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压铸之博俊科技
为什么说一体化压铸是难得的大机会呢?因为一体化压铸的发展是未来确定性非常高的,目前电动车发展里比较困扰车主的几个问题有:里程焦虑还是存在,再就是车单价太高,充电时间长;充电时间长这个问题随着光伏储能快充的发展,解决基本不成问题;而车单价太高和里程问题可以说目前的方案就是通过一体化压铸,可以在目前的价格基础上在降价20%,在这个领域特斯拉开了先河,Model y的后底板就是一体化压铸成型的重量降低了30%成本降低了40%,加工时间由小时缩短到分钟;除了特斯拉以外,所有其他的电动车品牌大概率都要绑定一体化压铸的工厂进行生产,如果不绑定的话,特斯拉的成本优势将会吊打所有的新能源车企,所以大家只能选择齐头并进。而在一体化压铸这一领域,目前国外还没有明显的领先优势,如果几年内国内造新能源车借助一体化压铸实现了成本的大幅降低,那么未来一体化压铸出海也是很容易的事,这里有绝对大的市场空间,天花板是够高的;
我复盘了一下一体化压铸的公司,按照光伏迭代的历史来看,主要有这么几个思路:
一.压铸机设备迭代供应全球产能
二.压铸过程中的高端材料
(1)必不可少的零件科技突破放量提升效率或者降本
(2)辅助配件需求量没有(1)大但稀缺
(3)工艺环节中的一次性耗材
三.汽车零部件公司拿到订单或者是转型压铸商成功
四.一体化压铸增加的之前没有的工艺(电池托盘)
一.压铸机设备这块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丰满,因为客单价太高了,而且研发速度更新的也比较慢,所以很难快速上体量;之前复盘过光伏里的也写企业,比如激光公司能在光伏迭代过程中快速发展起来,很大一个原因是每一次迭代都很快,而且都能快速放量,造就了股价走了十倍。压铸机一台就要几千万,所以这块不是很完美。不过压铸机的公司国内只有两家,而且实力比较雄厚,基本商在海外也是有一定优势的;
一个是力劲科技在港股上市,目前市值120亿,不过股本很大,13.76亿。他是全球唯一绑定特斯拉一体铸造供应商,压铸机设备:毛利30%,每台压铸机年产铸件10W件,目前特斯拉上海工厂产能已经超过10W件,2023年3-5月扩产,超大型压铸机提升一倍(4-5台)。目前大型压铸机产能20台,23-24年增加到40-60台,旗下客户涵盖了大型车企,比如:特斯拉,比亚迪,丰田,本田,通用,还包括下游压铸商厂家:文灿股份,广东鸿图等;
另一个是伊之密在A股上市,公司目前7000吨压铸机售价在2-3000W,9000吨价格更高;固有注塑机厂房可升级压铸机厂房 年产7000吨以上30-50台;按照7000吨压铸机价格毛利来算可达2.1亿-5.25亿;重型压铸机已建成投产,最大产能为年产90-100台;注塑机公司市占率8%,毛利30%,按照2022年上半年来看,公司营收14.2亿,注塑机占营收74%,注塑机营收在10.5亿,毛利3.15亿;,加上其他小型的机器,保守估计整体毛利在6-10亿之间。
这两家设备公司目前都不便宜,现在介入有点为时已晚;
