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A假球?】一个现场球迷对一场典型默契球的非典型解读

avatar
关注

CBA恢复主客场之后,我很高兴。作为一个上次去现场看CBA比赛还停留在麦迪来打球时期、但长期关注着篮球运动的老球迷,最近我一口气看了三场比赛,分别是常规赛收官战上海vs 北控,季后赛首轮第二场苏州vs上海和昨天彻底沦为焦点的决胜战上海 vs 苏州。我怎么也没想到,这三场比赛合在一起,竟然直接构成了一部连续剧。布莱德索的一个冲动之下的出手,最终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让前几天还风光无限带着苏州队杀进季后赛的李楠指导如坐针毡,让上海队被口诛笔伐,让篮协下场宣称要彻查。作为一个老球迷,尤其是现场恰好看了这三场比赛的球迷,我在这里也说一下我自己的感受。

首先,我不认为这是一场有金钱交易背景下的假球,但我认为这是一场典型的基于中国式人情世故的默契球。有朋友可能会觉得没有区别。但是我也是工作了十几年的老球迷了,平常最喜欢听的电台是杨毅侃球,但凡生活阅历厚实一点的中年老球迷,大概能体会到我说的是啥。但无论是哪种,它都不应该出现在竞技体育里,至少不应该出现在季后赛这种淘汰制、乃至一场定胜负的严肃竞技体育里。出现了,那对球迷还是缺乏尊重的。但今天发生的并非是个例,更不是先例。在中国体育的各个角落,哪怕直接在CBA舞台上,过往类似的人情世故并不少见。具体可以听听杨侃电台涉及到CBA的节目。

我这些观点,基于一个很重要的逻辑,就是这是一部电视连续剧。不能割裂起来看。一切源于布莱德索的禁赛。在上海对北控的比赛里,我是带着老婆一起去看的。当时我还担心上海会不会因为季后赛将至做较大幅度轮休,没想到见证了王哲林暴砍62分,上海队把场边的老马打的心如止水。有人说这是春江指导在泄私愤,CBA俨然是一个复杂的江湖。但领先优势太大,北控队心态有点崩,我没想到这么大分差也能爆发冲突。而布莱德索的不冷静,招致的禁赛,侧面也反映出上海队作为一只配置豪华、投入巨大的球队,心态上的极不成熟。

在禁赛4场的处罚出来后,我唯一没看的一场比赛,就是上海队主场暴揍苏州队的比赛。这应该说是这轮系列赛唯一不受场外非竞技因素干扰的比赛,也充分论证了两队事实上的差距。可是在这之后,过于自信的上海队开始了算术题。如果只打两场就结束系列赛,意味着第二轮布莱德索将继续承受2场禁赛。来到苏州的上海队,压根就没想赢。这场比赛我在现场的观赛体验非常不好。上海队在前三节分别派遣了不同的阵容,但因为整体还有相当明显的锻炼目的,年轻队员们不卑不亢,很像第三场的苏州队,不仅紧咬比分,最后一度明显取得领先优势。但在这种情况下,李春江指导的一个变招当时让我大为吃惊。他将所有外援全部按在板凳上,派上任骏威和闫鹏飞搭档内线。然而最糟糕的是,任骏威就像带着目的上来散步一样,完全不防守,也不起跳。这和之前上海队一个瘦高个内线小伙子完全不同。就连坐在我旁边的苏州本地大哥也看不下去了,说任骏威就是上来放水的。果不其然在这种内线强度下,苏州一下子拉开了比分。上海队现场有个球迷小方阵,眼见球队是这个防守,直接提前退场了,我也不知道是不是表达抗议还是一切尽在不言中。作为一个出差到苏州顺便来看下比赛的球迷,我对这场比赛是很失望的。然而我有点意外的是,这场丑陋的默契球并未遭到口诛笔伐,最多我只是在现场看到了春江指导离场时零星的“假球”骂声,以及他略显尴尬的步姿。杨毅老师更是在咪咕视频里直言没想到“上海队放了”,甚至可以讲这是合理利用规则对于赛程或者处说处罚决定的一种应对。远的不说,近的就也有太阳队轮休四大主力送一场给湖人。所以赛后慢慢我也就对买票入场看了这么一场比赛释然了。就像说任骏威上来放水的苏州大哥,最后也跟我说这样皆大欢喜,我们主场赢一场有面子,你们回主场多卖一场票晋级,气氛更好。但我想,最终这场比赛未能激起水花的核心原因,还是因为它不是一场系列战的最后一场,不出现在背靠悬崖谁输谁出局的生死战里。

杨毅老师也说过,三局两胜的比赛里,没见人这么放过。毕竟一场定胜负的比赛里,所谓的理论上的实力优势,会随着场上局势的瞬息万变而不复存在。上赛季西部半决赛的第7场,坐镇主场的太阳队突然就断电了,原因至今成谜。我能连续看这第三场决胜战,一方面是上次和老婆看比赛踩点后,真的觉得现场的氛围很好,可以带孩子来看;另一方面也是觉得比赛未必就是一场没有悬念的比赛,说不定可以打出一点看头。

果不其然,上海队一上来就显得比较紧。而苏州队作为一只年轻队伍,在没什么负担的情况下,战术执行坚决(包夹王哲林),投篮命中率也不错。一直基本上掌控着微弱的领先局势。双方你来我往有点像系列赛第一场的前半段。可不同的是,在生死战里,上海队的心理包袱渐渐体现出来了,再也没能打出第一场的气势,反而越来越畏手畏脚。最终酿成了在还剩1分多钟仍落后的苦局。

