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文】NBA三分大赛和灌篮大赛都是ABA遗产
2023年犹他全明星周末正火热进行中,而单项赛向来是NBA的吸睛点,单项赛中影响最大自然是三分大赛和灌篮大赛,它们都源于ABA(American basketball Association)。
ABA建立于1967年,是篮球资本家和乔治麦肯等篮球圈大腕为了对抗NBA联盟而建立的另一个联盟,相对于NBA,ABA强调开放性、自由度,更强调进攻,有几个鲜明的特点:
1、采用30秒的不同进攻时间(NBA为24秒);
2、采用了红色、蓝色和白色组成的彩色球,而不是NBA使用的传统橙色皮质篮球。
3、引进三分球。三分线的发明始于1945 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和福特汉姆大学的一场比赛。1961年,美国篮球联盟(ABL)成为第一个制定该规则的篮球联盟。ABL停摆后,ABA于1968赛季引进了三分线。ABA 委员乔治·迈肯说:“三分球会给小个子球员得分的机会,并打开防守,让比赛更加愉快”。
4、重视灌篮。灌篮曾经在历史上被视为粗鄙、不尊重对手的行为,NCAA和高中甚至禁止过。尽管NBA巨星拉塞尔和张伯伦都使用过这种手段,但扣篮仍被视为一种不尊重对手的粗鄙行为。
相较而言,ABA充分重视灌篮,以此来吸引眼球,“J博士”朱利叶斯-欧文、“冰人”乔治-格文、“天行者”大卫-汤普森都是一时悍将。1976年ABA举行了一次灌篮大赛,J博士成为了灌篮冠军。
三分和灌篮,成为了ABA的两大名片,可惜缺乏全国电视合同和长期的经济损失使得ABA最终停摆,与NBA合并,而这两大名片随之进入了NBA。
一、三分大赛
1979~1980赛季NBA引进了三分线,这是划时代的改进。受NBA影响,1980年NCAA、1984年FIBA也陆续引进了三分线。
1986赛季NBA进行了第一次全明星三分大赛,规则如下:三分线一共有5个常规投篮点,两个在底角,两个在45度角,一个在弧顶。每个投篮点5球,4个为普通球(标准的橙色比赛用球,记1分),1个为花球(纪念ABA的红/白/蓝三色球,记2分),最高可得30分。
2014年为了满足三分手们不同出手甜点的要求,比赛规则进行微调,参赛可任选1个点,所有球为花球(记2分);其他4个投篮点仍为4个普通球(1分)和1个花球(2分)。
由于库里、利拉德等超远三分出手刷新了篮球界认知,2020年三分规则再进行调整,增加了2个远距离三分投篮点(DEW ZONE),一球3分;满分将达到40分,投篮时间也由原来的60秒提升为70秒。
三分大赛分预赛和决赛两轮,预赛前三名进入决赛,决赛最高分夺冠;若出现平局,则将进行多轮 30 秒(决赛中为 1 分钟)的加时赛来决出胜负。
三分大赛是三分手的舞台,拉里伯德和霍奇斯曾取得三连冠,马克-普莱斯、杰夫-霍纳塞克、佩贾-斯托贾科维奇和杰森-卡波诺分别赢得了两连冠。雷阿伦、诺维斯基、库里、欧文、唐斯等也在三分大赛证明自己。有意思的是,初代三分王雷吉米勒整整参加了5届三分大赛,却从未夺冠。
二、灌篮大赛
1976年NBA吞并了ABA后,当即延续ABA传统,开办了1977赛季灌篮大赛。此后又停办几年,一直到1984年再办;在1998、1999两赛季曾短暂停办,后来又恢复。
相对于三分大赛稳定的规则,NBA的灌篮大赛则变化太多了。
轮数:
1984~1992,采用的是三轮制(第一轮、半决赛、决赛);
1993~今,大多数时间采用两轮制(资格赛、决赛),2012年罕见的采用一轮制。
评委:
大多数时间采用评委打分制,2008~2014曾增加过粉丝投票制,第一轮由评委打分,决赛由粉丝通过在线、twitter或短信投票;2012年则是一轮制,全部由粉丝打分。由于风评不高,从2015年又回归评委打分制。
参赛形式:
大多年份为个人参赛,2014年采用了团体战模式,由东部和西部各派三名灌篮高手参赛,分别PK,冠军不属于个人,而属于团体。所以网络上有个说法,保罗乔治曾获得过灌篮冠军,其实是他以东部团队成员之一获得冠军。这种形式不受欢迎被淘汰。
比赛形式:
大多数时间采用排序制,得分高者胜利(如果出现平分则需要加时);少部分时间采用锦标赛制,2002年参赛者有4名队员,分成两组进行PK,PK的胜者再进入决赛。
记分方式:
粉丝投票制以粉丝投票的百分比来确定成绩。
评委打分制变化较多:有些年份是一轮灌篮三次,有些年份则是一轮灌篮两次;有些年份是限定时间(90秒),由参赛者自由发挥灌篮,如1995~1997。有些年份是累加所有灌篮的得分(如1984~1990),有些年份则是取每轮最高的两个灌篮构成了选手的总分(如1991~1993)。
从2001年起规则趋向稳定:每轮比赛有两次灌篮机会,由5位评委评分(6~10分),最高可达50分,最终得分最多者获胜;如果出现平分,则要进入加时直到决出胜负。
灌篮大赛诞生了历史级别的扣将:如威尔金斯、乔丹、文斯卡特、拉文和戈登。灌篮形式日益丰富,如战斧式、大风车、胯下扣、拉杆扣、大旋转扣、飞起障碍物等,为球迷献上了视觉饕餮盛宴(不过有些灌篮高手如詹姆斯、韦德、威少等并未参加灌篮大赛,考虑原因大概有两:一是不需要扣将的称号;二是增加了不必要的伤病风险)。
灌篮大赛的规则变化使得扣将们的竞争日益激烈,一些无意义的规则被取消,例如2014年的团队赛制;由于人类潜能有限,先辈们创造惊艳的效果不免使得创新难度加大,也使得灌篮大赛会有周期性波动,例如90年代的低谷期甚至使灌篮大赛停办;而在一波低谷后又会一次大爆发,文斯卡特、拉文和戈登的横空出世,曾挽救过灌篮大赛。而近年来灌篮大赛又陷入了低谷期了,而且是前所未有的低谷,有些扣将甚至抵制灌篮大赛,这自然源于2020年韦德的“九分事件”。
灌篮大赛这个曾经NBA的名片如何复苏,也是摆在NBA管理者的难题。
(文:/@洛城里 范西迪)
詹库杜都是值得敬佩的好球员
· 新疆ABA,我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