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lmeslock
· 安徽趁着安史之乱,唐朝无暇西顾,兵力吃紧,吐蕃一度控制西域大部,占领了新疆的和田、龟兹、北庭(今昌吉境内)一带,甚至于公元763年(唐代宗广德元年)攻占了唐朝首都长安(赞普赤松德赞为了表彰达扎路恭将军攻占长安的事迹,特为其立碑记功。今日在布达拉宫广场东侧的古碑即是)。长安被占领半个月之久。吐蕃极盛时期的势力范围图,东到甘肃天水和四川西昌,西到葱岭(帕米尔高原),北到哈密,南到尼泊尔、不丹。但是吐蕃内部出现了宗教纷争,从印度、尼泊尔传入的佛教跟吐蕃本土的苯教互相争势,最终佛教得到赞普的支持,占据了上风。但苯教徒不服,尤其是有不少大臣和广大百姓是坚决信奉苯教的。赞普赤热巴巾(又叫赤祖德赞、热巴坚,806—841年)笃信佛教,在位期间,大量招募僧人并增建寺院,因为僧人不事生产,需要百姓提供供养,再加上与唐朝连年征战,所以百姓负担就沉重了,这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终于,信奉苯教的大臣,趁赤热巴巾酒醉勒死了他,并扶持信奉苯教的达玛当了赞普。达玛一上台便开始灭佛,捣毁寺院、佛像,还俗僧侣。据说他还下令在小昭寺(为供奉文成公主带来的释迦佛像而建,原本是汉式风格的建筑,如今已是藏式的了)佛像上悬挂血淋淋的内脏来亵渎佛像。巧合的是,几乎同一时间,唐朝也出现了唐武宗灭佛事件。达玛灭佛时间是公元838年(唐文宗开成三年,也是达玛继位的第一年),842年达玛被弑。唐武宗灭佛时间是公元840年—846年,会昌五年(845年)达到灭佛高峰。(此处须说明:达玛在唐代文献里被写作“达磨”,但现在普遍称其为朗达玛。“朗”在藏语中为“牛”,属贬义。因为后来佛教在藏地盛行开来,而灭过佛的达玛赞普,就被认为是佛教的死敌,后人在其名字前加了一个“朗”字,以示仇视、贬低。后来以讹传讹,就变成了朗达玛是一个长着牛头的怪物)自从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分别下嫁吐蕃赞普后,吐蕃与唐朝即以甥舅相称。俗话说“鸡儿不吃豆,外甥不打舅”,可是吐蕃与唐朝却打打停停持续二百年。唐穆宗即位后,欲与吐蕃修好,公元822年(长庆二年),双方会盟,重归和平。从706年,到822年,一百多年间,吐蕃与唐朝共会盟8次,而这次长庆会盟,是唐蕃历史上最后一次会盟。公元823年(唐穆宗长庆三年),吐蕃和唐朝分别在拉萨和长安立了会盟碑。拉萨的这个碑,现在还保存着,游客在大昭寺前还能看到它。这个碑被称为“唐蕃会盟碑”,又叫“甥舅和盟碑”、“长庆会盟碑”。但长安的那个碑却没有保存下来。吐蕃末代赞普达玛,因为灭佛,招来佛教徒的恨意。公元842年(唐武宗会昌二年),达玛在大昭寺前看长庆会盟碑时,被佛教徒拉隆多吉刺杀身亡,一箭射中眉心。吐蕃这个强盛一时的政权,随着达玛的去世,瞬间土崩瓦解。久积的社会矛盾迸发出来,爆发了藏族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大起义,因为是由底层的平民、奴隶发起的,所以被称为“平民奴隶大起义”,汉文史籍里称“嗢末起义”。“嗢末”意思就是随军奴隶,组成的成分很复杂,包括战俘、贫民、囚犯、附属国的岁贡人口等,民族成分也很复杂,吐蕃长年的征战,收编了各种族群的奴隶,汉人、党项人、羌人、吐谷浑人、回鹘人、西域各族、克什米尔人、南诏人等,甚至还有阿拉伯战俘(唐书上称“黑衣大食”)。