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刘光世是南宋立国当之无愧的中兴四将——刘光世洗白文(一)

avatar
关注

写刘光世之前,先把本文的结论放在最前面:从维护赵宋家族统治而言,刘光世是当之无愧的中兴四将,其军政重要性碾压西边的吴氏兄弟,而刘光世在南宋立国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其他同时南宋将领都无法取代的。

 

从战斗力而言,刘光世确实很拉跨,至于军纪败坏、不听调遣、荼毒百姓、畏敌如鼠更是白纸黑字写在史料中不争的事实,但说一个让铁血大宋粉很心酸的事实,北宋末的那些名将,其实什么种师道、种师中、折可求、姚古单论军事水平,其实和刘光世都差不多,至于到了赵构登基时,赵构身边的武将除了主持应天防御战的王渊和开封防御战的范琼,其他人并不见得比刘光世强到哪去。

 

换句话说,刘光世再垃圾,他也是远超大怂军政平均水平的将领。

 

 

在靖康年间,也是燕云丧师之后,北宋名儒杨时提议,让刘光世、种师中这些当世名将参与军政决策《龟山集》

 

有如种师中、刘光世之徒皆一时名将,始至而未用,臣欲乞陛下召至榻前问以方略可否,必有定论,茍有万全之计,不可失也。

 

同样靖康之难期间,耿延禧《中兴记》记载

 

张邦昌至城外,金谕以欲立之意,邦昌求死不从,曰:康王军中有文臣耿南仲,武臣刘光世,必竭力辅之,赵氏必中兴,立邦昌徒取诛灭。

 

耿延禧借张邦昌之口吹他爹这个不值一驳,但耿延禧和刘光世无亲无故,却依然认为当时的刘光世是对伪楚的一个很大威胁。

 

比如苗傅、刘正彦闹兵变逼赵构退位的时候,这俩人最忌惮的是领兵不过千余人的刘光世。《要录》

 

傅、正彦素惮刘光世,又知其与韩世忠、张俊旧不平,欲间之使为已用。

 

比如在伪齐状元罗诱眼里,岳飞崛起前的中兴三将中最值得称赞的是刘光世《伪齐录》

 

刘光世虽持重,而褊裨不良;韩世忠有京西圯上之役,不可以言勇,至於张俊,尸禄素餐,坐与卒伍争利,则徒能糜费仓粟。

 

这段话的意思是:刘光世虽然持重,但手下将领水平不行,韩世忠在西京之战中被金军暴打,称不上什么猛将,张俊是个贪污犯,尸位素餐。在专门解释一下“持重”这俩字,这两个字看似在阴阳怪气刘光世胆小如鼠,但在宋朝那个语境中,持重是对将领的褒义赞扬,例如种师道经常就被人称赞为用兵持重。

 

在之后的李邴奏议

 

陛下即位之初,韩世忠、刘光世、张俊威名隐然为大将,又今有吴玠、岳飞者出矣。

 

 

到了南宋中后期,依然有阁臣对刘光世推崇有加《后乐集》

 

如岳飞、刘光世等追赠王爵,中外有志功名之士闻风兴起,诚以理义人心之所同。

 

元末起义前期影响最大的韩林儿、刘福通势力,刘福通就自称是刘光世后裔。无独有偶,朱元璋的开国名臣刘伯温也自称刘光世后裔(刘锜:???)。

 

关于刘光世的考证比较繁琐,不像其他三将都有完整的行状/神道碑存世,刘光世的行状《鄜王刘公家传》只剩下了残本,所以我们从其他史书去勾勒出刘光世早期的事迹《林泉野记》

 

光世字平叔,延庆次子也,能骑射,有胆勇,稍通书史庄老孙吴之学,从父与夏人战,常身先士卒,屡擒酋首,敌颇畏避,童贯才其人,朝廷亦如异眷。

 

刘光世出身将门,年轻时候作战英勇,在与西夏的作战中经常将先士卒,而且爱读书,还是个儒将,因此被童贯所赏识,关于刘光世的儒将风范,其实史书相关记载还有很多《会编》

 

李成寇淮西,刘光世讨之,以王德为先锋率诸将败成於上蔡驿口桥,成走新息率散卒再战,时光世以儒服临军,成遥见白袍青盖者必大将也,并兵围之。

 

即刘光世穿着儒袍亲临前线指挥作战。

 

我们接着往下看,林泉野记下李光世平定方腊叛乱的史料。

 

宣和二年方腊反於睦州,光世别将一军自饶趋衢婺,出贼不意,战多捷,数郡之民皆为立生祠,腊败走入清溪洞,光世遣谍察知其要险难易,与杨可世、宋江并进,擒其伪将相送阙下,迁团练使,从童贯收燕山,後洺州张敌聚众数十万陷州县,光世击斩之,除鄜延路副总管。

 

关于战役细节,在《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我们可以找到更详实的描写

 

 

四月乙丑,刘光世兵至衢州,贼万人出城,我师大捷,斩获二千二百五十六级,生擒贼首郑魔王。

 

