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必杀飞,始可和”——关于岳飞之死的史料汇编

avatar
关注

金人视角中的岳飞死于君臣相忌《金史》

 

且卿自视翼赞之功孰与岳飞?飞之威名战功暴于南北,一旦见忌,遂被叁夷之诛,可不畏哉。

 

你觉得你吴曦和岳飞谁的功绩更大?岳飞的战功威震南北,然而一旦被皇帝猜忌,同样不免被诛杀。

 

至于南宋视角,说服力最大的是范澄之在冤案案发时给岳飞鸣冤的奏议。祝允哲那个奏议是后人杜撰的(哪怕官职是真的,杜撰的成分也太明显),就不列举了。

 

况方当迅雷震霆之怒,势不及于掩耳,而天下之民踈贱无知不敢为陛下言,百官有司各有攸职不肯为陛下言,宰辅之臣媚敌急和,又决不为陛下言,是陛下卒不得而临照之此,臣布衣之士,所以不敢不为陛下言也

 

注意上疏文字,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岳飞入狱就是出自赵构的旨意,而且赵构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把岳飞弄死,至于秦桧的问题,在范澄之眼中,是“宰辅之臣媚敌急和,又决不为陛下言”,即不肯为岳飞鸣冤。

 

关于岳飞之死,还有三个亲临人直接或间接的留下了一手史料。

 

太学生程宏图上疏为岳飞鸣冤的奏议,这篇奏议的目的一个是请求赵构给岳飞平反,另一则是狂喷秦桧。文中提到岳飞死因是这么写的。

 

自岳飞决意用兵而诬陷大逆,身戮而族诛,则三军将士忠愤之气沮矣。

 

这段话的意思很简单,岳飞决意用兵北伐,因此被诬陷要造反,最后被冤杀。

 

程宏图,程瑀的二儿子,简单介绍一下程瑀,这老哥是秦桧最坚定的追随者(完爆什么王次翁张常先),两个人是真正意义上的患难之交,其和秦桧的友谊从靖康一直持续到绍兴和议之后,也是最后一个和秦桧分道扬镳的主战派阁臣,秦桧在后来大规模迫害这些主战派故友的时候对着程瑀各种玩双标。

 

比如同样是因为通书李光贬官,别人的官贬了就贬了,程瑀的官贬了没多久又找了个由头给他升回去了。

 

再比如同样是文字狱,其他人卷入文字狱不是锒铛入狱,就是全家流放,程瑀死后一样被卷入了文字狱,结果他儿子遗孀除了免官以外屁事没有,这种待遇整个绍兴文禁独此一份,陆游因此直呼不可思议。

 

程瑀后来对秦桧厌恶的态度从他儿子这封慷慨激昂的奏议就能看出来,不过通过程宏图这封奏议能看出来,程瑀作为和秦桧友谊保持到绍兴十三年的主战派阁臣,是不知道“必杀飞、始可和”这回事的。

 

季宣谈起岳飞之死是这么说的

 

獨一岳飛,頗有志於功名,然進退之機,或戻(戾)中旨,卒罹其禍。

 

四库全书版是《戻》字,大概率四库全书的错别字,实际应为《戾》。

 

举例,如:

 

《新唐书张九龄传》:九龄既戾帝旨,固内惧,恐遂为林甫所危。

 

 

这句话的意思是,岳飞在进兵和退兵的时机上与皇帝的意愿相违背,所以才被冤杀。

 

薛季宣,薛弼的侄子,薛弼熟悉岳飞的人都很了解了,岳飞最主要的幕僚,在秦桧闲赋的时候主动与其结交,和秦桧的友谊同样持续到绍兴和议之后,薛季宣从小就喜欢问薛弼关于岳飞的事迹,并将岳飞视为自己的偶像,通过薛季宣这段话也能看出,作为同时和岳飞、秦桧交好的薛弼也不知道有“必杀飞,始可和”这回事。

 

再比如胡铨

 

吊岳飞诗

 

堪恨临淄功未就,不知钟室事何缘。

 

胡铨将赵构杀岳飞比作刘邦杀韩信,诗中的《临淄》代指韩信的灭齐之战,胡铨认为,如果不是被冤杀,岳飞其实是有机会建立像韩信那样的功绩的。

 

胡铨不介绍了,绍兴八年大名鼎鼎的”乞斩秦桧”就是出自他手笔,然而胡铨同样不知道“必杀飞,始可和”这回事。

 

在写几个金佗问世之前,其他宋人角度的岳飞之死。

 

杜莘老

 

用岳飞良将也,以决意用兵,桧又致极法,家属尽徙岭表,至今人言其寃,往往为之出涕。

 

朱熹眼中的岳飞之死

 

诸将骄横,张与韩较与高宗密,故二人得全。岳飞较疏,高宗又忌之,遂为秦所诛,而韩世忠破胆矣!

