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历史剧几乎没有拍元朝的?
观众看电视剧,需要的是一种代入感。而元朝剧最大的问题是,它难以给观众这种代入感。元朝庙堂基本是蒙古人和色目人的,元朝后宫基本是朝鲜人的,而电视机前的广大观众有90%是汉人。照实拍,观众找不到代入感,不照实拍,那为什么不选离现在比较近,各种资料都比较好搜集的朝代?比如明清。同理还有清朝剧,一众关于乾隆的电视剧,你看得到阿桂吗?看得到傅恒吗?你看的是刘墉、纪晓岚。
客观上不能说没有,于荣光拍过《关汉卿》,内蒙古出品的《成吉思汗》,还有什么《建元风云》(后更名为《忽必烈传奇》),《东归英雄传》…
大王虎甲
元朝的很多事,元史学家都弄不清楚,你指望拍电视剧的弄清楚了?那一个个人名都能给人看糊涂了。元史里有124个帖木儿,80个不花,23个伯颜,8个买住,平均年年都有新的帖木儿,观众如何区分?五代故事,十三太保李存X才不到十个,有的观众就分不清了,这是一百多个。而且,那些重名的可不是什么小人物,秃剌之子越王阿剌忒纳失里和老的之子豫王阿剌忒纳失里,这名字都一模一样的宗王,你让观众怎么区分?和尚,买驴,宁猪狗,蛮子,丑汉,丑的,泼皮——这都是朝廷官员的名字,皇帝一点名都是这种名字,这是纯纯的搞笑剧。还有,你怎么让人相信御史五十九,平章七十是一个名叫五十九的监察御史,和一个名叫七十的平章?最后,你要不要照实拍摄?照实拍摄的话,挑起民族矛盾和友邦惊诧的锅谁背?要知道民族问题无小事,到现在成吉思汗陵还不许女人上祭坛呢,小仙女都惹不起的人,你们谁敢瞎拍?
大王虎甲
那个年代的蒙古人起名字一般就是三种情况,一种是蒙古语的常用词,像是帖木儿是铁,不花是牛,脱脱是强壮,脱欢是铁锅,伯颜就是富。这些字眼在他们看来是比较好的字眼,自然就常用。包括孛儿只斤的意思是蓝眼睛,在蒙古语里狼的学名赤那这个词比较忌讳,所以蓝眼睛代指小狼崽子。因此有些名字没法翻译,翻译了太难听。毕竟大元宣让王不花帖木儿又名铁牛,丞相蔑儿乞·脱脱又名强壮的神箭手,元顺帝的名字更是翻译一下就是狼之子·铁锅——这感觉一下子就灰太狼了。第二种情况就是他们选择的是一些梵文的名字,信佛的蒙古人用梵语给孩子起名字。像是元顺帝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可以翻译成寿吉度,元仁宗的爱育黎拔力八达则是寿山的意思,再有元朝的一些什么金刚奴、佛家奴、菩萨奴、接待奴、报恩奴甚至和尚,都是这一类从信仰来的名字。一直到清朝少数民族还有这个习惯,玄烨两个字就是取自佛经。最后一种就是起个汉名,毕竟蒙古人汉化的也很多。但是很多蒙古人起名很不讲究,而且当时也有起个贱名好养活的原因,因此有了一大堆丑汉、蛮子、泼皮之类的名字。甚至于有些干脆就是个数字——这其实不是蒙古人歧视汉人的做法,蒙古自己的藩王起名都有用数字的。哦,对了还有一种就是色目人到了中原之后,根据自己名字的读音起了个汉语名字。比如大元秦国公爱薛,他的名字来自于’Isa‘,现在一般翻译成艾莎。他是个意大利人,用的是意大利名字。顺便一提,他的秦国公指的是罗马那个大秦,不是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