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辟谣】唐庄宗“削藩”小议
近年网络流行一种说法:李存勖削藩招致灭亡。
↑百度网文公众号大量阐述李存勖削藩致亡。
很多营销号将李存勖设置监军视作削藩的手段。
科普:唐廷任宦官监军,本意加强中央集权。唐庄宗以后梁为僭伪,将后梁的许多积极举措推翻,恢复唐末弊政,恢复幕府辟署和监军制度就是其中。从结果看李存勖恢复监军并未起到积极作用。
营销号将魏博叛乱视作“削藩”的效果。
科普:史载魏军叛乱原因是李存勖欠薪。
↑《五代会要》揭示:削藩的是朱温父子,李存勖做的是恢复藩镇幕府。
↑史料记载李存勖灭梁后并未致力于解决财政危机,且魏军叛乱原因是欠薪。
有人说李存勖接了后梁的烂摊子,然而实际史料记载朱友贞治国颇有可取之处。
↑薛史食货志序记载后梁即使在战争最烈时期依旧轻赋税,并对比了李存勖的横征暴敛。(旧五代史失传,幸赖容斋随笔保存了食货志序)
↑李存勖在诏书中也承认自己赋税过重,但声称“老百姓没有怨言”……
↑史载李存勖在卢龙横征暴敛招致百姓怨恨(这段我在科普贴《关于李存勖三支箭》中也有援引,涉及周德威“恃勇不修边备”的澄清https://bbs.hupu.com/46998290.html)
↑在晋梁相持阶段,晋军就已经入不敷出,所以很多学者说唐庄宗能灭掉后梁简直“戏剧性”(这与很多不了解五代史的网友的认知相差很大,庄宗灭梁之路有太多意外因素,并非单纯的“统帅值”超标军事能力超强)
很多网友认为晋梁强弱逆转在于柏乡之战,这是很大的错误认知。
真正的转折点在于魏博。魏博在罗绍威死后几乎成了后梁的半个顺地,然而朱友贞分镇失败后,魏博彻底倒向李存勖,成为了李存勖的直辖区。李存勖在诏书中声称“百姓乐意承受重税没有怨恨”,应该指的就是魏博人民。魏人得罪了后梁,只能竭尽全力帮助李存勖灭梁。
↑孔谦墓志也记载了李存勖的军费主要来源于对魏博的重税。(魏州是唐代人口最多经济最发达地区,魏博倒向河东,直接导致李存勖有足够雄厚的国力军费与朱友贞分庭抗礼)
所以我一直说历史真相是朱温朱友贞因为削藩导致后梁灭亡,而李存勖则是恢复藩镇。
曾有人将李存勖消灭镇定卢龙来作为“削藩”的依据,然而这是从结果倒推。以镇州为例,李存勖本意并不是要消灭张文礼。
后梁被后唐一系作为僭伪政权并抹黑诋毁,被后周北宋作为闰位政权(少部分人士如欧阳修认为应将后梁置于正统),所以后梁在历史上的名声并不好,上世纪很多小人书连环画也将后梁君臣画的獐头鼠目,而后唐君臣刻画衣甲鲜明。
实际上后梁在制度和经济等方面都做的远比后唐要出色,李存勖灭梁堪称“野蛮消灭文明”。(这并非夸张,我本人也没有立场偏向,只是根据史料实事求是)后唐在很多制度上比起后梁堪称倒退,这在学界也是一个较普遍的共识。
李存勖郭崇韬孔谦等人口口声声说“后梁弊政”,然而根据薛史食货志等记载,后梁反而是更得民心的政权(先声明不要用毋乙来抬杠)
李克用李存勖父子的河东军发展壮大,得益于藩镇系统。后唐以方镇建国,且以后梁为僭伪并推翻后梁的大部分政策,所以李存勖有不能效仿后梁削藩的理由。 然而削藩早晚势在必行,李存勖还没活到削藩,就死于国库耗尽。
方镇幕府可以很大程度增强战争能力,所以李克用李存勖都没有削藩; 方镇幕府又是构成国家动乱的极大隐患,所以后期的朱温和朱友贞致力于加强中央集权。
昭义镇是藩镇双刃剑性质的明显案例,李嗣昭对李克用父子竭智尽忠,率领昭义军队为李存勖百战灭梁立下汗马功劳。 李嗣昭死后,他的子嗣率领昭义反叛,险些让李存勖先一步灭亡。
洛城一铁匠
· 安徽朱友贞上位极大依赖于杨师厚支持,可以说魏博削与不削都要成长为毒瘤,选在杨师厚死后动刀已经算有所顾忌了
星白閑楼主
之前群里说本可以直接大军猛攻魏博就能搞定的事情,朱友贞非得磨磨蹭蹭拖到被李村勖赶来钻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