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家乡有哪些手工艺?·浙江篇
第一批非遗国家名录收取:
315 剪纸·乐清细纹刻纸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乐清市
乐清市位于浙江省东南部沿海,乐清细纹刻纸是当地流传的一项绝艺,主要集中在乐清市象阳镇的寺前村、后横村,北白象镇的东才村及乐成镇、柳市镇、翁阳镇等地。
乐清剪纸源于乐清民间剪纸“龙船花”,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据《乐清县志》记载,元代大德年间,“社里笙歌达旦,通衢剪彩为众共赏,与民同乐”。这里的“剪彩”就是剪纸。每年正月十五,乐清乡间各地都有龙船灯巡游。龙船纸扎和细纹刻纸是龙船灯的基本工艺和装饰手段,早期龙船灯上的细纹刻纸是单纯的几何图案,后发展出花卉、鸟兽、山水、戏曲人物、神话故事等内容,代表作有《九狮图》、《八角双鱼》等。乐清细纹刻纸的现代传承人有林邦栋、林顺奎、陈余华、郑元逊、卢发良等。
乐清细纹刻纸刀法精妙入微,挺拔有力,图案细如发丝,工而不腻,纤而不繁,表现力十分丰富。它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细,在早期“龙船花”的刻纸中,最细的能在一寸见方的纸上刻出52根线条,一幅碗口大的细纹刻纸要十多天才能刻成,十分费工。细纹刻纸的工艺使各种民间图案纹样都能在几厘米见方的纸上得到细致而丰富的表现,这使乐清细纹刻纸获得了“中国剪纸的南宗代表”之称。
细纹刻纸技艺难度大,短时间内难以掌握,一般要有数十年的雕刻功夫才能创作出精美的作品。近二十几年来,随着温州轻工业的蓬勃兴起,乐清市剪纸工艺品的生产受到冲击,出现了衰微的状况,许多人弃艺从商,老艺人年老力衰,后继乏人。
331 金石篆刻(西泠印社)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杭州市西泠印社
西泠印社创立于清光绪三十年,是主要从事金石篆刻创作与研究,同时兼及书画创作的民间社团。社址坐落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景区孤山西麓,社址内包括多处明清古建筑遗址,园林精雅,景致幽绝,人文景观荟萃,摩崖题刻随处可见,有“湖山最胜”之誉。
西泠印社由浙派篆刻家丁仁友、王福厂、叶舟、吴隐等人共同发起创建。1913年,近代艺术大师吴昌硕被推为首任社长,印人翕然向风,东瀛名家河井荃庐、长尾甲渡海而来,一时精英云集。入社者均为精擅篆刻、书画、鉴赏、考古、文史的大家,印社由此声誉日隆。每年春秋两季,同仁雅集,并形成独特的祭仪和活动模式。
西泠印社秉承“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之宗旨,在艺术创作、学术研究、文物考古、出版交流等方面均取得辉煌成就,成为海内外金石篆刻史上一个时间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大的学术团体,获得“天下第一名社”之盛誉。其篆刻技艺传统应受到良好的保护。
332 青田石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青田县
青田石雕是以青田石为材料的传统石雕艺术,因取材于浙江青田县所产优质叶腊石而得名。青田石质地温润,脆软相宜,色彩丰富,花纹奇特,既是篆刻艺术的最佳印材,又是石雕艺术的理想石料。
据史料记载,青田石雕工艺发端于六朝时期,讲究因材施艺,因色取巧,有相石、开坯、雕琢、封蜡、润色等工序,尤以镂雕技艺见长,且圆雕、镂雕、高浅浮雕、线刻交替使用。青田石雕题材广泛,鱼虫花鸟、山水人物皆有,均精雕细刻,神形兼备,写实尚意诸法齐备,大气之中不失精妙,工艺规范,自成一格。
青田石雕曾在1899年巴黎赛会、1905年比利时赛会、1915年美国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展出并获奖,近年来又有数十件作品分获中国第二、四、五、六、九届“百花奖”优秀创作设计一等奖。经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核定,青田石雕成功注册了原产地“证明商标”,青田县也因此而被文化部、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和“中国石雕之乡”。
目前,优质叶腊石历经千余年的开采,资源已近枯竭,同时青田石雕手工作坊规模逐渐缩小,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亟待抢救和保护。
340 宁波朱金漆木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宁波市
宁波朱金漆木雕简称“朱金木雕”,主要技艺是在木雕上贴金漆朱,它以浙江省宁波市为中心,延及慈溪、余姚、奉化、象山、宁海、镇海、鄞州等地。
宁波地区的髹漆工艺可上溯到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而宁波朱金漆木雕则与汉代雕花髹漆盒金箔贴花艺术同源。至唐代,随着木结构建筑的发展,出现了彩漆和贴金并用的装饰性木雕,现存宁波阿育王寺建筑装饰上的朱金木雕就是此类风格,它与唐乾元二年鉴真和尚及其弟子在日本所建招提寺讲经殿和舍利殿上的朱金漆木雕十分相似。明清以来,朱金漆木雕广泛应用于民间日常生活,日用陈设、佛像雕刻、家具装饰,特别是婚娶喜事中的“床”和“轿”都用到朱金木雕,既讲究又排场,以致有“千工床”、“万工轿”之说。另外,用以迎神赛会和参与灯会的雕花木船、鼓亭、台阁等也均以朱金漆木雕制成,皆是绝妙的民间工艺品。
朱金漆木雕的人物多取自京剧,艺人仿剧中服饰与姿态制作,被称为“京班体”。“京班体”的构图以人物为主,配上背景,以上下之关系喻远近,故画面上前不挡后,显得充实而饱满。木雕上往往人、马大于屋,石上有树为山,石上长草为石,有鸟有云为天空,有景为陆,有船为河,“武士无颈,美女无肩,老爷凸肚,武士挺胸”,这些特点鲜明的形象及程式化的表现手法使宁波传统的朱金漆木雕充满了无尽的妙趣。朱金漆木雕的雕刻材料主要有樟木、椴木、银杏等,形式则包括浮雕、圆雕、透雕等,此外还有上漆、贴金、砂金、碾银、开金等工艺手段。
“三分雕刻七分漆”是朱金漆木雕艺人的经验总结,由此可见朱金漆木雕的特色主要在于漆而不在于雕。其关键一在漆料(生漆),二在漆艺,即贴金箔、漆朱红。其中修磨、刮填、上彩、贴金、描花等工序都十分讲究,工艺流程有18道之多,贴金有“五先五后,四准四快”的要诀,要求较高,按此施行可以产生富丽堂皇、金光灿烂的效果。从晚清的孙雨田至今,朱金漆木雕历代均有传承人,现在的传承人主要有宁海黄才良、奉化童小海、鄞州陈盖鄞、东钱湖谢武宏、宁海戴新国、奉化周锡芳、宁海葛安飞等五十余人。
随着民间习俗的改变,宁波朱金漆木雕在人们生活中已远不如以前那么重要了。现今民间在制作仿古家具的时候,还依然使用这一工艺手法,但已远远不如往昔,主要的原因就在失却真传,水平日趋下降。制作者不再严格地遵守工艺程序,常随意简化制作环节或使用替代品以减低成本。传统中那种熟练而完善的技巧和出神入化的表现能力,以及漆工与雕工相得益彰的关系等均难再见于今日。由于缺乏传承制度和社会保障,朱金漆木雕工艺将难以继续以原来的形态存在发展下去,亟待抢救、扶持、挖掘、保护。
341 乐清黄杨木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乐清市
