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满江红剧情逻辑问题的分析(长文,严重剧透)
开这个帖子一是因为在其他帖子里说到剧情问题的时候,总有人说我没看懂,觉得这电影逻辑没什么问题。二是因为几乎没有看到分析讨论满江红剧情的帖子。我本人比较喜欢烧脑电影,虽然谈不上有多高鉴赏力,但由于在看满江红之前已经知道了这片子有非常多的反转,所以观影过程非常仔细,再加上这电影并没有海量的伏笔,所以自认为还是看懂了的。于是就想开个帖子分析一下主要剧情以及故事脉络中存在的大的逻辑问题。
首先要说几点前提:
第一,电影到最后结尾时将整个故事处理成了刺客团作局+秦桧反做局+刺客团反反做局的结构。虽然这个结构足够翻转,但在前面的故事里却很难找到支撑这个处理的剧情。如果按照这个框架去复盘故事,会推敲出现数不清的bug。换句话说,电影所谓的作局+反作局+反反作局是用演员“这都是我的计中计”、“没想到吧,我早就知道是怎么回事啦”之类的台词来佐证,而不是用真实发生的合理情节去佐证。因此这个框架很难立住,也很难让人接受。
第二,我这里分析的人物行为,是建立在正常的逻辑之下进行的推导。而电影中为了处理一些说不通的地方,给出了很多硬设定。比如,秦桧在不知道信的内容的情况下,一听信的内容就能判断信的内容是真是假。这些设定虽然能够让说不通的地方看上去合理,但这些设定本身却是毫无逻辑的,所以,不能以这些设定作为否定我推导的理由。换句话说,你不能用bug来解释bug。
第三,电影里面用到了一种很巧妙的处理方式,就是为了让当前剧情的合理可以让人物出现临时逻辑,也就是说以人物当时的逻辑来说,当前这个情节是合理的,但当你把这个临时逻辑放到贯穿电影的人物线去看的时候,就会产生矛盾,进而否定这个临时逻辑。比如,何立说私看密信是死罪,听供词是审案需要,无罪。这就是典型的临时逻辑。但由于贯穿电影的人物线交错复杂,把矛盾的地方梳理出来及其繁琐。于是就会出现,如果一个观众没有发现这个问题,而说出“这里挺合理的呀,这么精彩,你是不是没看懂?”,真正看懂的人只能头冒黑线,不知道值不值得反驳。
接下来我在尽可能符合逻辑的情况下,分析梳理一下剧情故事和逻辑BUG,肯定也有我想的不对的地方,希望能一起讨论:
一、刺杀团的原计划和存在bug。
通过电影剧情分析,我认为刺杀团队的原定计划是这样执行的:
第一步,安排舞女灌醉金人礼仪官,
第二步,丁三旺(打更的)去刺杀金人并偷到密信,
第三步,将密信藏在刘喜(马夫)那里,
第四步,推沈腾出来查案,(这里其实还有一步,打更的诬陷王统领和自爆,但需要打个问号,因为我觉得这一步是bug,后面细说)
第五步,沈腾找马夫拿到密信,
第六步,沈腾拿着密信单独献给秦桧,并借机逼迫秦桧念出满江红。
这就是刺客团队的原计划,没有什么局中局。我之所以认为原计划是这样的,理由有两点,这两点恰好都是原计划外的变数。
1.打更的死后,沈腾去找马夫这场戏。马夫有这样的台词,这信你先别拿,计划有变,何立不除,秦桧难近。当沈腾表示反对之后,马夫说如果我失败了,请照顾好我妻小。这段情节说明了,第一,沈腾来找马夫就是来拿信的,第二,他们的原计划里并没有刺杀何立这一步。刺杀何立是马夫自己的策划,目的是为沈腾的行动扫清障碍。第三,马夫杀完何立后,必须要确保信还在他们这边,沈腾才能继续执行原计划。(接前面括号,虽然沈腾在这段戏里表示了四字已经脱不了干系了,好像他们的计划里有拉四字入局的安排,但从后面的其他佐证来推导,我依然认为这里是为了让最后的翻转变得合理而给出的硬设定,并不符合他们的行动逻辑。)