二.压铸过程中的高端材料突破,目前还没有发现比较卡脖子的,主要就是浇铸时候使用的免热处理铝合金工艺,不过国内很多公司都表示这个工艺研制成功了,所以这块目前不具备比较高的壁垒,所以整体来看没有什么性感的公司,再就是由于新能源车身普遍使用的轻量化铝合金材料,对于铝的消耗会增加,不过这块的毛利就太低了又没有什么技术含量,铝又不是稀缺金属,所以这一块的公司增速太低,我们眼下就不考虑了,不过保持跟踪看看以后有没有可能材料上有什么大的进展。
三.汽车零部件这块国内有很多公司,我对比了一下,按照我对这个行业的理解,压铸机客单价高,大部分新能源自主汽车品牌是不会去下场买设备的,因为这个设备买回来在日后也得更新淘汰造价又高非常划不来;
极大可能未来的格局是:国内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汽车每几家绑定同一个压铸商,或者直接所有共内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绑定同一家压铸商;
这样压铸企业才能盈利,同时新能源自主品牌的汽车可以不用承担压铸机这个迭代的成本,大家是共赢,就像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孕育出了宁德时代这样的锂电池巨头,当年国内做锂电池的很多,但宁德时代只有一个;最终一体压铸很有可能也是要孕育出这样的巨头公司的。不过目前是行业发展的早期阶段,新能源自主品牌公司还是处于强势地位,由于特斯拉在这个领域的领先大幅降价,所以他们的危机意识很重,不少新能源自主品牌的汽车都是跟以前这些常年合作的零部件公司多方接触,希望能尽快的把一体化压铸应用到自己的车上,早一步用就早一步降低成本,晚了可能就要面临销量下滑的不利因素;
所以目前这个早期阶段,订单和客户最重要,厂房地设备都是花时间花钱就可以完成的,客户不一定;谁能在一体化压铸这个细分领域拿下更多的新能源自主品牌客户,谁就赢了;
A股在做这个方向的公司大概有10-20家,如果加上挂题材没有实质业务进展的公司可能就要20多家。
一体化压铸的行情是始于2022年5月的,所有的一体化压铸相关的公司都在涨,在所有一体化压铸行情里面上涨的股票涨幅最好的有以下几个:(统计最低点-最高点)
文灿股份603348 市值142亿,股本2.64亿
2022/4/15-2022/8/15涨幅3.49倍
旭升集团603305 市值283亿,股本6.67亿
2022/4/29-2022/8/26 涨幅3.2倍
广东鸿图002101 市值135亿,股本5.59亿
2022/4/29-2022/7/22 涨幅4.7倍
瑞鹄模具002997 市值54.84亿 股本1.84亿
2022/4/29-2022/7/29 涨幅3.42倍
合力科技603917 市值50.77亿,股本1.57亿
2022/4/29-2022/8/12 涨幅5.12倍
伊之密 300415 市值112亿,股本4.69亿
2022/4/29-2022/8/19 涨幅2.8倍
目前一体化压铸里面伊之密是毛利最高的,设备端毛利达到35%,国内A股设备只此一家,伊之密和港股的力劲科技供应了全中国的压铸机,但是市场投票的结果不甚理想,设备龙头的伊之密还没有涨过文灿股份和广东鸿图,显然市场最关注的根本就不是压铸机,那么究竟是什么让市场普遍预期,发展前景和未来空间远远大于一体化压铸的设备呢?
