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剧《风起洛阳》细说【百里弘毅】的历史原型【姚昌沛】的一生(上)
小的时候看汉唐史,喜欢看汉代十大名将和隋唐十八条好汉,长大后再看,反而感动于小人物身上寥寥几笔的故事,在跨越千年的历史烟云后,依然能让我感受他们一生的喜怒哀乐。人生而孤独、在滚滚红尘、茫茫生死里,各自渡劫、各自飘零,何以少团圆,何以离别久,何以不得安?读史,聆听那种沉默、坚忍、荒凉、而亘古的岁月回响,放宽人生的天地与时空,现实中那些纷纷扰扰、一地鸡毛,不过是浮云苍狗。
四月天忙碌的工作终于告一段落,有空追了几集《风起洛阳》于是开启了一波唐史回忆杀,《风起洛阳》的服饰、人物和事件对历史的考证做的非常严谨,只是打着破案悬疑剧的名义设计了很多历史哑谜,却没交代前情,导致很多人解迷时走入误区。因此我把剧里的历史背景都补充一下,方便正确的解读。《风起洛阳》这部剧其实可以构成整个武周时期650年到705年的历史,展开来内容太多,所以只能分五篇来简述。
第一篇,武思月和百里弘毅的历史原型简介
第二篇,百里弘毅的家庭背景及服装简介
第三篇,解密春秋道的前生后世
第四篇,百里弘毅原型姚昌沛的出生年月,婚姻,赐官疑云及子女。
第五篇,百里弘毅原型姚昌沛的父兄及叔叔。
【第一篇,武思月和百里弘毅的历史原型简介】
武思月的原型武攸暨,百里弘毅的原型姚昌沛,是我比较感兴趣的两个历史人物。 武思月的原型武攸暨,和武攸决的原型武攸宁,是一对堂兄弟,他们的父亲是武则天的堂兄,因为关系不睦,武则天在上位过程中受到家族的阻力,因此把兄长、堂兄和他们的妻子都赐死了。13岁的武攸宁带着10岁的武攸暨来到京城投奔武则天,成为著名的外戚。后来武攸暨,被太平公主选为第二任丈夫,武攸暨当场婉拒道“臣已有妻子”,于是武则天赐死了他的发妻再尚太平。婚后太平公主夜夜笙歌、广邀门客、豢养男宠,武攸暨他都置身事外。但是从他子女的墓志铭来看,太平公主将他前妻生的儿女都接到公主府抚养并善待,唐隆政变时前妻的儿女也未受武氏一族的牵连,而武攸暨和太平公主生的两个儿子都在政变中被李隆基杀了。武攸暨曾被武则天封为定王,他却两次上表请求降王,认为自己德才不够,恩赐过重让他惶恐。很多人评价武攸暨是一个懦弱无能被太平公主压制的丈夫,但我认为处在权力和欲望中心,却能审慎而行、独善其身,不被权力和欲望左右和迷失才是很难得的品质。素履之往,独行愿也,世事纷扰,我唯愿寻觅心底的宁静,红尘匆匆,我唯愿驻足心底的安然。武攸暨和剧中的武思月一样的身世、性情和结局。庆幸他死于唐隆政变之前,因为没多久唐玄宗就绞杀太平公主然后又把他的坟墓毁了。
百里弘毅的原型姚昌沛,命运要比武攸暨好太多,源自于他的家族根基,给了他一出生既巅峰的人生,因为受父亲、叔叔和兄长的庇护、他的40岁前生活非常显赫,其后半生父兄相继去世,其妻子则给与家庭很大的助力,姚昌沛曾婉拒武则天的赐官,生子后给儿子起名为履道,出自易经的履卦九二爻“履道坦坦,幽人贞吉”,而长女慎凝的名字很像取自履卦初九爻“素履之往,独行愿也“。两个爻是人生的两个阶段,合起来意思是内心坦荡朴实、平稳独立的行走、不求闻达与执念、但求清醒与无悔、且行且珍惜,这是王阳明心学“行知合一”的境界。我非常喜欢这种思想,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害人者人亦恶之,人生的悲喜都是自己内心的投影,与旁人无关,做好自己不强求他人服从与认同。历史上的姚昌沛同百里弘毅一样天性纯然、与世无争、一生富贵顺遂。我总觉得姚昌沛的性情和武攸暨非常相似。
但是百里弘毅(姚昌沛)这个人物在史书中几乎是没有记载的,因此,我只能通过其父兄和叔叔的史料来推测他的生平,幸运的是姚昌沛的两个儿子都留下了墓志铭,通过墓志铭可以推测出姚昌沛的出生时间、生活地、性格、妻子的身份。