2.吃信之后,沈腾在屋里劝瑶琴这场戏。这里,沈腾问,你怎么来了(本来安排的舞女不是你),瑶琴说,我为什么不能来,我们三个找关系顶了原来的舞女,现在只有我(看过信并把信吃了以后)才能单独接近秦桧,我比你更有机会。同时,她还表示马夫不能白死,必须除掉何立和武义淳。这一段剧情不但验证了前面1推出的内容,还验证了,第一,3个舞女的任务只是灌醉金人,没有其他重要安排,所以才能够找找关系就换人。第二,原定计划里,把密信献给秦桧完成任务的人就是沈腾。第三,瑶琴吃信是她自己的擅自决定,不是原定计划。马夫死后信丢了,刺杀团必须重新拿到信才能继续完成任务,而因为瑶琴是擅自顶替来的,所以沈腾不可能早安排她吃信,只能是她自己的主意。第四,杀何立是为了给死去的队友们报仇,他们并没有为何立做局。他们最初的目标的的确确就只有秦桧。那么从上面两点和推出来的内容来分析,沈腾团队的原计划就是我写出来那样执行的。如果再复杂,他们安排的人手已经完全不够了,马夫刺杀何立和瑶琴吞信,是两次计划外的变数。沈腾团队所有跟原计划不同的行动都是因为这两次变数而临时策划出来的,不是什么主动做局,不接受反驳。
所以,按照这个原计划,剧情发展到这里会出现哪些大的逻辑问题呢。
第一,既然原计划里用不到易烊千玺,为什么还要安排丁三旺诬陷王统领和自爆呢?如果说诬陷王统领还可以用削弱秦桧的防备力量来解释,那自爆让易烊千玺入局的动机在哪,丁三旺更像是白死的。
第二,既然计划的最终一步是让沈腾拿着信去献给秦桧,那必然要保证信始终在团队的掌握之中。在这样的前提下,马夫刺杀何立时为什么要带着真信去?而沈腾也没有阻止?正是他计划外的行动失败导致了信的丢失从而造成后续行动的被动,而他明明可以不用带着信去的。这里有人说马夫就是主动送信的,也有人说信本来就是假的所以丢不丢无所谓,我认为这两种观点有一点被电影绕进去了,我先简单反驳一下。因为信的设定逻辑问题很复杂,我后面会单独说。首先,我前面已经分析过了原计划是什么,不存在主动给何立做局的这种可能。其次,信是假的所以沈腾团队觉得丢不丢都无所谓这种观点要建立在一个逻辑必须成立的基础之上,那就是“不管秦桧有没有看过信,只要有一个人站出来说,宰相,您看的那封信是假的,真信在我手上(宰相,我这有一封金人写给您的密信),您退下左右,我单独和你说,那么这个人就可以获得单独见秦桧的机会。”如果这个逻辑成立,不光丢没丢信无所谓,有没有信,有几封信全都不重要了,任何人都可以空手套白狼的去找秦桧碰瓷,甚至无限套娃下去,那整个电影也就根本不会发生。所以,先抛开秦桧有没有通金不说,想要整个故事立住,必然要满足信对秦桧构成了威胁而不是任何人嘴炮一下秦桧就从了,电影的剧情才能够发生。那么在什么情况下,信会对秦桧构成威胁?1.信是真的,2.信是伪造的但伪造的极其真实(秦桧通金的铁证或者诬陷秦桧通金但是谁也证明不了信是假的)。我们把这两点代入就会发现,无论哪种情况,刺客团都不会对信抱着丢不丢无所谓的态度。这里还要再加上一点,那就是刺客团的目的并不是给秦桧扣罪名,而是要一个单独见面的机会,这个机会仅有一次。他们必须做到对秦桧来说他们是唯一才能获得这次机会,而一旦把信放出去,后续怎么操作他们都不再是唯一,获得这次机会的概率也就不可能是100%。我认为从上面这几点出发,主动送信和信是伪造的所以丢不丢无所谓都不能成立。
第三,瑶琴把信吃了。从后面看这是她自己的计划,因为这样一来,她就可以单独接近秦桧了。换句话说,她通过这样的方式代替了沈腾,成为了任务的最后一步。但她吃掉信变成信再去见秦桧的这个想法有点让人哭笑不得。因为剧情演到这里出现了一个逻辑悖论,那就是1.谁看过信谁就知道了秦桧的秘密谁就得死。2.谁看过信谁就有了要挟秦桧的筹码谁就能活。薛定谔的看过信。。。而这个逻辑悖论在瑶琴吃信上完美的融为了一体,我看了信我死定了所以我必须知道信的内容才能活。不能因为她语气如此坚定就接受这种胡言乱语。况且,如果信没有了,信的内容还有什么意义,秦桧需要他是什么内容,他就是什么内容。瑶琴的吃信反而像是在帮秦桧销毁证据,她到底是哪边的呢?