来看一下文灿股份的业务:9台大型压铸机,电池盒定点,材料/模具/设备一体化开发;
广东鸿图的业务:材料/模具/设备一体化,大型压铸机
瑞鹄模具的业务:定制化冲压模具,购入大型压铸机,奇瑞入股
合力科技的业务:铸造用模具,热冲压模具,铝合金产品研发制造销售
市场涨幅最好的股票,业务共性上基本就是压铸机和模具;压铸机目前来看是所有做压铸商的公司必须采购的东西,拉不开差距,那就看看模具这一块是什么样的市场;
一体化压铸模具价格在1500-2000万,目前毛利率接近40%,成本方面,材料成本50%,加工成本20%,总成本接近1000万,净利润约20%
模具的市场格局:
市场普遍预期模具是决定零部件的精密程度,支撑零部件强度的关键;也就是说,要想一体化压铸的一体化强度不断变得更高,模具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目前国内模具行业的现状是:低端混乱 高端缺乏 研发上各自为政,一般小的模具厂都是定位于给整车厂或者汽车零部件做配套,鲜有研发投入,而大型模具的开发时间比较长,一般在150-180天;国内中高端模具生产公司有:赛维达、广东型腔、臻至,均为在A股上市;
模具未来的趋势是大型化 精密化,技术上要解决好空气排出,热平衡的问题;
可以看出,模具有最好的利润,最好的市场竞争格局,头部的压铸商如果在模具上竞争优势明显,很有可能供货全部国产自主品牌新能源;所以基本上可以断定,一体化压铸未来迭代的关键环节就是模具,那最好的投资机会一定是在模具和模具相关的高精尖技术以及模具技术迭代带来的材料更换机会;
看一下目前A股上市涨幅好的公司,模具的进展情况:
合力科技,22年10月非公开发行募资不超过8.05亿,投资用于大型一体化模具及精密铝合金部品智能制造。
文灿股份,子公司文灿模具近期被评为佛山南海区-第三批南海制造业全国隐形冠军,但产品供给传统能源车占比任然较多。
广东鸿图,公司在模具开发设计环节有核心技术,通过仿真模拟分析压铸充型状态,制定模具工艺结构方案,交由模具厂加工生产。
瑞鹄模具,完整的汽车白车身制造,冲压模具检具,焊装自动化。
接下来我们看看博俊科技,目前的状况
(1)模具
公司在公开信息2022/12/24日回复过投资者问题
关于公司模具开发技术和公司战略,目前的状况
①模具数控加工技术在模具制造行业中,由于公司较早开展数控加工业务,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公司较早地掌握了数控高速切削加工技术,针对模具的加工特点,确定高速加工工艺方案和数控编程参数,与传统方式相比,提升加工效率,同时模具加工精度也得到了极大提高,整体提升了公司的模具制造水平,缩短了模具加工的周期。该技术现处于大批量生产阶段。②模具有限元分析技术有限元数值模拟技术可以很直观地判断金属流动过程的应力、应变、模具受力、模具失效等可能出现的缺陷情形。这些重要信息的获得对模具结构的合理性,模具的选材、热处理及成形工艺方案的最终确定有着重要的参考依据。该技术现处于大批量生产阶段。③大型冲压模架的分段式加工技术大型冲压模架加工困难,通常需要用较大的加工中心,而且搬运困难,需要大吨位的叉车或者航车。为解决以上难题,公司研发了大型冲压模架的分段式加工技术,把大型冲压模架分成几段加工,再用专用连接器把每段模具精密连接起来,解决了加工困难和搬运困难等难题,适用于一般的加工中心,不再局限于大型的加工中心。该技术现处于大批量生产阶段。④逆向工程(REP)技术由于部分用户无法提供数学模型,只能提供样件作为测量依据,公司能够熟练运用逆向工程技术,通过三座标测量仪的连续激光扫描,以获取样件点位的精准数据,加大检测定点范畴,再经过逆向工程技术进行造型,得到样件的数学模型,以此作为测量依据。该技术现处于大批量生产阶段。⑤CAE成型分析技术计算机辅助工程(CAE)在国外已广泛应用于模具冲压成型分析中,特别是美国和欧洲模具制造企业,CAE成型分析技术已成为必备手段。目前在国内CAE成型分析技术正处于普及应用阶段。CAE成型分析技术是模具行业的核心技术。公司较早开始将CAE技术应用于模具成型分析中,并培养了一批熟练掌握CAE技术的冲压成型分析技术人员。