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下李唐皇族的族裔起源。

avatar
关注

这是百度百科就能知道的版本,新旧唐书之说基本一致。

红字可略看扫视。【内为重点】

《旧唐书》: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姓李氏,讳渊。其先陇西狄道人,凉武昭王暠七代孙也。暠生歆。歆生重耳,仕魏为弘农太守。重耳生熙,为金门镇将 ,领豪杰镇武川,因家焉。仪凤中,追尊宣皇帝。】熙生天锡,仕魏为幢主。大统中,赠司空。仪凤中,追尊光皇帝。皇祖讳虎,后魏左仆射,封陇西郡公,与周文帝及太保李弼、大司马独孤信等以功参佐命,当时称为“八柱国家”,仍赐姓大野氏。周受禅,追封唐国公,谥曰襄。至隋文帝作相,还复本姓。武德初,追尊景皇帝,庙号太祖,陵曰永康。皇考讳昞,周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袭唐国公,谥曰仁。武德初,追尊元皇帝,庙号世祖,陵曰兴宁。

《新唐书》: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讳渊,字叔德,姓李氏,陇西成纪人也。其七世祖皓,当晋末 ,据秦、凉以自王,是为凉武昭王。皓生歆,歆为沮渠蒙逊所灭。歆生重耳,魏弘农太守。重耳生熙,金门镇将,戍于武川,因留家焉。熙生天赐,为幢主。天赐生虎,西魏时,赐姓大野氏,官至太尉,与李弼等八人佐周代魏有功,皆为柱国,号“八柱国家”。周闵帝受魏禅,虎已卒,乃追录其功,封唐国公,谥曰襄。襄公生昺,袭封唐公,隋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卒,谥曰仁。

《新唐书·十七·宗室世系表》:歆字士业,西凉后主。八子:勖、绍、重耳、弘之、崇明、崇产、崇庸、崇佑。重耳字景顺,以国亡奔宋,为汝南太守。后魏克豫州,以地归之,拜恒农太守,复为宋将薛安都所陷。后魏安南将军豫州刺史,生献祖宣皇帝讳熙,字孟良,后魏金门镇将。

可知李氏之祖出重耳,北魏弘农太守起家,从李熙开始居住在北镇武川,与鲜卑人杂糅混处,抵御北方柔然人。到了李虎,也写明白了被赐姓大野氏,到了隋文帝恢复汉姓。

旧唐书是唐亡后晋之时编撰的,新唐书是北宋时期重写的,对李唐确切的祖宗李重耳描写都甚少,只余北魏弘农太守。到了宗室世系表时,出现了更多李重耳的讯息,国亡奔宋,为宋汝南太守,然后投降北魏,成为弘农太守。

那么真相如此吗?

这些都是后世编撰的,唐代之时,李唐自己追溯祖宗的说法:

唐·房玄龄《晋书》:士业子重耳,脱身奔于江左,仕于宋。后归魏,为恆农太守。蒙逊徙翻子宝等于姑臧,岁余,北奔伊吾,后归于魏。

唐·李延寿《北史》:世子重耳奔于江左,遂仕于宋。后归魏,位恒农太守,即皇室七庙之始也。

李延寿和房玄龄都是唐初时期的人,追溯起皇家先祖无疑比后世之书更为可靠。

这里对李重耳的描写就多了一个奔江左,仕宋,仕宋似乎可以对应新唐书所说的南朝宋汝南太守,但是后归魏,就有意思了。按照唐代皇室自述,李氏是南朝宋出身的。但是有一个细节,就是归魏,证明了李氏就是北魏出身的。

《宋书·列传·卷七十七》:诸军造攻具,进兵城下,【伪弘农太守李初古拔】婴城自固,法起、安都、方平诸军鼓噪以陵城,季明、赵难并率义徒相继而进,冲车四临,数道俱攻,士皆殊死战,莫不奋勇争先。时初古拔父子据南门,督其处距战,弘农人之在城内者三千余人,于北楼竖白幡,或射无金箭。安都军副谭金、薛系孝率众先登,生禽李初古拔父子二人,鲁方平入南门,生禽伪郡丞,百姓皆安堵。

宋书,南朝梁所编撰之书,比之隋唐年间更接近真相,这里出现的伪弘农太守李初古拔,一下子就与《晋书》《北史》《旧唐书》《新唐书》中的李重耳重合了。

《资治通监·卷第一百二十五》:闰月,庞法起等诸军入卢氏,斩县令李封,以赵难为卢氏令,使帅其众为乡导。柳元景自百丈崖从诸军于卢氏。法起等进攻弘农,辛未,拔之,擒魏弘农太守李初古拔。薛安都留屯弘农。丙戌,庞法起进向潼关。