姚昌沛出生于名门世家,高祖姚察是三品吏部尚书,曾祖父姚思廉是贞观十八学士、史学家、二品骑常侍。680年姚昌沛出生时,父亲姚璹正任四品吏部侍郎,叔叔姚珽任四品定州刺史,689年姚昌沛就读于高级官员子弟的专属学府太学,691年哥哥姚昌演任五品谏议大夫,692年父亲姚璹升任三品宰相,姚昌沛进入侯爵子弟的专属学府国子监,696年武则天赐官给姚昌沛、姚昌沛婉拒,父亲姚璹封青银光禄大夫、子爵及吴兴公。
697年父亲姚璹左授益州都督府长史,701年父亲回京担任三品户部尚书及工部尚书,姚昌沛入仕进入户部,702年联姻琅琊王氏与王方庆女儿成婚,703年生长女起名慎凝,同年岳父王方庆去世,704年父亲姚璹卸任,武则天加封其为伯爵,705年父亲去世。706年哥哥的长子姚仲豫高中状元,707年景龙政变、叔叔姚珽升任秘书监,710年哥哥的次子姚仲良任卫州曹参军并死于唐隆政变,叔叔姚珽升任三品户部尚书,哥哥姚昌演升任四品郑王府司马并加封青银光禄大夫,712年姚昌沛生长子起名履道,713年叔叔姚珽加授金紫光禄大夫,714年叔叔姚珽去世,720年姚昌沛生次子(推测其名字叫乾道或复道),725年姚昌沛升任六品司农丞,737年孙子姚寰出生,741年哥哥姚昌演去世,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洛阳经历三次洗劫八年战乱,再也不复往日繁华,期间姚昌演去世,曾孙姚继年出生。
【第二篇,百里弘毅的家庭背景及服装简介】
《风起洛阳》中对百里弘毅的背景介绍不完整,以至于很多人感慨百里弘毅孤苦伶仃的,父亲、母亲、哥哥都死了。其实把百里弘毅的家族线展开来几乎是半个朝廷,他从出生到20岁结婚,亲爹在朝中当宰相,年长他14岁的哥哥在郑州当军区司令,亲叔叔在军事重地保定当市长,父亲死后亲叔叔在朝廷当财政部长,另一个远房堂哥姚崇在朝中当宰相。加上他叔叔的儿子,大堂哥姚昌源在外交部当鸿胪寺丞,二堂哥姚昌润在安徽当市长,自己则在财政部当司农寺丞,妻子的哥哥在广州当都督。这种世家子弟别说春秋道不敢刺杀他,就是大理寺、内卫的官差见了他都要点头哈腰了、毕恭毕敬的。剧里对百里的身份背景刻意淡化了,但是从百里弘毅的服饰上,仍旧可以看出,百里弘毅的身份贵重。
第一集中百里弘毅出场时腰上有根“玉梁金筐真珠蹀躞带”。唐代的服制有严格的规定,蹀躞带是贵族和官员区别等级的必要配饰。侯爵以及三品官员配金玉带穿紫服挂金龟鱼符,四品五品官员配金带穿绯衣挂银龟鱼符,六品七品官员配银带穿绿衣无鱼符,八品九品配铜带穿蓝衣无鱼符。百里弘毅(姚昌沛)作为百里延的嫡子,可以从父亲的级别配金玉带穿爵弁服(周朝大祭司的礼服),庶子就不能这样穿戴。“玉梁金筐真珠蹀躞带”是唐玄宗李世民的发小、开国公窦皦的随身配饰、在其31岁去世时陪葬与墓中。
百里弘毅大婚的时候新娘穿的翟衣是五品官员的命妇祭祀服,从柳七娘头上的树冠上插五钿可以看出她的丈夫百里弘毅是五品官。翟衣是青色的,而百里弘毅大的周朝礼服也是青色的,所以两个人正好都穿青色,如果是庶子或民间男女结婚就会是红男绿女。
配“玉梁金筐真珠蹀躞带”的那套服装是两件套翻领金色长袍,里层是菱纹缭绫外层是半臂绢纱。另有一件圆领双层长衫,里层是竹叶纹缭绫外层是绢纱。查波斯郁金油的时候穿了一件暗云纹圆领织锦长衫。还有一件短半臂蒲公英纹锦缎束腰封圆领长衫,腰间配贝壳荷包。
百里弘毅有一件铜钱纹锦缎束腰封圆领长衫是我最喜欢的,款式简洁利落,而且铜钱纹适合当家老爷和长者显得稳重霸气,百里弘毅破解几个关键性环节时穿的都是这件衣服。最后一套是五品工部员外郎的绯色官服,对比他父亲三品工部尚书的紫色官服。其他还有七八件就不累述了,基本都是墓葬陶俑的穿戴复制出来的。
