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为何地处中原的宋国人总被嘲笑?(上)

avatar
关注

(转自公众号:纸谈营销)


诸子百家的著作中,有很多嘲讽宋国人的成语故事,如守株待兔、智子疑邻、揠苗助长、不龟手药、田夫献曝、朝三暮四、宋贾买璞、曹商舐痔、宋人卖帽等等。为何宋人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么招黑呢?下面从政治、经济、军事、内政、国君形象、舆论宣传、文化这七个方面解释一下。


一、政治


1.1 政治原罪


三监之乱(注一)后,周公旦诛杀了纣王之子武庚,本着“灭国不绝祀”的原则,没有把商朝后裔斩草除根,而是在河南商丘附近,划分出土地,建立宋国(注九),封纣王的兄弟微子启为宋国首任国君,宋国国民大都是殷商旧人搬迁而来。所以周朝担心啊,担心这些殷商后裔想复国,再次反叛。所以统战舆论上,必须打压宋国,贬低宋国的“国际”形象。


1.2 政治地位差距


微子启被封为公爵公侯伯子男,封到顶了),特准其用天子礼乐奉宗祀。苏轼在《宋襄公论》写道:“宋,先代之后,于周为客。天子有事膰(fán,祭肉)焉,有丧拜焉(注十),非列国诸侯之所敢敌也。”


译:宋是殷商之后,对周朝来说是贵客。有祭事时会给宋国送祭肉,宋国有丧事时会派人去丧拜(还有一种翻译见注十),不是各国诸侯所能比的。


可见其政治地位之高,而其他分封诸侯大多封为侯伯。比如:


楚国、吴国、越国等,封的是子爵


秦国、燕国、郑国、魏国等,封的是伯爵


齐国、晋国、鲁国、卫国等,封的是侯爵


其他封公爵的诸侯国,封地都小得毫无威胁,而且要么是人老姬家的实在亲戚,比如东虢国西虢国(姬昌的两个弟弟)、虞国(姬亶的曾孙)等;


要么是祖上实在了不起,比如杞国(先祖是大禹)、 陈国(先祖舜帝) 、祝国(尧帝)、焦国(炎帝)、蓟国(黄帝 )等。


宋国的微子启有啥?虽然投降有功,加上周朝循三恪之礼,确实是该封为王爵。但跟上面几个封王爵的诸侯国比,还差点意思。打个比方,解放军刚打赢了国民党军(周王率领诸侯们打赢了殷商),解放军将领普遍大校、少将衔的情况下,给一个投降的国民党军将领授上将衔(微子启未开战前就与姬发暗通曲款,传递情报。《盐铁论·相刺》:纣之时,内有微、箕二子,外有胶鬲、棘子,故其不能存)。这让兵强马壮的诸侯国们多别扭啊,凭啥高我一头?自然会敌视宋国。


二、经济


宋国的商业经济可以说是在列国中最强,这也为其带来了很多觊觎与非议。下面从历史、社会分工、商业氛围三个维度加以说明。


2.1 历史:首创商业,源远流长


宋国人祖先多是搬迁而来的殷商旧民,他们起源于商族。商族部落骨子里就有着经商传统,我们从“相土乘马,王亥服牛”说起。


相土是商族第三任首领,是商汤十一世祖,相传相土是历史上首位用槽喂、圈养之法饲养马匹的人《竹书纪年》:帝相十五年,商侯相土作乘马,遂迁于商丘;《世本·作篇》:相土作乘马;),极大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也增强了军事实力。夏朝初年,相土利用太康失国之机,东渡泗水,在泰山之下建立东都(注十一),开始向东发展,征服其他部落,把势力范围扩至沿海地区,为后来商族商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诗经·商颂·长发》:相土烈烈,海外有截;《史记·殷本纪·索隐》:相土佐夏,功著于商;)。