以上,我们就可以明晰,李重耳,旧称为李初古拔,简称李拔,初古拔为鲜卑名,李为汉姓,重耳为汉名。重耳一名为老子之乡野异称,非其实名,所以无忌讳,唐太祖李虎也为依附老子之意。

北宋《太平广记》:老子姓李,名重耳,字伯阳。

北宋《太平御览》:呼虎为李耳。俗说虎本南郡中李氏公所化,为呼李耳因喜,呼班便怒。

东汉《风俗通义》:呼虎为李耳。

重耳之汉名,不可考其真伪,不见于前史,皆以鲜卑名“李初古拔”,或为略写“李拔”记载。但李虎之汉名可考,虎因李氏避讳,改撒尿用的虎子为马桶,是故为实名。至于李虎之鲜卑名则隐之不表,只记载了李虎兄弟,李乞头,李乞豆之鲜卑名,可见李唐祖先从李初古拔开始,皆汉姓鲜卑名。到了宇文泰时期才被赐予了鲜卑姓。

那么这个《新唐书》中的南朝宋汝南太守如何解呢?

据陈寅恪考证,李初古拔之汝南太守,为北魏占领下的伪太守,当时太武帝拓跋焘命令其弟拓跋仁在此屯兵,李初古拔与其子李买得是永昌王拓跋仁麾下的,所以不可能是新唐书所言之南朝宋汝南太守,而是北魏汝南太守。

《魏书·薛安都传》:后自卢氏入寇弘农,执太守李拔等,遂逼陕城。时秦州刺史杜道生讨安都,仍执拔等南遁。及世祖临江,拔乃得还。

结局是李初古拔被抓到南朝宋了,知道拓跋焘来相救才归魏,这就有了《北史》《晋书》之仕宋,归魏。李唐忌讳于先祖被擒,所以隐之篡改史实。

那么李氏究竟有没有叛宋入魏,这里可以从永昌王拓跋仁的反应理解。

《宋书·列传·卷七十七》:元景引军度熊耳山,安都顿军弘农,法起进据潼关,季明率方平、赵难军向陕西七里谷。殿中将军邓盛、幢主刘骖乱使人入荒田,招宜阳人刘宽纠率合义徒二千 余人,共攻金门邬,屠之。【杀戍主李买得,古拔子也,为虏永昌王长史,勇冠戎类。 永昌闻其死,若失左右手。】诞又遣长流行参军姚范领三千人向弘农,受元景节度。 十一月,元景率众至弘农,营于开方口。仍以元景为弘农太守,置吏佐。

【杀戍主李买得,古拔子也,为虏永昌王长史,勇冠戎类。 永昌闻其死,若失左右手。】

李初古拔的儿子李买得被杀了,永昌王若失左右手,毫无疑问,李氏与拓跋氏关系还是很密切的,最关键的是,鲜卑名非寻常地位可得,加之宋书对李氏侍宋无记载,所以李氏没有叛宋,而是从西凉国亡直接投魏,彼时无科举制,李氏乃王族之后,自得优待,不知其何功,得赐名初古拔。

那么李买得是不是李重耳的儿子李熙呢?

李买得是金门戍主,李熙是金门镇将,有没有可能,汉姓李氏、汉名熙、鲜卑名买得?

我觉得应该不是,李熙是李氏居北镇之始,已可以确定李买得战死在元嘉北伐中,如果李熙是李买得,那么李熙久不可能领豪杰镇武川,所以李熙与李买得为兄弟二人,同在金门仕职,李买得死,李熙活,李氏居北镇之始也。

那么初古拔之名,有何来由。

此名翻遍历史,只见于二人,若加之一变种异名,共有三人,有趣的是此三人皆汉人。

一为北魏汉将薛洪祚,太武帝所赐之鲜卑名。

《魏书》:长子初古拔,一曰车辂拔,本名洪祚,世祖赐名。沉毅有器识,年始弱冠 ,司徒崔浩见而奇之。

一为,北魏弘农太守,李唐祖先,李重耳,李初古拔,名源不详。

一为高湖之子,高各拔。

这个各拔与初古拔有一定差异,不一定算,如若不算,惟薛洪祚与李重耳为初古拔名,若算上高氏,高氏同出汉种,此三人皆为汉种,初古拔之名,定有玄妙,似为鲜卑冠汉之名。

以上即为李氏祖源之考,详见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陈寅恪认为李氏非出陇西,而是赵郡,在此只介绍李氏在北魏发家之本源,故而略之。

发布于辽宁阅读 4266

全部回复

discusser-avatar

苏米欧楼主

· 辽宁

拓跋仁那里写错了,拓跋仁是拓跋焘的侄子。还有我以前发的奴儿哈赤的干爹李成梁为女真出身被和谐了。

亮了(0)
回复
discusser-avatar

春花秋月往事知多少

· 上海

好文章

亮了(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