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昨天的访谈提到的丝绸朋克来源
我百度搜索了一下,是一个华裔科幻作家刘宇昆的提出的
以下为文章,从机核网看到的,原文地址:https://www.gcores.com/articles/140604
刘宇昆
自从我创造了这个词之后,我想我应该给它下一个定义。
不,这不是“亚洲风味的蒸汽朋克”。不,这也不是“受亚洲文化影响的幻想文学”。这些说法都不恰当……
这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关于科技与文学的美学。请容我进一步解释:
当我在写“蒲公英王朝”系列时,我是这样为读者描述这部小说的——这是一个融合了科技和魔法的宏伟故事,用对未来的创想塑造手法来重新诠释往昔世界,并借鉴了世界各地的传统文学风格。
“丝绸朋克”是我想出的一种概称,用来描述我在“蒲公英王朝”系列中所要展示的科技美学,以及构成这些故事时所使用的文学手法。
在创造“丝绸朋克”美学时,我受到了布莱恩·阿瑟(W. Brian Arthur)观点的启迪。他将科技设想为一种语言——工程师的工作在某种程度上与诗人无异,因为工程师必须创造性地组合已有元件来解决未曾预见的问题,因此设计一个工件就如同是在“科技语言”的层面上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表达形式。
在我所著小说的丝绸朋克世界中,这种对于技术的设想占主导地位。“科技语言”的“词汇”依赖于对东亚和太平洋岛屿人民来说具有历史意义的材料:竹子、贝壳、珊瑚、纸、丝绸、羽毛、肌腱等;而在“语法”上则更加强调仿生学——飞艇通过类比鱼鳔来调节升力,潜艇像鲸鱼一样在水中移动。工程师们更是被推崇为伟大的艺术家,他们改造了现有的“语言”,并将其演变成更美丽的形式。
同样,文学手法本身混搭了来自全球不同传统文学风格中让我感觉有沉浸感的要素,将东亚古典浪漫中的比喻和叙事技法与西方史诗叙事的元素进行有机融合。而文本本身也同样秉承了“工匠诗人”的理念。 《埃涅阿斯纪》、《史记》、《失乐园》、《贝奥武夫》、汉代诗歌……这些都是灵感的源泉,经过重新塑造,讲述了一个全新的故事。
最后,这里的“-punk”是一个功能性的后缀。丝绸朋克小说是关于传统的反叛、反抗、改良和复兴,以及对权威的蔑视——这亦即是“朋克”美学的核心支柱。
英文原文的网址如下:
嗷呜啊是我楼主
· 云南这个人我搜了一下挺厉害的,自己得过雨果奖,《三体》也是他翻译的
神代真以太
· 江苏个人观点,说到底丝绸朋克是一个尚且具有可塑性的词汇。说这词是生造的本身不错,但是要以此来踩一脚说这词太捞就大可不必。类似的归纳性词汇可是一抓一大把,比如穿插在古早赛博朋克作品里的要素性代表:霓虹公司、武士刀、霓虹灯,全都可以叫科技东方主义,代表着对前泡沫时代霓虹的深切恐惧。但是东方主义本身是一个被批臭了的词汇,正常人概括自己家产品特色当然是沾都别沾。版里有人批判丝绸朋克时提到的迪士尼花木兰之流就是代表。反正大家都是雾里看花,与其让对面瞎看瞎猜,不如揪着对面脖子给他指哪是哪儿。拿须弥举例,西方佬在开须弥前期一直在说东方主义文化杂糅。这里要的就是这种效果:我说这是须弥模式,他说对;我问这是不是东方主义是不是刻板印象,他脑袋摇得比谁都快。丝绸朋克的创造者拥有的标签足够成为新的地基,丝绸朋克现在只要在这地基上盖一栋住户足够多的楼。那么丝绸朋克的定义也会被扩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