王亥是商汤七世祖,相土已经很厉害了,王亥更厉害一些,毕竟是第一个被称为王的商族首领注十二)。相传王亥发明牛车《世本·作篇》:胲作服牛),促进了农业、畜牧业发展,开创了商业贸易的先河。其他部落的人们一看到带着物资进行交易的人,便知道是从商丘来的商部落人,简称他们为“商人”。慢慢的,凡是做买卖的人统统被称为“商人”,经商这种职业被称为“商业”,用于交换的物品被称为“商品”,卖东西的店铺被称为“商店”,诸如此类。故王亥被称为“商业之祖”、“华商始祖”、“中斌财神”(注十三)。


“殷人屡迁,前八后五”(出自《西京赋》,指先商时期迁都八次,商汤定国后 ,迁都五次),殷商之民相较其他部落,有更丰富的长途跋涉经验,更了解各地风土人情,这些口口相传的知识加上发达的畜牧业(注十四),共同镌刻了殷商人的商业基因。


2.2 社会分工:一姓一工,百花齐放


社会分工产生的前提是交易便捷、大家愿意互通有无。分工稳定后也会提高生产效率。因此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分工越细,商业越发达。


根据《左传》记载,在商末周初之时,已经有了索氏(绳工)、长勺氏、尾勺氏(冶金/酒器工)、陶氏(陶工)、施氏(旗工)、繁氏(马缨工)、樊氏(篱笆工)、钟葵氏(椎工)等分工,并且有了工匠数量聚集,产业化的苗头(《逸周书》:工不族居,不足以给官)。


此外还有了工匠质量求精,高端化的苗头,如成语“三年刻楮”(chǔ),讲的是一个宋国人,为君主用象牙雕刻楮叶,三年刻成,叶脉的大小,细微的颜色都十分逼真,即使混在一堆真楮叶中,也难辨真假。这个人因此功劳而在宋国当官。(《韩非子·喻老》:宋人有为其君以象为楮叶者,三年而成。丰杀茎柯,毫芒繁泽,乱诸楮叶之中而不可别也。此人遂以功食禄于宋邦。《列子·说符》也提到过这个典故。) 


这一是说明了宋国统治阶层对民间艺人的千金买骨,二也说明了当时宋国手工艺行业已经有了脱离实用的奢侈品分类名声在外(注十五)。如果没有分工,工匠只做雕刻,别说三年,恐怕一个月都撑不下去。《韩非子》还记载了许多跟宋国有关的小故事,如“杨子过宋”、“宋贾买璞”、“宋人酤酒”,还有《庄子》中的“宋人卖帽”、“宋人卖不龟手药”等,涉及衣食住行各行业;也有现代学者朱凤祥考证,宋国在冶金、纺织、制陶、酿酒、玉器行业尤为发达(注十六)。这些都间接说明了宋国商业的繁荣。


2.3 商业氛围:天地人和,三才齐全


首先,从自然的天时来看,春秋战国属于暖湿气候时期(竺可桢,《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对温度敏感的竹子、梅树、柑橘在黄河流域多有种植,据《春秋》记载,桓公十四年(前698)、成公元年(前590)、襄公二十八年(前545)鲁国(山东现在可是年年结冰)冬天竟然不结冰,多地粮食一年两熟,温暖的气候为商业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再从政策的天时来看,各国的上层统治者都是非常鼓励民众经商的,比如周公旦就劝导民众“肇牵车牛,远服贾”(《尚书·酒诰》,意为牵着牛车去外地贸易);姜太公(注十七)也在齐地“通商工之业”(《史记·齐太公世家》: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还有晋文公的“轻关易道,通商宽农”(《国语·晋语四》),卫文公的“务材训农,通商惠工”(《左传·闵公二年》)等等(注十八)