目前公司已在所有项目中应用CAE技术进行成型分析,对产品成形过程进行计算机仿真,以预测某一工艺方案成形的可能性和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改变参数进行反复试算仿真,最终保证模拟出合格的零件,由此有效减少了模具制造的风险,缩短了模具的调试周期,提高了产品质量。该技术现处于大批量生产阶段。⑥模具三维设计技术三维设计是CAD技术应用的高级阶段,它与二维设计相比具有很多优点,使得产品在设计阶段的修改工作变得容易,同时也使得并行工程成为可能。用计算机进行三维设计形象、直观,设计结构的合理性让人一目了然。在二维设计中,对复杂的空间问题只能靠断面图,一旦经验不足,考虑不周,空间干涉就在所难免。三维设计最直接的好处就是非常直观方便地进行干涉检查,甚至可以作运动干涉分析。目前国外模具制造企业已广泛应用三维设计技术,而国内模具制造企业主要还处于二维设计阶段。本公司从2013年开始进行模具三维设计的试点、自行开发了模具三维设计信息管理辅助软件以及制定了三维设计的部分标准,提高了模具三维设计的效率,实现了三维数据的生产现场传递和解释。模具三维设计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本公司的模具制造水平。该技术现处于大批量生产阶段。⑦运动仿真技术现在国内汽车生产开始采用自动化生产线,整个生产过程中无法进行人工调整,这就需要在模具设计的时候充分考虑模具与压机、机械手所有相关运动与参数,保证整个过程顺利无误,没有任何干涉。为了紧跟国际先进技术,保持本公司在国内的技术领先,同时适应国内外客户高层次的需求,公司在参考和借鉴了大量经验和技术的基础上,实现了在模具设计阶段进行运动仿真模拟,为模具设计提供必要设计参数,避免干涉出现,保证模具产品的最终合格交付。该技术现处于大批量生产阶段。⑧镶块超硬加工技术镶块是构成模具的零件之一。传统的镶块加工工艺在解决零件的热处理变形时,工艺繁琐,加工周期长,工人劳动强度大。公司自主研发成功镶块超硬加工工艺后,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和操作难度,简化了工艺流程,缩短了制造周期,在解决了零件热处理变形问题的同时又方便了生产组织。该技术现处于大批量生产阶段。
公司在2020/12/24日公开信息回复中,关于公司募集资金与市场需求的适应性
经过多年的经营积累,公司的精密模具、汽车精密零部件产品已进入全球知名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采购链,并已与蒂森克虏伯、麦格纳、福益、耐世特、凯毅德、德尔福、伟巴斯特、科德等全球知名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建立了稳定了供应合作关系,得到了客户的广泛认同,产品订单保持逐年增长的趋势。2017年至2019年公司汽车零部件产品产能利用率较高,生产设备基本处于满负荷生产状况。未来几年,公司模具、汽车零部件的订单量将继续增加,如果公司不能及时扩大生产能力,将无法应对市场需求,产能将成为制约公司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因此,公司一方面调整产品结构,增加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以保证核心客户产品的生产;另一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实施进行生产设备投资和技术升级,来提升公司模具、汽车零部件产品的制造服务能力,推动业绩继续快速增长,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压铸机,公开信息,公司在2023/1/10批量采购了5台力劲科技的3500T-9000T大型智能压铸单元用在新建的成都厂区,主要生产高压铸铝
(3)白车身
公司2017年开始逐步引入热成型技术,可以在减重的情况下提高强度,获得了诸多新势力厂商的白车身业务,单车价值量高达3000-4000,且理想、华为、吉利星越L均为爆款车型,白车身将逐步成为公司目前主要的营收来源。
白车身热成型加工,目前A股产能做的很少,唯一一个做新能源车的热成型钢加工的就是博俊,随着技术的更新,未来白车身使用热成型钢的比例会越来越高,已经拿到的定点订单
