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星铁】你真的读懂雅利洛VI主线了吗?——聊聊剧情中对「存护」主题的讨论

avatar
关注

 B站视频版:

【星铁剧情精读】你真的读懂雅利洛VI主线了吗?——聊聊剧情中对「存护」主题的讨论

 

欢迎收看由 文七 带来的本期视频。

 

时间过去差不多半个月,相信大多数星铁玩家应该都已经完成了“雅利洛VI”部分的主线剧情。

那么,今天我们就聊聊这部分剧情,你一定能得到一些新的理解。

 

 

主题:「存护」

 

粗看上去,作为星穹铁道主线的第一个正式星球,雅利洛VI的剧情线还是比较王道、传统、简单的。

但就像我在前瞻中聊到的那样,星铁的剧情往往能够蕴含对于某些“概念主题”的讨论。那么,在“人在对星神的理解中形成观念”这个意义上,或者简单点说,在“存护”这一主题的讨论上,这一章的写法是不是也非常简单呢?

这我们就要深入剧情设置的结构去看了。

 

实际上,有一个雅利洛VI的角色是这个星球的“题眼”,在后面的叙述中,我们会经常以此为切口。同时,在剧情的戏份比重、被赋予的位置来说,这个角色也确实被设置在了最合适的地位上。这也正是星铁第一章让我非常满意的原因之一。

 

或许有些人已经能模糊的感受到这一点了——这个角色就是「娜塔莎」

也就是说,最终星铁表达的,是一种“医生”式的存护理念。

当然,所谓的“医生式”也是有前提的,更准确的说,指的是类似加缪在《鼠疫》中展示的“医生式”观念。

 

 

如果你认为刚才问题的答案是“存护命途”的主角,那么在理念的判断上,其实也是对的。只不过,我问的是“雅利洛VI的角色”——审题.jpg

 

而布洛妮娅,其实是从地火和主角身上同时继承、学习了对于「存护」的理解,同时“谐同”着所有人,一起走向雅利洛VI的未来。

 

而想要理解这一点,我们还是要先从整体架构开始。

 

三种「存护」理念的三角结构

 

从“势力”的设置来说,雅利洛VI以一种三角结构来展示三种对“存护”的理解:

 

1. “存护概念的代言”(克里珀堡-可可利亚);

2. “理性的存护”(机械聚落-史瓦罗);

3. “存护的真意”(地火-娜塔莎)。

 

当然,更准确的说,可可利亚和地火是一个“分列上下”、“中间以通道相连”的沙漏结构,而史瓦罗算是一个旁支。

 

那么显然,既然我称地火为“真意”,可可利亚和史瓦罗的理念自然是有些值得商榷的地方。这种“否定态度”在剧情中其实也做了非常直观的展示,以两场BOSS战的形式。——那么问题就来到了,他们的理解是哪里有问题呢?

 

我们不妨就先从可可利亚开始。

 

 

 

就可可利亚来说,与其说在她身上展示的是对“存护”的理解,不如说是“对存护的失望和绝望”。伟大的识之律者女士曾经说过:

 

“过去的种种,结果只有失败;想要守护的人,也尽皆消散。”

 

咳咳,总之,这是可可利亚身上的第一个关键词,“绝望”

 

诚然,可可利亚的种种行为,是在星核的引导下做出的。

但一个被许诺的“新世界”是何种愿景,都更接近一种“诱因”。而其“根源”,实际上在于对「存护」的绝望。

也就是说,星核对「存护」的否定,只是在其自身已经松动,也就是有了“无法存护”的念头之后,再适时递上另一条出路。

 

而这种“绝望”,其实早就根植于雅利洛VI和大守护者内心了。

这里我们需要注意一个结构:

在对抗“七月三”等一众反物质军团的入侵时,大守护者向星核许愿,而其实现愿望的方式,正是这场寒潮。在这个意义上说,“寒潮”在这一时点上,其实代表了“存护的意志”。

 

但时过境迁,随着寒潮不断扩张,到现在,人们所对抗的东西,已经变成了这场寒潮本身。

 

试想,如果寒潮和星核无关,这里无非是从“对抗反物质军团”变成了“对抗寒潮”,两者都是威胁「存护」的、应该以「存护」抵御的外在侵袭。这种抵御对象的变迁,只是“具体事态上的”,而非“逻辑上的”。