其次,从地利来看,宋国位于黄淮流域冲积平原,国土面积虽不大(《汉书·地理志》:宋地,房、心之分野也。今之沛、梁 、楚、山阳、济阴、东平及东郡之须昌、寿张,皆宋分也),但有汴水(又称获水) 、睢(suī)水、泗水等多条河流经过,大多数土地平坦、肥沃,无险峻难行之地(《春秋》、《左传》中以“丘”为名的地域共有48处,宋国占了11处,是数量最多的国家)






再看宋国外部环境,处在一个中原的中心枢纽之地,交通便利,经商再合适不过,(《吴越春秋》:宋人居枢而资转来物,得金若流沙。)并且宋国坐拥商丘、相城、陶丘(公元前487年,宋围攻曹,攻破陶丘。宋景公执杀曹伯阳,灭其国而有其地)等富裕的大城市,形成了城市集群规模,就好比当今的长三角、珠三角。可见从地利角度,宋国的经商条件也是得天独厚的。


最后说说人和。当时民众是非常乐于经商的,从诗经中频繁的描述便可见一斑(注十九)。宋国还出了一位著名经济学家:计然(注二十),他的影响力即使放在诸子百家中,也是妥妥的第一梯队。其弟子范蠡(注二十一)更是声名在外,助越灭吴后全身而退,之后经商成为巨富,三散家财,又三次重新起家,名满天下。最后定居在了商业繁华的宋国陶丘(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搁现在就好比当地招商局招来了世界首富,不仅投资还定居了),自号陶朱公。


看完天时地利人和这三点,大家应该明白宋国为何商业发达了。人性都是不患寡而患不均,宋国经济这么富裕,必然惹得他国嫉恨。如果军事力量不足,那么财富越多隐患越大。下面来了解一下宋国的军事力量。


注一:简单介绍一下三监之乱的背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历数纣王罪状(注二),打进朝歌,逼得帝辛(注六)自焚,但能顺利打进朝歌,是因为商朝保守派势力给与了大量支持。控制住局面后,周武王封帝辛之子武庚于殷(现河南安阳市)管理殷商旧地遗民(注八),同时武王派遣其兄弟管叔、蔡叔、霍叔在殷都附近建立邶、鄘、卫三国以监视武庚,史称三监。三年后武王病死(也有材料说两年的,时间大差不差),其弟弟周公旦摄政,总览大权,辅佐周成王。这引起管叔、蔡叔及其群弟的疑忌,武庚见机拉拢发动叛乱。之后周公旦东征,诛武庚,杀管叔,流放蔡叔,废霍叔为庶民。


注二:根据《尚书·牧誓》记载(牧誓可以理解为武王在牧野之战前做的战前动员会),帝辛的罪名是:“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昏弃厥肆祀弗答,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土。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


简单翻译一下就是说:1.商王只听从女人的话;2.对祭祀不重视,不应答;3.对王族兄弟不够照顾,反而对各地奴隶重用,让他们当官;4.对百姓暴虐,在商地胡作非为。


各位读者到这看懂了吧,武王说了半天,是一点实锤没有啊。忽悠当时的士兵可以,以现在视角来看,则漏洞百出了。


一个雄才大略的帝王,怎么可能只听从女人的话?先看看后人对他的评价。


司马迁:“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


毛主席:“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


这样的帝王,说他好色正常,说他受惟妇言就太假了。先不提商周之时,女性地位之低(虽然低,但应该比明清时高一点),就搁在当今男女平等的社会,比如一个身价数十亿的企业家,公司事务只听妇言,大众第一反应是相信还是怀疑?何况没有军事力量的企业家,在大权总揽的帝王眼里啥也不是,顶多不算草根算肥猪。然后说帝辛只听妇言?可信程度有几分呢。


