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踏“海沃德”GH1-4进化之路
前不久有幸收到一双 GH4,简单实战过几次,赶在GH4上市之际,写一点我对它的看法,巧的是手上刚好有海沃德前三代,也就顺便做个横向对比以及一些细节分析,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花几分钟了解一下。
(1) GH4 的颜值还是相当能打的,第一眼看上去,鞋身的网纱,里面的织带,最后一个眼孔的设计,以及后跟泡棉的填充等,这些细节让我感觉到它会是一双包裹好透气佳的球鞋,具体的细节在后面我会慢慢讲。
(2-3) 安踏大立标的设计是 GH系列里最明显的标志,然后在一代二代上能发现很多关于老虎的元素,这是海沃德最喜欢的动物;而三代四代的设计灵感主要来源于跑车,整体线条也更加流畅具有速度感。
(4) 最后一个眼孔的设计:一代到三代上面这个眼孔都是比较独立,活动度比较高的,也就是说在变向启动突破这种脚踝活动角度比较大的时候,领口不会给予脚踝一种束缚感,更加灵活的同时也不丢失对脚踝的保护;而在GH4上面,这个孔变成了金属卡扣的设计,鞋带可以顺利向外拉动,但从内抽出的时候卡扣会给鞋带很大的阻力,甚至完全卡死,(鞋带需要从里往外穿出),这意味着 GH4几乎不会出现鞋带越来越松甚至散开的问题,它的第一受力点已经被金属扣卡住,实际穿着感受非常好,但同时带来一个小问题,就是解鞋带不那么顺利的时候需要一只手按卡扣一只手拉鞋带。
(5-6) 后跟提升包裹性的方式:GH1的后跟采用的是立体模压,跟最后一个眼孔是一体式结构,但整体触感比较生硬,需要多穿几次来适应磨合,可能还会出现掉跟和顶脚踝的情况;GH2跟GH1整体结构相似,但触感要柔软舒适很多,包裹性也更好;GH3改掉了前两代一体式模压结构,回归到比较常规的做法;到了GH4,安踏首次将Samrt S.A.M科技用到了这个位置(图中两块绿色的材料),这个科技第一次推出是应用在KT6的中底后跟处,它具备强大的缓震性能,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搜索了解一下这个材料的特性,实际刚入脚时会觉得这两块有点硬,不过很快它会适应脚后跟的弧度,做到贴合包裹,再配合上最后一个眼孔的卡扣,整个后跟的包裹是非常到位的。图6专门设计了两个镂空来透出里面的Smart S.A.M材料。
(7-9)鞋带和鞋面包裹系统的设计:GH1的鞋面包裹主要是靠鞋带穿过的那一截织带来拉紧整个鞋身,鞋舌上那些波浪形的织带更多的是外观设计需求,对于鞋身的包裹性没有什么实际作用;GH2的第三个眼孔在受力时,一边连接在外面的鞋身材料上,另一边是连接在内靴上,(这里还有一个小彩蛋,织带闭合以后会看到“GO HARD”字体,打开的话则是“GORDON HAYWARD”的全名),而第四个孔更是与Logo结合在一起,中足的包裹性比上一代有所提升,但是GH2的前掌侧向支撑稍显不足,我穿了两双像这种网布版本的都存在这个问题,其它配色如果用到其它稍硬的材质的可能会好一点;GH3改变了前两代织带的运用方式,鞋身外面的织带穿过鞋面与鞋舌连接在一起,通过鞋身后侧的拉带来控制鞋面的松紧度,非常巧妙的设计,这个也是当初GH3发售时重点宣传的束紧系统;在GH4上面能看到一点GH2的影子,可以说是终极版了,在织带的基础上加入了尼龙绳的设计,鞋带将力传导给织带,织带再传导给尼龙绳,最终尼龙绳再作用到内靴上面,而且内外侧又是通过织带贯穿起来,整个包裹更加全面更加灵活,再加上前面提到的最后一个眼孔金属卡扣设计,这些结构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达到官方宣传片中“定制级动态包裹”的效果。
(图片放不下了,评论区继续)
Boy_Cherry楼主
· 福建(10-14)聊聊鞋底:整体风格跟鞋面匹配,一代二代老虎,三代四代跑车,我比较喜欢GH3大底纹路的设计,很精致细腻,GH4显得粗旷生猛一些;而中底方面,外侧的上边缘都有TPU提供一些侧向支撑,上面提到的GH2前掌侧向支撑不足跟它的TPU形状也有关系;GH4由GH3的前掌氮科技升级到了全掌,带来更澎湃的脚感;整体看来GH4同前三代有一个明显的不同,就是鞋底上翻的边缘更加圆润一些,尤其是前掌内侧的位置,配合更大面积的橡胶,使得突破启动时更加迅速,场地感更强;后跟源自跑车进气格栅的设计,既提供了良好的透气性能,也保证了后跟落地时的稳定。顺带说一下鞋楦问题,GH系列前掌都比较窄(KT系列也一样),加上篮球袜比较厚,我都是大半码穿着,而GH4据说宽度有所改进,但会更扁一些,所以宽脚厚脚还是直接大半码甚至一码购买。总结:短暂的体验下来,用“极致包裹,急速启动,人鞋合一”这几个词来形容再合适不过了,对于爱突破的球员来说,真的是一双实战利器。(朋友们如果有其它需要了解的,欢迎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