辛未,刘光世自衢将之婺,军行一舍,贼万众再犯衢,将官叶处厚与贼战,为贼所掩,处厚溺死。光世闻之,引军还,拟贼后。

 

丙子。刘光世复龙游县,斩贼二千一一百九级,生擒五十人

 

刘光世复兰溪县,斩贼百九十四级,生擒千五百余人。

 

辛巳,刘光世至婺州,薄城下。贼二万余冲我师,光世麾兵大战,贼败,乘胜夺门而入,掩杀逐出之,斩首四千余级,复婺州。

 

至于刘光世的兵力,我们翻阅《宋会要》可以找到

 

十七日,克复睦州。时上又遣梁昶押刘光世统领鄜延兵一千八百余人至,分讨衢、信贼。

 

也就是刘光世率领者一千八百人在整个江南面对农民起义军如同砍瓜切菜一样,不过这对当地百姓并不是什么好消息,种师中后来回忆道。《会编》

 

朝廷政事大弊,军律不严,浙民苦官军之扰,过於方腊。

 

 

区里很多人天天对着什么清军、明军的军纪各种输出,其实我们铁血大宋一个X样,单论祸害百姓,我们大怂可比什么方腊、金军专业多了。

 

这里插播几条吐槽各部军纪的史料

 

吐槽刘光世军纪的

 

闻光世讨此贼,凡洗两县,杀人几二十万,皆吾民也。生灵何辜。

 

吐槽韩世忠军纪的《挥麈录》

 

而世忠在诸将虽号勇锐,然病其难制,或为州县之害

 

吐槽张俊军纪的

 

平居无事,未守阅习,其甚至於白昼杀人,而夺其财者。

 

接下来我们喜闻乐见的看一下刘光世在平定燕云过程中和辽国的交手经历,事先说一句,刘光世属于两宋交接的负面人物,对于这种负面人物的负面史料学术界一般直接是拿来主义,很少会对其史实做考辩,至于网史圈和学术圈之间大约有十几年的延迟,更不会关注这些细枝末节,故关于幽云之战,本文专门给刘光世翻个案。

 

《宋史》中刘光世在燕京之战的坑爹表现是这么说的。

 

 

延庆遣诸将捣虚趋燕,以光世为后继。光世不至,诸将失援而溃,降三官。

 

 

宋史中刘光世简直是燕京丧失的头号罪人,而《宋史》这里实际上是延续了《林泉野记》的说法。

 

六年伐燕山为都统,以军三十万取易州,屯卢沟河命郭药师、杨可世轻兵先趋燕山,光世为後继,契丹萧太后密召四军大王兵自暗门入,药师等惊骇坠城走,光世既不至,诸军失援,延庆军闻乱而溃自相蹂践,赴河死者数万,女真自定是知王师不可用,有轻中国心。

 

单看《林泉野记》,甚至可以说正是刘光世的垃圾表现才导致了后来金人蔑视宋朝,从而有南下之心,但有一个细节值得我们去注意,即《林泉野记》并没有写刘光世失约的原因。

 

首先关于刘光世是燕云丧师罪魁祸首的说法,不见当时世人笔记《北征实纪》《封氏编年录》《茆斋自叙》《燕云奉使录》这些史料,也不见金人视角。

 

例如在《北征实纪》和《金史》中,攻取燕云之战根本就没刘光世什么事。

 

药师献谋於二帅曰:四军者以全师抗延庆,则燕山可以劲骑捣虚而入也,於是二帅命药师择常胜军千人为乡导,又命延庆选将,乃以杨可世、高一箭各千人一夕渡泸沟河,直往燕山之东。

 

 

《金史》

 

药师以宋兵六千人奄至燕京,甄五臣以五千人夺迎春门,皆入城。萧妃令闭城门与宋兵巷战。药师大败,失马步走,逾城以免。宋人犹厚赏之。

 

关于驳斥“刘光世燕云丧师主责说”更有说服力的一个史料来源是李光的奏议,李光在后来上过一封大骂刘光世和他爹刘延庆的奏议《庄简集》

 

平燕之役,延庆提数十万众,当契丹残破之师,兵锋未交,一夕遁去,刍粮器甲委为盗资,兵夫枕藉,填满坑谷,挫损国威,莫此为甚,金人縁此遂有轻侮中原之意,其子光世、光国亦皆防悖専恣,傲睨不恭,近者金人围守太原,事势危急,朝廷遣光世赴援,既迁延不进,反与折氏为仇,旋致败衂,拥兵奔逃。

 

可以看出刘光世在李光眼里主要的问题是在后来的太原保卫战中卖折可求,李光对平燕之役的宋军拉跨表现痛恨至极,但李光并不认为刘光世是平燕之役兵溃的主要责任人。

 

其实有关刘光世不支援郭药师,《东都事略》给出了另一个观点。

 

药师曰:四军精兵不过万人,今悉众拒我,燕山必虚,药师请以奇兵五千倍道兼进入燕山,请令公之子三太尉以精兵五千人策应,延庆许之,乃遣大将髙世宣与药师偕行,三太尉者谓光世也,药师引兵入燕山,萧干以精兵三千人与药师巷战,而延庆渝约不遣光世,药师无援遂败走,世宣死之,药师走至涿州。