对祭祀不重视,在现在人看来更是优点。进行宗教改革,限制神权,逐步减少活人祭祀可是大功德啊(注三)。抛弃血统论,唯才是举,给奴隶上升空间,自然压缩了上层大贵族的利益,于是以微子(纣王庶兄),箕子(纣王叔父),比干(纣王叔父/一说为兄弟)为首的王族势力,以负责祭祀的大师(同太师),少师(与均为官名,史记记载“殷之大师、少师乃持其祭乐器奔周”)为首的神权势力,自然结合到了一起,共同对抗纣王(在投降派的帮助下,武王大军可以精准抓住朝歌兵力空虚的时机,可以忽视边防,直接深入商朝腹部;奴隶大军可以阵前倒戈)。至于对百姓暴虐之类的罪状听听就好,如果生产力、生产效率不提升、社会人文意识不提升,那么无论兴亡,百姓都苦,不可能只换个君王就不被暴虐。


而且,纣王的罪状是“越来越多”的。比如春秋时描述比干只是说“比干谏而死”(出自《论语·微子篇》),战国时比干之死就有细节了,成了“杀比干而视其心”(出自《吕氏春秋·过理》),到了西汉,对话细节都出来了,成了“比干曰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乃强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比干,观其心。”(出自《史记》)。随着后世的不断添加,纣王竟然达到了七十七条罪状。史学大家顾颉刚(1893—1980)在他的《纣恶七十事的发生次第》中提出,纣王有70条罪状是后来朝代陆续加的。比如战国增加20项,西汉增加21项,东晋增加13项等等。


注三:查找资料时发现很多营销号说把周武王和商王武丁(武丁偶尔也会被称为武王,他与末代纣王之间,隔着7位商朝帝王)搞混了,把武丁的活祭人数算到了周武王头上(注四),虽然打下朝歌后周武王依商礼献祭商朝贵族百余人,但总体来说,周武王继承了纣王的宗教改革成果(很多大改革,大工程都是恶果自己担,成果别人享),周朝比商朝要文明许多,殷人尚鬼,动不动就献祭个活人,周朝在周公旦颁布《周礼》后,逐步摒弃人祭,转向了以德敬天,以礼、乐祭天(《礼记·表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 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


注四:史学家胡厚宣(1911-1995)统计了甲骨文卜辞中的数据:记录人祭的卜辞是1350片,卜辞1992条,仅在商王武丁时期(42年)的人祭卜辟就有甲骨 673片,卜辞1006条,祭用9021人,另外有531条未记用人数。其中一次最多用五百个奴仆作祭祀(出自其著作《中国奴隶社会的人殉和人祭》)。


注五:殷人不把奴隶当人,纯当工具使用,祭祀杀人不用“杀”字,而是使用“用”字,从已出土的甲骨文来看,这种例子不胜枚举,比如“于宗羌”(在祭祀宗庙的典礼使用羌人当祭品)、“戊子卜宾贞羌三百于丁用”(在戊子日这天占卜,给先王丁,献祭300羌人)、“甲寅卜其帝方,一羌一牛九犬”。把羌人当畜生,与一牛九犬同时使用,所以西北方的羌族部落,铁了心的跟随周武王打商朝。


注六:都是一个人,一会叫纣王,一会叫帝辛,区别在哪呢,先看看王字:





上述都是“王”字,都是上柄下刃的形状,所以王,代表掌握兵权、杀戮之人,是世俗之人。


再看看帝字:





形状是束木焚烧以祭天,所以帝,代表与天、与神灵沟通之人,可称天子,地位要远高于王。帝最初含义只是代表天帝,代表神。到了商朝,帝字开始代表半人半神的存在了,再然后死去的王也可以称呼为帝了(文化传统,人死为大),唐宋之后才逐渐用于还活着的帝王身上。所以周朝管帝辛叫纣王,是具有宣传统战工作意味的,暗指其无法与天沟通,所以身死国灭。周朝人自己也没有能力与天沟通(注七),所以也是只称王,不敢称帝。


注七:各国,各民族,各时期人们都有与天沟通的记载,下文大家当故事看看就好:


国祚500余年的商朝,在中国历史中,持续时间仅次于周朝,可如今只有寥寥几首诗歌保存在《商颂》里,成书于商朝的书籍,一本也没有流传下来,后人只能从《商书》、《竹书纪年》以及一些零散出土的甲骨文中获得非常少,非常模糊的关于商朝的描述。为什么周朝不遗余力的毁灭商朝的书籍?灭的比秦始皇的焚书坑儒都干净,为什么商礼那么亲近鬼神,是商人傻、愚昧吗?白白把宝贵的生产资料杀了祭祀?而周礼提倡敬鬼神而远之?为什么孔子删减诗三千至诗三百?(《史记.孔子世家》有云: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那些大量的不施于礼义的诗歌,描述了什么?


把视角放在全球来看,世界各族人民的原始宗教,血祭都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藏族原始苯教的人骨人皮法器,印度教的加迪迈节,台湾高山族的血祭祖灵(可参考电影《赛德克巴莱》),玛雅人的杀俘以血画庙,基督教的血祭(祝福祝圣,求上帝降福的单词是bless,与血液单词blood同源),古埃及的人殉、神灵屠城传说,古罗马的角斗士血祭... ...太多太多的相似之处了。只是巧合吗?而且各国各族都有神灭世,大洪水的传说,只是巧合吗?


再说回血祭,各个宗教都有一段时间,血祭逐渐式微。大概率是血祭不好使了,神灵沉寂不在显灵了,否则信奉实用主义的古人是不会放弃血祭的。可为什么神灵不再回应?


中国有颛顼帝的断神人路,绝地天通,不周山倾。圣经中有通天巴别塔的中断。金字塔有各种各样的未解之谜,古埃及的法老们费尽心思将身体制成木乃伊,只因神曾许诺,再次归来时会让其复活。复活节岛上的土著称呼自己的岛屿为“世界的肚脐”,从卫星云图上看,确实岛屿位于太平洋中间,可土著怎么知道的?岛上还有1000余尊,重30-90吨的摩艾石像们,现代人去建造都费劲,可否理解为,是对神归来的祈祷?


注八:为啥不直接封投降派微子,而是封纣王之子武庚?一是为了平衡。投降派势力基本没有损伤,如果再封,恐怕尾大不掉。但封纣王之子就问题不大了,毕竟投降派间接害死了纣王,武庚很难与其联合。二是用武庚在当时统战效果更好,毕竟纣王还是有些拥护者的,不然三监之乱也不会那么容易。


注九:周公旦给宋国的选址颇 有玩味。宋位于河南东部的黄淮平原,交通发达,利经商,但是却夹在齐、鲁、卫、陈等大国与新都成周(今为河南洛阳)之间,四面皆平原,无高山大河(从风水上来说就是无龙脉、不聚气),无险可守,无战略纵深。所以宋国虽富,工商业发达,国民文化程度较高,底子很厚,但最终亡于战国初期,没有进入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的决赛圈。





注十:苏轼这段话最早出现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原文是:


宋成公如楚,还入于郑。郑伯将享之,问礼于皇武子。对曰:宋,先代之后也,于周为客,天子有事膰焉,有丧拜焉,丰厚可也。郑伯从之,享宋公有加,礼也。


:宋成公到楚国。回国时路过郑国。郑文公准备设宴招待,向皇武子询问礼仪。皇武子答:“宋国是先朝的后代,在周朝来说是客人。周天子祭祀宗庙,要送给他祭肉;有了丧事,宋国国君来吊唁,周天子是要答拜的。因此礼节可以丰厚。”郑文公听从皇武子的话,招待宋公比常礼有所增加。这是合于礼的。


注十一:《管子·轻重戊》:“殷人之王立皂牢,服牛马,以为民利”。皂指食槽,牢指马圈牛圈。


《春秋左传正义》:取於相土之东都,以会王之东蒐。为汤沐邑,王东巡守,以助祭泰山;