 

逻辑困境

 

问题的关键恰恰在于,这寒潮就是星核以存护的愿望塑造的。

基于这一点,对抗寒潮就可以看成“用存护对抗存护”、“用存护否定存护”。

 

也就是说,以下事实就变成了显而易见的:

如果认为寒潮是存护的体现,那“你们试图践行存护时,对抗的正是存护的产物。”

如果认为寒潮只是毁灭的体现,那“当初面临毁灭时,让你们存续的,不是存护而正是另一种毁灭。”

所以,“「存护」在哪里呢?他似乎从不出现。”

“而我一直都在。毁灭正是为了新生,我始终在给你选择。”

 

既然如此,“请选择新生吧。”

 

经由这种理念分析,我们就不难发现,大守护者最终倒向星核几乎是种必然。

在这种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局面之所以很难改变,是基于两个方面:

一是「存护」信仰在这里自身的矛盾境况,以及愈发严峻的现实事态,这两个共同促成了“对「存护」之结果的绝望”

另一个则是,因为克里珀并未现身而产生的“对「存护」之路本身的失望”

 

而作为尚未知晓这一事实的继承人,布洛妮娅显然还未面对这种逻辑鬼才式的拷问。

 

从剧情中可以看到,可可利亚对布洛妮娅的教导还是非常值得称赞的。

基于这种积极的导向,布洛妮娅实际上扮演了一个可可利亚的“劝诫者”。——当然,这种劝诫本身几乎不可能成功。她只是隐隐觉得不合理,并且同样陷于思考“何为正确”的矛盾状态中。

与主角团初次擦身而过的布洛妮娅,实际上同样并没有应对“绝望”和“失望”的能力。

 

 那么,现在我们需要回答的问题是:

 

布洛妮娅和可可利亚的区别是什么?

这一章的剧情过后,布洛妮娅又是如何克服“绝望”与“失望”这两重拷问的呢?

 

显然,布洛妮娅和可可利亚这两个角色是一定程度上作为对照呈现的。

可以说,可可利亚的描写也是有些许厚度的,希露瓦就说,后来可可利亚“就像是变了个人”,甚至到让她怀疑是不是有“守护者之魂”之类的东西替代了原本的人格。

 

基于可可利亚对布洛妮娅的教育,我们可以想象,年轻时,或许有一段时间,可可利亚也像现在的布洛妮娅一样,虽然稚嫩但是同样坚定、善良。

 

 

但对「存护」的失望与绝望,加上星核的不停蛊惑,终究让她走上了一条错误的路。

那么,我们又怎么知道,布洛妮娅不会变成下一个可可利亚呢?

首先,最显而易见的现实原因当然是,经过最终战,列车对星核已经做了处理。

但其实,布洛妮娅和可可利亚的最大区别,恰恰是被桑博“阴差阳错”的带到“真正绝望的下层”走了一遭,并且通过这个过程,和“地火”及主角团建立了联系。

 

简单来说,如果只是宅在克里珀堡困于概念游戏,那么星核所设的,几乎是死局。

而想与其对抗,只有从不同于祈祷和沉思的方式,把握到「存护」的真意。

 

当然,后续在“地火”部分,我会更详细的说明这种真意到底是什么。现在,大家不妨就简单的理解成——“真正看看人民正在为生存而抗争的样子,并且和他们站在一起”以及“能够抛弃天真,直面并接受属于人类的绝望”

 

总之,最后做出选择的布洛妮娅,其实已经看到了“人民身上的光芒”并做出宣言——“就算世界注定分崩离析,通往结局的路也该由人类亲手铺就。”。

相似含义的话甚至在BOSS战前和BOSS战末段重复了两次。

 

其实下层的经历和这种宣言,正体现了挣脱星核所设陷阱的方式。

这分别回答了“绝望”和“失望”两个问题:

 

1. 如果最终的结局是毁灭,那么之前的存护是否就毫无意义?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这个深入说,其实就涉及到“人如何面对绝望”的问题,或者说,是人如何从对“终点”的想象中意识到“荒诞”的问题。那熟悉相应哲学理念的玩家应该很快就能联想到加缪,这个我会在地火部分稍微叙述。

 

