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鲁联军的末路:张宗昌是如何成为一颗弃子的?

avatar
关注

作者:战争艺术001

电影《直奉大战》张作霖剧照

1926年6月28日,北京顺承郡王府,张作霖会见了复出后的吴佩孚。

这是第二次直奉战争之后,两巨头首次见面,张作霖很高兴,要求与吴二哥合影,以作留念。

合影时,张作霖显得兴高采烈,吴佩孚因旅途劳顿,略有倦意,张宗昌高大挺拔,有鹤立鸡群之感,张学良稚气未脱,用手在张宗昌头上做了个王八手势,直到老张犀利的眼神扫过来时,小张才恢复正经,配合照相。

几十年后,我们见到这样一张照片(如下):

合影

照片中,大家都笑得很开心,看起来很和谐,有点像北洋版相亲相爱一家人。

然而,谁会想到,一年后,张作霖发起奉吴河南战争,消灭了吴佩孚残余势力,两年后,张学良在滦河会战中配合国民党军,消灭了张宗昌残余势力。

今天说说滦河会战,即白崇禧与张学良是如何夹击张宗昌、消灭直鲁联军的。

张宗昌书法·以和为贵

01

北洋末期,北洋军阀除了张作霖、孙传芳、吴佩孚三巨头之外,能拿得出手的,也就张宗昌和阎锡山。

阎锡山一直猥琐发育,骑墙望风,暂且不提。

与阎锡山相反,张宗昌十分高调,他率领直鲁联军,追随奉系南征北战,广泛活跃在各大战场,是一支不容小觑的力量。

直鲁联军,顾名思义,是直军和鲁军联合而成的部队。

在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奉系杂牌李景林、张宗昌立功心切,奋勇作战,猛冲猛打,为奉军击败直军立了大功。

战后,李景林和张宗昌率部抢先入关(李景林因擅自占领天津,差点被张作霖枪毙),沿途大肆收编直系残部,势力急剧膨胀。

为酬谢李、张二人的功劳,张作霖要求段祺瑞执政府,任命李景林为直隶督办、张宗昌为山东督办。

李、张二人成为一方诸侯之后,和奉系之间维持着半独立的关系:一般情况下,他们听从张作霖的号令,但在涉及自身根本利益时,他们也会有所保留。

1925年12月,国奉关系破裂,冯玉祥的国民军一军、岳维峻的国民二军、孙岳的国民三军围攻李景林,李景林不敌,指挥残部退往山东,与张宗昌的鲁军,组成了直鲁联军。

直鲁联军以张宗昌为司令,李景林为副司令。但因李景林曾参与郭松龄倒戈,并和直系的靳云鹗勾搭,见疑于张作霖,被撸掉了,张宗昌的部下褚玉璞取而代之,成了直鲁联军副司令。

张宗昌

北洋末期,张作霖是扛把子,奉系是主角,作为奉系的外围部队和急先锋,直鲁联军异常活跃,北方的各大战场都有它们的身影,曝光率极高。

北伐战争中,直鲁联军盘踞在津浦路上,其战略任务是支援孙传芳反攻江南,同时在陇海路上配合奉军进攻河南。

结果,本来是两路支援,变成了两面受敌。

河南方面,冯玉祥在两次兰封战役中,大破直鲁联军主力;津浦路上,从南京出发的北伐军一路向北,与自陇海路西来的冯玉祥大军在徐州会师,把直鲁联军撵回了山东。

此时,张作霖在关内的统治濒临崩溃,被迫全面收缩战线,张宗昌率部撤离济南,且战且退,一直退到了天津。

著名的济南惨案,就是北伐军占领张宗昌的老巢济南时,日本出兵干涉而引发的。

02

1928年5月28日,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下达总攻击令,各路北伐大军向京、津推进,席卷幽燕。

5月30日,安国军大元帅张作霖见大势已去,下令总退却。

北伐军与安国军大决战之时,双方的谈判一直没有中断。

在6月4日的谈判中,张学良提出:请阎锡山第三集团军先行进入北京,双方举行和平交接仪式,然后奉军撤离北京。他还要求保留河北永清、遵化等10个县,作为张宗昌、褚玉璞、孙传芳驻军区域。

显然,奉方打算放弃关内,他们只有两个要求:一是体面撤离,事关面子,二是给直鲁联军安排一个出路——奉方并不想让这些杂牌撤到东北。

奉方拒绝张宗昌出关(剧照)