二、信的问题是全片最大的问题。
终于说到信了。历史上,秦桧有没有通金似乎一直没有定论,而在满江红的电影里,也是采用了没有定论的处理。我们姑且接受这个处理,那么,还是要明确一件事,那就是秦桧有没有通金,只有秦桧自己知道,电影里的其他任何人都不知道,这是一件很关键的事,因为这决定了秦桧对信的态度。所以理论上,秦桧对待信的态度只存在两种:A.秦桧通金(信是真的),那么秦桧的诉求必须是不能让信的内容泄露出去,谁看了信谁都得死,谁知道有这封信谁也得死。信里到底写的是什么最好谁也不要知道,包括秦桧自己,因为信里只能是自己通金的证据。B.秦桧没通金(信是伪造的),那么秦桧的诉求就变为必须要搞清楚信是谁写的,内容是什么,目的是什么,知道有这封信存在的人怎么处理要待我知道了信的内容再说。有人会说,还存在C,秦桧通金,但信是伪造的,是存在这种可能,但对待这样的情况,秦桧只能相信信是真的,他的态度还是跟A一样,所以依然可以归到A里去。也就是说,虽然A和B是完全相反的两个态度,但无论A还是B,秦桧都必须是前后一致且二者选一的,不可能一会是A一会是B。但在电影剧情里,秦桧却生动的诠释了什么是左右摇摆。从电影开场非常明显的A(办不妥斩,办妥亦斩),到瑶琴吃完信之后在堂审的时候突然变成了B(告诉我谁是幕后主使,背出信的内容我保你不死),再到最后的AB都有(剐去墙上的内容却留着四字不杀),实在是让人莫名其妙。给人的感觉是秦桧通没通金,他自己也不知道。我认为电影刻意模糊秦桧对信的态度,不光是为了不定性通金这件事考虑,还有一点考虑,而我认为这一点也是全片最大的BUG,那就是剧情的发展需要秦桧这样左右摇摆。我们可以粗略的梳理一下剧情,是不是发现电影的剧情从秦桧找信变成了找信的内容,这是一个很巧妙的过度,因为刺客团的目的是要见到秦桧,而只有秦桧的态度从A变成B,刺客团才能实现仅用信的内容也能见到秦桧这件事,瑶琴吃信不算帮秦桧消灭证据这一点才能成立,故事才能按照剧情的逻辑发展。如果我这样说还没能get 这个全片最大的bug,那我换一句话说,这里存在两个结论,1.只有秦桧不通金,刺客团才能在活着的情况下仅凭信的内容见到秦桧。2.如果秦桧不通金,刺客团根本做不到威胁秦桧,也不可能实现舍生取义,而且秦桧因为需要自证清白反而会保他们的命。请仔细的想一想,你把关于秦桧通金,信是真是假的各种可能性代入,最后还是我说的这两个结论。那么是不是电影演了一个根本不可能发生的故事。
三、关于秦桧一方行为逻辑不支撑反作局的几点补充。
其实有了信的分析,后面这些都不值得分析了,但我还是想再浅显的补充一下,为什么反做局不能成立。
1.秦桧第一次将计就计莫名其妙。抛开我前面说的一切,仅从剧情去看,秦桧将计就计有且只有以下两个理由,1.他不知道信在哪,2.他不确定刺客团都有谁。现在回到剧情,在最后瑶琴刺杀失败那里,秦桧第一次承认了这都是自己设的局。何立说,我有马夫的软肋,他怎么可能不招?他全招了。真以为我能轻易放过你?这都是宰相的将计就计和我的计中之计。那么我们可以推出,1.秦桧是知道马夫行刺何立这件事的。2.安排三人捅马夫和把信放在砚台下被偷走是秦桧设的局(从剧情看这里怎么解释都是个bug,因为把信藏起来明显是何立的私心,但只有秦桧故意安排才能解释何立为什么这么傻逼的把信放在砚台下,两bug取其轻吧,没办法),3.秦桧已经知道了刺客团都有谁也知道了信在哪里。