乐清市位于浙江省东南部沿海,与温州隔江相望。乐清黄杨木雕是以黄杨木为材料的一种观赏性的圆雕艺术,主要流行于乐清市的翁洋镇南街村、象阳镇后横村、柳市镇、乐城镇一带,传播至温州、永嘉、杭州、上海等地。
乐清的黄杨木雕起于何时不能确知。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有元至正年款的《铁拐李像》为迄今纪年最久的黄杨木雕,但乐清黄杨木雕的出现较迟,应在此雕像之后。乐清地处瓯江口岸,常遇洪水,当地有做“龙档”消灾避邪的习俗。“龙档”以樟木制作,上有人物雕刻,正是这种民间工艺孕育了乐清黄杨木雕。1876年,温州辟为通商口岸,对外贸易活跃,许多乐清黄杨木雕为国内外商人所收藏,原来从事“龙档”雕刻和佛像雕刻的民间艺人纷纷转事黄杨木雕业。1909年,温州人朱子常的黄杨木雕作品《济癫和尚》参加南洋劝业会获优秀奖,
1915年其作品《捉迷藏》又在国际巴拿马赛会上获二等奖。朱子常之外,黄杨木雕行业中还出现了叶阜如、王凤祚、叶一舟等名家。现在的传承人主要有高公博、虞金顺、王笃纯、虞定良、王笃芳等。
乐清黄杨木雕有三种类型,三种类型的造型理念、技艺及程序都不一样。一是传统类,以单一的人物造型为主,亦有群雕或拼雕;二是根雕类,以天然黄杨木根块为材料,利用树根造型;三是劈雕类,将无法用作人物雕刻的木块劈开,取其劈裂后的自然纹理立意雕刻,一切顺乎自然,不作精雕细刻。传统类的雕刻有人物范型,材型要与之相适合,故有泥塑构稿、选材取料、敲坯定型、实坯定格等程序;而根雕则随机应变,构思的灵活性很大,无需泥塑构稿,而必须注意保持树根特有的造型意味,劈雕则将注意力转移到纹理的造型基础上。
黄杨木是珍贵树材,质地坚韧,纹理细腻,生长周期慢,有“千年黄杨难成柏”之说。其乐清黄杨木雕刻充分展现了民间工匠的智慧,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多种不同的风格,如明之木雕刀法圆润,简练流畅;清之木雕刀法清澈,光滑圆转等等。黄杨木雕工艺流程复杂,每道工序的细腻程度及工艺要求都是其他雕刻难以比拟的,亦无法以现代技术加以替代。时至今日,乐清黄杨木雕的材料来源出现危机,同时专业人员流失严重,新人难以为继,且个体作坊分散,难以产生影响。这些状况都影响着黄杨木雕技艺的发展,迫切需要有关方面制订方案对这一特色技艺加以抢救、保护。
342 东阳木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东阳市
东阳木雕系因地缘关系而得名。东阳市地处浙江中部,“三山夹两盆,两盆涵两江”,山多地少,旧时南北两江旱涝迭起,百姓为之所苦,被迫以手艺谋生。东阳木雕即是众多手艺中较为突出的一种。主要分布在东阳各乡镇,延及周边县市,并流入江苏、上海、江西、安徽、福建、广东、湖北、河南、吉林、四川、重庆、台湾、香港、澳门,远达至新加坡、泰国、蒙古、阿尔巴尼亚、加拿大等国家。
据东阳《康熙新志》载,唐太和年间,东阳冯高楼村的冯宿、冯定两兄弟曾分任吏部尚书和工部尚书,其宅院“高楼画栏耀人目,其下步廊几半里”。陆氏墓与唐元和年间进士、宰相舒元舆的墓同在20世纪初被盗,均有精雕的陪葬木俑出土,可见唐代太和年以前东阳木雕已发展到一定程度。现存宋代建隆二年所雕的善才童子和观音菩萨像造型古雅端庄,足以说明东阳木雕当时的水平与风格。明清时期,东阳木雕广泛应用于建筑和家具装饰,形成整套的技艺和完善的风格,现存有卢宅“肃雍堂”和白坦“务本堂”、马上桥“一经堂”等明清古建筑及“千工床”、“十里红妆”等家具。20世纪初,东阳木雕开始由民间建筑和家具装饰转向外销的工艺品生产。1914年在杭州开设的“仁艺厂”是东阳木雕最早的厂家,以后逐步向上海、香港、新加坡等地发展。20世纪50年代后,东阳木雕在国内各地也开始建厂生产。
传统的东阳木雕属于装饰性雕刻,以平面浮雕为主,有薄浮雕、浅浮雕、深浮雕、高浮雕、多层叠雕,透空双面雕、锯空雕、满地雕、彩木镶嵌雕、圆木浮雕等类型,层次丰富而又不失平面装饰的基本特点,且色泽清淡,不施深色漆,保留原木天然纹理色泽,格调高雅,被称为“白木雕”。东阳木雕选料严格,多用椴木、白桃木、香樟木、银杏木等材质。其工艺类型有无画雕刻与图稿设计雕刻两类,均注重创意和“绘画性”,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东阳木雕流派众多,以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为主要传承方式,现在的主要传承者有陆光正等人。
近二十年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传统木雕不再用来装饰现代建筑,东阳木雕娴熟而精湛的手工技艺、巧妙而灵动的构思和丰富的传统内涵失去了赖以存在的环境,逐渐走向衰落。现代的年轻人难以潜心传统技艺,因此出现了从业人员技艺不精、普遍流失的现象。面对濒危的东阳木雕技艺,必须尽快对之进行抢救、保护。
349 灯彩·仙居花灯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仙居县
仙居针刺无骨花灯系因灯面图案由刀凿针刺成孔、灯身无骨而得名,其发源地在浙江省仙居县皤滩,后延及横溪、白塔、田市、下各、朱溪等乡镇。
相传无骨花灯始于唐代,俗称“唐灯”,明清时技艺趋于成熟。1996年,仙居针刺无骨花灯荣获中国民间艺术作品金奖、澳门第四届国际艺术博览会金奖。2000年,仙居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仙居针刺无骨花灯融绘画、刺绣、建筑艺术于一体,造型别致,空间感强,立面变化丰富,结构细腻生动,是传统女红技艺的杰作。仙居针刺无骨花灯灯面图案由光线透过刀凿针刺的孔洞留影而形成,其造型方法亦独树一帜,通身不用一根骨架,由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纸质灯片折拼粘接而成。单灯风姿卓越,组灯气势恢弘,具有很高的审美观赏价值。在仙居当地,既用作馈赠的礼物,又用于民居装饰,在民间节庆活动中更占有重要的地位。无骨花灯的花色品种曾经多达八十余种,现已抢救恢复27种,挖掘、保护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349 灯彩·硖石灯彩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海宁市
硖石灯彩主要流传于浙江省海宁市硖石镇。早在唐僖宗乾符年间(874-879),硖石灯彩即已誉满江南,南宋时,被列为朝廷贡品。清代乾隆年间,硖石形成了演灯、顺灯、斗灯的盛况,下东街的“塔灯”、横港桥的“凌云阁”、横头的“梅亭”等灯会层出不穷。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硖石民间制灯、迎灯盛行,灯彩的制作工艺和造型形态亦有较大突破,出现了“龙舟”、“采莲船”等品种。
硖石灯彩以针剌花纹出名,制品工细绚丽,玲珑剔透。灯体以宣纸、竹篾、铅丝为主要材料,有画、拗、刻、扎、针刺、裱、糊、结等八大制作技法,制成后以灯映画,能显出形象逼真、惟妙惟肖的立体画面。
硖石灯彩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加以改进和创新,形成座灯、提灯、壁灯、挂灯和礼品灯五大品种,观赏和收藏价值进一步提升。现硖石灯彩制作技艺的主要传承人为胡金龙。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多数灯彩学生都已弃艺而去,独特精湛的制灯工艺濒临失传,急需抢救、保护。
