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年世界杯决赛贝肯鲍尔全场触球——浅谈“自由人”的发展

avatar
关注

看过贝皇30场左右完整比赛录像,查阅了一些从业人员的文章和wiki等资料,不一定全面就当抛砖引玉。


“我下馆子的话,总喜欢找一个靠墙位置……我喜欢观察,喜欢把一切都看在眼里。在球场上也是这样,进攻总是从己方球门开始的,从这里你可以看到对方的漏洞,并且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漏洞,从这里你也可以看到本队的问题,并且也可以及时解决它们。当然,如果身边没有对方球员老跟着你,那你就挺舒服。我要影响整场比赛,防守,射门,什么都干。我同盖德·穆勒之间频频做二人配合,给对方造成很大威胁,但为此我得向前向后飞奔百米,90分钟里不止一次,懒惰的人根本不可能做到这一点。”——《贝肯鲍尔自传》(搬运自知乎)

70年代德国足坛普遍使用3盯人后卫+1自由人的防守体系。直到80年代中后期,随着前锋跑动范围越来越大,以及对球场宽度利用的重视,3中卫体系经常被扯动的漏洞百出,仅靠1名自由人补漏无法应付。于是这个防守体系逐渐被菱形四后卫(两名边后卫+1名盯人中卫+1名自由人)取代。不过这个时期和作为球员的贝皇没什么关系了……

1974年世界杯决赛双方阵容:

联邦德国:迈尔/福格茨,贝肯鲍尔,施瓦岑贝克,布莱特纳/邦霍夫,赫内斯,奥维拉特/格拉波夫斯基,霍尔岑贝因,盖德穆勒

荷兰:琼布里德/萨比尔,里斯贝冈(69’西奥德容),阿里汉,克罗尔/扬森,内斯肯斯,范哈内亨,雷普/克鲁伊夫,伦森布林克(46’范德克霍夫)

决赛贝皇部分数据统计(来源sofascore)

Clearances:12

Blocked shots:0

Interceptions:0

Tackles:2

Dribbled past:0

Ground duels (won):4 (4)

Aerial duels (won):2 (2)

Possession lost:10

Touches:70

Acc. passes:42/51 (82%)

Key passes:0

Long balls:7 (4)

Shots on target:1

Shots off target:0

Dribble attempts (succ.):2 (2)

其中Interceptions/Tackles我没搞清楚两者的区别,求赐教。

决赛中德国队四名后卫施瓦岑贝克居中,福格茨和布莱特纳分居两侧,贝肯鲍尔作为自由人拖在最后。三名盯人后卫负责盯防对方前锋,身后的空档由自由人保护。两名边锋负责关照对方后插上的边后卫,两名后腰覆盖防线前的区域,盯防进入自己防区的球员。贝皇没有没有明确的盯人任务,可灵活地补位协防,德国队阵型整体压上进攻时往往只有贝皇留在本方半场;下半场在荷兰队的强大攻势下贝皇经常退回禁区内防守,频繁在防线最后“查漏补缺”,进攻参与度比上半场低了很多。比赛中福格茨的贴身盯防让克鲁伊夫发挥大打折扣,加之赛前德国媒体的干扰严重影响了克鲁伊夫的心态,半场结束后在通往更衣室路上,克鲁伊夫领到了世界杯历史上第一张不在场内出示的黄牌;邦霍夫缠住伦森布林克(后来是换上来的R·凯尔霍夫);霍内斯与雷普形影不离;布赖特纳针对的是内斯肯斯,但因为布赖特纳在获得点球后过于贪恋助攻,使得下半场内斯肯斯可以放手进攻,荷兰的攻击点大多集中在他这一侧。

球员实力上说,荷兰由于阿贾克斯帮与埃因霍温、费因诺德的内斗,以及伤病原因减员严重:当时荷兰最好的门将Jan van Beveren没有参加世界杯;最好的中卫Barry Hulshoff——70年代阿贾克斯欧冠三连的绝对主力,72年欧洲金球奖第七名,身高体壮的同时拥有出色的爆发力——由于伤病错过了世界杯;令一名优秀的中卫Rinus David Israël,70年费耶诺德欧冠决赛打入制胜球,因伤只替补出场3次,总出场时间不到90分钟。Ruud Geels,70年代荷兰最好的中锋,由于纯射手的风格不符合球队不设中锋增加跑动的战术要求,世界杯没有出场……个人觉得如果人员齐整那届荷兰的纸面实力应该在德国之上。德国方面除了内策尔与贝肯鲍尔等人个人关系不睦整届杯赛只踢了一场小组赛,阵容相对完整很多。