百里延作为工部尚书,属于三品官,而实际上百里延的原型姚璹当时是宰相。史料记载姚璹长寿二年(公元693年)升文昌左丞、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文昌左丞是辅佐尚书令,同期狄仁杰是文昌右丞、辅佐仆射,两人都负责凤阁、鸾台平章事,凤阁是指中书省、负责制定政策,鸾台是指门下省、执行政策,平章事,负责宰相事务。也就是说姚璹和狄仁杰一起负责中书省、门下省的实际宰相事务,而当时他们的上级尚书令和仆射其实是不存在的。尚书令是唐太宗李世民曾担任的官职,所以李世民登基后就不再有人担任尚书令,而武周时期的仆射岑长倩在691年就被武则天流放去世了。而三品之上有侯爵、太尉、太保、太师、司徒、司空,都是皇室成员担任的虚职不参与决策事务、没有实权。狄仁杰两个月后因为来俊臣的嫁祸被下狱,外放,一直到697年明堂完工才回到朝中复任宰相。姚璹两度任宰相其他时候一直都是尚书,因此姚璹是当时权力最大的官员。
《风起洛阳》中百里延、百里弘毅这对父子,按照他们实际的身份和地位绝不是高攀柳七娘,因为河东柳氏在武周时期是被流放的罪籍,王皇后因为巫蛊被废,皇后的母亲和弟弟柳氏一族全部流放,皇后的父亲太原王氏一族也全部流放。剩下的旁支柳齐物一族虽然没有被株连,但是其家世和百里弘毅的万年姚氏族、和堂兄姚崇的陕郡姚氏族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我在简单算一下百里弘毅的家底。武周时期三品尚书的俸禄是每年72000文工资,96000文柴米油盐物价补贴,900亩地收租金45000文,绢五匹,礼服五套,有丧事国家报销费用,另有兵丁杂役40人120000文,按1000文折一两银子算,年薪213两银子,外加绢、礼服、丧葬费、和40个仆役。百里延25岁-48岁之间从八品宫门郎一直晋升到四品中书舍人。23年总收入应该在1500两银子,48岁到60岁担任四品侍郎12年总收入为1200两银子,60岁到74岁担任宰相和尚书,75岁退休后拿半薪,15年总收入为3000两银子。因此其一生的共计收入5700两银子,扣除三分之二的家庭开支,75岁去世时还余2000两银子,嫡次子可以继承一半1000两银子。另有伯爵封号的1000亩地给长子继承,长子无后、20年后伯爵又由次子继承。
因此百里弘毅的父亲留给他1000两银子、以及后半生继承的爵位1000亩地一套豪宅,而百里弘毅自己又担任六品官员,也有50两年薪和15个仆役,这还不算武则天给百里延的赏赐以及家族其他产业的投资收入。 在百里弘毅被武思月带回内卫时,看护他的卫兵向李北七诉苦说百里弘毅一顿饭吃了他50文钱,这个相当于唐朝百姓二十顿饭的伙食费。银子在明清时期数额变大因为可以从海外采购银矿,但唐宋时期银子产能很低,所以唐朝银子的购买力是明代的四倍,百里弘毅生活的时期,普通百姓五口之家一年开支五两已经是小富既安的中产之家。所以不算其他房产物产,仅父亲留给百里弘毅的1000两银子,按他的伙食费计算相当于五口之家的4倍开销20两银子,那么百里弘毅可以消费50年,加上百里弘毅自己任户部官员的收入。所以不可能像《风起洛阳》中那个道士老丈人说的去用柳七娘的嫁妆。
【第三篇,解密春秋道的前世今生】
春秋道这个组织在剧中交待的很神秘,不光杀手众多,还把很多信徒在朝廷中卧底,甚至很多人都猜测其背后是李氏宗亲在操控。其实这是电视剧把四个历史事件结合在一起说了,这三个事件是,一、武则天和唐高宗成立的智囊机构北门学士。二、中宗、睿宗、废位引起的徐敬业叛乱。三、益州朱待辟告密者案。
百里弘毅调查兄长死因,问奉御郎当年兄长的事,武攸决说他和百里宽仁、赵王年少时师从北门大学士付律平。三人一同玩耍一同学习,后来赵王因为前朝的朝臣怂恿造反,于失败后自尽身亡。百里宽仁因为辱骂圣人诋毁朝廷被降罪随后在家中病逝。这句话里面赵王应该是徐敬业,剧中制作伏火雷霆的配方北帝玄珠是《新修本草》中的药方,而这本《新修本草》的编写人正是徐敬业的祖父李勣。
李勣原名徐世勣从瓦岗军开始参战,和王伯当一起跟随李密,李密被王世充击败后投奔李渊,把自己的领地交给徐世勣统管,徐世勣后来也投奔李渊因为不冒功而被李渊赞为纯臣并封国公和大将军赐姓李,李世民即位后李勣和柴绍随李靖一起西征东突厥,此后封英国公驻守并州。李治继位后和薛仁贵一起东征高丽句,这次东征把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历代帝王多次征战的高丽句问题彻底解决、平定高丽句,至此薛仁贵驻守并治理高丽句。李勣被封为太师,死后追封太尉。