上海和苏州这两座城市的关系已无需多言。我可不相信在当下的环境里,还有人敢公然用金钱购买比赛结果。然而2天前在苏州,上海队算是给足了苏州队面子,不然恐怕2队拿下苏州1队也并非不可能。站在李楠指导的角度,站在所谓圈内人角度,站在一个混迹在中国社会心态环境下的老职场人角度,这时候怎么可能痛下杀手呢。于是他的做法就是不叫暂停。任由苏州队的年轻队员发挥,乃至失误。坦白说,马上要上映的《灌篮高手》,作为我这样的80后球迷,至今仍记得故事里塑造的山王工业的恐怖紧逼防守。作为年轻球队,被逼一逼出现失误很正常。说不定布莱克尼真的订好了机票回国,也根本无心恋战。但苏州队最后将人情世故的反应完全凌驾在了竞技体育之上,这对苏州队的国内年轻球员真的好吗?这对于中国篮球真的好吗?

坦白说,我带孩子们在现场看,对于默契球的感受并没有电视机前那么突兀,但我依然察觉到了一点异样。孩子们当然察觉不到,他们看的很高兴。我当然也不会跟他们讲这些纷繁复杂的事情。竞技体育的魅力,就是在现场去感受运动员的拼搏,成功和失败,并吸取一些对于自己生活有益的养分。我希望他们只看得到最后时候,上海队排山倒海的防守气势和现场人声鼎沸的呐喊。

但我们又不光是在看竞技体育,我们也在看职业体育。职业体育需要自己能够生存的土壤和养分。NBA是一个大秀场,是一个可以为了庆祝老詹打破了纪录就暂停几十分钟的篮球比赛。在那里,造星、同时为保证球迷对比赛的信任和关注是最重要的。我看到篮协已经做出了反应,说要调查。可篮协知不知道这一切源于他们的禁赛处罚不偏不倚刚好4场这个决定?我并未通读过CBA规则,但在我看来,这个处罚单论对于维持CBA的比赛质量和整体形象,值得商榷。试想一下如果是NBA,近处就有莫兰特的例子。我们看的不光是竞技体育,还是职业体育。职业体育需要明白人,做好明白事。从新疆队的退赛事件,到这次处罚带来的蝴蝶效应,这一年对于中国篮协来说,实在是匪夷所思。禁赛4场导致了算术题,最后让人情世故取代应有的竞技比拼,成为了系列赛最后两场的主旋律。伤心的是球迷,可悲的是中国篮球的大环境。

是什么导致了这种人情事故,导致了这个圈子的规则,因为职业体育的环境并不好。李楠可以最后下狠手,但基于第二场发生的,他以后在“圈子”里就会有很大压力;说到底,大家都是讨生活,有口饭吃。而第二场发生的,又和血布被重罚有关。CBA如何在show场和竞技场里做平衡,有很多要思考的。我无意洗白,只是心疼这些教练球员,他们很多时候也没得选。我希望以后职业体育的环境能更丰润一些,让他们顾虑少些,把精力和判断聚焦在球场。

我不是杨毅老师或者苏群老师那样的圈内人,我只是一个人微言轻的普通球迷,自然也可以什么都说,不必有太多的负担。以前留学时,我有幸现场看过NBA比赛。从比赛门票的购买,到入场后的感受,赛间的活动,乃至周边商品的购买,CBA实在是有太长的路要走了。苏州比赛现场仍旧黄牛满天飞,上海队主场的球票明明可以在久事APP购买到但几乎无人知晓,大麦网也不开卖而要去摩天轮APP忍受加价后的随机座位。比赛期间,孩子们感兴趣的小礼物环节凤毛麟角。球场内除了廉价球衣的开卖几乎没有其他周边。小球迷的衣服甚至不能印号…能吐槽的点实在太多了,篮协能做的事实在太多了。当然,比起我久远的印象,至少现在现场不怎么喊那两个字了,只喊“黑哨”,对比大洋彼岸满屏的referee sucks,也算一种进步吧。

最后我想说的是,CBA这场比赛获得的巨大关注,还是证明了咱们的联赛有人看,有关注度。这对中国篮球还是一件好事情。也希望CBA的比赛,能打的越来越能达到球迷的预期。现场的场馆氛围,真的非常好。疫情三年,大家都非常不容易。我说这些,还是希望大家能不光从竞技体育,也从职业体育角度去看待一下这三场比赛导致的小电视剧。希望下一个篇章里,中国篮球能少一些我们不想看到的,多一些激动人心的竞技比拼。毕竟,CBA是咱们自己的联赛,也祝中国篮球越来越好。

视频版

【CBA假球?】一个现场球迷对一场典型默契球的非典型解读

CBA专区刘昊然现身灌篮高手首映
发布于上海阅读 2198

全部回复

discusser-avatar

jtballack楼主

· 上海

处罚出来了,很重非常支持。不管前因后果如何,这样的比赛,尤其是第二场,确实让我这个追随到苏州体育馆的球迷寒心。虽然我多少可以理解这背后的不容易这么大的力度,中国篮球表达了自己的态度。祝福明天会更好!

亮了(0)
回复
discusser-avatar

拍人不拍脸

另一个角度看看,顶你

亮了(0)
回复

暂无更多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