2. 「存护」星神的“从不现身”是否令人感到失望?答案是:这并不重要。

因为「存护」的理念,已经从每个努力生存、互相扶持的普通人身上凸显出来了。

对于一种理念,如果只停留在概念游戏上,那么其实是空泛、脆弱的。可可利亚所获得的,其实类似于一种局限于沉思和祈祷的迷茫。

 

而理念应当如何出现?其实必定是人在活动中、在对抗天灾、改造自然对象的实践中,各种思想交锋而“螺旋上升”最终获得。其实这就是为什么布洛妮娅必须要去往下层走一遭,和地火并肩同行。

为什么只有“螺旋上升的石阶”却不直接安个电梯,其实也就像“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种过程是必然且必要的。

 

 

换成简单一点的说法,“即使存护星神从不眷顾,雅利洛VI的人也已经开创了自己的存护之道”——所以,不必再纠结于神迹是否真的显现。

而一个失败而绝望的结局早已在预想之中,但即使这样,人也依然会努力与之抗争。

 

但可可利亚,面临的正是不断侵袭的“预想未来形成的绝望”,在这种预想中,缺乏的恰恰是一种荒诞主义转折。

同时,她也“距离实际为生存而战的普通人太远”,而无法觉察到隐藏在每个努力生存者身上星星点点的“存护”,这样一来,她对于「存护」的把握,终究是空泛且脆弱的。

 

当然,话是这么说,克里珀在可可利亚BOSS战这段关键剧情里,还是给主角投下了一瞥的。

但这和布洛妮娅虽然有点关系,却是确实可以称为“概念之争”的另一个角度了。接下来,我们再聊聊“主角vs可可利亚”这一对比。

 

 

布洛妮娅说,可可利亚曾经教导她:

“天亮时,守护者要如闪耀的恒星,照亮人民的道路。”

“天黑时,守护者要如温暖的炉火,抚慰人们的心灵。”

 

大家应该比较容易体会到,后半句其实说的就是地火的理念;

而前半句,在“作为概念理解的指引”这个意义上,其实可以理解为对「存护」主角的描述。

 

所谓如闪耀的恒星“指明道路”,正是一种“概念之争”——也就是,到底何为「存护」。

 

这里必须插入一段,因为这就涉及一个“角色命途”的问题了。

其实开头,我就偷偷用“同谐”形容了布洛妮娅——但是,这里显然有一个问题:

角色的“命途”真的有游戏性之外的意义吗?

 

 

对于这个问题,其实回答“有”或者“没有”都不行——因为这两种回答,都预设了“其中必定包含某种一致原则”作为前提。

 

实际上,这里显然有三类:

1. 角色本身定位和命途自然统一。例如,「智识」的黑塔、希露瓦。

2.有些命途是需要思考分析命途的“内涵”以及具体剧情设定,然后才能跟角色相契合的。例如「虚无」的瓦尔特、「同谐」的布洛妮娅等等。

3. 有些是即使能想出道理,似乎也都比较牵强,比如「巡猎」的希儿、「毁灭」的虎克等等。

 

这跟今天的主题关系不大,如果大家好奇的话,我可以单独做一期节目来逐个分类做出分析。这其中还是有一点点分析内涵的乐趣。

当然,可能你还是无法接受,就一定要觉得原则必定存在,“要么就都有意义,要么就都没意义”。

那我只能说,你说的对,但是,“规则,就是用来打破的。”

 

 

虽然是玩梗,但其实这已经说出了主角对“毁灭”的理解,其实也就正是游戏想要呈现出的、人对于概念的“积极理解”。

所以,今天我只是强调,即使其他角色的命途都是“游戏性”,主角的命途也一定是有意义的,而且蕴含了星铁倾向于“认同的、想要表达的”理念方向。

 

当然,我不是让大家先接受这个观点再去看「存护」主角。

恰恰相反,我认为,「存护」主角和「毁灭」一起,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

 

让我们关注到「存护」主角的几个额外“行迹”:

“强援弱”、“行胜思”、“生先死”。

 

 

先说“行胜思”

其实刚才在“布洛妮娅vs可可利亚”的部分,我已经做出了解释:只做概念的游戏是没法走出星核的逻辑陷阱的,要亲自走到人民中去,看看这些为生存而抗争的普通人,和他们站在一起并肩作战。当然,这对于“地火”显然也是一样的。

