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亚迪技术和产品的一些思考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火热,比亚迪突然成了国民神车,销量全球第一,不管是海外的特斯拉,还是国内的造车新势力,比销量似乎都是压倒性的优势。于是,比亚迪开始登上神坛,各种关于比亚迪的技术多么先进,比亚迪的产品多么厉害的说法层出不穷。中国汽车产业和技术,也似乎一下从过去油车时代远远落后于欧美变成了压倒欧美日韩的存在。比亚迪,也经常拿来和华为并列称为民族企业的优秀代表。
那么,比亚迪的技术和产品是不是真的如宣传中那样厉害呢?这确实值得思考。比亚迪并不是这些年新成立的企业,它成立已久,开始是做电子产品生产加工制造,一度仅次于富士康。中期开始做手机电池产品,后来又涉及汽车生产制造,先是油车,后来是电车,现在还涉及芯片制造等多个领域,是一家业务范围非常广泛的企业,这些业务之间,有较大的差异性。一个公司的技术和产品到底水平如何?特别是相对较为专业的产品,除了外界的宣传外,它的员工,它的上下游供应商合作伙伴,它的用户,似乎更有发言权。
从网上查到的各种资料来看,长期以来,除了2022年比亚迪因为确实效益较好,招聘人数大幅提高,并能给出学历较好的应届生一份还说的过去的薪资待遇以外。以往比亚迪的员工,不管是负责研发的工程师,还是生产线上的普工,都是业内最低的水平之一,而且公司内部似乎管理也有一定问题,人员流动性极大,网上在职和离职员工对公司的评价,也主要是各种负面评价。在这样的条件下,按照通常的逻辑,是很难研发出业界领先的技术,生产出质量优秀的产品的。而比亚迪过往的油车产品,也确实如此,不管是技术层面,还是质量方面,不要说和合资品牌了,即使和国内自主品牌,如长城,吉利,长安,奇瑞比,都存在较大差距。销量方面,也验证了这一点,比以上国产品牌都有较大差距。而相比华为,华为在研发上的投入是肉眼可见的高,特别在人员待遇方面,长期以来是985相关院校招聘人数第一,员工待遇也比肩互联网大厂,人均年收入接近百万。从华为崛起开始,华为的收入就基本达到了通信行业国内最高一档,和外企接近。而华为内部管理,无论是一开始引入IBM设计流程,还是后期的IPD流程,都是业内一流。不管是员工待遇还是企业管理水平,比亚迪和华为有非常明显的差距。
和上下游供应商合作伙伴的关系,比亚迪似乎也做的不好。网上能查到的供应商痛斥比亚迪欺诈拖欠货款的新闻有不少,以往的经销商因为和比亚迪的纠纷自杀的新闻也有。据有些供应商反映,比亚迪很喜欢以合作为由套取相关方案,然后转手自己做,所以一线供应商比较排斥和比亚迪的合作。这也是因为比亚迪有想大部分控制产业链,大部分零配件自研自产的产业规划。从目前来看,比亚迪有很多相关的宣传,比如它的电池,刀片电池的营销堪称经典。但比亚迪实际的电池的技术能力,比起国内电池一哥宁德时代,似乎还有一定差距。至于比亚迪汽车用户的评价,油车时代几乎是一边倒的负面评价,而电车时代,开始有了一定的正面口碑,集中在便宜省油性价比高上,但是随着比亚迪电车的热销,各种事故和质量问题也层出不穷。比亚迪售后的相关成本,已经占到销售额的百分之一点五,比传统车企百分之零点五的花费,要高了不少。而且比亚迪对这些事故的处理方法,也似乎主要集中于尽量控制相关新闻的传播。
通过以上的分析,在逻辑层面,很难得出比亚迪技术领先,产品优异的结论。毕竟基本的商业逻辑是高投入高产出,低投入低产出。而比亚迪既不是国企,也不是外企,它对于员工并不存在什么光环,都是打工人,拿多少工资办多少事。有人可能会说,消费者不是傻子,销量就代表一切。可是在中国当下的环境,劣币驱逐良币的事情并不鲜见。三鹿奶粉在出事之前,也长期占据国产奶粉销量头把交椅。需要说明的事,这里对比亚迪技术和产品的质疑,并不是对民族企业整体的质疑,民族企业优异的有很多,通信技术领域的华为,电池领域的宁德时代,手机品牌里的小米,vivo,oppo等等,都是在技术和产品方面非常优秀,在国际上也有很强的竞争力。而这些企业无论是在人员待遇,还是企业管理方面,以及和供应商上下游关系方面,也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这是他们能在技术和产品上表现出色的底层逻辑。
当然,现在随着比亚迪业绩的提升,我们也看到了比亚迪在人员招聘和待遇方面比之过去的巨大提升。希望这不是昙花一现,希望比亚迪也同步提升管理水平,成为在技术和产品方面真正优秀的公司,成为另一家让人自豪并信服的民族企业。
hooprp
· 陕西没有一个能拿出时间地点人物数量的证据,通篇都是恶意的揣测和编造中国汽车的对手不是自己,是合资和进口车,大气点吧
haozikg19878
· 广东是吗?比亚迪旁边就是欧姆龙?这边还是一堆工业区,其他大厂小厂都不少,远点有富士康华为,为什么比亚迪招工从来没缺过人?要不把他们也全打成血汗工厂?有宿舍,宿舍有空调,也就是人多了点,食堂也便宜。普工累的部门有不少,也有很多部门没加班工作轻松的。你来告诉我汽车行业哪个装配线没三班倒没加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