理想W01定点(ASP 2500)
吉利X108定点(ASP 5000,或为MPV)
问界M9热成型项目(ASP1000,冷冲在洽谈)
长城C03定点(SOP明年下半年,ASP 2000)
(4)其他新能源业务
冲压 机器人点焊、机器人气保焊、激光焊接、嵌件注塑、压铸、激光切割及其他装配等生产工艺,车身模块化。
公司主要客户:吉利汽车、长安汽车、长安福特、理想汽车、赛力斯、比亚迪、长城汽车、蒂森克虏伯集团、伟巴斯特集团、麦格纳集团、凯毅德集团等国内外知名整车制造商和汽车零部件厂商。
以上基本可以定性判断,博俊科技目前基本是标准的汽车零部件公司转型压铸商成功--卡位头部第一梯队
主流的技术,主流的品牌客户,一流的提前布局能力,除了产能端,基本能满足新能源自主品牌现阶段的一些需求,并且未来大概率渗透率能进一步提高;竞争对手主要有三个广东鸿图,文灿股份,合力科技;
基本上是满足了我们的选股标准,最火的赛道最好的前景,公司自身成长意识也强,一切都满足即将起飞的条件,接下来看一下业绩。
公司21年利润同比增速25%,22年目前出了预告同比增速50%-80%,按照公司的业绩指引,是在24-25年营收要达到50亿/年,22年营收大概在10-12亿,利润1.2-1.5亿,如果能达到业绩指引,利润将来到6-7.5亿,这还不包括高附加值业务的增加和从tiger1变换到整车厂提高的毛利。
目前公司有四个子公司子,分别是昆山博俊,常州博俊,成都博俊,重庆博俊;比较有看点的是博俊常州,成都,重庆三个厂子三个厂子都在产能爬坡,重庆预计24-25年满产,成都厂房才刚刚建好,设备再往里进,目前还没有查到产能的信息。常州预计也是24-25年满产。
公司2021年以前零部件业务主要是汽车tiger2,21年和2022年两年时间实现了前五大客户从tiger2-tiger1-tiger1+整车厂.
博俊常州(白车身,模块化)发行了可转债扩产,如果达到满产,年产5000万套汽车零部件,1000套模具,营收可贡献15亿,以25年这个时间节点来看,博俊常州贡献15亿,那么博俊重庆和成都贡献35亿就可以完成;博俊成都这块主要做高压铝铸一体化客户全部是新能源主机厂,博俊重庆和博俊常州都是做轻量化汽车模块化,占比大头的是白车身热成型钢,这块绑定的客户是华为,理想,吉利星越,这几个都是目前阶段新能源里面的大户,单车价值估计就>3000,
国内做热成型的不少,不过绑定新能源品牌的除了博俊我是没找到别的
关于博俊常州可转债发行中预期在手订单71亿我是这样理解的,即使未来实际订单没有达到71亿,比如理想或者吉利的车销量下滑了,但是再怎么下滑70亿不会变成7个亿吧,一定是有一部分不小的产能可以提前锁定利润,就是工厂做出来就可以交付,不愁卖。因为公司的基数实在太小了,22年才营收10多个亿,完全就是三年在造一个博俊;听起来感觉挺不可思议的,但是博俊过去十年公司前五大客户一直是tiger2,三年转型tiger1,不到两年又变成整车厂了,这么一看,其实也就还好。
博俊重庆产能还在爬坡不过22年营收较21年已经翻倍了,虽然现在产能这块找不到确切的满产数据,但按照目前的产能和在建的几个项目完全可以推算出全部满产以后产能相较现在将大幅提高大概率也就是在50亿左右,只要产能不愁卖,50亿营收也是没有啥问题的;博俊常州和博俊重庆都是二期产能,博俊成都还没发力,所以我认为50亿是大概率能达到的。
即使达不到50亿营收,打个8折40亿,那么对应利润也至少有5个亿了,而22年只有1个亿,3年营收变5个亿,多吓人;
综上,从行业性上来看,博俊科技处于最佳赛道,高毛利高迭代的一体化压铸模具在长期具有明显的成长性;中短期,在手新能源的客户丰富,白车身热成型和模块化可以持续贡献业绩,随着公司前五大客户从tiger1变成整车主机厂,营收利润增大确定性很高。另外公司自身的起点低,过去业务基数小,股本也小。如果要做成长股,我觉得他具备一切成长股该具有的条件了,唯一缺少点的可能就是一个更好的价格。
这个更好的价格见仁见智,就像股市中仓位才是最无解的那个选择题
长昆高铁
· 广西现在过去不就是接盘吗?
hupu_e19245ead481a818楼主
· 辽宁短期看有可能中期必然会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