虽然经常被理解的有点奇怪,但是类似“空想不如实践”这样的说法,在我们的文化背景中,也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希儿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行动派”,从剧情描写来看,她往往不愿意花费精力在“琢磨”上,往往第一时间投入行动。

而“大守护者”的传统,其实一直都是一种理论挣扎,在这一点上说,布洛妮娅和希儿在剧情结束后的不断争辩和相互影响,其实恰恰是能使行与思趋向一种融合、平衡。正是在这种“矛盾”中,才能不断探索出继续前进的道路。

 

“生先死”,就涉及到“地火”的内涵了——人先行认识到终有一死的荒诞,才能与这种荒诞抗争,并且以抗争本身获得意义。这就正是我开头会提到加缪和《鼠疫》的原因,不过具体内容,我们还是留到地火部分再说。

 

 

那么最后就是“强援弱”。实际上,主角的战技语音也正是“以强援弱”

可以说,这正是「存护」抛弃了可可利亚,但主角却能获得克里珀一瞥的关键一环。

 

这里我们需要稍微思考一下其中的逻辑:

可可利亚选择了顺从星核的给出的愿景,而主角体内同样有一颗星核。

某种意义上说,“旧的、陈腐的”被“毁灭”,才能迎来新的、更高的环节,这也的却符合我们的一般认知。那为什么可可利亚就不能是“世界,就是用来打破的”?

 

 

问题在于,我们在这里比较的是谁更「存护」,跟我「毁灭」有什么关系。

 

可以说,胜负的关键,就正在于通过一路经历,主角是把握到了真正「存护」的——剧情上来说,就体现为高达听命于谁的问题。

一开始,高达是听命于“大守护者”的,因为大守护者从“道统”上,正是存护概念的代言。但主角在大守护者抛弃了「存护」时,恰好抱有「存护」的真正理念。

于是...你的高达不错,但现在,是我的了。

 

而在内涵上,在之前的前瞻中我也提到过,不考虑“公司”的新教伦理式「存护」,如果单就“筑城者”来说,其话题的延伸思路在于:

如果人对境况的判断是,我们必须舍弃一部分来存护另一部分,人会如何选择?

更进一步,这种选择的原则是什么——也就是说,这是否会最终导致“只存护自己”?

 

 

显然,如果某个人只求自保或存护自己最看重的极少人,我们直觉上就会认为,这种人并不能称之为“存护的践行者”。就如同,如果一个医生只考虑医治自己和家人,我们通常会认为,这跟“医生”职业的内含价值有些相悖。

也就是说,「存护」应属于一种“伦理态度”。作为一个动词,「存护」的宾语应该是指向他人而不能只有自己。

——「存护」应“以强援弱”而非“弃弱自保”

 

其实正如我上面提到的,可可利亚在不断重复“抉择之后切割”的活动——这种切割,可以说是在星核的“帮助”下开始的,也就是舍弃下层区。

 

在主线剧情和希露瓦的个人剧情中,多次强调了可可利亚(星核)的那句话:“新世界中,没有她的位置。”这是可可利亚曾经最亲密的朋友,但即使如此,希露瓦也并不在“新世界”的愿景之内。这是对可可利亚“舍弃”的又一次展现。

 

那么最后,就只剩下布洛妮娅了。

可可利亚始终还是非常在意布洛妮娅的,她一度以为自己失去了她,但星核许诺给可可利亚,在新世界就能和布洛妮娅重逢。

 

但现实是,重逢来的比想象中更早一些。可可利亚在那一刻最直接的情绪是担心、失而复得的喜悦,但当布洛妮娅说自己是从“下层区”回来,可可利亚的态度立刻发生了转变,称呼也从“布洛妮娅”变成了“布洛妮娅统领”。

 

其原因也是非常明显的,布洛妮娅本该和可可利亚一起成为新世界的创立者,但她却和“被舍弃的人”站在了一起。

这里可以采用一种“集合”式的想象,可可利亚所在的“在新世界中保有位置”的集合,以及一个“没有位置的,被舍弃的集合”。

而自己之外几乎唯一的人,布洛妮娅,选择去和那些被舍弃的部分建立联系。

 