那么问题来了,在1和2的理由都已经不成立的情况下,秦桧为什么还要做这么大一个局甚至不惜把已经到手的信送出去?难道是在全招了的情况下,马夫既没有供出同伙是谁,也没有供出信在哪里?而从后续剧情看,秦桧压根不知道信的内容,他又是怎么做到在信已到手的情况下忍住不看的?有人说,我来试着替秦桧解释,秦桧是为了借机除掉武义淳才做局的。好吧,那我们就来看一下秦桧是怎么除掉武义淳的。罗里吧嗦不多说,就直接看最后的结果,秦桧杀武义淳的办法可以总结为一句话,在堂审犯人的时候直接杀掉然后嫁祸给犯人。是不是觉得哪里不太对劲。没错,在已经知道犯人是谁和信已经在自己手里的情况下,秦桧不搞一个这么复杂的局,而是直接把犯人抓来,是不是也可以做到“在堂审的时候直接杀掉然后嫁祸给犯人”这件事?我觉得可以。你们觉得呢。
2.秦桧第二次将计就计是开天眼。在最后沈腾和易烊千玺反反做局之前,秦桧第二次承认了自己其实将计就计的局设的更早,他对沈腾说,从给你通令牌开始陪你玩了一个时辰,就是等你写出这封信。如果秦桧这句话不是为了装逼,那他又一次用台词完成了不可能的反转。因为沈腾拿到通令牌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找马夫,这也就是说在马夫刺杀何立之前,秦桧就已然一切尽在掌握了。他有一万种办法解决问题,但是他偏要以身试险赌一把生死,我实在是不知道该怎么圆。
3.秦桧和易烊千玺根本不可能完成串通。这里只要稍微有点逻辑的人都能看出问题,不展开分析了,只要记住一点,那个年代没有手机。
四、其他。
我本来还想再整理一下何立,武义淳,孙统领的人物逻辑线,发现这么整理下去没完没了。因为整个电影就是利用了我说的前提的第三点,用无数的临时逻辑推动剧情,我如果把他们跟完整逻辑相悖的地方一一列出来,真的太费劲,写不完,大家也都能看到,所以不写了。
最后我想说下个人观点,满江红是一部重艺术表达、轻故事载体,重剧情发展、轻逻辑自洽的商业电影,他讲了一个看上去精彩复杂、悬念迭起、反转不断,实际细推敲人物行为非常无厘头的故事,表达了一种不拘于个人恩仇,只为弘扬家国情怀便可舍生取义的精神信仰。他的高票房证明了春节期间还是看电影“图一乐的观众更多,也证明了电影的艺术感染力可以压过观众的逻辑思考从而打动人,他有优点,也有缺点,不是他不可以高票房,只是他可以拍的更好, “拍到这种程度就可以了”不该成为从业者的追求。
aceliasky
· 河北楼主辛苦。看的时候确实觉得剧情很多地方逻辑不通,为了反转而反转
请看数据
· 辽宁楼主字字珠玑,处处切中要害,满江红编剧真该在写完稿给你审一下。佩服!这个故事的底就有问题,张大他们凭什么知道一个连真秦桧都不知道秘密?岳飞遗言是满江红对秦桧有什么威胁?没有这首词岳飞就不是被冤枉的了吗?张大他们知道岳将军的遗言是一首词,会是什么心理变化?我建议一个故事梗概。张大是岳飞亲兵,目睹了岳飞留下遗书,但不认字。张大以岳飞临终在狱中留下的武穆遗书有藏宝信息为诱饵,诱惑了一伙盗贼,帮他夺取武穆遗书,然后上演了一出出荒诞剧情。岳飞虽为秦桧所害,但却由何管家执刑。诱惑孙钧的也是藏宝信息,让他反水对秦桧反戈一击。最终,武穆遗书竟是岳飞的赤胆忠心的诗作,众人既错愕且震撼,孙钧转而崇慕岳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