 

即并不是刘光世不去,而是刘延庆没有把刘光世派出去。而这个观点从《封氏编年》所记载的宋军动向也能看出来。

 

编年曰:刘延庆以可世行三日方进兵,又两日至泸沟河,距燕城二十里下营,是时偏师虽入燕城,大军屯泸沟未动。

 

我们顺着这个思路继续往下走,关于刘延庆在燕云之役的表现,马扩《茆斋自叙》提到了一个很有趣的细节,就是刘延庆并不想攻取燕京,而是想等金军拿下燕京之后,再从金军手里买回来。

 

仆时随宣司在河间,窃闻延庆与幕府议持重不可进兵,使女真军马先入居庸关收下燕京,然後多以岁币赎之,此为万全。

 

问题来了,刘延庆虽然名义上是大将,但作为有宋一代政治地位卑贱的武人,难道他有资格绕过庙堂做这种重大决定?

 

答案无疑是否定的,我们翻阅《刘韐神道碑》看出,刘延庆的这个决定是受到了宋廷影响。

 

刘延庆为大将时,当轴大臣乃昔年窥觊相位者欲沮宣抚司,乃自京归遣使厚许岁币求燕地於金人,欲以不战而得地,自以为功,仍遣人密戒延庆以母轻进,时有旨先下涿易功当,三省故缓其事,凡军前奏请率多谴却,於是大军日行十里驻涿州良乡县,逾月不前,将士暴露困怠,锐气销阻,巳而卒溃,不能再举。

 

可见是当时的宋廷阁臣希望能兵不血刃的取得燕云,所以告诉刘延庆要按兵不动,并对刘延庆的军备诉求置之不理,直接导致前线将士长期滞留前线,士气困怠,锐气尽失,也为后来的兵败埋下了伏笔。

 

该事实从《北征纪实》也能得到佐证,即当时的宰相王黼严令诸将不得擅动。

 

王黼既專任其事,因降旨飭二帥不得動,以聼約束。

 

刘延庆理论上受宣抚司节制,但同时又被更高层的执宰们所挟制,虽然朝中的阁臣们希望和平收复幽云,但宣抚司童贯们还是希望能够直接攻取燕京的,说白了这是个屁股问题,如果宋军通过武力占领燕京,那功劳是童贯的,如果是通过和平谈判占领燕京,那功劳是王黼的。

 

宣和年间的辽朝已经凸显亡国之势,但即便如此,这种灭国之战所需要调动的军政资源仍然及其庞大,绝非宣抚司权利职责范围之内,这也是为什么童贯最后会选择通过郭药师奇袭的方式去尝试迅速攻取燕京,因为童贯知道如果想强行占领燕京,失去宋廷支持的他只有这一条路可走。

 

换句话说,如果北宋想收复幽云,那宣抚司和宋廷庙堂在军政决策层面必须始终保持向心力一致,但很遗憾,当时的大宋仗还没打,为了争功先自己卷了起来

 

至于刘延庆作为矬宋最不入流的卑微武将,被夹杂在宣抚司和宋廷之间里外不是人,一方面刘延庆不得不执行宣抚司要求进军的命令,同时又不能做到对宋廷阁臣的意见熟视无睹,而现实中刘延庆为了执行童贯的命令,先派出了小部分将领和郭药师一起突袭燕京,但与此同时却拒绝将攻占燕京的军事行为继续扩大化,而这种首鼠两端的态度也间接的造成了郭药师一部全军覆没。

 

当然刘延庆按兵不动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郭药师突袭燕京的时候,宋军已经和辽军接兵,两军正处于对峙阶段。

 

二十日乙巳刘光世等复与萧干对垒。是日日将晏贼鼓噪攻我,战於料石冈,三挝鼓还。

 

很多人喜欢把北宋的燕云之败一股脑的归结为前线将领是废物,但幽云丧师的根本原因在于宋廷庙堂之上,当然刘延庆无疑是要负主要责任,但刘延庆的问题并非在于他本人一无是处,当时的阁臣分析的很明白,刘延庆是将才,但不是帅才,事实上后来靖康期间第二次开封之围,刘延庆在守城战中依然给金军带来了很大麻烦。

 

至于刘光世,在整个燕京之败中最多连带个溃军之责,这也是为什么在燕云丧师之后,杨时依然认为刘光世是当世名将的原因之一。

阅读 3035

全部回复

discusser-avatar

这里美味

· 浙江

挫宋这帮文臣真的是。。。

亮了(0)
查看回复(1)
回复
discusser-avatar

带带尾巴狼楼主

· 山东
这里美味挫宋这帮文臣真的是。。。收起

最可悲的是,但宋钦宗时代的辅臣除了李纲,剩下的未必比得上蔡京、王黼这几个人。当时北宋现状,主战派不会打仗,主和派不会谈判,皇帝没能力更没主见,外加兵备荒弛。

亮了(0)
查看回复(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