于是,可可利亚只能告知真相并等待布洛妮娅的最终选择——而我们都知道,布洛妮娅选择了主角和地火的理念。到此,也就是“可可利亚BOSS战”的节点,可可利亚「存护」的对象终于只剩自己了。

显然,这已经与「存护」的本来意指完全相悖了。

 

当然,或许会有人觉得,可可利亚虽然是听信星核的蛊惑,但确实一直是心系“世界”的。但所谓新世界的样态,其实是“毁灭后重塑”而来的。这种机制其实我们也很熟悉,那就是拉我们血压千万遍的“遗器”。

 

 

在老杨的介绍中,其原理正是“数据被裂界保存后再次构造”。同时,在希露瓦的个人任务中,我们也见到了基于这一变化而成的另一个“可可利亚”。

(当然,逻辑上说,其实这也可能只是某种“伴生残余”而非真正的“重塑后”)

但如果把这种机制就当做“重塑”本身,我们甚至可以说,可可利亚完成了自己的夙愿——这就是毁灭后的新生,而且“有位置”的确实也只是她自己。

或许,我们可以称之为“遗器计划”?

 

 

 

再稍微聊几句史瓦罗。

当然,篇幅会比较少,因为在主题之内,史瓦罗确实是作为“旁支”出现的。

他的描写非常清晰易懂,这里讨论的显然是一种“理性的存护”

 

我们可以把这种“理性存护”和可可利亚稍微对比。

对于「存护」的“目标”以及“对象”,史瓦罗的“存护下层区”是死命令,是不会动摇的。

类似,这种对「存护」本身的坚持,也是既定的、不会更改的。

 

那么,所谓“史瓦罗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呢?

似乎这种“坚定”到绝对不会改变的意志,反而是没有缝隙、没有结构弱点的真正的「存护」之墙。但反过来说,剧情对这种「存护」理念中缺少的问题,也写的很直白——人的“情感”、“求知欲”、“激情”等等,简而言之,恰恰就是人的非理性部分。

 

可能会有人觉得,这没什么问题嘛,人的这些“非理性”部分确实经常导致一些问题。

但是在所谓的“理性”中,的确存在两个问题:

 

1. “可算性”的问题;

2. 计算的理性是否适用人类,对于人类是否足够的问题。

 

可算性

 

首先,对于人的「存护」就因为人的非理性部分遭遇“可算性”的质疑。

既然“人类的行为永远偏离理性的计算”,那么当计算结果包含人的抉择和行动时,又如何保证这种计算结果是可靠的呢?这显然是一个悖论。

当然,对此我们可以说,只要算量够大,我们可以考虑到各种可能性,并对其中发生概率最大的几种做出预案——其实这也正接近史瓦罗的行为模式:依据自己的计算,并且遵从可达成目标的最高概率规划自己的行为。

 

 

而游戏中对此的展示,自然就是玩家很熟悉的史瓦罗被“打出变量”的桥段。

实际上,布洛妮娅会来到下层区的“意外”,以及主角团的到来等等,都展示了这种计算是有时效性、局限性的。因为本质上,史瓦罗所代表的,其实是这个星球上科学历史的计算和理性。

 

这个话题还可以再上升一些,我们姑且认为史瓦罗毕竟算力不够,那换博识尊,或者其他假定算力能做到“全知”的存在呢?其实这就已经变成决定论和自由意志问题了。

这个话题我也聊过一期小节目,在今天的主题下就不再展开了。

 

是否适用人类

 

而第二个方面,需要思考这种“理性”的含义。

实际上,这种“计算并决策”的理性仅仅是“理性”的一部分。简单来说,这仅仅是“工具理性”,并不包含“价值理性”。

当然,这个话题其实是和「存护」的另一部分,也就是“星际和平公司”的理论背景高度相关的,如果以后有机会讲这个主题,我们再详细阐述。

 

今天我们先用一个过度简化的理解吧,简单来说,史瓦罗所展现的理性,是对于“方式”、“手段”等等“如何达成目标”的算计。但这显然并不触及人类理性的另一个层面:对价值的判断。或者更简单的说,如何去“决定一个目标”。

对于史瓦罗来说,“应该做什么”、“是否有价值”等等,都已经通过程序被规定了,而人并不存在这种先天规定。

 