国民党代表孔繁蔚不想给奉方面子,提出:东三省必须悬挂青天白日旗;服从国民政府命令;直鲁联军及孙传芳残部必须接受改编。

正当双方僵持不下之时,皇姑屯事件爆发了,张学良连夜离开北京,同时下令长辛店、卢沟桥一线奉军主力火速撤退。

于是,直鲁联军的出路问题,成了遗留问题。

蒋介石收拾北方残局,有两个原则:一是京津由阎锡山负责,二是听任奉军和平出关。

奉军撤离后,京津卫戍司令阎锡山指挥商震、傅作义分别接收北京、天津。

接收北京比较顺利,因为北京只有奉军鲍毓麟一个旅在维持治安,专门等着北伐军来接收。接收天津比较难搞,天津盘踞着直鲁联军残部和孙传芳残部,华洋杂处,处理不好会引发外交纠纷。

面对北伐军的强大压力,孙传芳屈服了,宣布辞职下野,其部下也纷纷改换门庭,归顺了北伐军。

张宗昌很嚣张,他一会拥戴在天津做寓公的段祺瑞出山(遭拒),一会拜访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新井龟太郎,企图获得日军支持,以作困兽之斗。

虽然张宗昌异常强硬,但部下们各怀异志,大将徐源泉率先投靠北伐军。

张宗昌内外交困,被迫与前来接收的晋军议和:直鲁联军撤离天津,各军不追击,如有违约追击的,晋军负责阻击。

6月12日,张宗昌、褚玉璞率直鲁联军撤离天津,退到了唐山一带。同一天,傅作义就任天津警备司令。

北伐军占领天津,意味着二次北伐的目标已然实现,国民政府分别向海内外宣告北伐成功,一个新的时代开启。

不久,它以胜利者的姿态,将北京更名为北平。

03

奉军撤离北京后,并没有完全撤到关外,而是在北京以东设置了三道防线:以滦河为第一道防线,以昌黎、抚宁为第二道防线,以北戴河、山海关为第三道防线。

奉军第一道防线往西,便是直鲁联军的地盘。

张宗昌、褚玉璞指挥的直鲁联军残部,还有六七万人,分为左右两翼:左翼在唐山西南,阵地从韩城镇、胥各庄延伸到芦台、宁河;右翼设在丰润西面和北面,企图利用村堡和山地编成据点式阵地,据险固守。

国民党军、直鲁联军、奉军形成了这样一种态势:奉军在山海关以西设置了三道防线,奉军防线以西,直鲁联军在唐山设置了左右两翼防线,直鲁联军防线之外,是国民党军占据的北平和天津。

此时,张学良正在和国民政府谈判,谋划改旗易帜,他并不打算与国民党军作战。

挡在中间的直鲁联军,成了双方共同的麻烦。

对张学良而言,他不愿让直鲁联军撤到东北。

直鲁联军本来就是杂牌炮灰,军纪太烂,放进去是引狼入室,况且张宗昌桀骜不驯,张作霖死了,张学良自觉无法驾驭他,更不能留他(张宗昌想当黑龙江督办)。

对国民政府而言,直鲁联军也是个巨大的祸害。

首先,它截断了平奉铁路,造成了交通梗阻,影响了国计民生,比如北平、天津的粮食运不进来(主要来自东北),人心惶惶。

平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

其次,它吸引了几十万国民党军常驻平津,给养是个大问题。随着天气渐寒,南方部队无法适应北方天气,问题会更多。

最后,根据《辛丑条约》,北平到山海关一线驻有列强的军队,还有很多外国侨民,直鲁联军盘踞在此,有碍国际观瞻,影响国民政府在外国人心目中的形象。

对蒋介石而言,还有一点也很重要:直鲁联军一日不解决,各个军头就有理由继续扩军,这对蒋介石推动裁军不利。

总之,国民政府要消灭直鲁联军,张学良拒绝放直鲁联军出关。

一个在前面进攻,一个堵住了退路,直鲁联军的结局已然注定。

年轻时的白崇禧

1928年7月15日,蒋介石任命白崇禧为总指挥,负责指挥滦河方面的战事,讨伐直鲁联军。

白崇禧并没有立即进军。当时,张宗昌正在勾搭日本人,白崇禧想让张学良出面解决直鲁联军,避免发生第二个“济南惨案”。

张学良同意出面解决,解决办法是就地编遣:7万直鲁联军留下2万有枪者,其余遣散,张宗昌、褚玉璞放弃兵权,给予别的安排,其个人花费,奉天可以供给。

04

张宗昌并不想接受编遣,对张学良的提议,他没有直接拒绝,而是各种口头敷衍。今天提条件,要求加钱,明天称情况复杂,要求缓期,总之各种拖泥带水。

时间一天天过去,编遣迟迟没有进展。

期间,张宗昌在滦州举行了祭“张作霖大元帅”仪式,他身穿孝服,叩头致哀,祈求张作霖在天之灵保佑他,并大骂张学良不忠不孝、忘恩负义。

古惑仔剧照:乌鸦祭奠东星老大骆驼

8月31日,白崇禧失去了耐心,他告诉张学良:大军之所以停兵不进,就是在等张学良和平编遣,然而张宗昌一再迁延,冥顽不灵。现在,直鲁联军必须立即撤到滦河以东,听候解决。

