了。任何事物--一只鸟、一棵树,甚至一块简单的石头,当然还有人,其实最终都是无法被知晓的。这是因为它们都有着深不可测的深度。所有我们可以理解的、经历的、想到的,都只是真相的表层,比一座冰山的尖端还小。......如果能不用字句和标签来遮羞这个世界的话,另外一种深度就会回到你的生命当中,事物会重新获得它们的新奇感和新鲜感,而最大的奇迹则是:你能够经历到那个本来的自我,它是在任何字句、思想、心理标签和形象(images)升起之前,就存在的。想要这个奇迹发生的话,你必须要将你的自我感和本体感,从所有和它们已经混淆在一起,也就是它们所认同的东西当中撤离。》》》字句(words),佛教中说的文字、文字相、名相、言语、意业和口业,对于本体往往是肤浅的,有着巨大的局限性、迷惑性——“愚痴颠倒”。         所以佛在《金刚经》里叮嘱——“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而无为法(梵语:a-saṃskṛta-dharma或asaṃskṛtā-dharmāḥ),指不会随因缘变化而出现、变化及消失的法,即“不生不灭、无来无去、非彼非此”之法,是涅槃的异名;即是诸佛菩萨觉悟了诸法实相后认识、宣讲的无上甚深微妙的实相法,无相而无不相(离则无相,即则无不相),无为而无不为。 对于执著于字句和标签的,或许可以念一句“如来有所说法耶”。 对于学佛者的盲区,很多善知识悲悯地发现这样的常见情况——许多学佛者落入名相堆里死钻而出不来,执指为月,于降伏烦恼却无济于事,有志于实修解脱者,也因不明真理而盲修瞎炼,唐丧光阴,甚至走火入魔。故而,善知识往往会大声疾呼明心见性之重要,此为生脱死之关键,众生唯有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回复本来,才能出离生死苦海。 再者,关于实相、本质和言语的关系,佛教有一句话——“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就是说:究竟之真理,言语之道断而不可言说。言语的道路,延伸到这里就断了,心思的行为和考量,到此处也灭了。就是说自性是不可思考和议论的,六根无法接触到,必须放下六根和对外境的执着,才可能体会到。 言语道断,议没有了,心行处灭,思没有了,叫不可思议。 以言显义,得义言绝,义既是空,空既是道,道既是绝言,故谓言语道断。

亮了(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