350 嵊州竹编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嵊州市
嵊州地处浙江东部,曹娥江上游,四明山西麓,竹资源丰富,且劈篾性能好,适宜发展竹编工艺。嵊州竹编遍布全市产竹区,上规模的有嵊州市区、苍岩、长乐、崇仁、黄浙、通源、石璜、甘霖等地。
嵊州竹编始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至汉晋时工艺已臻精细,明清两代编结水平进一步提高,竹编成为民间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清光绪年间,嵊州出现竹编作坊,以编制挈篮、考篮、香篮、食篮、食篮、鞋篮等细篾竹编器皿为主。1949年后,竹编艺人合作办场,创立了嵊县(州)篾业产销工场,1954年改为嵊县(州)竹器生产合作社;1959年改名工艺竹编厂,被誉为“中外竹编第一家”。
嵊州竹编有篮、盘、罐、盒、瓶、屏风、动物、人物、建筑物、家具、灯具、器具等12个大类,七千余个花色品种。其制作工艺较为复杂,一般要经过设计、造型、制模、估料、加工竹丝篾片、防蛀防霉、染色、编织、雕花配件、装配、油漆等工序,仅竹丝篾片工艺就有锯竹、卷竹、剖竹、开间、劈篾、劈丝、抽篾、刮丝、刮篾等步骤,编织技法更有一百多种。嵊州竹编有竹编模拟动物、漂白、花筋、蓝胎漆四个特色品种,代表作有《六和塔》、《岳飞》、《苏武牧羊》、《昭陵六骏》等。竹编《九狮舞绣球》陈列在人民大会堂浙江厅,深受好评;竹编《沧海还珠》作为浙江省人民政府赠给澳门特区新政府的礼品,引来一片赞誉之声。
嵊州竹编以编织精巧、工艺繁多、花色丰富著称。编织方法粗细并存。细者能在一寸长度内编进150根竹丝,精巧细腻,薄如羽翼;粗者能充分利用竹材的弹性,巧插灵编,粗犷豪放,工致质朴。嵊州竹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除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外,还为研究竹编生产历史和江南农村的民俗民情提供了重要的考察线索。20世纪90年代以后,各式各样的塑料制品代替了竹编日用品,竹编需求量日益减少,竹编艺人难以为继,嵊州工艺竹编厂已于2002年11月停产,嵊州竹编后继乏人,亟待抢救、扶持。
359 龙泉青瓷烧制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龙泉市
龙泉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位于浙江西南部,与江西、福建两省接壤,以出产青瓷著称。文物普查发现,这里烧制青瓷的古代窑址有五百多处,仅龙泉市境内就有三百六十多处,这个庞大的瓷窑体系史称龙泉窑。
龙泉窑是中国陶瓷史上烧制年代最长、窑址分布最广、产品质量最高、生产规模和外销范围最大的青瓷名窑。龙泉窑始于西晋,北宋时已初具规模,南宋中晚期进入鼎盛时期,制瓷技艺登峰造极,梅子青、粉青釉达到了青瓷釉色的最高境界,传统龙泉窑中的哥窑与官、汝、定、钧等窑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龙泉窑的青瓷技艺推动了各地瓷窑的发展,从南宋至明代,福建、广东沿海和江西一带的瓷窑纷纷烧造出类似龙泉青瓷的产品。龙泉窑青瓷在国外也有重大影响,宋元时期就大量出口,陈桥驿在《龙泉县地名志序》中说:“从中国东南沿海各港口起,循海道一直到印度洋沿岸的波斯湾、阿拉伯海、红海和东非沿海,……无处没有龙泉青瓷的踪迹。”龙泉青瓷在宋元时达到高峰,明代生产规模不减,但质量下降,至清代逐渐衰落,晚清后曾一度停烧,仅有少数窑口从事仿古生产。
龙泉青瓷工艺流程由配料、成型、修坯、装饰、施釉和素烧、装匣、装窑、烧成八个环节组成,其中施釉和烧成两个环节极富特色。坯件干燥后施釉,可分为荡釉、浸釉、涂釉、喷釉等几个步骤。厚釉类产品通常要施釉数层,施一层素烧一次,再施釉再素烧,如此反复四五次方可,最多者要施釉十层以上,然后才进入正烧。素烧温度比较低,一般在摄氏800度左右。而釉烧则在摄氏1200度左右,按要求逐步升温、控温,控制窑内气氛,最后烧成成品。南宋至元代前期,龙泉窑曾烧制薄胎原釉器物,施一层釉烧一次,最厚可达十余层。
青瓷烧制不仅是一种技术,而且也是一种艺术。上乘青瓷青翠滋润、莹澈剔透,富于韵味,有“类玉”之美,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内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恢复了清末民初以来衰微的青瓷烧制工艺。但由于青瓷器皿的功能逐渐被现代物品所代替,故社会需求并不多。目前青瓷生产的一些技艺渐被遗忘,加上现代机械的介入,传统手工制瓷技艺面临着严重的挑战,濒于消亡,亟待拯救、保护。
387 龙泉宝剑锻制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龙泉市
龙泉宝剑是中华古兵器的代表,也是我国著名的传统工艺品,迄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相传春秋末期,越国铸剑大师欧冶子在龙泉秦溪山铸成龙渊、泰阿、工布三把名剑,并以龙渊为乡名,由此传下技艺。后因避唐高祖李渊讳,以“泉”代“渊”,龙渊改称龙泉,现在的浙江龙泉即以出产宝剑而闻名。
龙泉一地蕴藏有矿石“铁英”,磨剑的“亮石”和做剑鞘的花榈木,秦溪山泉可以淬剑,茂密的森林能够提供充足的木炭燃料。
龙泉宝剑以锋刃锐利、寒光逼人、刚柔并济、纹饰精致四大特色而著称,其选材考究,有“三斤毛铁半斤钢”之说,锻打火候掌握得当,成分均匀,花纹清新;淬火方式也很独特,研磨十分讲究。龙泉宝剑的锻打技艺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中国兵器史、冶金史和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龙泉宝剑不仅是健身武术器械和影视舞台道具,还是赠送外宾的国礼,为海内外民众和剑术爱好者所珍视。
但是,当今锻剑工艺已完全现代化,这对传统技艺造成了巨大冲击,追求产销经济效益的企业经营策略影响了剑的质量,锻剑之地的环境也受到破坏。上述问题导致龙泉宝剑锻制技艺处于濒危状态,急需抢救和保护。
388 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杭州市
清代康熙二年(1663),张小泉剪刀始创于杭州,后成为闻名遐迩的“五杭”产品之一。传统民用剪刀是张小泉的起家产品,它有“信花、山郎、五虎、圆头、长头”五款,靠镶钢均匀、钢铁分明、磨工精细、刃口锋利、销钉牢固、开合和顺、式样精巧、刻花新颖、经久耐用、物美价廉等十大特点称雄制剪业。张小泉传统制剪共有72道工序,其中有两项精湛独特的制作技艺历经磨练被延续下来,一是镶钢锻打技艺,造剪选用浙江龙泉、云和的好钢镶嵌在熟铁上,经千锤百炼,制作成剪刀刃口,并用镇江泥砖磨削;二是剪刀表面的手工刻花技艺,造剪工匠在剪刀表面刻上西湖山水、飞禽走兽等纹样,栩栩如生、完美精巧。
张小泉剪刀创始人张小泉曾立下“良钢精作”的家训,三百四十余年来由其后人身体力行,成为张小泉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张小泉剪刀厂“质量为上,诚信为本”的经营宗旨和“用心去做每一件事”的精神即源于此。