 

点明了岳飞死于君臣相忌。

 

杨万里眼中的岳飞之死

 

君不见岳飞功成不抽身,却道秦家丞相嗔。

 

杨万里同样暗示岳飞死于君臣相忌,而且点名了幕后主使人不是秦桧。

 

刘过眼中的岳飞之死

 

说当年事,知恨苦,不奉诏,伪耶真(岳飞不援淮西罪名)。臣有罪,陛下圣,可鉴临。一片心。

 

刘过还有一首诗

 

奈梦绕沙漠,隔温情(赵构执意迎回韦太后),屈和好,召大将,归兵柄,列枢庭(赵构收兵权)。公指汴京。威已振河洛,不顾身烹。失一时机会,嗟左衽吾民。痛岳家军。

 

这里补充一下,虽然岳飞之死名义上的罪名是不援淮西,但岳飞实际上就是被扣上谋反的帽子被诛杀的,平反之前,岳飞在朝中盖棺定论的身份就是叛将。

 

叶适眼中的岳飞之死

 

往者绍兴行之,天下不厌,至于废逐大臣,诛杀名将,尽黜异已者,空士大夫之列,汹汹数岁而后定,一旦金人败约,始举不得巳之兵以应之.

 

秦桧以为权不可外假,兵柄不可与人,故屈意俯首,唯金所命,以就和约。(中华书局出版的《叶适集》,这里标注的就是句号)废诛诸将,窜逐名士,使兵一归于御前;督府结局,收还便宜,使州郡复承平之常制。

 

第二句专门翻译一下,网上把那句“唯金所命,以就和约。废诛诸将”拼到一起,用这个说明叶适认为岳飞死于“必杀飞、始可和”,然而这时典型的文言文理解错误,叶适喷秦桧的史料有一大堆,但叶适从来没说过秦桧款过将。

 

这句话的意思是,秦桧认为“权不可外假,兵柄不可与人”,所以秦桧才 “故屈意俯首,唯金所命,以就和约”,通过“废诛诸将,窜逐名士”使得“使兵一归于御前(帮助赵构收兵权)”,通过“督府结局,收还便宜”使得“使州郡复承平之常制”(帮助州郡回复和平时期的制度)。

 

另外多说一句,吕思勉大师有个著名的“岳飞军阀论”,所引用的《文献通考》收录的两则史料原始出处都是这个叶适的奏议。

 

佚名人士眼中的岳飞之死,《武昌军士》

自古忠臣帝主疑,全忠全义不全尸。

 

 

陆游眼中的岳飞之死

 

 

张德远诛范琼于建康狱中,都人皆鼓舞;秦会之杀岳飞于临安狱中,都人皆涕泣:是非之公如此!

 

 

王十朋眼中的岳飞之死

 

 

初秦氏盗权,以国事雠杀大将,窜忠良,钳天下口,神怒人怨。

 

《林泉野记》中的岳飞之死

 

顷之统制张宪谋乱,冀朝廷还飞军,而已为副统制王俊发其奸,张俊亦以为言,桧因谮飞令云作书与宪下飞大理寺,命御史中丞万俟禼讯鞠,归罪云、宪坐斩,并赐飞死,年三十九,妻子迁岭外,天下冤之,飞略知书传,礼士恤民,所至秋毫无犯,民不知兵。

 

以上所有谈到岳飞之死的世人笔记都没提到过必杀飞、始可和。

 

另外就是查籥著名的“必杀飞,使可和”,这个说法,《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增补的《吕中大事记》(后人增补,不是李心传的原著),和李幼武续写的《宋名臣言行录》都采用了《金佗》的说法,在岳珂笔下,岳飞之死和赵构是毛关系都没有,是秦桧这个大坏蛋背着赵构把岳飞关进了监狱,然后又背着赵构冤杀了岳飞。

 

查籥尝谓人曰:敌自叛河南之盟,岳飞深入不已,桧私于金人劝上班师,金人谓桧曰:尔朝夕以和请,而岳飞方为河北图,且杀吾壻,不可以不报,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也,桧于是杀先臣以为信。

 

其实金佗中关于岳飞之死还有一段史料。

 

沈尚书亦谓先臣霖曰:先臣之忤张俊也,以亷;忤秦桧也,以忠。俊方厚赀,而先臣独清;桧方私敌,而先臣独力战,此所以不免也,时以为名言。

 

沈尚书为宋孝宗时期的兵部尚书沈介,沈介认为岳飞的道德品格惹怒了张俊,对金主战惹怒了主和的秦桧,所以惨遭毒手,介绍一下这个沈介。

 

湖州德清人,字德和。高宗绍兴八年进士,十二年,又中博学宏词科。历中书舍人吏部侍郎、知平江府、四川制置使兼知成都等职。宗乾道中,以兵部尚书任荆湖南安抚使,兼马步军都总管、知潭州,卓有清声,豪猾敛迹。后除中奉大夫致仕

