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联赛50+1政策的利与弊
任何一个足球联赛的成功都离不开健康的足球环境和合理的政策体系,在这种环境和体系的约束下,联赛才能处于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状态,而德甲最初能够处于一个健康发展的状态也离不开50+1政策的约束。最初德国足球职业联盟制定50+1政策的出发点是为了保证球队财政健康,避免球队成为资本家的玩物和保证球迷的最基本利益,也是最大限度避免出现类似中超球队因为投资企业自身原因退出导致球队突然解散的局面发生。按照德国足协的章程规定,德国甲级联赛和德国乙级联赛俱乐部始终坚持50+1政策,即不管投资人拥有俱乐部多少股份,德甲和德乙职业俱乐部都拥有50%以上的表决权。在做决策的时候,不管投资人花了多少钱,都不可以一手遮天,必须遵从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这一政策成功地避免了像英超和西甲那些俱乐部投资人为了赢球不择手段疯狂砸钱买外籍球员的情况。在这样的政策引导下,俱乐部通过完备的青训体系自己培养后备力量,这也成为了德国足球的一个特点。许多球员在退役之后依然留在自己效力的俱乐部工作,担任各级青年队的教练。球星做青训教练也成为了德国顶级联赛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但在德甲联赛中有4支特殊的球队并不受50+1政策的约束,这四支球队分别是勒沃库森、沃尔夫斯堡、霍芬海姆和莱比锡红牛。勒沃库森和沃尔夫斯堡分别依托于拜耳集团和大众集团这两只球队所在地可以说就是因企业而存在,最初球队可以说就是这两家企业的工人组成的球队,因此这两家企业对俱乐部有绝对的控制权。而霍芬海姆的老板霍普自1995年起持续投资了球队20多年,在霍村球迷心目中有绝对的支持,因此联盟特许制定了霍普条款,即企业或者个人坚持投资球队20年以上可以不受50+1限制。
而有别于前三支德甲球队,莱比锡红牛完全是通过钻了50+1政策的漏洞完成了强势崛起,红牛集团在充分研究了德甲的政策之后摸索出了另一个破解“50+1”政策的办法。由于50+1政策只针对于德甲和德乙的球队,莱比锡红牛就在球队处于低级别联赛时疯狂投入让球队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向顶级联赛的跃升。50+1政策还要求德国的职业球队50%以上的股份必须由会员制的球迷俱乐部持有,莱比锡就在自己还在低级别联赛时建立了一个“球迷俱乐部”。但是不同于其他球队,这个所谓的“球迷俱乐部”只有8名成员并且都是莱比锡红牛自己人。这样红牛集团就堂而皇之地控制了整支球队。现在虽然俱乐部会员人数达到了17人,但这仅有的17名会员仍然都是红牛集团的高管或者生意伙伴。尽管莱比锡红牛将大部分资金用于建立完善的青训体系和全球的球探体系,但它仍然被其它德甲球队视为异类和玷污50+1政策的外来入侵者,这也是为什么莱比锡红牛在升入德甲后每逢客场比赛都会遭到当地球迷抵制和嘘声的原因。
尽管50+1政策保证了俱乐部资金稳定和健康运营,同时还能保证德国本土球员的健康成长和稳定的出场时间。但缺点也同样明显,因为受制于50+1政策,德甲有经济实力的球对在当今的金元足球下仍然无法出巨资引进球星或是留下明星球员,而是成为了球星的中转站或者说是这些球星前往英超和西甲的最佳跳板。
虽然德国的经济长期稳居欧洲第一,但德国的首都柏林,第二大城市汉堡,以及欧洲大陆最大的金融中心法兰克福在德甲都不算强队,而法兰克福去年赢得的欧联杯冠军仅仅是他们42年来的首个欧战赛事冠军。反观英超西甲意甲和法甲,强队往往都集中在最大的几个城市,按理说资本应该很容易流入德甲联赛,但50+1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资本的投资热情,这也让德甲球队在欧洲赛场的竞争力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受限于50+1政策,很多老牌球队以后可能很难再在德国顶级联赛看到,比如慕尼黑的另一只已经成立了160年的球队慕尼黑1860和曾经创造过当年升级就拿到德甲冠军的凯泽斯劳腾。
拜仁的德甲十连冠让反对50+1政策的呼声越来越高,而拜仁一家独大和其它德甲中小球队的竞争力不足也逐渐让德甲失去了竞技体育的魅力,毕竟每个赛季大多数球迷都能预测到联赛冠军的联赛必定是索然无味的。但现阶段德国足球职业联盟似乎还没有更好的方案去代替50+1政策,但随着联赛的发展,50+1政策势必会向着更利于保持德甲竞争力的方向发展和优化,而资本市场也势必会在某一天重新进入到德国足球顶级联赛。
评论区开荒,我辈义不容辞
来抢第一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