基于此,我们可以说,在面临「存护」这一议题时,仅仅有“工具理性”是不够的,至少对于人类来说是并不适用的。要实现“人的存护”,价值判断和非理性部分,恰恰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史瓦罗也并不全然是一个冰冷的机器,在剧情中,还是给他留下了启蒙“价值理性”的种子,或者说,是他正逐步发展出价值理性的提示——那就是克拉拉。

这一点不必赘述太多,机器会使用“家人”的定义,本身就已经是“非理性”或者“价值判断”的展现了。

 

 

或许是限于篇幅,编剧在这个角色上还是非常温和的,并没有将史瓦罗放置在这种启蒙和自身理性的尖锐矛盾中:例如,计算达成任务的最优手段后,如果这种手段是需要损害克拉拉的人身安全才能实现的,那么此时史瓦罗会如何选择。——当然,一般这样的情节都会导致机器的自我毁灭,史瓦罗毕竟是自机角色(的一部分)嘛。

 

克拉拉

 

说到克拉拉,其实剧情中有一个比较有趣的结构值得一提。

或许大家普遍都能感受到可可利亚和布洛妮娅的对照关系,但比较少意识到,实际上布洛妮娅和克拉拉也存在这种关系。

在剧情中,其实提到了不少次克拉拉试图“劝说”史瓦罗的台词。

 

 

虽然可可利亚和史瓦罗所坚持的具体内容差异很大,但在结构上,克拉拉的境况和布洛妮娅面对可可利亚的境况是非常相似的。

在后续说服克拉拉的段落,能做到这一点的正是布洛妮娅。能够理解到这一点,就能很自然的体会为什么是布洛妮娅来扮演这个角色。

 

而更进一步,如果我们用这种“A-B”组合去看地火,就会发现希儿虽然和老巫...娜塔莎姐姐“辈分”设定上类似,但具体结构上却完全不同。可以说,不同于“布洛妮娅之于可可利亚”以及“克拉拉之于史瓦罗”,希儿和娜塔莎,是称得上一句“同志”的。

 

至于克拉拉本身的主题,其实也算是独立于主线之外的,今天就不说太多了。

那么接着刚刚提到的内容,我们就来聊聊“地火”和「存护」正面表达。

 

 

这个世界从地理或者统治结构上说,是可可利亚在上、地火的下层区在下。最终,可可利亚覆灭,下层区的人们终于得以重见上层。

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种“地位的颠倒”。

而正如前面所说,可可利亚是“在存护中绝望”,那么娜塔莎和地火所展现的,也正是其字面意义上的颠倒——“在绝望中存护”。

 

所谓“绝望”,是一种人对“终究无法存护”的预知,即对「存护」的绝望。

这听起来就很匪夷所思了,为什么讨论「存护」的时候,却要强调对「存护」的绝望呢?其实这是基于加缪所说的“荒诞”与“抗争”,具体内容大家可以读一读《西西弗斯神话》。

 

 

最简单来说,最容易让人意识到的“荒诞”的,正是对“人终有一死”的觉察。

 

我们是靠未来生活的:“明天”,“以后”,“等你混出来的时候”,“长大了你会明白的”。这些自相矛盾的事情是值得钦佩的,因为终于说到了死。

总有那么一天,人发现或者说他已三十岁了。他就这样确认了他的青春。但是同时,他也确定了他对时间的位置。

他承认他处于一条曲线的某一点上,而这条曲线他已表明是要跑完的,他自身归属于时间,从这种攫住他的恐惧中,他认出了自己最凶恶的敌人——明天,他希望着明天,可他本该是拒绝的。肉体的这种反抗,就是荒诞。

 

那么既然如此,既然人最终必定一死,为什么我们还是要选择继续活呢?给个理由先。

正因此,加缪才说,“自杀,是唯一严肃的哲学问题。”

其实这正是主角行迹中“生先死”的含义。

当然了,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为海德格尔意义上的“面向死亡生存”,游戏剧情由于深度较浅,主要还是采用了二者比较类似的部分。

 

如果你是崩3玩家的话,也可以去看我之前聊“凯文”的节目,实际上崩3在这一点上,已经不仅仅停留在西西弗斯上,而是更进一步做出了更延伸的讨论。

今天的主题下,我就仅仅基于星铁的剧情本身,用最简单的比喻和表达来说明。

 