贝皇在自传中讲过74年世界杯决赛前他们仔细研究了荷兰队的战术,发现荷兰这套体系最大的弱点是在由攻转守时两翼缺乏保护,有空当可以利用。西德还研究了荷兰轮转换位的规律,制定了一套有针对性的盯人计划,让内策尔在训练中模拟克鲁伊夫帮福格茨演练。决赛中德国队进攻时除了贝肯鲍尔频繁长传打身后以外,其他人基本都是通过短传推进。进攻受阻时贝肯鲍尔就会利用荷兰两名后边卫进攻插上后回防的时间差,用长传把球直接传送到荷兰后场,越过中场防守发起威胁进攻。德国队的进攻推进速度很快(在当时来说),并且每次德国球员持球进攻时身后总有队友策应和保护,这样当第一名球员突破失败后身后球员可以立即上来进行第二波持球进攻;或者在荷兰球员抢到皮球后马上对其进行压迫,不惜利用犯规来阻断荷兰队进攻,为队友回都防守位置争取时间。这是德国队进攻方面的一个特点——始终保持局部人数优势(这也是荷兰“全攻全守”战术的精髓——1970年世界杯后,为了抵消巴西队的优势,欧洲的全能足球进一步发展荷兰人的办法是大幅度增加了跑动,同时增加中远距离的传球调动,加快场上节奏,形成局部多对一的优势,造成以快打慢,以多对少的局面,形成了第一代的全攻全守,而防守策略也从人盯人逐渐转向区域盯人)。这场比赛中德国队已经有了前场压迫的的雏形,荷兰后卫拿球后总有德国球员第一时间上前干扰出球;但是当时基本上是“葫芦娃救爷爷”式一个个上抢缺乏整体性,前锋上抢对方后卫时本方其他球员没有相应的移动策应——既不协助形成局部多抢少,也不封堵出球线路——因此上抢的效果并不大,和现在的"高位压迫(high pressing)还有很大区别。

70年代全攻全守战术兴起时已经广泛使用压迫性踢法,哈佩尔执教的费耶诺德,米歇尔斯执教的阿贾克斯、洛巴诺夫斯基执教的基辅迪纳摩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全攻全守打法对球员的体能和连续比赛状态有很高要求,无论是轮转换位还是持续的压迫都建立在持续跑动的基础上,一旦体能跟不上整套战术就垮了。当时更已经从运动科学,饮食营养和针对性训练三方面着手维持球员状态。但70年代球员的整体跑动能力和恢复手段毕竟远远无法同现在相比,体能问题可能是荷兰队70年代在世界杯这种赛程密集的大赛上连续两次功亏一篑的原因之一。

由此可见,现代足球最讲究的counter pressing(反压)和high pressing(高压),其实是汲取昔日足球战术再配合现代运动科学加上精密数据分析出来的产物。

说到“自由人”贝皇踢法的来历,需要简单谈一下早期的战术发展史,掌握的资料不一定全面,欢迎指正。

1863年第一部足球规则这样定义越位:“当进攻队员比球更接近对方底线时便处于越位状态”。按照这个规则,人只要在球前就处于越位位置,因而无法向前传球,推进只能靠带球,这满足了当时对于进攻足球美学的追求。防守端主要有一名后卫就可以通过造越位化解对方的攻势。这就不难理解当时的主流阵型通常只有一名后卫了。

不久后越位规则修改为进攻队员与对方底线之间至少要有3名球员(包括门将),否则就处于越位位置。此后2后卫阵型逐渐成为主流。为什么是2后卫?因为2名后卫+门将利用越位规则可以有效的化解对方进攻:攻方无球队员越过1名后卫便会越位;守方只要1名后卫前压就可完成造越位,即便造越位失败身后还有1名拖后后卫,不会直接送对面一个单刀。