注十二:王亥是商契的第六世孙,商汤七世祖(契是商部落最早的首领,成汤是商王朝的建立者),甲骨卜辞中称之为“高且(祖)亥”、“王亥”、“高且(祖)王亥”,《山海经·大荒东经》中也作“王亥”,《竹书纪年》作王子亥或侯子亥,从出土甲骨文中可以看出,王亥在商朝人心目中具有极高地位。在商先公中,只有王亥被称为王。从亥字形可见一二,“亥”做他义用时是一个样子,做人名用时就加上鸟字了,如图








这出土的三个字都是上鸟下亥的结构。要知道商以鸟为图腾,认为鸟是神灵使者,鸟字在商朝是相当神圣的字,不会随便搭配的(诗经·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史记·殷本纪》记载,商的先祖契的母亲简狄和另外两名女子到河边洗浴,看见一只玄鸟下了一个蛋,便将蛋吞食下去,结果便有了身孕,从而生下了契。)。





上图左边一个字是亥,右边三个字自上到下是高且(祖)王


注十三:中斌财神王亥(中),文财神比干(东)、范蠡(南),武财神:关公(西)、赵公明(北)


注十四:为啥说殷商时期养殖业发达呢?从下列五点可以看出。


一是体现在牧场众多,需要数字编号;


二是体现在可以满足频繁、大量的祭祀用品需求;


三是体现在有管理畜牧业的官员体系(在甲骨文中表述为“牛司”、“羊司”、“豕司”、“刍正”、“牧人”)及兽医体系;


四是体现在统治阶级的重视。如商王经常亲自视察牧场情况(在甲骨文中表述为“省”),听取牧场管理者的工作汇报(表述为“告”),亲自卜问畜牧业生产的吉凶祸福等等;


五是体现在养殖动物范围广,已出土的动物骨骼及文献、诗歌可证明范围包含牛、马、猪、狗、羊、鸡、鸭、鹅、鹿、大象等;


下面罗列一下部分相关文献:


“二牧”(《合集》1131


“三牧”(《合集》1309、《屯南》1024


“九牧”(《天理》519


“登大甲牛三百”(《怀特》904,用三百头牛祭祀大甲


“侑父丁犬百”(《合集》32698,用百只犬来祭祀父丁,甲骨文中出现动物名称+数量,基本就是祭品的意思


“凡豕”、“凡牛”、“凡羊”(《合集》,领导检查工作、清点猪牛羊的数目的意思


“贞商牧”(《合集》5597 ,赏赐牧人的意思


“丁巳卜争贞降册千牛,不其降册千牛千人”(《合集》1027


“乙亥卜贞册大乙五百牛百伐”(《合集》39531


兽人掌罟田兽... ...冬献狼,夏献麋,春秋献兽物... ...兽医掌疗兽病,疗兽疡。凡疗兽病... ...凡疗兽疡,灌而劀之... ...凡兽之有病者有疡者,使疗之。(《周礼》,如果说关陇地区的姬姓部族“乡下人”都有了这些医疗技术,那么同时期中原地区的殷商“城里人”医疗技术只会更发达


鹤壁市淇滨区,原名鹿厂村,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皇家鹿苑。(《鹤壁市志》:“鹿厂,相传为殷纣王养鹿之场,故名。” )


殷商人驱使大象,用于作战。(《吕氏春秋・古乐》: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


“于癸亥省象”(《合集》32954,大王于癸亥日去巡视象军)


“令亢省象”(《合集》4611,派亢去巡视象军)


河南简称豫,豫本义指较大的象。从小篆、甲骨文字形来看,就是一个人牵着象


“王之皮弁,会五采、玉璂、象邸、玉笄”(《周礼》,大王的皮帽五种颜色,有玉饰、内衬象骨、玉簪)





(妇好墓出土,商代象牙杯,镶嵌绿松石,国宝级的酒器)


上文提到的《合集》全称是《甲骨文合集》,《屯南》全称是《小屯南地甲骨》,《天理》全称是《天理大学附属天理参考馆甲骨文字》,《怀特》全称是《怀特氏等收藏甲骨文集 》。


