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李鸿章遇到伊藤博文——“东亚双雄”的较量

avatar
关注

来源:知乎 作者:土豆烧肉

直至今天,关于日本,中国人有很多的忧虑,而这种忧虑更多的是无知。我们落后挨打的日子里深层次源于我们不能知己知彼,一味天朝上国。假设此时此刻,随便街上的一个人,问他了不了解,这个从未停止对中国虎视眈眈的日本。

也许有。是动漫,是汽车,是家电服饰化妆品,是躲在角落里收看的亚麻跌。但是日本史,日本的革新,日本的西化和法西斯思想,当初的三羽乌集团.....,绝大部分国人都不清楚。但日本人对中国的研究从未停止,对中国人性格的拿捏恰到好处。比如,我们看伊藤博文和李鸿章的相逢机遇。俩人的话语权变化,反映出了当时国运的变化,时势的攻防,非常耐人寻味。

120多年前的1895年,刚刚过完元宵节,在甲午战争中一败涂地的清政府派大臣张荫恒等人赴日和谈。没想到,日方借口中方代表的授权书里没有写明“全权”二字,拒绝谈判,即使张荫恒说可以把新的授权书寄来也不行。

时任日本首相的伊藤博文还看似随意地问使团随员伍廷芳:“清朝政府怎么不派恭亲王奕䜣或是我的老朋友李鸿章来呢?”不管是出于友谊还是当面的羞辱,可见中堂之于伊藤的意义。

明面上,二人分别是中日两国“总理”级官员。甲午战争前,两人尚可平起平坐,可到了马关条约时,中堂大人只配说“是”。李鸿章为了少赔几两银子,甚至对伊藤博文说出了甘居“养子”的可怜话,其苦苦哀求之状令人叹息。《马关条约》签订前,两位一段令人回味的对话,可以用来佐证。

伊藤对李鸿章揶揄道:想当年中堂大人何等威风,谈不成就要打(指1884年伊藤因日本想侵略朝鲜来华与李鸿章谈判,被李鸿章断然拒绝一事),如今真的打了,结果怎样呢?我曾经给过大人一句忠告,希望贵国迅速改革内政,否则我国必定后来居上,如今十年过去,我的话应验了吧?

李鸿章叹了一口气说:改革内政,我非不欲做,但我们国家太大,君臣朝野人心不齐,不像贵国一样上下一心。如果我们两人易地以处,结果会如何?伊藤思忖片刻,表示:如果你是我,在日本一定干得比我强;如果我是你,在中国不一定干得比你好。

甲午败后,李鸿章奉旨赴日谈判,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以后进晚辈身份作私人拜谒。

座间,伊藤问:“贵国汉有霍光,一代权臣。中堂与之作比,自以为如何?”

李鸿章:“霍光是宰相。我不是。”

伊藤又问:“那诸葛孔明呢?他是忠臣、儒臣、兵家、政治家、外交家。博文以为,华夏三千年,集此五种资格于一身者,孔明之后,中堂一人而已。”

李鸿章闻言,眯眼一笑,拄杖站起,踱步道:“孔明赞主创业,鸿章保主守业。守业比创业难哪!其他的嘛,老夫的犬马恋主之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或与孔明似之。”

伊藤又道:“那中堂,与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相比,如何呀?世人论中堂,称为东方俾斯麦,中堂如何自评?”

李鸿章应声而答:“他与我都志在富国强兵。”伊藤双目直视李鸿章,一字一句最后一问:“中堂以为博文如何?”

这里明显看出来,伊藤的“良苦用心”,以及国盛之初的狂傲。

接着,李鸿章说:“和我比吗?”

伊藤抿唇点头:“多年以来,惟此私念。别人说什么我都不信。只想讨中堂一个评语。”

李鸿章:“历史自有定评。”

作为青年伊藤博文的偶像,李鸿章的评语对于伊藤是至关重要的。不管是否回答,既然问出口,已饱含了复杂的情绪。年轻的伊藤博文曾经在维新时期到访中国,对这位晚清政府中倡导洋务运动,创办江南制造局、天津机器局、北洋舰队、轮船招商局、电报局、开平矿务局、派遣中国第一批学生留美,最具世界眼光和担当的中堂大人满是景仰。后来伊藤博文当面对李鸿章说,正是因为中堂大人的感召,我才入了政界。

