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叹息:张作霖为何没能收回中东铁路?
作者:战争艺术001
01
1903年7月,当中东铁路总工程师尤戈维奇宣布中东铁路全线竣工时,他一定不会想到,这条铁路会成为一根刺激中、俄、日三大国关系的敏感神经,影响东北亚50年历史走向的铁路。
从日俄战争到苏俄三次对华宣言,从中东路事件到雅尔塔协议附件,从1945年中苏谈判再到1950年中苏谈判,对中东铁路的控制,始终贯穿于这些政治博弈之中,并且一直是斗争的焦点。
直到1952年12月31日,中国完全接管中东铁路,才为这长达半个世纪的争夺画上句号。
50年太长了,今天只说说张作霖与中东铁路的故事。
众所周知,1917年,俄国发生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沙皇政府垮台,苏俄夺取政权,俄国随即陷入内战之中,还面临协约国集团的武装干涉,无暇顾及远东。
与此同时,中国东北地区,张作霖势力迅速崛起,成为煊赫一时的东北王,中东铁路在他的势力范围之内,而且张作霖也很想收回这条铁路。
毫无疑问,这是中国收回中东铁路的最佳时机。
然而,张作霖最终并没能收回中东铁路,原因何在?这其中发生了什么?
02
故事要从1917年讲起。
帝俄末期,中东铁路管理局局长霍尔瓦特,总揽铁路及其附属地带的行政、军事、警察、司法、文教以及经济大权,俨然成了俄国在东北地区的殖民总督。
霍尔瓦特的母亲,是俄国名将图库佐夫的后裔,他的妻子,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皇后的亲戚,算是半个外戚,从这两层关系可以得知,霍尔瓦特在阶级感情上拥护沙皇,敌视革命。
1917年,俄国革命很快波及到了中东铁路,中东铁路的俄国工人和士兵召开大会,决定承认苏维埃政权,响应革命。不久,列宁签发命令,要求哈尔滨的俄国工兵代表苏维埃起来造反,夺取路权,打击沙俄残余势力的反革命活动。
霍尔瓦特被赶下台,中东铁路的运营陷入混乱,货物积压如山,客运费用猛涨3至6倍,这严重损害了中国以及相关国家的利益。英国公使朱尔典代表列强,敦促中国政府派兵维持中东铁路秩序。
在这种情况下,奉天督军张作霖、吉林督军孟恩远、黑龙江督军鲍贵卿联合出兵进驻中东路区,解除了工兵代表苏维埃的武装,并将其押送出境。
沙俄势力下台,苏俄势力被赶走,中东铁路不就落在中国手里了吗?
事情没这么简单。日俄战争后,东北成了日俄两国的势力范围,两国一直明争暗斗,俄国一旦衰弱,日本必定强势,想独霸中东铁路。
日本的野心遭到了英美的强烈反对,他们不愿看到日本“吃独食”。恰好此时协约国要对苏俄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进行武装干涉,于是他们提议对中东铁路实行“国际共管”。
在协约国共管中东铁路期间,苏俄政府发表了第一次对华宣言,声称要把中东铁路及其附属产业一概无条件地归还中国,毫不索偿。
苏俄一贯毫不利人,专门利己,这个声明明显不符合他的一贯作风。
的确,这个声明没有表面上那么简单——中东铁路如果被强大的协约国集团控制,苏俄将永无收回之日,如果在虚弱的中国手里,日后可以翻旧账收回来。
另外,这个声明还可以获得中国人的好感,离间中国与协约国的关系,有利于苏俄摆脱外交上的孤立。
1920年,协约国集团陆续从西伯利亚和远东撤军,中东铁路又迎来了真空期。
盘踞在海参崴的霍尔瓦特,瞅准时机,返了回哈尔滨,他擅自以中东铁路俄国机关总长官的名义发布命令,企图重新控制中东铁路。