张小泉剪刀曾为清宫御用品,因乾隆皇帝专门赐章褒奖而成为中华“老字号”。它不仅在国内广受称赞,而且享誉世界。1910年张小泉剪刀获得南洋劝业会银奖,1915年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二等奖,1926年获美国费城世博会银奖,1929年获西湖博览会特等奖。1956年,毛泽东在《加快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文中指出:“提醒你们,手工业中许多好东西,不要搞掉了。王麻子、张小泉的刀、剪一万年也不要搞掉。我们民族好的东西,搞掉了的,一定都要来一个恢复,而且要搞得更好一些。”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冲压注塑工艺的应用大大冲击了传统的剪刀锻制技艺,致使这一古老的手工艺出现传承断档,如今能够从头至尾完成所有工序的制剪高手已不复存在,张小泉剪刀锻制工艺急需抢救、恢复。
403 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天台县
天台县位于浙江省东部,这里山林茂密,盛产山漆、苎麻、香樟等漆艺所需的天然原材料。早在东晋时期,干漆夹苎已在天台民间得到应用,经历代工匠不断努力,技艺逐步成熟。唐代中期,僧人思托在日本用此法制作了鉴真坐像,被日本奉为国宝。
干漆夹苎有完整的技艺流程,其制作由48道工序组成,从型模、上灰、夹苎、披灰到上漆、砂光、上朱、磨光、贴金,均采用苎麻、生漆、古瓦粉、火山灰、桐油、朱砂、五彩石等天然材料。在麻布、漆料层层包粘、反复打磨后再涂以朱砂等辅料,贴上金箔和砑光,整个制作过程全由手工完成。经多种技艺处理后,成品综合体现出雕塑、彩绘、金装的艺术魅力。干漆夹苎的成品主要用于佛教造像,宫殿、庙宇建筑物的装饰、保护及民间器材的制作,具有经久不蛀、光泽润亮、不开裂、不变形等特点。其代表作除鉴真坐像外,还有供奉于日本清淳寺的由宋代张延皎、延裘兄弟所作的释迦牟尼像,现存天台山万年寺的由谢秀旺在1984年所作的观音像及南京博物馆收藏的汤春甫于1991年所作的释迦牟尼像。
目前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的主要传人为汤春甫及其艺徒郑丙瑞、金红初等,他们所制作品为49个国家和地区所收藏,多次荣获国际和国内工艺美术金奖。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不仅有重要的工艺和艺术价值,而且在修复古建筑、古文物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实用价值,能达到整旧如旧的效果。由于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高,而且学艺时间长,干的又都是手工活,所以青年人多不愿加入干漆夹苎这一行业。随着老艺人的陆续退休,如何继承干漆夹苎这门绝活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重要问题。此外,受利益驱动,有的作坊不严格按传统技艺操作,在制作过程中使用现代化学合成材料,导致赝品充斥市场,真正的手工艺制品反而销售困难,发展空间日益缩小。在此情势下,需要积极采取措施,保障干漆夹苎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410 绍兴黄酒酿制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绍兴市
绍兴酒是中国黄酒的杰出代表。因酿坊所处位置与操作技巧的差异,绍兴酒分“东帮”和“西帮”两大流派。地处绍兴城西东浦、阮社、湖塘等地的酿坊称为“西帮”,城东斗门、马山、孙端、皋埠、陶堰、东关等地的酿坊为“东帮”。
绍兴酒一般在农历七月制酒药,九月制麦曲,十月制淋饭(酒娘)。大雪前后正式开始酿酒,到次年立春结束,发酵期长达八十多天。酿酒以糯米为原料,经过筛米、浸米、蒸饭、摊冷、落作(加麦曲、淋饭、鉴湖水)、主发酵、开耙、灌罐后酵、榨酒、澄清、勾兑、煎酒、灌罐陈酿(3年以上)等步骤造出成品酒。绍兴酒的主要品种有元红酒、加饭酒、善酿酒、香雪酒四大类型。酿造绍兴酒的工具大部分为木、竹及陶瓷制品,少量为锡制品,主要有瓦缸、酒坛、草缸盖、米筛、蒸桶、底桶、竹簟、木耙、大划脚、小划脚、木钩、木铲、挽斗、漏斗、木榨、煎壶、汰壶等。
绍兴酿酒的历史非常悠久,文字记载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又有鉴湖这一丰沛而优质的水源,酿酒可谓得天独厚。绍兴黄酒产地主要分布在鉴湖水系区域,包括绍兴市越城区、绍兴县和上虞市东关镇等地。截止到2004年,绍兴地区共有酒厂八十多家,黄酒总产量26.4万吨,占全国黄酒产量的14.7%。
源于春秋、成于北宋、兴于明清的绍兴黄酒酿造技艺是越地先民传承和发展下来的绝技。近年来,由于绍兴黄酒酿造周期长、酿造用水及其他原料要求高、工艺复杂且需要经验,要扩大再生产面临着许多困难。受商业大潮的冲击,绍兴酒传统酿造技艺陷入濒危境地,这些情况已引起当地政府的高度关注,一些保护措施正相继出台。
421 竹纸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夹江县 浙江省富阳市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四川省夹江县和浙江省富阳市为竹纸的重要产地。
浙江富阳素有“土纸之乡”的称号,其竹纸制造技艺始于南宋,世代相传,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现在富春竹纸主要产于富春江南岸山区及青云、龙羊、新登等地。
富春竹纸具有纸质柔软的特点,即使卷舒过久也不会出现墨渝的现象,同时也不易为蠹虫蛀蚀。历史上,富春竹纸名品竞出,行销国内并出口日、韩、新加坡、菲律宾等国。其中,昌山纸获1915年农商部最高特货称号和巴拿马万国商品博览会二等奖、1926年北京国货展览会三等奖,京放纸获1915年巴拿马万国商品博览会二等奖、1926年北京国货展览会三等奖,元书纸和乌金纸获1929年杭州西湖博览会特等奖,刷黄纸和五千元书纸获1929年西湖博览会一等奖。
富春竹纸在继承我国传统造纸技艺的基础上形成了一整套独具特色的制作技艺,如制浆技艺中的“人尿发酵法”,抄制技艺中的“荡帘打浪法”等,均是富阳竹纸生产的绝艺,为其他竹纸产区所无。富春竹纸制作技艺是富阳造纸工匠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智慧结晶,也是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伟大发明造纸术的重要个案。
伴随着富春造纸技艺的传承,富阳地区还派生出一年一度祭祀蔡伦、纸工谚语、山歌和长篇民间叙事歌谣《朱三与刘二姐》等民俗文化内容,说明富阳造纸技艺中蕴藏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
目前虽仍有人沿袭传统造纸技艺生产竹纸,但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生产陷于窘境,加上造纸匠人大都年事已高,富春竹纸传统制作技艺后继乏人,濒临消亡,亟待抢救、保护。
422 湖笔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湖州市
湖笔是毛笔中的佼佼者,以制作精良、品质优异而享誉海内外。