时隔不久,这位后辈小生同昔年偶像再次见面,双方的地位发生了戏剧性变化。当年伊藤博文提出来要台湾的时候,李鸿章谈都不跟他谈啊。可是形势比人强,我们看当时日本人的口气,有几段伊藤博文跟李鸿章的对话,伊藤博文说,中堂,我此次节略,但有‘允’、‘不允’两句话而已。就是说只有答应或不答应,YES OR NO两句话,你是答不答应?李鸿章说,难道不准分辩?我跟你辩都不能辩吗?伊藤博文说,你辩好了,但不能减少,我要的条件不能减少,随便你辩,可是不能减少。你想想这是什么口气啊!李鸿章是在这种情形底下跟日本的伊藤博文谈判的。弱国无外交,两人的话语就顺着国运而走。

再看看,后来对于台湾的谈判。李鸿章说如果不肯让,不肯割让台湾给你,又将如何?伊藤博文说,如果所让之地必须以兵力所到之地。我兵若深入山东各省,将如之何?意思是说,你不给我台湾,我就要你山东了,我打到山东去了。做这个假设,做这个威胁。李鸿章有什么办法,是牺牲山东呢,还是牺牲台湾?日本以深入山东并进入各省相胁,言外之意是你愿意牺牲台湾还是愿意亡国。李鸿章没得选择。

日本人吵着要办手续,就一个月。李鸿章说时间来不及,两个月吧。原话是“头绪纷繁,两月方宽,办事较妥”。贵国何必急急,台湾已是口中之物。你看伊藤博文怎么说,伊藤博文说尚未下咽,饥甚。口中之物,我还没咽在肚子里面,我肚子饿得要死。你看这什么口气啊,王八蛋的口气。

李鸿章还想着用东方的话术,央求哪怕给点面子不割让辽东半岛。但完全西化以及法西斯思维的日本人,完全是不吃这套的。李鸿章全无谈判的筹码,这位73岁高龄的老人,抱着争得一分是一分的态度,拼力力争,“舌敝唇焦,磨到尽头处”,其实根本没有可商量的余地,李鸿章不愿意自己的名字出现在耻辱的条约上,最后却不得不签下了中国近代史上最耻辱的《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的危害首先表现在割让台湾、澎湖、辽东半岛给日本,使台湾跟祖国隔离。它大大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各国竞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如果说甲午战争以前,列强对大清帝国还有最后一丝敬畏的话,甲午战争之后就彻底没有了。

甲午战争以前,我们打败仗都是输给英法。输给英法不丢人,全世界谁打得过英法?俄罗斯打不过,美国打不过,澳洲更甭提了,非洲还用说吗?拉美谁能打得过?拉美不是从西班牙、葡萄牙这“两颗牙”手里独立出来的吗?所以谁都打不过英法,我们输了也不丢人。现在被谁打了?日本,一千多年跟我们低声下气的日本。

“以寥寥数舰之舟师,区区数万人之众,一战而剪我最亲之藩属,再战而陪都动摇,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威海之海军大替矣。”中国在亚洲称王的时期也结束了。一千多年汉唐以来形成的以中国为亚洲中心的体系被颠覆了。甲午一战乾坤颠倒,日本国力不如中国,都能把中国打成这样,西方列强开始幻想我们咋还不能也分一杯羹呢。所以,一系列的蝴蝶效应开始来了。

马关条约的签订,不仅使得中国陷入长期的泥沼之中,也让天朝失去了朝鲜,被迫承认朝鲜独立,也变相地让给日本人伊藤博文统治。不过天道轮回,最后伊藤博文在哈尔滨火车站所谓“巡礼”的时候,被一个叫安重根的朝鲜人开枪射杀了。

今天,我们再去谈论李鸿章是否卖国,以及伊藤为代表的日本人如何只狡诈,已经不再那么重要。凡事向前走,向前看,能看得透,看得清,看得远,才能不走落后挨打的老路。

想想,1871年的时候,时任工部大辅的伊藤刚三十而立,团队在欧洲十二国日夜考察,奔波于煤矿铁锈之间,对西洋的制度体系如饥似渴的学习。所以说,当初的成败逃不掉因果的关系。

当下,我们正逢盛世,年轻人绝不能光靠口号与情绪,不能自我陶醉,也不能听到其他声音就躲在网上喷,真正要做的是脚踏实地的实业兴业、知史励行、富国强兵,同时也要把教育看做是机会,把学习当做一生挚友,才知如何开眼看世界。

发布于山东阅读 1991

这些回复亮了

discusser-avatar

Flint526

· 陕西

李鸿章是什么熊?是个玩具熊?他最多一条哈巴狗

亮了(1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