因为造越位战术执行简单效果却很好,低风险高收益,很多球队逐渐把造越位玩出了花样,甚至出现过只留1名后卫拖后,其他9人全部压在对方腹地。造越位战术的滥用严重限制了进攻,比赛乏味无聊,上座率下降。当时电视没有普及,门票是俱乐部主要收入来源,观众少了可是头等大事。于是越位规则再次调整:进攻队员与对方底线之间至少要有2名对方球员,否则为越位。此后2后卫阵型逐渐瓦解,经过不断的实践摸索后,WM(3-2-2-3)阵型逐渐成为主流。依托越位规则的改变,W型锋线大大增加了原有2-3-5体系的防守难度,尤其体现在防守方两名边前卫(2-3-5中的3)身上:如果边前卫回追边锋,攻方的两名内锋几乎处于无人防守的情况,可以从容拿球发起攻势;如果边前卫留在中场对位防守攻方内锋,守方的2名后卫就需要面对3名前锋;而在防守端,最大的变化是从依靠造越位变为人盯人,由守转攻主要靠后卫大脚找边锋,这也是后来英式长传冲吊打法的起源。

WM阵型成为主流,但也不是所有的球队都在用。另一种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战术“门闩”(verrou,英语:Swiss Bolt)体系是对2-3-5阵型的另一种演变。瑞士教练拉潘把2-3-5阵型中的两名边前卫撤回到两名后卫的两侧,原先的两名后卫就变成了中后卫,由平行站位改为前后站位,利用1人拖后和整体队形后撤来应对越位规则的改变。因整体阵型后撤,2名内锋也相应回撤到中场进行串联,缩短整体阵型的长度;两名边前卫仍保留进攻职责,但主要任务是对付对方的边锋。门闩阵型队员站位有点接近现在的4-3-3,但进攻方式截然不同。这名拖后的球员根据场上形势参与防守,即可以清理穿透后卫线的传球,也可以参与对边锋的包夹,活动区域横跨整条防线,就像是为球门加了一道“门闩”,这就是“门闩”阵型名称的由来。但这名拖后后卫在扫荡防线时有一个缺陷:更多是在中路进行补防,对于两个边路的保护由于距离过远,则不够完善。

当时在大多数球队采用的是WM阵型,门闩阵型更多是作为弱队用来对付强队权宜之计。比如1950年世界杯小组赛,瑞士队用“门闩”阵型打平了强大的巴西。之后的决赛,乌拉圭队临时套用瑞士这个阵型战胜了巴西,制造著名的马拉卡纳惨案。而“门闩”阵型对后世最大的影响,是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位置,拖后的中后卫逐渐演变成为了“自由人”。

贝皇是德式自由人libero(英语attacking sweeper)的代表,指参与组织进攻的自由人;不参与进攻专职拖后防守的自由人叫Ausputzer,后来逐渐被淘汰了。相对于意式清道夫来说,libero更注重持球及前插进攻能力,防守时通常不承担盯人职责,主要负责协防和补位(早期德国也有过专职防守的拖后中卫,比如1954年世界冠军队中的克劳特和埃德尔肯,是后来清道夫打法的早期发明人之一)。清道夫/自由人的设置在防守时减轻了另外三名后卫的责任——其他依靠区域防守的防守阵型中,每名防守球员都有三个职责:盯防一名对手,看管自己的防守区域,为队友提供协防和保护。清道夫/自由人战术给后防线额外增加了一名防守球员,这名球员通过覆盖其他后卫身后的地带以及为队友提供协防保护,大大增加了防守纵深;同时也可以应对突破了防线的进攻球员。从60年代到21世纪初,自由人这个角色在德国足坛流行了近40年。贝皇出道时在拜仁踢左内锋(inside forward),可以近似理解为现在的中场,不久后变出任中前卫。早期俱乐部的比赛视频很难找到,根据文字记录,早在60年代后期拜仁教练的柴可夫斯基就让贝皇尝试没有盯人任务的自由人位置,在后防线上总揽全局,并在进攻时参与中场组织(68年拜仁和AC米兰的优胜者杯决赛中,贝皇已经出现在防线上)。之后几个赛季,受到初代“意伟左”马切蒂的启发,贝皇开始更频繁的参与进攻,经常从后场带球推进到对方腹地。国家队贝皇出任自由人晚一些。从比赛录像来看,1966年世界杯贝皇出任4-2-4阵型的右中场,主要负责进攻推进,防守时会撤回到禁区内协防补位,可以说具备了后来自由人踢法的雏形,文字记载国家队正式出任自由人应该是在71年。

——插个题外话,关于拜仁踢德乙的经历国内网上有种种不全面的说法,简单说明一下:

1910年巴伐利亚区成立了第一个地区级联赛“Kreisliga”,拜仁获得首届冠军;1932年拜仁获得俱乐部首个全国冠军,算是有些家底。

德甲成立后头两年拜仁在乙级更多是当年规则限制,而非竞技原因。德甲成立于1963年,之前德国的顶级足球赛事由四个高级联赛(北部、西部、南部、西南)和柏林城市联赛(Berliner Stadtliga)组成,各联赛的冠亚军赛季末参加赛会制的德国足球锦标赛,是德国国内最高级别的足球赛事。 次级赛事比较复杂:西部、西南、南部设有高级乙组联赛(II. Division);北部和柏林直接于高级联赛之下设立州级联赛或协会联赛;另外三个地区的这类联赛则位居第三级。

63年德甲Bundesliga成立,46家俱乐部申请进入德甲,德国足协依据球队成绩、运营情况、所在地区为标准选择16支球队组成了德甲联赛的第一批队伍。同时,将上述5个区域(北, 南, 西, 西南, 柏林)的地方联赛改组为第2级的地区联赛,每个赛区的前两名在赛季末分为两组踢附加赛,每个组的冠军升入德甲。每个赛区的降级数量也不同,取决于各赛区的联赛规模。1974年北部和南部组成新的德乙联赛后,地区联赛停摆20年之久。

拜仁在62年德国南部高级联赛排名第3,当时规定每个城市只能有一支甲级队,慕尼黑1860作为南部联赛冠军进入德甲,拜仁进入南部地区乙级联赛Regionalliga Süd(Regional League South)。63/64赛季贝皇在南乙没有获得出场机会,附加赛出场6次打入两球,拜仁名列小组第二没能升入德甲(第一名是Borussia Neunkirchen,现在在德丙)。64年夏天Gerd Müller从家乡球队TSV 1861 Nördlingen转会拜仁,传奇门将Sepp Maier也坐稳主力,再加上贝皇,三位年轻球员在拜仁升级之旅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64/65赛季南部乙级联赛共38轮,Müller踢了26场进33球拜仁赢下18场,缺席12轮拜仁只赢了4场;Maier全赛季南乙和附加组一共只缺席了两场;贝皇踢左内锋赛季攻入16球。附加组穆勒6场6球确保拜仁第一,贝皇在5:0大胜Saarbrücken的比赛中攻入1球,拜仁顺利升入德甲。处子赛季拜仁获得联赛季军,68/69赛季首夺德甲冠军,穆勒30场30球包揽金靴和德国足球先生,66~69连续4年贝皇和穆勒各获得两次德国足球先。随后两年拜仁完成三连冠,开启了属于自己的时代。

关于Gerd Müller,和很多人印象不同,他不是只会蹲在门前进球的前锋,而是一名战术作用非常强的团队型球员。除了进球能力,Müller在压迫下处理球能力非常出色,禁区内处理球方式多样化,能依托脚下晃出空当创造射门机会,也能扛住后卫拿球交给队友。Müller助攻也不少,不过很少有精妙的直塞妙传,大多是扛人做球,看上去“平平无奇”但作为禁区内一个稳定的拿球点实际效果很好。年轻时期的穆勒活动范围很大,经常回撤后前插到禁区内寻找机会。当时清道夫只有少数球队在用,主流阵型无论大英66年夺冠的4-4-2,巴西的不对称4-3-3,还是西德自己的4-2-4都采用区域防守,每名后卫在自己的防区内盯人,进攻球员穿越不同防区时后卫有短暂的换防间隙可以利用,穆勒频繁的回撤-前插可以利用到对方防区的间隙。

——题外话结束。

由于没有盯人任务,自由人可以自主发起进攻,主要通过向前跑动接应或带球寻找2过1配合机会这两种方式进行,并且往往在插入对方阵型较大纵深后才受到防守,这方便比中前场球员有一定优势。相应的,自由人参与进攻时其防守位置需要有人补上,国家队和拜仁贝皇攻上去后由施瓦岑贝克补位;90年代后补位的一般是防守型中场,比如1996年欧洲杯的德国队在萨默尔上前后,防守型中场埃尔兹补他的空缺。有了这名补位的队员,自由人才能放手进攻。从世界杯、欧洲杯和零星的俱乐部比赛看,年轻的贝皇进攻风格和卡卡有些相似,都擅长带球长距离推进;区别是贝皇经常深度回撤拿球发起进攻,个人观感上协调性和柔韧性都好于卡卡,带球时重心压得更低利于做出急转急停和变相,但奔跑中撕裂防线的传球能力比卡卡差一些;后期在自由人位置上更多依靠长传发动进攻,可以简单想象成后置在防线的10号。