注十五:《战国策·秦策三》:臣闻周有砥厄,宋有结绿,梁有悬黎,楚有和璞。此四宝者,工之所失也,而为天下名器。


和璞就是和氏璧,前三个并列的美玉知名度就差了许多。古代奢侈品行业纯靠手工,秦国宰相范睢(suī)在此提起宋国,也算是其品牌知名度的一种体现。还有宋国斧头,也有官方认证,据《周礼.考工记序》记载: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地气然也。


译:郑国的刀,宋国的斧头,鲁国的曲刀,吴国越国的剑,离开原产地就不够好,地气使然。


注十六朱凤祥. 春秋战国时期宋国手工业考论.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01期 


注十七:姜太公的别称是非常多的,他姓姜,名尚,字子牙,号飞熊,氏吕,官拜太师,尊称太公望、师尚公,封地在齐。在《史记》之前的称呼就有祖甲齐公、师尚父、吕尚、吕尚父、太公、太公望、吕望、吕牙、齐太公等。东汉时期开始有了姜尚的称呼,他在唐宋时期被列为武成王、昭烈武成王,元明清 时期则在文学作品中被称为飞熊、姜子牙。


注十八:更早之前,政策也是鼓励经商的,如《周易·系辞下》:(神农氏)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吕览·勿躬》:祝融作市;


《周礼·天官·内宰》:凡建国,佐后立市,设其次,置其序,正其肆,陈其货贿;


《周礼·天官·太宰》:以九职任万民……六曰商贾,阜通货贿;


《管子·地数》:昔者桀霸有天下,而用不足。汤有七十里之薄而用有余。天非为汤而雨粟,而地非为汤出财物也。伊尹善通移轻重,开阖决塞,通于高下徐疾之策,座起之费时也。


《左传·哀公二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圉免(庶人工商遂,读起来有种“谁跟企业作对,就是跟我们作对”的既视感 ,笑,之所以那时有这么多的招商政策,一是因为周实行分封制,分封到各地的诸侯都在营造都城设市,希望吸引更多的人。二是因为人民流动较后世更为自由。)


那为啥后世王权开始逐步抑制商业了呢?我认为核心一点是统治阶级的自信心、道德水平在下降,面对土地兼并的历史周期律,不敢或无力自我改革,只能在细枝末节下手修补,所以限制流动,限制民智,希望人民在原籍一直种地,延缓一切变化。虽然农民很苦,但还是要宣传种地好,再看晁错《论贵粟疏》名句:“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又有了新的感悟。


注十九:《大雅·瞻卬》:如贾三倍,君子是识;《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小雅·何人斯》:及尔如贯,谅不我知 ;《邶风·谷风》:既阻我德,贾用不售;可惜宋鲁两国有《颂》无《风》,不然相关诗句应有更多。


注二十:《史记·货殖列传》:昔越王勾践困于会稽之上,乃用范蠡、计然。计然曰: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见矣。故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推此类而修之,二年国富,厚贿战士,遂破强吴,刷会稽之耻。


颜师古曰:计然者,濮上人也,博学无所不通,尤善计算,尝游南越,范蠡卑身事之。事见《皇览》及《晋中经簿》,又《吴越春秋》及《越绝书》,并作计倪。此则然、倪、砚声相近,实则一人耳。


注二十一:《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以为相。范蠡喟然叹曰:“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而怀其重宝,间行以去,止于陶,以为此天下之中,交易有无之路通,为生可以致富矣。於是自谓陶朱公。复约要父子耕畜,废居,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居无何,则致赀累巨万。天下称陶朱公。 


《史记·货殖列传》: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之陶为朱公。朱公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乃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于人。故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时。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


发布于北京阅读 2189

全部回复

no-replies

评论区开荒,我辈义不容辞

来抢第一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