 

正如开头我说的一样,娜塔莎这个角色身上,是蕴含了「存护」的真正表达的。那么,我们就从她的“职业”开始进行这种讨论——那就是“医生”

 

 

显然,这个职业似乎天然和「存护」有种联系。

所谓“治病救人”,正是拯救病人的生命健康。但这里有一种质问:

医生“最终”——注意,是“最终”——成功了吗?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医生永远在最后落败,因为不管多少次拯救,人总归还是要毁灭于死亡。

但即便如此,医生们还是会直面这种“最终无法存护的荒诞”并且尽力行动、与死亡抗争。这个“即便如此...”就正是我前面所说的,可可利亚所缺少的,荒诞后的转折。

 

其实加缪所写的“鼠疫”,是非常典型的隐喻写法。

它可以指代各种人类必须与之对抗的“恶”,包括疾病、死亡、战争等等。相应的,娜塔莎所在下层区的绝望境况,其实和面临“鼠疫”也是非常类似的。

 

这里可以说是封闭的、摇摇欲坠的,并没有明显的未来,也无法想象上层的封锁何时会结束。娜塔莎和地火所能做的,也仅仅是不断和眼前的各种“麻烦”对抗,就像医生不断投身于对抗各种“病症”。人们被迫团结在一起,彼此存护。

而加缪的《鼠疫》中,主角里厄医生正是类似的,在这场瘟疫中,他的使命就是与痛苦和死亡斗争——他说,自己知道这场鼠疫意味着什么,“一场无休止的失败。”也就是说,他知道,死亡往往最终得胜。但即便如此,也会继续尽量挽救病人。

并且,他认为“这一切不值得崇敬,本应当如此。”

 

医生的行动(不论是娜塔莎还是里厄),显然是与他人的生命与未来高度相关的。

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存护」正是一种必须关涉他人的“伦理态度”。

其实,娜塔莎的设定也在不断凸显这一点:毕竟,其实她是个出身“上层区”的人,于是这种为下层区生存的努力,就更展示了「存护」中的“利他”特征。

 

显然,作为医生的娜塔莎身上,已经天然展现了对“存护之对象”和“存护之结果”的判断。

对象上来说,「存护」必须指向他人;结果上来说,「存护」最终的失败或许是荒诞的,但人即使如此也会依然如此行动——就正如,终有一死的人还是会尽力生存。

简单来说,践行「存护」并不以“必定能够存护”为前提,而且甚至包含“必定最终不能存护”的境况。

这就是我所说的“医生精神”。

 

到这里我们也能看到,娜塔莎和地火如何天然克服了可可利亚身上“存护对象”和“绝望”的问题。如此一来,正如前面所说,这种「存护」的真谛已经在地火的行动者身上自然生发出来,「存护」也就并不缺席了。

 

天降正义

 

当然,这里或许还存在一个问题。

我们思来想去,雅利洛VI最终解决问题,似乎归根结底,靠的还是主角团天降正义。即使娜塔莎的理念如何更加正确,只靠地火自己,似乎也难以达成相对理想的结局。

 

其实在这一点上,编剧已经在尽力强调“主角团的影响终究是有限的”,最终这里还是要依靠“人的坚韧”和持续不断的奋斗。

 

当然,说到主角团,其实布洛妮娅所说的“仰望星空”也是在表达,“存护之后又如何”。可以说,这是另一个角度上「存护」的问题——我们真的就仅仅是为了存护本身而存护吗?如果说我们认同“与恶对抗就是人能追求的善”这种观念,那我们会觉得的确如此。但是更多时候,似乎我们往往也不会仅满足于「存护」本身。

 

像“星星”一样的主角,其实正是一种对更广阔视野的启示。至于这样的补充作用,其实在“凯文”那边,我将其总结为“审美判断”和“历史视角”,由于星铁只是交待了方向,并没有更多展开,今天也就不再多说了。

 

至于“是不是依靠天降正义”这个问题本身,我觉得娜塔莎的这句台词是我非常喜欢的一笔,这一笔也正构成了对此的回答:“你们的到来,就是对我漫长守候的奖赏。”