(吐蕃后期,阿拉伯阿拔斯王朝崛起,蚕食中亚诸国。唐朝军队在怛罗斯被阿拉伯军队击溃,同时,吐蕃军队多向西部的克什米尔集中,抵御阿拉伯军队,以至于无暇东顾,唐朝的压力减轻不少。被阿拉伯俘获的吐蕃骑兵,还作为战利品被送往巴格达,就是现在伊拉克首都)这场起义几乎席卷了吐蕃全境,使吐蕃陷入了分裂战乱,一时间数不清的势力纷纷割据。虽然吐蕃佛教被达玛灭了,但很快又复燃起来。因此,达玛灭佛之前的西藏佛教时期被称为“前弘期”,之后的则被称为“后弘期”。但世俗政权却再没统一,直到蒙古人崛起之时,将青藏高原并入元朝版图。从公元9世纪中叶吐蕃赞普达玛被弑杀,到13世纪上半叶蒙古人入侵的这三百多年,被称为吐蕃的“分裂割据时期”。“分裂割据时期”的吐蕃。大致相当于中原的五代、两宋时期。这一时期内最著名的就是位于青海的“唃厮啰”吐蕃政权。唃厮啰自称是吐蕃赞普后裔。这一时期也是佛教在青藏高原再度兴起、藏传佛教成型、各教派形成的重要时期,当时的藏传佛教已经影响到西夏、辽。西夏国主崇佛,制定帝师制度,以帝师为全国最高佛学领袖。现已知的三位西夏帝师分别是:贤觉帝师、慧宣帝师、大乘玄密帝师,均是吐蕃僧人,国师就更多了。西夏帝师制度后来也被元朝借用。分裂割据时期,佛教在吐蕃的再度兴起,主要分“上路弘法”和“下路弘法”,残存的佛教势力复燃。究其原因,一是分裂割据形势下,战乱、械斗频发,百姓更需要精神支柱。二是佛教主张慈悲,不少佛教高僧,凭着自己的学识和口才,在劝解、平息各种流血冲突中起了重要作用,给佛教赢得了好口碑。如著名的第一世噶玛巴都松钦巴(1110~1193年),就曾以一己之力,多次平息各类冲突,避免了数起流血事件。直到七八十岁高龄时,还风尘仆仆从康区赶到拉萨,劝向蔡巴·尊追扎(1123~1194年)不要动武。噶玛巴·都松钦巴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佛教盛行的印度,北部正遭到伊斯兰教的入侵,南部的婆罗门教也大有反扑之势。邻近西藏的印度帕拉王朝(也被译为波罗王朝),一直以来就是盛行佛教密宗,遭到穆斯林的入侵后,大批佛教密宗教徒无处可去,只能逃往西藏,并且带去了大量的佛经、佛像。印度佛教密宗在西藏扎根,形成了藏传佛教,即西藏佛教密宗。帕拉王朝极盛时期地图。8世纪~12世纪时,统治印度东北部(今孟加拉国和印度比哈尔邦大部)又由于佛教法承不同,学说有异,各自所据典籍不同等原因,就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教派。如:宁玛派(红教)、萨迦派(花教)、噶举派(白教)、觉囊派、噶当派、郭扎派等等不胜枚举。同时,苯教仍然存在,因其喜用黑色,故被称为“黑教”,如今在昌都丁青县境内较多见,康巴的部分地区仍有遗留,但信众已经很少了。
水库浪子在水一方
· 广东24史是正史,是以中原正统政权为中心,修史是要经过皇帝批准的。辽金汉化很深,与宋的国书上都自称北朝,称宋为南朝,辽道宗(就是和萧峰结拜的辽国皇帝耶律洪基)说过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于中华。西夏不是中原王朝,亡国时又被蒙古人报复性屠杀和毁坏文字、典籍,导致流传后世的史料很少,懂西夏文的人也稀少,后世难以为其修史。大理边陲小国,吐蕃也不是中原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