此时,原辽西狠人张作霖已升任东三省巡阅使并统一了东北,他断不会容忍霍尔瓦特及其白俄势力继续盘踞中东铁路。
张作霖和中央政府商量并达成了一致,要求霍尔瓦特将中东铁路交给吉林督军鲍贵卿接管,如果霍尔瓦特不肯就范,就用强权(武力)解决。
与此同时,苏俄也鼓动中东铁路的工人举行大规模罢工,要求驱逐霍尔瓦特,声称“霍氏一日不去,路工一日不开”。霍尔瓦特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境地。
1920年3月16日,鲍贵卿派军队解除了哈尔滨及中东铁路沿线的白俄军警武装,把霍尔瓦特赶下了台,强行接管了中东铁路。
03
1920年9月,也就是张作霖收回中东路区各项主权之后半年,苏俄发表了第二次对华宣言,这一次,它不提无偿归还中东铁路了,改成了中俄共管。
中东铁路拥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不可估量的战略价值,苏俄是决不可能放弃的,它要搞事情。
有底气,才敢提要求,态度的变化,往往伴随着实力的消长。
在远东,苏俄军队击溃了高尔察克军团,占领了海参崴和除外贝加尔湖地区以外的大部分远东地区,迫使美、英、法等国军队从西伯利亚和远东撤军——苏俄统治日趋稳固,重返远东只是时间问题。
1921年11月,苏俄内战基本结束,第二年10月,日本军队撤离远东,外国武装干涉也彻底结束。苏俄赢得了内外战争的胜利。
与苏俄实力逐渐恢复相反,1922年5月,张作霖在第一次直奉大战中被吴佩孚打败,缩回关外,还被直系控制的中央政府免除了一切职务,实力和影响力严重削弱。
趁张作霖虚弱之际,苏俄远东局预谋出兵“北满”,武力夺取中东铁路。
1922年,苏俄代表越飞写信给吴佩孚和孙中山,暗示苏俄将出兵消灭盘踞在东北的白俄分子,试探中国的态度。结果吴、孙二人都坚决反对。
考虑到政治影响,以及担心日本的干涉,苏俄政府最终否决了远东局的计划。
武力夺取不行,那就外交讹诈。
1923年8月,苏联派加拉罕率代表团来华,交涉中东铁路以及两国复交问题。
加拉罕先到沈阳面见了张作霖,张作霖没和他谈铁路问题,反而要求卢布赔偿——沙俄在东北地区发行了2亿多卢布(羌贴),十月革命后,这些纸币疯狂贬值,中国蒙受了巨大损失,张作霖要求苏联赔偿。
加拉罕对此坚决反对,两人不欢而散,之后加拉罕前往北京与外交部交涉。
作为两次对华宣言的起草人,加拉罕一再声称“并未允许将中东铁路交还中国”,并在谈判过程中咄咄逼人,处处表现出强硬的态度,还暗暗威胁中国,如果中国不让步,就联合日本搞事情(当时日苏也在谈判)。
经过长达8个月的交涉,两国签订了《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简称《中俄协定》),这也意味着两国恢复了外交关系。《中俄协定》规定,中东铁路纯系商业性质,由两国共同管理,铁路前途由两国决定,不准第三者干涉。
这个规定很阴险,两国国力相差悬殊,所谓共管其实就是强势的苏联慢慢独霸,这只是时间问题,而排除第三者干涉,意味着中国在这个问题上将难以获得国际支持,只能任由苏联操控。
当然,加拉罕也明白,中东铁路在东北,如果没有张作霖点头,这些条款就是一张空言。因此,他还需要搞定张作霖。
此时正值第二次直奉大战前夕,张作霖忙于扩军备战,准备再次入关与吴佩孚较量,如果他不想战争期间后院起火的话,必须在中东铁路问题上对苏联让步。
04
这里有一个问题:张作霖背后有日本人撑腰,苏联对他施压的话,日本人会不会帮他出头?
