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赵构下令支援岳飞北伐的考证(附刘錡支援岳飞考)
《金佗稡编》中收录了赵构给岳飞下过的一封很著名的御札。
览卿奏,八日之战,虏以精骑冲坚,自谓奇计。卿遣背嵬游奕迎破贼锋,戕其首领,实为隽功。然大敌在近,卿以一军,独与决战,忠义所奋,神明助之,再三嘉叹,不忘于怀。比已遣杨沂中全军自宿泗前去,韩世忠亦出兵东向。卿料敌素无遗策,进退缓急之间,可随机审处,仍于刘锜相约同之。屡已谕卿,不从中御,军前凡有所须,一一奏来,七月廿二日。
网上有很多人(包括之前的笔者)通过这封御札得出一个当下很流行的结论:即赵构在得知岳飞郾城大捷后立即一改之前的持重态度,反而顺势让其他宋军将领反推策应岳飞,但这个观点其实并不准确。
而其中最大的漏洞出在刘锜一军的动向上,刘錡在绍兴十年的军事动向主要来源史料有两则
《刘锜神道碑》
七月,虏复犯许,匝驻沙河。武愍岳公飞在许,别将王郭来求救,僚佐诵言必请之于朝然后可。公日:皆国事也,彼已窘迫 ,援将不及。公提师星驰至陈,分命雷仲、柳倪二队阴折太康 。二将曰:贼据沙河而顾之太康,得乎?曰:汝第往,彼必退。仲、倪至,虏即还。
通过刘锜神道碑可以总结出一条时间线,即七月份金人入侵许州(颖昌)-->岳飞求助于刘锜-->刘锜立即出兵到陈州——>然后派遣两个部将到太康县。
《宋南渡十将传 》
岳飞军屯颍昌,别军屯郾城,兵断不得合。遣骁将杨再兴击贼不利,再兴战殁 ,飞以急告锜。或言:当言于朝,而后发兵。锜曰:皆王事也,待报则无及矣。遂往助之,即遣别将雷仲、柳倪,直趋太康县。诸将曰:贼在沙河,而诣太康,非路也。锜曰:“第如言 ,我军至太康 ,彼必退矣”。其夜 ,军至太康 ,虏果解去。
《南渡十将传》可以总结出另一条条时间线,即金人入侵许州(颖昌)-->杨再兴战死——>岳飞求助于刘锜-->刘锜派遣两个部将到太康县。
两条时间线合并:即金人入侵许州(颖昌)-->杨再兴战死——>岳飞求助于刘锜-->刘锜立即出兵到陈州——>然后派遣两个部将到太康县。
其中杨再兴战死于七月十三日(史料中“岳飞军屯颍昌,别军屯郾城,兵断不得合”明显指的是颍昌大捷中金军的军事动向),所以刘锜所驻顺昌得到岳飞求助消息不会早于七月十四日,按照刘锜神道碑“公提师星驰至陈”的描述,再结合陈州和颍州(顺昌)之间的距离,刘锜大约在七月十六日抵达陈州,
顺昌距离临安有大约5-6天的讯息延迟(出处《顺昌战胜破贼录》:且贼退十日後。又被旨先发老小往镇江府驻劄。往返十天,另外十八日宋廷收到十二日的顺昌捷报)的讯息延迟,陈州在此基础上加一天左右,故赵构应该于七月二十二日左右得知刘锜抵达陈州的消息。
而刘錡支援岳飞的行为,赵构是知道的,见如下御札
览卿七月五日及八日两奏,闻敌并兵东京,及其将率众侵犯,已获胜捷,卿以忠义之气,独当强敌,志在殄灭,其众朕心深所倾属,巳遣杨沂中悉军起发自宿亳前去牵制,闻刘锜亦已进至项城(陈州),卿当审料事机,择利进退,全军为上,不妨圗敌,又不堕彼奸计也,遣此亲札,谅深体悉。
将这封御札与本文第一封御札作对比,会发现两封御札的内容如出一辙(差别仅在于第一封专门提到了要让韩世忠支援),都是赵构在得知郾城大捷之后让其他将领策应岳飞,可见两封御札编写间隔时间极短,按照笔者推测赵构得知刘锜到陈州的时间应该是七月二十二日左右,正好与第一封御札最后“七月廿二日”相吻合,也就是这两封御札极有可能都是赵构在得知刘锜抵达陈州的消息后下达给岳飞的。
由此也产生一个问题,如果赵构在得知郾城大捷(七月八日)后第一时间给诸将重新下达了反推的命令,那赵构怎么会同时得知“闻刘锜亦已进至项城(陈州)”,这件发生在七月十五日的事呢?