张学良搞不定张宗昌,很没面子,只得向白崇禧表示听凭处置,奉方不再过问。

9月1日,白崇禧带领随从拜访了各国公使和外交人员,向他们表明了出兵消灭直鲁联军的计划,表示会全力保护各国侨民的利益。

老外们对直鲁联军不满,他们希望恢复这一带的秩序,所以支持白崇禧出兵。

这意味着老外不会出兵干涉,“济南惨案”不会重演了。

9月4日,白崇禧下达了作战命令,国民党军兵分三路,向直鲁联军地盘扑去。

战争过程没什么可说的,占据各种优势的国民党军,逐一攻克直鲁联军阵地,追击穷寇。

8日,李品仙攻占丰润,9日,徐永昌攻占胥各庄,10日,三路大军会师唐山。

白崇禧在唐山召开军事会议,部署第二期作战计划,命令李品仙进攻滦州,徐永昌进攻乐亭。

经过2天战斗,直鲁联军丢失了所有阵地,张宗昌率残部东渡滦河逃窜,为了防止被追击,他下令炸毁了滦河铁桥。

滦河以东,是奉军的地盘,张宗昌渡河,而奉军没有阻止,显然有放水的嫌疑。

白崇禧因此指责张学良失信。

张学良解释说,直鲁联军以家眷列车打头,奉军不便拦截,放行后,没想到大部队趁机冲出来,拦都拦不住,奉军守桥部队被缴械了,滦河东岸的胡毓坤师也被包围了。

白崇禧苦笑一声,真想骂一句“废物”。

怎么办,你说吧。

张学良表示,请白崇禧大军暂停过河,由奉军解决他们。

眼见张学良要亲手收拾直鲁联军,张宗昌也不怕撕破脸皮。

9月14日,张宗昌发表了反奉通电,指责张学良勾结赤贼,向南请和,违背大帅遗训,声称要与奉军兵戎相见。

就这样,直鲁联军又和奉军交火了。

05

战争打响后,直鲁联军狗急跳墙,越打越猛,奉军因准备不足,节节败退,一度退到了北戴河,有被打出山海关的趋势。

张学良急忙派杨宇霆赶赴北戴河督战,又增派于学忠、王树常、戢翼翘、富双英四个军赶赴战场。

与此同时,白崇禧见奉军失利,派出了李品仙部渡过滦河,与奉军夹击直鲁联军。

直鲁联军再猛,也挡不住这么多军队围攻。

激战3天,直鲁联军全线崩溃,褚玉璞面见杨宇霆,请求停战,听候改编。张宗昌化装后乘坐一条小渔船逃走。随后,直鲁联军残部被奉军和国民党军分别缴械编遣了。

9月24日,白崇禧和杨宇霆这两个有“小诸葛”之称的男人,在滦州会晤,达成了善后共识。

杨宇霆、白崇禧

煊赫一时的直鲁联军,就此成为了历史,但它的影响力还在。

直鲁联军出了不少名人,张宗昌、李景林、褚玉璞除外,大家所熟知的孙殿英曾加盟过直鲁联军,还有方振武(国民军第四军军长)、刘珍年(胶东王)、黄百韬、徐源泉、施中诚(74军军长)、马本斋等,也都来自于直鲁联军。

直鲁联军覆灭后,其残部被改编成了21、41、48、26等师。

第21师随刘珍年去了胶东,刘年珍被韩复榘打败后,这支军队归了李仙洲。

第41师和第48师合成了第十军,军长徐源泉。

第26师由褚玉璞的参谋长陈耀汉率领,1931年被改编为第58师。

74军高级将领合影

几经辗转,第58师被划到了俞济时手中。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以58师、51师(师长王耀武)为基础,组建了第74军(军长俞济时),即日后的抗日王牌74军。

发布于北京阅读 12681

全部回复

discusser-avatar

神灯点火箭

· 山西

第一时间关注了,喜欢看历史

亮了(0)
回复
discusser-avatar

甩毛鸡

· 广东

赞赞赞,历史区就需要多些这种帖子,而不是各种无限弹药或十万箱方便面的if贴

亮了(0)
回复

暂无更多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