湖笔的发源地在湖州市南浔区善琏镇,善琏制笔业约始自晋代。据清代同治《湖州府志》载:“(善琏)一名善练,……居民制笔最精,盖自智永僧(隋朝人,名王法极,王羲之七世孙)结庵连溪往来永欣寺,笔工即萃于此。”经过唐宋两代的发展,湖笔技艺有了很大的进步。到了元代,湖笔名声鹊起,奠定了毛笔之冠的地位,湖笔与徽墨、端砚、宣纸一起被称为“文房四宝”。
湖笔纯由手工制作,工艺流程由择料、水盆、结头、装套、蒲墩、镶嵌、择笔、刻字等一百二十多道工序组成,主要工序由技工专司,选料精细,制作精工,尤其讲究锋颖。制作工匠秉承“精、纯、美”的准则,生产出“尖、齐、圆、健”四德齐备的成品湖笔。
湖笔精湛的制作技艺是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湖笔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社会文化的转型、书写工具的革新、对经济利益的片面追求导致湖笔生产中出现次品泛滥、工匠流失、传承乏人的状况,传统湖笔技艺受到很大冲击,应积极采取措施保护。
第二批非遗国家名录收取:
832 石雕·鸡血石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临安市
鸡血石雕是流行于浙江省临安市大峡谷镇的一种传统雕刻艺术,它采用当地玉岩山出产的鸡血石为原料,这种石料天然具有鲜红艳丽、晶莹剔透的特点,石质珍贵,被誉为中国六大“国石”之一。从战国时期至今,鸡血石雕已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清代中期,石雕艺人在鸡血石产地落户,逐渐形成鸡血石雕独具的艺术特色和传承谱系。天然血色是鸡血石最宝贵之处,鸡血石雕即根据材料的这一特点,因石配工,依血取巧,力求做到文质相彰、材艺天成,从构思、技法直至造型全泯人为痕迹,尽显鬼斧神工之妙。历史上鸡血石雕制品曾被列为贡品,用作帝王印玺,这大大提高了鸡血石雕的档次,使得鸡血石雕制品成为不可多得的工艺珍品,受到历代文人雅士的青睐。
838 锡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莱芜市
浙江省永康市
锡雕也称“锡艺”、“锡器”,是广泛流行于中国民间的一种传统锡作艺术。传统制锡工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河南殷墟出土的锡块、镀锡虎面铜盔、锡戈及云南楚雄万家坝春秋中期墓葬出土的含锡量高达99.15%的锡器表明,早在商周时期,中国的制锡工艺已相当成熟。锡有无毒、不锈、防潮、耐酸碱等优点,质地软,熔点低,易于加工,故锡艺向来都与民众的日常生活保持着密切联系。宋代以来,锡器的使用十分普遍,锡茶叶罐、锡“汤婆子”等一批日用器具在民间广为流行,锡作也因此而成为一个热门行当。传统锡作以制造日常生活用品为主,亦生产部分供奉用品。锡作工艺自成体系,主要包括熔化、铸片、造型、剪料、刮光、焊接、擦亮、装饰、雕刻等工序和技巧,生产时按实用功能构造器物形制。成品锡器造型丰富,装饰精巧,工艺精湛,充分体现出设计制作者的匠心。
永康锡艺俗称“打镴”,是流传于浙江省永康市的传统锡作艺术。永康锡艺历史悠久,世代相传。直到民国时期,锡器制作仍是当地一种重要的手工艺行当,从业者逾千,产品种类过百。永康锡艺制品多为酒壶、汤罐、粉子盒、果盒等生活用品和婚嫁时使用的成套妆奁,也有拟形香炉、烛台、八仙、仪仗兵器、道具等祭祀供器或佛事法器及各种祥瑞题材的锡制盆景。永康锡艺产品制作时一般需经过成形、锉平、打磨、打孔、焊接、刨光等工序,精致的产品还需事先雕模、铸模。制出的成品做工精细,质地光亮,古色古香,带有明显的地域风格,实用性和观赏性都很强。
843 龙档(乐清龙档)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乐清市
乐清龙档俗称“凳板龙”,是流行于浙江省乐清地区的一种传统民间雕刻艺术。据传从明代开始,乐清人每年元宵节以龙档为道具举行群众性的游行表演活动,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乐清龙档以樟树和榆树为原料,采用圆雕、镂雕、浮雕、透雕等多种技法制作完成。它一般由活动的档身、档板连接而成,全长十多米至五十多米不等。档身通常髹饰金漆彩绘,再在上面装插各色戏文雕刻、灯笼、彩旗和响铃,同时还配有可供执掌表演的木柄。龙档造型层次分明,色彩绚丽,人物雕刻生动精巧。出游时,玲珑剔透的龙档看去金碧辉煌、流光溢彩,与喧天锣鼓和情绪激荡的氛围相配合,营造出壮观的声势。乐清龙档合雕刻与彩扎艺术为一体,别具地方特色。它体现着乐清当地的生活风俗和民众的传统理念,成为古代瓯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845 麦秆剪贴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浦江县
麦秆剪贴是以麦秆为原料的一种民间装饰艺术,主要流行于浙江省浦江地区。浦江麦秆剪贴旧时曾替代刺绣被用作团扇、草帽等麦秆编结品的装饰,后逐步发展成挂屏、台屏等陈设品的装饰。清代以来,麦秆剪贴已成为一种观赏性的装饰艺术品,多用作婚嫁、生日、祝寿、开业、乔迁等喜庆活动中的馈赠礼物。浦江麦秆剪贴有浸、熏、蒸、漂、破、刮、染等二十余道工序,制作时选料讲究,做工精细,呈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发展至今,浦江麦秆剪贴技艺已十分成熟,能在保持麦秆自然光泽与纹理的基础上借鉴其他艺术手法,不断增强自身的表现力,其产品既显露出乡土艺术的质朴风格,又不乏高雅艺术的精美特点。
849 瓯绣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温州市
瓯绣是流行于浙江省温州一带的传统民间刺绣艺术,它历史悠久,最初起源于民间妇女的绣房习作。结合瓯绣的针法路数进行辨析,它是由唐代锦衣发展而来。明末清初,温州对外交通日渐发达,使瓯绣得以吸收姐妹艺术之长,在技艺上趋于成熟,自具一格。清代道光末年,瓯绣在温州已十分流行,民间形成了“十一十二娘梳头,十二十三娘教绣”的传统和以绣花罗裙作为青年男女定情礼物的风俗。当时开设的多家绣铺对外承接官衣锦服、戏装、旗袍等绣活,生意十分红火。瓯绣构图简练,色彩绚丽,针法严谨,运针灵活擅变,绣理分明,绣面光亮,呈现着与众不同的东瓯地域特色。融诗文、书画、刺绣之美为一体的瓯绣讲究针法、笔法和物象理法的统一,显示出高超的技艺水平和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20 世纪70 年代以来,由于种种原因,瓯绣日趋衰落,濒临人亡艺绝之境,抢救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861 瓯塑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温州市
瓯塑是流传于浙江省温州地区的一种传统塑作艺术,由我国传统漆艺中的堆漆工艺发展而来,因起源于浙南瓯江流域而得名。两宋时期,温州曾是传统漆艺的重镇,以漆灰堆出花纹的堆漆工艺在这一带颇为流行,民间俗称为“堆起门”,广泛应用于庙宇、民居、家具及嫁妆等的装饰。明清以后,堆漆在温州得到较大发展,形成了“隐起措金”、“隐起措漆”、“隐起措”三个瓯塑工艺品种,具体说就是在堆漆的基础上贴金、髹色漆、髹色油。近代以来,温州民间工匠在技艺和材料等方面作了许多改进,瓯塑的艺术表现力因此而得到进一步的加强。瓯塑在温州地区经过多年传承,形成鲜明的地域特色。色彩丰富、表现力和附着力强的优点使它成为一种应用广泛的装饰手段,深受当地民众青睐。