换句话说,赵构在得知岳飞郾城大捷之后,有可能并没有第一时间让其他将领支援岳飞。
另外赵构得知岳飞郾城大捷的时间并不是七月二十二日,宋会要收录一封岳飞的捷报所对应的时间是七月十八日。
十八日,湖北京西路宣抚使司言:“今月初八日,有番贼酋首四太子、龙虎盖天大王韩将军亲领军马一万五千余骑,取径路离郾城县北二十余里,寻遣背嵬、游奕马军,自申时后与贼(尘)[鏖]战数十合,杀死贼兵满野。天色昏黑,贼兵方退,夺到马二百余匹。”
南宋军功不验首级,赵构为了笼络将士卖命,长期对各路将领虚报军功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所以南宋的捷报本质上已经成为浪漫主义文学的创作源泉,阵斩有名有姓的金国万户、杀金朝国戚、尸横遍野几乎是捷报标配,人人都这么写,而这种虚报战功的风气带来一个很严重的恶果,就是以赵构和秦桧(专门有阁臣跟秦桧强调过捷报不可信)为首的宋廷自始至终就不相信前线的捷报。
绍兴闰六月开始,南宋各大将领捷报纷至,不乏各种纸上酣畅淋漓的完胜,但赵构依然坚持七月收兵的战术安排,事实上回望整个绍兴十年南宋北伐,宋军只有两场战役改变了赵构先前的持重态度,就是刘錡的顺昌之战与岳飞的郾城之战。
顺昌之战之所以能改变赵构的军政部署,并不是刘錡文采斐然,而是顺昌之战根本上改变了金军的战备部署和军事动向,所以赵构才会顺势而为。众所周知刘錡顺昌和金军接兵之后,赵构第一反应是让刘錡择利退军,但当得知刘錡拒绝撤退开始坚守顺昌,金军又随之蜂拥而至后,赵构马上选择让各大将出兵策应刘錡,随着顺昌之战形势的不断变化,赵构对于各将领的军事部署也不断发生改变。
同理也适用于岳飞,赵构之所以选择让诸军反推支援岳飞,本质上和岳飞的捷报怎么写就没关系,而是岳飞七月在河南的征伐同样影响了金军的军事动向,但金军军事动向的转换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不是岳飞几封捷报就能让赵构回心转意的。
换句话说,赵构刚收到岳飞郾城大捷的奏议,极有可能没怎么放在心上,毕竟这类捷报奏议在先前的闰六月有太多了。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郾城大捷对于金军军事动向的影响被不断的放大,赵构与刘錡的讯息延迟大约是六天,那赵构七月二十二日的视角下是七月十六日的河南,金军主力云集东京后朝着岳飞蜂拥而至,但被岳飞一次又一次的击退,而且岳飞面临的压力比刘錡更大——顺昌之战的时候,金军主力还没集结,但等到了郾城颍昌的时候,金军大部分战力都调到了开封附近。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绍兴七月岳飞所面临的险恶形势是顺昌之战的加强版复现,而这也是赵构下令让其他部队再次北伐策应岳飞的原因。
综上所述,赵构并不是在得知岳飞郾城大捷之后就第一时间下令其他部队支援岳飞,而是发觉金军战略部署因为岳飞发生改变之后,才下达的出兵命令。
最后附上刘錡支援岳飞考:
很多史料中都写过刘錡在绍兴十年七月支援岳飞的行为,但从时间线来看,刘錡对岳飞的支援其实起到的作用不大。
刘錡七月十四日出兵陈州,七月十九日和金军于太康县交战,而岳飞和金军的大规模决战分别是十四日的颍昌之战和十八日的临颍之战,也就是刘錡和金军接兵的时候,岳飞和金军主要的作战都已经结束了,所以从时间线上来说,刘錡的太康之战对岳飞所起到的策应作用比较有限。
当然这并不是黑刘錡,顺昌之战证明了刘錡的军事能力,而且从玉海中所记载刘錡补充兵力的史料可以看出刘錡在顺昌之战的战损还是不小的。
十年十一月十八日,淮北宣抚判官刘锜招收使臣三百人,効用一千人,军八千一百,以补雄威,振华忠鋭。
也就是顺昌之战后,刘錡又补充了近一万的兵力。
而在此境况下,刘錡能做到如此神速的支援岳飞,已经是远超宋军平均表现了。
苏闳休
· 甘肃用七月二十二日反推,刘锜到顺昌的时间应该是文中的七月十六日左右。但是岳飞何时派王郭出发,我有点不同意见。以郾城到顺昌的距离,王郭需要走两天才能到刘锜那里。那么如果刘锜军日行百里,两天时间从顺昌赶到项城,那就是七月十四日收到消息出发的,岳飞派出使者的时间再往前推两天,就是七月十二日。事实上我觉得王郭七月十一日出发都是有可能的。这里涉及到一个问题,杨再兴战死在哪里。有两种说法,小商桥或者颍昌。从刘锜视角的史料当中所说的“兵断不得和”来看,岳家军应该被隔断了。行实编年里兀术驻军临颍一事应该是存在的(但我觉得应该不是兀术本人)而且小商桥捷奏也透露了张宪统率至少四个军的决战兵力赶赴临颍的军事动向【统率背嵬游奕并诸军人马起发前来小商桥北一带至临颍县措置掩杀金贼】小商桥捷奏表明当时岳家军得到的情报是临颍一带驻扎着金军重兵。岳飞命张宪率领岳家军主力赶赴临颍同金军决战。但是因为某种原因,金军在张宪到达之前撤走了。综上,我觉得刘锜传当中记载的杨再兴战死后岳飞求援的时间线并不准确,当时情况很可能是这样:兀术先是对郾城发起斩首行动,失败后兀术派出重兵占据临颍,同时集结主力准备进攻颍昌府,意图重创王贵一路。岳飞判断出金军下一步动向之后,一方面通知张宪来郾城会合,张宪到了之后岳飞将郾城的背嵬军游奕军全部交给了张宪,让张宪率军与金军决战;另一方面派出王郭向刘锜求援,让刘锜接防陈州。总之就是尽可能地集中兵力。杨再兴战死在小商桥,因为下雨的原因,金军无法追击,张宪也不能及时支援,最终可能只有很少的宋军撤走,绝大多数人都随着杨再兴战死在小商桥了。
苏闳休
· 甘肃我之前注意到了这个时间的问题,一直在想为什么十八日郾城捷奏就到了,赵构的手诏二十二日才发出。现在看来老哥的这个解读比较合理,也符合赵构的心理。说句不好听的,南宋咬咬牙可以承受刘锜军大败,但绝对不能承受岳家军损失惨重。南宋真的抽不出兵力再去填补荆湖战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