贝皇的个人防守能力算不上历史顶级,当然并不差,贝皇对球场形势的把握,对传球线路和落点的预判,利用出色的技术处理危险球的能力都是同时代佼佼者。只是与摩尔、菲格罗亚(74~76南美足球先生三连,南美历史最佳中后卫),巴雷西这些后卫金字塔尖在防守能力上有明显的差距。那些年西德队几届大赛丢球都不多,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前场有门兴帮大量地跑动兼顾技术能控制局面,后防压力不大,同时给皇帝创造向前用球的空间扬长避短。

俱乐部方面,拜仁在73/74赛季之前防守一直不错,除了“皇帝侍卫”施瓦岑贝克,一个常被忽略的重要角色是丹麦后卫Johnny Hansen,相当于拜仁的福格茨,此外还有攻防兼备的布莱特纳,这条强力防线可以弥补了皇帝自身防守的不足。73/74赛季之后Hansen过了30岁,布莱特纳转会皇马,强调攻守平衡的主教练拉特克也离开,拜仁防守每况愈下,德甲冠军失球记录(53球)就是那时创造的。而且皇帝自身腰跨硬化后站中短板被放大,70年代后速度下降并且身体对抗也不是长处,难以在回追中依靠速度抢先一步破坏或者利用身体将对手挤压出危险区域。德国球队又喜欢开辟纵深打成对冲流,被惨案就没啥稀奇的了。75年欧冠决赛皇帝频频失误,联赛0:6奥芬巴赫、1:7沙尔克04 都是亲历者,还有过乌龙梅开二度,气的门将大喊“谁去防住他”。。。

自由人战术在上世纪90年代逐渐消亡,2001年7月,Libero最后一次出现在《踢球者》的球员评级中。原因个人认为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自由人”这个位置队球员综合素质要求非常高,贝肯鲍尔、萨默尔这种球员可遇不可求。80年代~90年代初期德国自由人插上进攻的幅度有限,因为国家队有舒斯特尔、马特乌斯这样的超级中场,自由人只要完成后场出球,接下来的组织进攻的任务交给中场就好了,只有后来的萨默尔重现了贝肯鲍尔的风采。第二点也是更重要的原因在于90年代足球规则的改变:门将禁止手接回传球(回传门将本是自由人防守的常规手段,新规则限制下回传门将的选择少了很多)、平行不越位(拖后的自由人容易造成造越位失败)等等,让自由人的战术作用大幅下降。第三点,随着球员跑动距离的不断增加,区域防守逐渐取代盯人防守,盯人战术运用的越来越少,和盯人后卫相辅相成的自由人也就没有了存在的空间。

最后一点感想,从2014年金箭头故去到去年底的球王贝利,“殿堂五老”已经有四人和球迷永别,无论怎样的风华绝代终究抵不过时间。太阳会落下,你们终会变老,然后带着一代又一代球迷的青春和记忆远去。祝愿贝皇身体健康,感谢足球这项运动,以及为之奋斗并洒下汗水的先驱!

阅读 119546

这些回复亮了

discusser-avatar

虎牢关前战温侯楼主

虎扑JR2114809378我看到的资料是70原定自由人(应该是Ausputzer)是舒尔茨,结果有伤,只能让施内林格和Fichtel轮流顶。当时西德左后卫只有施内林格能应付世界杯,所以对英格兰Fichtel当Ausputzer,但此人大赛实在不堪大用,德国的两场苦战,舒尔茨的伤可能是主要原因。(德国国内的风评施内林格和舒尔茨似乎远高于施瓦岑贝克)收起

舒尔茨带伤参加了70世界杯,1/4踢英格兰替补上场,半决赛踢满了120分钟,其他比赛不记得踢没踢。我对他最初的印象是63年西德vs巴西的友谊赛,舒尔茨对位防守贝利完成的很出色,基本每次一对一都能破坏贝利的进攻,贝利全场除了一脚远射世界波破门外没什么表现。

亮了(113)
回复
discusser-avatar

虎牢关前战温侯楼主

虎扑JR2114809378我想问一下德式Ausputzer与意大利清道夫的区别在哪?德国在贝皇之后似乎就没有Ausputzer,而意大利直到西雷阿才出现了国际上顶级的清道夫。收起

感谢提供的网站,收藏了。୧(๑•̀◡•́๑)૭Ausputzer具体我也没什么了解,猜测可能和门闩阵型的拖后中卫or大国际时代catenaccio阵型的清道夫功能类似,不怎么参与进攻,主要在中后卫对付对方持球前锋的时候在后面补位。

亮了(63)
查看回复(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