867 镶嵌·彩石镶嵌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瓯海区,仙居县
彩石镶嵌是流行于浙江省南部的一种传统装饰艺术,由传统漆器工艺中的“嵌钿”演变而来,主要以色彩丰富的青田石为材料进行镶嵌。彩石镶嵌有榫镶、拼嵌、粘嵌等工艺手法和浮雕、圆雕、镂空雕等表现形式,其工艺流程由稿、形、排、刻、砑、配、木、漆、嵌、雕、粘、蜡、理、描、装15道工序组成。浙南彩石镶嵌制品多为挂屏、立屏、大型连屏及案头陈设等观赏性工艺品,大件气势恢弘,小件玲珑剔透,构思、布局和制作都非常巧妙。利用石材天然色彩和纹理镶嵌而成的作品题材广泛,画面富于层次感,色彩效果突出。这些镶嵌制品或描绘山水花鸟小景,或表现重大历史事件,或复制经典字画,或再现文学名著人物场景,显示出很强的装饰性和工艺美感。
867 镶嵌·骨木镶嵌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宁波市
骨木镶嵌是流行于浙江省宁波地区的一种传统装饰艺术,它历史悠久,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先后经历了木嵌、骨木和嵌等阶段,最终形成稳定的工艺传统和风格面貌。明末清初,铜丝锯的应用对宁波骨木镶嵌艺术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骨木镶嵌广泛应用于家具和建筑装饰,其制品不仅流行于浙江省内,而且大量销往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一带,传布颇为广泛。宁波骨木镶嵌有高嵌、平嵌、高平混嵌三种工艺形式,制作时通常先取牛骨、木片等原料预制出一定的纹样,然后在木坯上起槽,再以黄鱼胶粘结嵌入的花纹,最后进行雕刻、打磨和髹漆的工作。宁波骨木镶嵌题材丰富,多表现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生活风俗及梅兰竹菊等带有吉祥寓意的图案,画面黑白对比强烈,富于装饰性和地域特色。
882 蚕丝织造技艺·余杭清水丝绵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地处杭嘉湖平原,当地出产的清水丝绵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周代,这里已家家户户种桑养蚕。到唐代开元年间,余杭清水丝绵远近闻名。这种丝绵具有色泽洁白、厚薄均匀、质地柔韧等优点,因而被朝廷列为贡赋。南宋时期,余杭丝绵冠于全浙。清代以后,清水丝绵名声更大,康熙年间曾远销日本。民国时期,余杭“老恒昌”清水丝绵更是享誉国内外。1929年,余杭清水丝绵在西湖博览会荣获特等奖。
余杭清水丝绵以水净漂清而得名。余杭位于苕溪两岸,天目山泉泻于苕溪,温而不寒,杂质较少,利于制绵。清水丝绵的制作需经历一个去除蚕丝外层丝胶的过程,包括选茧、煮茧、漂洗、剥茧做、扯绵撑、晒干等六道工序。制作中丝胶去除愈净,丝绵质量愈好。余杭清水丝绵制作对手工技能的要求很高,其生产完全依靠制绵者的技巧来完成。长期以来,清水丝绵制作技艺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世代相沿不绝,在此过程中,传承者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不断将之融汇到制绵技艺中,使这一技艺成为余杭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余杭制作的清水丝绵色白体匀,手感柔滑,弹性好,拉力强,无绵块、绵筋和杂质,品质优异,向为世人所重。
20世纪70年代以来,余杭境内的大批桑树遭到砍伐,加之蚕桑生产经济效益不高,蚕桑养殖大量减少,蚕户纷纷转行,使得丝绵制作原料缺乏,成为无源之水。同时,由于科技的发展,新技术对传统工艺造成了巨大冲击,清水丝绵制作技艺一时难以为继。保护和传承这项古老的工艺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需要政府部门和民间社会共同努力完成。
882 蚕丝织造技艺·杭罗织造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杭州市福兴丝绸厂
杭罗与苏缎、云锦同为中国华东地区的三大丝绸名产。杭罗原产杭州,系用纯桑蚕丝以平纹和纱罗组织而成,其绸面有等距的直条形或横条形纱孔,孔眼清晰,质地光柔滑爽。这种织品穿着舒适凉快,耐穿耐洗,多用作帐幔、夏季衬衫和便服面料等。
杭罗历史悠久,早在宋代地方志中就已有记载,至清代成为杭州丝绸的著名品种。生产杭罗的织机几经变革,但其生产流程中仍保持着大量精细缜密的手工技艺,对生产者技能的要求极高。原料丝进厂后,必须严格检验、筛选,历经浸泡、晾干、翻丝、纤经、摇纡等系列工艺,然后才能上机织造。织成的粗坯还要经过精练、染色等工序,才能成为精致的杭罗。
由于工艺复杂,杭罗历来传人不多。20世纪以来,在化纤织物的强烈冲击下,传统的丝绸生产举步维艰,杭罗生产尤为困难。目前生产杭罗的仅有福兴丝绸厂一家,厂长出身于杭罗世家,直接承传了杭罗的织造技艺。福兴厂生产的杭罗历来由北京“瑞蚨祥”、苏州“乾泰祥”等老字号经销,深受国内外消费者欢迎。现在该厂的杭罗生产正面临着重重困难,亟待抢救保护。
882 蚕丝织造技艺·双林绫绢织造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湖州市
浙江省湖州市双林绫绢传统织造技艺源远流长,绫绢是绫与绢的合称,“花者为绫,素者为绢”。据记载,东晋时双林已盛产绫绢。太元年间(376—396),著名书法家王献之出任吴兴郡(今浙江省湖州市)太守时就曾以白绢书写。南北朝时期的宋代(420—479),双林绫绢已闻名于世,远销林邑(今越南)、扶南(今柬埔寨)、天竺(今印度)、狮子国(今斯里兰卡)等十多个东南亚国家。至唐代,双林镇绫绢被列为贡品,并远销日本。据《吴兴县志》载,明代双林镇的绫绢织造技艺更为发达,织品巧变百出,名目繁多,有花有素,轻重兼备,尤以东庄倪姓所织双龙缎为最佳,其缎上有双龙,龙睛突出,闪烁发光,一时被称为极品,专用于朝廷奏本。
声誉卓著的湖州双林镇绫绢是我国丝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织造技艺一直沿袭至今。在第五届亚太博览会上,“汉贡牌”花绫荣获金奖,得到业内外人士的一致好评。但在目前形势下,湖州丝织工艺逐渐趋于萎缩,双林绫绢织造技艺的继承亦因此而受到影响,对这一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传统手工艺加以保护,应引起有关方面高度重视。
902 铜雕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杭州市
杭州铜雕是古代青铜器制造的延续,在吴越和南宋时期得到很大发展,至清代达于鼎盛,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吴越和南宋建都杭州,大量铜艺工匠随之迁入,杭州由此成为全国铜工艺品的重要产区。打铜巷即为铜作坊集中之地,其地名一直沿袭至今。清代同治以后,以“朱府铜艺”为代表的杭州铜雕技艺日趋成熟,经四代相传至今,约有一百三十年的历史。
