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望后的惊喜—东契奇一代LUKA1实战测评(较长测)
提到东契奇,你脑海里会有怎样的画面?胯下运球,拖着圆圆身躯慢悠悠晃动,蛄蛹进去,对抗上篮,撤步投篮。这样看来,luka1就是为这种场面而生的。
自进入2023年,我大部分时间都在穿这双鞋,都是室内木地板。它磨合前后是两种水平,磨合后来说,对于地板流靠节奏,喜欢撤步投篮的选手,它应该是一双top级别的鞋款。对于我这种小体重来说,这是一双完美的,篮球训练鞋。
先说说需要改进的地方:
【包裹】(6-9)【脚感 缓震】(5-9)
一双鞋最先感受到的,永远是包裹。我的第一反应,一般甚至有点失望,全脚掌无论上下还是左右都很宽松,若不是足弓处给的恰到好处,脚应该可以在鞋里跳舞了。
鞋子初上脚的脚感,大部分来自于鞋垫,这双鞋的鞋垫,是我穿过所有鞋垫中最差的那种,一踩到底,完全给不了任何帮助,同时中底又是很硬的,脚感和板砖无异。缓震虽不是震的难受,但也说不上好。
上述问题我并没有说是缺点,因为是有办法解决的,自从我换上很多年前的一双老李宁鞋垫(5mm的O记鞋垫一样效果),包裹提升了不少,再穿上厚袜子,虽然仍比不上包裹顶级的鞋款,但可以做到舒适且有强度,算是优秀。脚感明显是有很大提升的,不软有一点韧。至于缓震,它本来就不差,新材料吸震能力很好,完全是被鞋垫拖了后腿,现在这双鞋的缓震脚感太爽了。
而这些内容,是厂商原本就该做到的。
现在来看看其他方面:
【脚型适配】
除了扁平足之外的任何脚型
【抓地】(6-9)
第一次穿它实战,对抓地及其失望,一度怀疑这鞋能不能穿,后跟滑了两次,前掌滑了一次,轻微抓不住的情况无数次,所幸没有受伤。虽然跟场地有很大关系,但这实在太夸张了。不过随着穿着,鞋底磨开之后,抓地又上升到很高的级别,随停随走,建议打一两次外场再进内场。
【支撑 稳定性 安全性】(9.9)
静态:这么方正的鞋,怎么可能会有安全问题?
动态:确实如此。
这应该是这双鞋最大的优点了,它实在是太稳了,起初我换了鞋垫,还担心会不会因为后跟变软而踩不稳,但实际完全没影响。无论是鞋底和中底的设计,还是鞋面的强度,即便抛开后卫鞋的身份,它也已经做到完美了。穿着它一段时间,得益于稳定性,我的撤步三分都有了不错的提升。
【灵活性 鞋脚一体性 场地感 重量】(6-8)
这同样是一项需要磨合的部分,之前提到了安全稳定,那么自然,它不会有完美的灵活性,只能尽力而为,磨合前:板脚,变向受限。磨合后:鞋脚一体感增强,虽变向幅度仍会受限,但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场地感方面,换鞋垫会略微丧失一点,磨合前重心虽不高,但总感觉踩在硬物上,磨合后虽不说十分贴地,但贴合脚型后,鞋脚一体使得场地反馈也变得不错。
重量我忘了称便离开家了,手测42.5码大概360g吧,与方正外表不符的重量也是它能磨合成功的很大原因。
【球鞋定位及对比】
如果广泛而言,它适合的选手很清晰了,东契奇打法完美适配,甚至各方面都完美。
对于我这种小体重后卫自身而言,它仍是一双宝藏鞋款,穿它我更多使用撤步投篮,这项技术也有了不错提升。又因为限制了脚踝幅度,当我昨天换上超轻时,我的变向突破能力,爆发感也像是一下被释放了。原来我用来提升自己的两双球鞋:全城9,CJ1。luka1和它们类似,灵活性 稳定性都在两双鞋之间。不同之处在于,它轻了几十甚至近百克,实战而言,luka1是最出色的那双。而全城9实战还凑合但也有负重感,CJ1则是完全为了负重训练穿着。
【省流总结】
除了扁平足都能穿,需要换鞋垫,一切都可以磨合,但也需要磨合,大概五场球之后有不错水平,包裹舒适,足弓支撑到位,脚感适中,吸震不错,安全稳定max,灵活鞋脚一体性中庸,轻质,训练实战都适合穿着。
追求极致场地感 灵活性,软弹脚感缓震,慎选。
北京小墩儿
· 北京luka1真的是一双四平八稳的鞋子,兼容性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