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水】“蔷薇再开时”活动标题致敬的五本书
“蔷薇再开时”共计五个标题,分别致敬了五本名著,列举一下,都有中文版,有兴趣可以去翻翻。
1、“我的名字叫紫”——《我的名字叫红》
我的名字叫红作者:
奥尔罕·帕慕克(Orhan Pamuk,1952—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当代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生于伊斯坦布尔,自幼学画,大学主修建筑,后从文。200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称:“在探索他故乡忧郁的灵魂时,发现了文明之间的冲突和交错的新象征。”他的作品已经被译为60多种语言出版。
简介:
故事发生在1590年末的奥斯曼帝国,苏丹秘密委制一本伟大的书籍,颂扬他的生活与帝国。四位当朝优秀的细密画家齐聚伊斯坦布尔,绘制这本传说将动摇宗教与社稷的书。此时,为爱情离乡十二年的青年黑在恋人父亲的召唤下终于回归,迎接他的除了爱情,还有接踵而来的谋杀,而线索,就藏在书中未完成的图画某处……
2、“天真博物馆”——《纯真博物馆》
纯真博物馆作者同样是奥尔罕·帕慕克
简介:1975年的春天,伊斯坦布尔,30岁的富家公子凯末尔与名媛茜贝尔订婚在先,却意外遇到出身贫寒的远房表妹——18岁的清纯少女芙颂。两人炽热的爱恋过后,凯末尔最终与茜贝尔解除了婚约,却发现芙颂早已离他而去。
凯末尔追随着少女的影子和幽灵,深入另一个伊斯坦布尔,穿行于穷困的后街陋巷,流连于露天影院。在被民族主义分子的炸弹破坏的街道上,在被油轮相撞的大火照亮的海峡边,在军事政变后的宵禁里,他努力向芙颂靠近,直到无法承受的思念使生活完全偏离。
为了平复爱的痛苦,他悉心收集起心上人的一切,她爱过的,甚至是她触碰过的一切,将它们珍藏进自己的“纯真博物馆”……
3、“千夜之一夜”——《一千零一夜》或者《千夜之夜》
《一千零一夜》不多说了,大家小时候都知道。
千夜之夜《千夜之夜》是马哈福兹对《一千零一夜》的一次睿智的戏仿,魔幻而又真实。故事始于山鲁佐德通过精彩的故事拯救了自己之后,山鲁佐德仍然怀疑丈夫嗜血成性。宫外的世界也并不平静,到处都是忧伤的灵魂。十三个关于死亡、欲望、善恶的故事,处处用智慧长老的箴言进行劝解:不要和魔鬼为伍。
作者:
纳吉布•马哈福兹(Naguib Mahfouz,1911-2006)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埃及著名作家,“阿拉伯文学之父”,阿拉伯世界最重要的知识分子之一。马哈福兹17岁开始写作,在超过70年的创作生涯中,共创作34部长篇小说,350余篇短篇小说,多部电影及话剧剧本,长篇代表作有享誉全球的“开罗三部曲”和《我们街区的孩子们》等。在《千夜之夜》中,马哈福兹运用自己非凡的想象力和迷人的文笔,续写了《一千零一夜》。山鲁佐德、国王、神怪、阿拉丁和辛巴德仍在,但他们的故事是全新的。
4、“洞里人”——《洞中人》
洞中人简介:1933年和1934年陶菲格·哈基姆分别完成自己的戏剧代表作《洞中人》和《夏哈尔札德》,这两部作品的问世在埃及文学界和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特别是《洞中人》的发表引起轰动,其所包含的丰富哲理深受同仁们的一致赞誉。埃及著名文学家塔哈侯赛因曾称赞说:“《洞中人》这一剧本的问世在阿拉伯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它是阿拉伯文学中创作出的第一部真正可以称为剧本的作品;可以说它丰富了阿拉伯文学,为这一文学增添了一笔从未有过的财富,可以说它提高了阿拉伯文学的地位,使这一文学毫不逊色于古今的外国文学。”