其实这也是从崩3以来一贯的“积极导向”了,秉持正确理念的人,就应该得到更好的结果。这在逻辑上并不必然,但游戏剧情还是要传达出自己的偏好。

 

 

其实,加缪自己就曾提到,鼠疫的到来和消失都是“神秘的”,这些选择抗争的人们,可能永远都不知道自己的努力与牺牲是否会起作用。

 

不论是反物质军团、星核的影响、主角团,对于雅利洛VI上的人来说,他们的出现和消失都是“神秘的”。但其精神,也恰恰在这种“努力与牺牲的结果无法得到保证”中,得到展示。

 

 

最后我们再聊聊“雅利洛VI”的未来和一些更加整体的表达。

 

接着地火的话题,其实我说娜塔莎身上是「存护」的真信念,还有另一重结构上的原因。这个结构是非常精巧的,同样也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三重同构”

 

首先是个人层面,一个人“面临终有一死的生”,以及一个医生“面临最终失败的尽力存护”都是我们上面谈到的。

而对于封锁期的“下层区”来说,其境况正如一个一步步走近死亡的人,其“绝望”和人面临死亡高悬的绝望是类似的。整个下层区的抗争(体现为地火),也就和个人、医生的尽力生存、存护类似。

 

但这种同构的最后一个层面,或许并不太容易想到:

其实“封锁期的下层区”之于“整个雅利洛VI”,就正如“雅利洛VI”之于“整个宇宙”。

 

 

这里闭塞、生活艰难、不断面临危机的挑战,那种下层区的“生存危机感”,和整个雅利洛VI在宇宙视角看来的脆弱,是完全一致的。

那么,雅利洛VI的未来是否让人期待呢,这里会如愿的慢慢变好吗?

对于这一点,姬子给出了更加理性、保守的回答,而老杨的想法则更加积极。

 

但就我来说,雅利洛VI的希望的确存在,恰如最终下层区的人们再次见到了蓝天。

 

 

这时,让我们回到初到“雅利洛VI”时参观的景点,再看看“佩~拉~姐~姐~”给我们介绍的“永冬铭碑”代表着什么: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就正如佩拉介绍的一样,它代表“筑城者”不屈于蛮荒自然的精神。但对可可利亚来说,这其实更像是被寒潮包裹的贝洛伯格——它终将无法存护、终将被寒潮包裹、吞噬。

但非常有意思的是,佩拉后面又介绍说,其实代表寒潮的蓝色的晶体是“改变了颜色的地髓”。这又代表了什么呢?

 

可以说,这才是隐藏在表象下的真相——也正是这个存护为题的星球上,真正重要的两样东西。

齿轮象征了知识和工业力量。在剧情上说,(被变量打了一顿的)史瓦罗和希露瓦,分别代表了人“历史上的”和“现代的”知识与智慧。

当然,我们也可以比较过度解读的认为,所谓“知识”,同样代表了主角团带来的对星空的憧憬,代表了人对未知的探索、求知、开拓的欲望。

 

而地髓会让你想到什么呢?

 

从“地髓”用于取暖的用途上看,其含义正与“火”接近。

也就是说——它指的正是“地火”。

或者更准确的说,这是以地火为代表的,“经过锤炼”方能显露的“人类与荒诞抗争的精神”。类似的,布洛妮娅送出这种材质的奖章是“失其形”,但这个行为本身,却是“得其神”——在结果未知的情况下,依然尽量提供只有自己才能给出的“救助”。

 

这种人类智慧和人类精神的结合,才是纪念碑在剧情最后展示出的真正含义。

两者团结在一起,杰帕德的话,才从“背诵书本”变成了一句谶语:

 

 

“贝洛伯格虽受风雪侵凌,却永远温暖。”

只不过,这是不是在克里珀的护佑下,似乎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因为「存护」的精神,正在人民的生存、生活、精神中,慢慢筑成不倒的城墙。

发布于黑龙江阅读 19187

这些回复亮了

discusser-avatar

文七传个火楼主

· 黑龙江

看完觉得有收获的话,求点B站的关注三连,希望能扩散给更多观众,感谢大家~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Ts4y1g77n

亮了(113)
回复
discusser-avatar

kumesos

· 四川

文七老师也来崩铁版了啊,马克一下当睡前读物了

亮了(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