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说三国 67 | 所有的离间计,都需要多疑的领导配合     

avatar
关注

周瑜说:“是的。现在国难当头,用人之际,主公如果没有读完这些信,就不要再读下去了。昔日高祖皇帝看到部分臣子写给项羽的密信,当众全部烧毁;连奸雄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发现有不少文武给袁绍写降书也不追究。因此主公也应该将这些信件当众烧毁。这样无论是否真写过降书的人都会安心,军心民心也会更加稳固。退一步想,就算有些官员的信是真的,他们为了家眷骨肉的前途着想,也可以理解。主公不妨扪心自问,自曹操南侵以来,难道主公自己的心里就没有动摇过吗?”

孙权听了,犹豫不决,心想:“周瑜为什么这么怕我阅读这些信,是不是他也动摇过?也写过降书?我想他既然决战的态度异常坚决,应该不会吧?”心里越是存在着这些疑问,就越想读完这些信,便说:“知道了这些信的内容,虽然不好判断忠奸伪善,但心里也该有个数,以便将来知道哪些人该用,哪些人不该用,岂不是多个参考?”

周瑜说:“可是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该怎么甄别呢?”


孙权心里说:“ 哪有什么真假?哪需要什么甄别?我就全当都是真的,从此增加对每个人的提防和不信任,有什么不可以?”心里虽这么想,嘴上却说:“大战还没开打,不是有一部分官员已经弃官而逃了吗?根据一个人的言行举止,总能看出一二吧?”

周瑜也想:“主公的疑心既然已被激起来了,如果再劝,一定以为我也心存不轨,试图掩盖。不如先由他去,等他冷静了,再劝。”又转念一想:“既然主公想清查这些密信,我为什么不借助这个机会,以写降书密信为借口,将张昭、黄盖这些难以管理约束的人拘禁或降职,将他们彻底打倒,使他们永远再没有翻身的机会,也免得日后再对我形成威胁?”

于是对孙权说:“那不如先选择一小部分可疑的文武官员,审查后情节轻的,予以清退;情节较重的,予以降职;一时难以判断又官高权重的,暂时拘禁。这样处理,一来可以警戒众人,二来可以再次打压张昭他们的异己势力,三来可以使曹操以为我们中计,免得他再生出更多的奸计。只要控制住范围,不大张旗鼓、不造成草木皆兵,就会把危害降低,把局势控制住。”


孙权听罢,暗想:“这样先杀鸡儆猴也好,毕竟打击范围太大可能会激起众叛亲离,那就得不偿失了。再说,这些信我都留着,等将来破了曹军,我再回头慢慢收拾这些人也可以。对于周瑜,现在正倚重于他抗击曹军,对他只能边使用边鼓励,不能让他的建议有太多被否定,由此萌生挫败感而影响他的斗志。”便说:“那就按公瑾的意思,选择一部分人,慎重对待。”

周瑜心里便开始盘算下一步的计划:“先对黄盖降级,再拘禁几个平日管不住的老臣和武将。张昭的树大根深难以撼动,就先架空他,让他知难而退,永远不要再干涉我和主公的决策。”理清了思绪,他又回头开始想蒋干。

这时,曹操的离间计也点醒了他,心道:“自从见了蒋干我就寻思着该怎么利用这个人,但一路都没想到一个好办法。既然曹操送来了离间计,我为什么不借助蒋干,以其人之道,回敬曹操一个反间计呢?”


但他也知道,曹操绝非等闲之辈,最难的问题是如何不被老奸巨猾的曹操识破,因此细节需要极其周密,不能露出任何破绽。他想起吕蒙机智过人,可以领会他的意图,不用说得太多就知道该怎么配合,便命令手下快马通知吕蒙,让他先暗中准备。

回去的路上,周瑜主动挽留蒋干小住。

蒋干也想进周瑜的营地窥探,便故意用激将法,说:“军中重地,怕只怕因为我而影响公瑾的大好前途,是否妥当?”

周瑜认真地说:“其他人我绝不会挽留,但子翼与我纯真的友情自学童时起我就倍加珍惜。今日,子翼又冒着被曹操误解通敌的危险来看望我,我如果再顾及小节,那岂不是亵渎了至今还纯净清澈得如泉水一样的感情。我不管什么前途了,今日只求今日的快活,不要说什么明日金戈铁马或者散发弄舟。”

蒋干望着周瑜深情地说:“公瑾今天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官,却依然如当年一样最重感情,让我深受感动和敬佩。”

周瑜虽然不相信蒋干说的是真心话,却也奇怪现在的自己怎么蜕变得如此伪善。

 

——自肖永革《三国绝对很邪乎》,配图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阅读 1986

全部回复

no-replies

评论区开荒,我辈义不容辞

来抢第一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