曾在武则天上位时,褚遂良、长孙无忌坚决反对废王皇后立武则天,高宗问李勣如何能废后,李勣说皇上的家事由皇上自己做主,于是高宗宣布废后,武则天也把李勣一直作为心腹。 其死后15年孙子李敬业反对武则天废太子称帝,而联合骆宾王起兵造反,并将名字恢复为徐敬业。骆宾王写的《讨武檄文》武则天看后大叹这样的人才没成为我的宰相真是我的失职。而后徐敬业叛乱两个月就被朝廷打败,骆宾王和徐敬业被杀。
李勣精通医术自己编撰了20卷《新修本草》,后世又续编。百里弘毅的原型姚昌沛家族虽然是经史传家(全家修史),但是最初南北朝时期家族也是精通医术的御医,因此在剧中百里弘毅的书房里有很多医书,并在《新修本草》中找北帝玄珠的记载。结合历史可以知道《风起洛阳》中的赵王就是徐敬业,而百里宽仁正是一同参与叛乱的姚昌沛堂叔姚敬节。武攸决和百里宽仁一起读书的春秋宫其实就是侯爵子弟和三品官员子弟读书的国子监。
剧中提到的北门大学士付律平,这要追溯到李世民在秦王时期的十八学士,当时李世民组建了自己的文学馆,其中有姚昌沛的太爷爷姚思廉,以及房玄龄、杜如晦、盖文达、许敬宗等著名学者被称为十八学士,实际上是李世民称帝的智囊团,在玄武门之变后文学馆解散,十八学士则继续追随李世民为贞观之治立下汗马功劳。姚思廉在弘文馆教授皇子课业,授二品常骑侍。
到了武则天封后时期,因为长孙无忌、褚遂良的权力太大,唐高宗处处受制、于是安排武则天垂帘听政对抗宰相,武则天就模仿“十八学士”组建了自己的智囊团“北门学士”,姚昌沛的父亲姚璹、上官仪和许敬宗成为其中一员。这些“北门学士”为武则天当政时期推出了很多治国安民、修养生息的良策,有很多成为武则天的宰相。后来有不少成员反对武则天称帝,因此武则天在登基之前把北门学士的骨干都杀光了,仅剩下姚璹。
姚璹是《风起洛阳》中百里延的原型,其25岁明经科中举入仕,初任太子宫门郎,后成为“北门学士”,到48岁累升至夏官侍郎(刑部)封男爵,因堂第姚敬节参与判军他和弟弟被武则天贬到桂州远离朝廷。两年后被武则天调回京城担任天官侍郎(吏部),此后历任宰相、兵部尚书、益州长史、户部尚书、工部尚书兼西京留守、督造天枢、明堂和天堂,封伯爵和青银光禄大夫。其一生在朝廷为官50年,能文能武、博学多才、能言善辩。
姚璹之弟姚珽18岁明经中举,历任六州刺史,后进京任太子詹事兼左庶子、户部尚书、封金紫光禄大夫、撰史《汉书绍书》40部、封宣城郡公。 而百里弘毅(姚昌沛)在历史中真正的兄长是姚昌演,此人在朝中的官职和《知否》里的顾长柏一样任谏议大夫,后来担任郑王府司马,辅佐三代郑王被封为青银光禄大夫,其长子姚仲豫是706年的状元,另一子姚仲良任卫州曹参军早亡。
十八学士和北门学士都是皇帝的亲信,不可能成为谋反组织。武攸决和百里宽仁一起读书的春秋宫其实就是侯爵子弟和三品官员子弟读书的国子监。697年武则天组建控鹤监和珠英学士,想再造一个“北门学士”。由控鹤监统管内卫和情报机构,珠英学士负责政策制定和出书。可惜武则天晚年开始懈怠,很多事交给男宠张氏兄弟,导致机构运行松懈、以至于五王逼宫都没察觉,最终以神龙政变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益州朱待辟告密者案,是姚璹被贬为四川都督府长史的三年,治理贪官被武则天嘉奖。而朱待辟因为贪污被姚璹定了死罪,于是就联合信徒密谋要刺杀姚璹并拥兵自立。结果被告密者上奏给武则天,武则天命姚璹彻查,姚璹大开杀戒下狱一千人没收家产及流放。然后武则天将姚璹调回京城升任户部尚书和工部尚书。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姚璹的性格和武则天有点相似,尚武刚毅狠辣。而其子姚昌沛则性格偏柔,不喜争斗。
十一月的打工人
· 广东马伯庸你上大号说话
多人看走眼
· 河北你在质疑楼主抄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