杭州铜雕将传统艺术和现代社会生活完美结合在一起,深受各界赞誉。其产品涵盖了建筑、雕塑、书法、壁画、室内装饰等方面,内容十分广泛。按品种分,杭州铜雕主要包括铜塔、铜殿、铜桥、铜船、铜门、铜像等。在生产中,杭州铜雕应用镂空、叠镶、烘炼、制绿、熔模、点刻等传统技艺,使成品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用这种传统技艺建造的杭州雷峰塔和灵隐寺铜殿、江苏常州天宁寺宝塔、四川峨眉山大雄宝殿、台湾省台中市金坛祖师庙及大型铜浮雕《佛祖降魔图》、《玄奘求法图》等均是杭州铜雕的代表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杭州铜雕作为中国青铜器的变体,代表着中国铜艺的先进水平,这份宝贵的历史遗产是现代科技所无法替代的。目前由于技艺难度大,学艺时间长,青年人都不愿学习传统的铜雕技艺。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铜壶等日用品逐渐被淘汰,铜雕生产实践陷于停滞。加之对这门优秀的传统手工艺缺乏科学研究,错金、叠镶等一系列制作技艺能继续存在的已经不多。杭州铜雕技艺已处于濒危状态,对之进行保护抢救极为必要。
918 木活字印刷技术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瑞安市
东源村位于浙江省瑞安市西南部,据当地《太原郡王氏宗谱》记载,元代初年,隐居在福建省安溪县的王法懋开始把木活字印刷技术引入族( 宗) 谱编修事业,“梓辑”( 运用木活字印刷编修宗谱的工艺) 之艺由此问世,历代相承不绝。明代正德年间,王法懋的部分后裔由福建迁入浙江平阳。清代乾隆元年( 1736 ),王法懋五世孙王应忠率其子孙由平阳迁入东源,“梓辑”之艺就在东源扎根,一直传承至今。
东源木活字印刷技术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是已知的我国唯一保留至今且仍在使用的木活字印刷技艺,堪称世界印刷术的“活化石”。东源木活字印刷技术的生产流程包括刻字、检字、排版、校对、印刷、打圈、划支、填字、分谱、草订、切谱、线装等二十道工序,完整再现了古代活字印刷的作业场景,是木活字印刷术源于我国的最好实物证明。
随着机械化印刷的高速发展,东源木活字印刷技术的刻版、 印刷等技艺继承者寥寥无几,濒临灭绝,亟待保护。
920 传统木船制造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兴化市
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
木船是古代水乡人民生活、出行和劳作的重要工具,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木船制造技艺,一直流传至今。这一技艺内容复杂,工序繁多,造出的木船古朴大方,轻盈灵巧,坚固耐用。随着历史的发展,木船的用途逐步由农用、摆渡、内河及沿海捕捞拓展至交通、商业、邮运等领域。
舟山市普陀区面临东海, 渔业生产发达。千百年来,普陀岛上产生了无数修造船舶的能工巧匠,岑氏木船作坊便是其中的代表。岑氏打造的木帆船数量品种都很可观,主要有仿古大型木帆船、渔船、仿古船等系列。其制作工艺主要包括设计、放样、放龙筋、制配底壳等十六个环节,造船使用的工具如龙锯、拉缝锯、长短锤等都十分独特。岑氏木船作坊打造的帆船除航行速度快、安全性能好之外,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美观的造型和精美的装饰往往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由于时代的变迁,钢质渔船日益得到普及推广。在此形势下,传统木船手工作坊不断萎缩,木船制作工艺也随之而逐渐流失,传承、保护和进一步发展木船制造技艺已成为当务之急。
923 伞制作技艺·西湖绸伞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杭州市
杭州西湖绸伞始创于1932年,其工艺由杭州都锦生丝织厂研创,传承至今已有七十余年。西湖绸伞以杭州本地独有的淡竹、杭州丝绸为原料,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装饰图案,整个生产流程包括18道重要工序。西湖绸伞主体由伞骨和伞面组成,伞骨制作采用古老的套合技艺,不用任何黏合剂。伞面用丝绸为面料,而以刷花、彩绘和刺绣等技法加以装饰。刷花以杭州西湖风景为题材,采用多种套色;彩绘利用传统国画技法,在伞面上绘制仕女、花鸟等内容;刺绣题材多样,工艺精细,鲜丽秀雅,具有良好的艺术效果。西湖绸伞按其用途可分为日用伞、装饰伞、舞蹈伞、杂技伞、排须伞等种类。西湖绸伞造型轻盈,设计奇巧,制作精细,高雅美观,既很实用,又有艺术欣赏价值。
928 酿造酒传统酿造技艺·金华酒传统酿造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金华市
金华酒产于浙江金华,是中国历史名酒之一,它以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酿造技艺、清洌甘醇的色味和养生益体的功效在我国众多黄酒中自成一格。
春秋战国之际,金华地区就已出现以糯米、白蓼曲酿造的“白醪酒”。唐宋以后,金华酒以优异品质而驰誉海内,跻身全国名酒行列。金华酒酿造技艺十分独特,其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造曲方法独特。传统的金华酒主要以白曲为糖化发酵剂,其原料除一般白曲所用的麦粉外,又加入蓼草汁,以促进发酵和增强辛辣感。二、用曲方法新异。金华酒在用白蓼曲的同时,又兼用红曲(米曲),酿造出的寿生酒既醇厚爽适,具有麦曲酒的香;又澄红鲜亮,具有红曲酒的色泽。三、时间安排严格。金华酒的酿制过程包括造曲、前期酿制和后期发酵三个阶段,造曲在端午前后开始,至伏天方成;前期酿制在冬至后开始,月余完成;后期发酵紧接前期酿制,将初步酿成的酒灌坛储藏,一年左右酿造成功。四、酿造工序复杂。金华酒酿造前后有数十道工序,每道工序都要根据气候和酿造情况随时进行适当调整。
金华酒酿造技艺是我国古代早期米酒酿造技艺的典型代表和完整遗存形态,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由于金华酒一直采用家庭小作坊手工操作的方式酿造,目前掌握这门手艺的技师多已年届古稀,而他们的后辈又很少愿意学习这门传统技艺,如不尽快采取保护措施,金华酒传统酿造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前景堪忧。
931 绿茶制作技艺·西湖龙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杭州市
西湖龙井茶源于唐,成名于宋元明而盛于清。它主要产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西湖的龙井村盛产色绿、香郁、味醇、形美的优质茶叶,因而名之为“龙井茶”。
西湖龙井茶是中国名茶,以西湖龙井茶为代表的绿茶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通过长期生产实践,西湖龙井茶区的茶叶栽植和制作逐渐形成了选育良种、勤耕栽培、精细采摘、科学炒制等一系列茶叶生产经验,特别是在炒制过程中摸索出了一套具有鲜明技术特色的炒制工艺,其中包括抖、带、挤、甩、挺、拓、扣、抓、压、磨等龙井茶炒制“十大手法”。整套茶叶制作工艺凝聚了当地茶农的智慧,显现出深厚的文化内涵。