《洞中人》取材于古代基督教故事,写三名基督徒因受宗教迫害而躲进一个山洞。他们在洞中一睡,竟睡过了300年。三人醒来,出洞回到城市,方才明白,原来他们的时代早已过去,眼前早已物是人非。他们留恋往日的生活乐趣,却难以适应300年后的世俗社会。现实与他们格格不入,他们只能带着矛盾苦恼的心情返回山洞,最终怀着对神的信仰回归于冥间。这个故事也部分地来源于《古兰经》第18章里“岩洞和碑文的主人”的故事,写了这三个人在山里逗留了300年,外加9年。经文中写道:“我把他们的故事,诚实地告诉你,他们是几个青年,他们信仰他们的主,而我给他们增加正道。”“你们应当耐心地和他们在一起,不要藐视他们,而求今世生活的浮华。”与宗教故事单纯宣扬神灵法力相比,这个剧本表现的则是精神存在方式的差异,导致了在时间问题上的不同体验。在原来宗教故事的基础上,作者增加了人生哲理思考成分,即在人与时间的斗争中,不是人类战胜了时间,而是时间战胜了人类。他意识到人的生命存在受着时间的无情限制,他要表现人类同时间的搏斗,他在剧中用信仰来解决人与时间的矛盾,使人摆脱时间的束缚。作品暗示多于解释,含蓄多于直露,体现象征主义手法的基本特征。可以说,《洞中人》是出现于近代埃及文坛上的第一部象征主义作品。
作者:
陶菲格·哈基姆,阿拉伯剧作家、小说家。1898年出生于埃及亚历山大市一个富有的家庭,父亲从事法律工作。曾留学法国,获法学博士学位。他写出戏剧《洞中人》(1933)、《夏哈拉札德》(1934)等。1943年辞去公务,专事文艺创作,至今共创作了60余部剧本。陶菲格·哈基姆著有自传体长篇小说《灵魂归来》。这是他的成名作,也是埃及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品。另外,还著有《乡村检察官手记》、《来自东方的小鸟》等十几部长篇小说和几部短篇小说集。1977年,陶菲格·哈基姆被地中海国家文化中心授予“地中海国家最佳思想家、文学家”称号。
5、“街魂”——《我们街区的孩子们》
我们街区的孩子们简介:《我们街区的孩子们》被公认为20世纪伟大的现代寓言小说。小说全景式、史诗式地书写了街区的开拓者老祖父杰巴拉维及其数代子孙的救世故事。杰巴拉维,一位犹如神明、仿佛永生的神秘人物,在拓土建街之后,便深居简出,与世隔绝,却掌握着世俗的权力与遥远的真理。杰巴拉维允诺所有的子孙都享受到继承权,过上好日子。子孙们把获得继承权作为实现幸福的唯一途径,于是继承权成为世代争斗的焦点。欺压和掠夺,以及随之而来的反抗与斗争,在一代代子孙中间反复重演......《我们街区的孩子们》折射了从先知时代直至科学时代的人类社会演进过程。深入探讨了历史、命运、权力及真理等问题。融现实主义、象征主义及荒诞、神秘性为一体。
作者:纳吉布·马哈福兹,埃及作家和阿拉伯世界重要的知识分子之一,4岁时就被送到私塾学习《古兰经》,接受宗教启蒙教育。1988年他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他是第一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阿拉伯语作家。获奖理由:“他通过大量刻画入微的作品,洞察一切的现实主义,唤起人们树立雄心,形成了全人类所欣赏的阿拉伯语言艺术。”最初发表的三部历史小说《命运的嘲弄》《拉杜比斯》(一译《名妓与法老》)《埃伊拜之战》都是表现爱国主义的。20世纪40、50年代是马哈福兹现实主义创作阶段,发表了4部揭露社会黑暗、呼吁社会变革的小说《新开罗》《赫利市场》《梅达格胡同》《始末记》。标志着小说创作DING峰的三部曲:《宫间街》《思宫街》《甘露街》被公认为阿拉伯小说史上的里程碑。此后还发表了《小偷与狗》《道路》《乞丐》《尼罗河上的絮语》《平民史诗》等作品。
徐兹荃楼主
· 山东米哈游喊你去读书了hhh
HeyKong丶CYHM
· 湖南我来吹吹这个排版,应该是用心用电脑编辑的吧,反正我用手机做不出这么好的效果。这看上去就太舒服了。这两天也看到一些别的转载水帖,要么全部都是图片,要么就是硬搬nga那套(个人很讨厌,因为这两天搬运nga垃圾的不少,现在连带着看见nga几个字都有点不适了),让人连看的欲望都没有。楼主这标题虽然说是转载水,我觉得更像是用了心的科普,这不薄纱那些垃圾搬运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