 

沈介绍兴八年进士,十二年入仕途,也算是岳飞之死的半个亲临者。从资历尚来说,沈介比查籥有说服力(查籥绍兴二十一年进士),另外查籥与陆游、王十朋等人交好,但这俩老哥都不知道“必杀飞、始可和”

 

不过哪怕是《金佗》问世之后,还是有很多人认为岳飞之死的幕后主要推手不是秦桧。

 

王夫之《宋论》

 

岳侯之死,天下后世胥为扼腕,而称道之弗绝者,良繇是也。唯然,而君子惜之,惜其处功名之际,进无以效成劳于国,而退不自保其身。遇秦桧之奸而不免,即不遇秦桧之奸而抑难乎其免矣。

 

注意这句话“遇秦桧之奸而不免,即不遇秦桧之奸而抑难乎其免矣。”

 

曹彦约同样认为,岳飞之死不是秦桧一个人的问题。

 

若夫智畧足以料敌,鉴裁足以用人,纪律严而下不忍怨,粮运竭而众不忍叛,身死八十年闻风者犹且悦之,其惟岳飞乎?古之所谓大将不过于此,然而南北分合应有定时,忠邪身死应有定数,岂权臣一日所能自为之?哀哉。

l

阅读 42260

这些回复亮了

discusser-avatar

带带尾巴狼楼主

· 山东
苏闳休必杀飞始可和应该是岳珂为了掩饰岳飞和赵构之间的矛盾而作的曲笔。而且我一直认为,就算有这封密信,那么让这封密信落到实处的原因只能是君臣相忌。一方面是君臣相忌,一方面是要拉一个棋子出来震慑其他人,那就只能是岳飞了……收起

岳飞冤案从头到尾就充满了自我矛盾。岳飞冤案主要罪名是不援淮西,但在绍兴年间几乎所有宋人笔记提到岳飞全都是以叛将相称,赵构甚至有板有眼的说过张宪想叛逃入蜀,如果在他们眼中岳飞谋叛真的可以做成铁案,又何必用不援淮西给岳飞定罪?另一方面,如果秦桧真的把岳飞谋叛做成铁案,那岳云作为谋叛参与者和岳飞的儿子,他必死无疑,但岳云的审理结果是流放+罚款。我前几天看到过一份史料,何铸审理岳飞的时候就拿不援淮西给岳飞安罪名了,但何铸根本就没觉得不援淮西是个多大的事,无独有偶,万俟卨弹劾岳飞的时候,也没觉得不援淮西是多大的事(当时的弹劾重点是通过山阳辩事件说岳飞不忠心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援淮西的性质被人为演绎的越来越重。另外岳飞结案有句“情重法轻”,意思是岳飞性质很恶劣,但没咋犯重法,处理结果也离谱:重杖处死,大概率是秦桧迎合赵构做出的判罚。综上,秦桧和赵构只是想要岳飞死,至于是啥罪名罪处死,可以自适应的临时拉罪名。但秦桧在强推冤案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生这种前后矛盾的地方。

亮了(164)
查看回复(3)
回复
discusser-avatar

奔跑的造园师

带带尾巴狼岳飞冤案从头到尾就充满了自我矛盾。岳飞冤案主要罪名是不援淮西,但在绍兴年间几乎所有宋人笔记提到岳飞全都是以叛将相称,赵构甚至有板有眼的说过张宪想叛逃入蜀,如果在他们眼中岳飞谋叛真的可以做成铁案,又何必用不援淮西给岳飞定罪?另一方面,如果秦桧真的把岳飞谋叛做成铁案,那岳云作为谋叛参与者和岳飞的儿子,他必死无疑,但岳云的审理结果是流放+罚款。我前几天看到过一份史料,何铸审理岳飞的时候就拿不援淮西给岳飞安罪名了,但何铸根本就没觉得不援淮西是个多大的事,无独有偶,万俟卨弹劾岳飞的时候,也没觉得不援淮西是多大的事(当时的弹劾重点是通过山阳辩事件说岳飞不忠心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援淮西的性质被人为演绎的越来越重。另外岳飞结案有句“情重法轻”,意思是岳飞性质很恶劣,但没咋犯重法,处理结果也离谱:重杖处死,大概率是秦桧迎合赵构做出的判罚。综上,秦桧和赵构只是想要岳飞死,至于是啥罪名罪处死,可以自适应的临时拉罪名。但秦桧在强推冤案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生这种前后矛盾的地方。收起

赵构和秦桧就是狼狈为奸,赵构苗刘之变后基本掌控朝政,没他同意秦桧根本没法对岳飞动手。巧了这对君臣,为君的吓破胆子,为臣的是个汉奸,一个首肯,一个动手,可惜了岳武穆摊上这种君王。

亮了(7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