以前可能会,但现在不会了,张作霖翅膀硬了,对日本人不再像之前那么驯服了,日本人开始敲打他。
在中东铁路问题上,日本没有给予张作霖支持,而是坐视苏联对张作霖施压。
原因很多:日本当时正在改善对苏关系,不愿与苏联正面冲突;苏联压迫张作霖,可以削弱张作霖的独立性,便于日本操控之;反过来,如果日本支持张作霖对苏强硬,可能引起连锁反应,威胁日本在南满铁路的利益。
既然日本不愿卷入,问题就简单多了。
张作霖曾说过:咱们东北的处境很困难啊!南面有日本人,关东军就在眼皮底下,北面有苏联,它的军队驻在边境上。
别看张作霖在国内军阀中很强大,放眼国际,他其实很弱小,可以说是在日苏两大帝国的夹缝中生存,在两个鸡蛋上跳舞,两强谁都有实力灭了他。
苏联往边境上大量增兵,制造紧张气氛,张作霖要入关和吴佩孚争霸,最怕后方有变。
怎么办?只能妥协。
1924年9月20日(此时第二次直奉战争大战已经打响),张作霖与苏俄签订了《奉俄协定》,同意与苏联“共管”中东铁路,苏联势力重返中东铁路。
值得一提的是,张作霖手下办理对俄外交的杨卓,是苏联的人,经他操作,苏联以3个口头承诺(不支持冯玉祥,不宣传主义,卢布赔偿),哄骗张作霖签订了《奉俄协定》。
第二次直奉战争,张作霖击败吴佩孚,一跃成为北洋霸主,开启了奉系主导北洋政府的时代。
然而不久,张作霖发现上了苏联人的当。苏联并没有履行《中俄协定》中的条款和承诺,继续支持冯玉祥、孙中山,在中东铁路上,苏联只接管铁路,对其他事项一概不认账,实权掌握在了苏方局长伊万诺夫手中。
张作霖开始强硬反击,在日本的支持下,张作霖下令修建洮南-齐齐哈尔的铁路,与中东铁路竞争,加拉罕抗议,张作霖直接把他怼了回去,伊万诺夫要开除中东铁路中的白俄人,张作霖极力反对,用武力迫使伊万诺夫让步。
1925年11月,郭松龄倒戈(郭松龄背后有苏联的影子),伊万诺夫下令中东铁路停止对奉军及其军用品的免费运输,要求奉军支付现金,还停止了哈尔滨-长春的铁路运输。
奉军士兵愤怒不已,与苏方铁路人员发生冲突,双方关系极其紧张。
年末,苏联驻华大使加拉罕到奉天拜会张作霖,张作霖大发雷霆,厉声说道:答应的问题不解决,没有你们的好处,别以为你们能收买,你知道我是干什么的,惹急了,我XX的把铁路全给崩了。
加拉罕无言以对,十分尴尬。他明白,以后局面难搞了。
05
1926年初,张作霖下令逮捕伊万诺夫,之后解散了中东铁路沿线所有市公议会(类似于殖民统治机构),成立了完全由中国人组成的自治临时委员会。
8月,张作霖下令东北江防舰队,接管了中东铁路管理局航务处全部船只及其附属财产,封闭了中东铁路管理局学务处,强行收回了铁路沿线的教育权。
张作霖反击期间,为缓和双方关系,奉苏双方举行了三次交涉会议,因苏联条件过于苛刻,双方再次不欢而散,关系更加恶化。
1926年秋,张作霖驱逐了他一贯厌恶的苏联驻华大使加拉罕。
加拉罕曾经说过:“我们与张作霖的关系变得很紧张。这既是现实的,又是不可避免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在军事援助冯玉祥,以打击张作霖。这在过去只能是理论上的,而今则变成了现实。为了帮助冯玉祥将军最终战胜张作霖,我们利用了中东铁路。之所以发生这种情况,并不是张作霖在所控制的中东铁路沿线地区总是给我们找麻烦,而是他以中国东北地区,甚至是北京地区的统治者身份自居,敌视和反对我们所进行的革命。”
1927年3月,张宗昌的白俄士兵在浦口扣押了一艘运茶的苏联商船,搜出了大量宣传品,逮捕了苏联船员和外交人员,其中有国民政府苏联顾问鲍罗廷的妻子。
苏联几次要求张作霖放人,张作霖置之不理,说这些人在中国搞颠覆,要严加处置。
1927年4月,张作霖下令查抄了东交民巷的苏联驻华使馆,将30多名苏联外交官驱逐出境,他还让人把查抄到的机密文件编成了一套书,公开发行,打苏联的脸。
至此,两国外交关系完全破裂。
张作霖的这一系列反击,看起来很解气。但他毕竟是一个成熟的政治人物,做事有分寸,他没有触碰苏联最敏感的神经——中东铁路,虽然中国收回了部分权益,但铁路的主导权还是苏联手里。
1926年北伐战争打响后,吴佩孚、孙传芳相继覆灭,北伐军矛头直指北洋盟主张作霖,与此同时,日本也趁机加大了对张作霖的压力,逼迫他签订各种卖国条约。
张作霖面对北伐军和日本人的双重压力,自保都有问题,如何能收回中东铁路?
1928年6月,皇姑屯一声巨响,张作霖带着他的种种遗憾死了。
他的生命是日本人结束的,但他的制霸时代却是苏联人终结的。
评论区开荒,我辈义不容辞
来抢第一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