随着西湖龙井茶声誉的不断上升,不少产茶区为获取经济利益,争相效仿西湖龙井茶的炒制方法,并且冒充龙井茶,以假乱真,从而影响了西湖龙井茶的声誉。此外,由于城市发展进度加快,茶园面积逐年减少,龙井茶产量日益降低。在机械化生产代替手工操作的形势下,古老的龙井茶手工炒制工艺也逐渐衰微。传承保护西湖龙井茶采摘和制作技艺已经时不我待,必须尽快提到工作日程上来。
931 绿茶制作技艺·婺州举岩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金华市
婺州举岩产于浙江省金华市北山双龙洞顶一带,因金华在隋唐时期称为“婺州”而得名。婺州举岩茶的制作始于唐,兴于宋,盛于明清。唐五代时期它是十大茗品之一,明清时期成为进献皇家的贡品。
婺州举岩茶大多生长在岩石缝隙或山冈斜坡上,一般在清明至谷雨期间茶的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时采摘,炒制1000克干茶需采摘6万片左右的芽叶。举岩茶叶细紧略扁,微带茸毫;色泽银翠交辉,香味持久;冲泡时汤色嫩绿明亮,叶底嫩绿匀整;入口则鲜醇甘美,清新宜人。婺州举岩制作技艺主要由拣草摊青、青锅、揉捻、二锅、做坯整形、烘焙、精选储存7道工序组成。炒制时以焙为主,炒焙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工艺。
婺州举岩茶味浓,性甘,且营养丰富,含有茶单宁、蛋白质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物质,其中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含量极高。这种茶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唐代的《本草拾遗》、宋代的《茶赋》及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对此都有记载。目前,婺州举岩原材料紧缺,茶园面积不足百亩,其周边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难以扩大种植面积。同时,许多制茶技师年事已高,年轻人大都不愿学习这门传统手工艺。现在能够制作举岩茶的技师只剩下6人,婺州举岩茶制作技艺面临后继无人的状况,急需抢救保护。
936 晒盐技艺·海盐晒制技艺
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象山县
海南省儋州市
晒盐是一门古老的技艺,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密切相关。海盐晒制技艺以海水为基本原料,利用海边滩涂及其咸泥(或人工制作掺杂的灰土),结合日光和风力蒸发,通过淋、泼等手工劳作制成盐卤,再通过火煎或日晒、风吹等方法,使盐卤自然结晶成原盐。整个晒制过程有十几道工序,纯以手工操作,其中包含了丰富的生产技术经验。
浙江省象山县海盐晒制历史悠久,其制作工艺是近千年中国海盐传统生产技艺的缩影。《新唐书·地理志》等书中已有象山晒盐的历史记载。元代称晒盐为“熬波”,制盐技艺得到进一步发展。元代以后,刮泥淋卤和泼灰制卤法逐渐得到采用。清代嘉庆以后,象山盐业从舟山引进板晒结晶和缸坦晒结晶方法,实现了制盐工艺的巨大变革。20世纪60年代后,平摊晒法试验成功,象山的海盐生产开始采用新技术,并逐渐以机器生产代替部分繁重的手工操作,但仍保留了海盐晒制的传统手工技艺。
949 火腿制作技艺(金华火腿腌制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金华市
浙江省金华火腿以鲜艳的色泽、独特的芳香、诱人的风味、美观的外形,即色、香、味、形“四绝”而闻名天下,是我国腌腊肉制品中的精品。金华地区四季分明的亚热带气候和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别具一格的火腿腌制技艺。早在唐代,金华即已有了火腿的腌制工艺。及至明代,金华火腿被列为贡品,其生产遍布金华地区的东阳、永康等地。
制作金华火腿所选用的猪有“中华熊猫猪”之誉,头颈部和臀尾部呈黑色,其余部位则为白色,俗称“两头乌”,其体型大小适中,骨细,皮薄,肥瘦适度,肉质细嫩,腿心饱满。腌制火腿时,即以它的后腿为专用原料。猪必须在立冬和次年立春之间屠宰,选用制作火腿的猪后腿要求爪白,脚直,腿形完好无损,重量在6至7.5公斤之间。金华火腿一般在每年立冬到次年立春之间以低温进行腌制,而后经过中温脱水、高温发酵等一系列工序,入伏后才最终出香成熟,整个腌制工艺精细而复杂。制作过程中以削、割、修、压、绞、敲、捧、拍等多种手法统一火腿形状,使成品形如竹叶或琵琶。腌制成的金华火腿瘦肉呈玫瑰红色,肥肉晶莹透亮,肥而不腻,口味鲜美,在自然温度下贮存三四年仍能保持原有品质。
千年的历史传承造就了金华火腿独特的腌制工艺和与之相关的饮食及地方民俗文化。1905年,金华火腿在德国莱比锡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此后金华火腿在国际餐饮业中声誉日高,成为海外华人餐饮中的高级佐料。
958 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庆元县、泰顺县
福建省寿宁县、屏南县
中国桥梁营造技艺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古代劳动人民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优秀的桥梁工艺。编梁木拱廊桥营造技艺就是其中的一种,现主要流传在浙江、福建等地。
浙闽编梁木拱廊桥历史悠久,造型丰富,数量众多,在国内同类廊桥建筑中独领风骚。编梁木拱廊桥源于唐代的木拱桥三条桥这一特殊类型,具有特殊的历史研究价值,在中国造桥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庆元县位于浙江省西南部,境内谷深涧幽,人们苦于“舟楫不通”,望壑兴叹。在此情形下,木拱廊桥便应运而生,成为山区必备的交通设施。据光绪《庆元县志》记载,自宋代以来,庆元县境内营造过各式木拱廊桥两百三十多座,目前尚存九十余座,为全国之冠。2005年9月,庆元县后坑编梁木拱廊桥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卓越(一等)奖。浙江省泰顺县目前也保存着大量的编梁木拱廊桥,其中15座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在这些木拱廊桥中,以明代隆庆年间的溪东桥历史最为悠久。
959 石桥营造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绍兴市
浙江省绍兴市境内水道纵横,有水乡、水城之誉。绍兴最早见于史籍的石桥为灵汜桥,始建于越王勾践时期。绍兴石桥数量众多,分布范围广泛,据1993年底统计,全市共有10610座。这些桥梁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绍兴石桥营造技艺门类齐全,其中包括了石梁桥、折边拱桥、半圆形拱桥、马蹄形拱桥、椭圆形拱桥、准悬链线拱桥等各类石桥的建造技术。施工建造石桥时有一套完整的技术方案,从地点选择、桥型设计、基础施工、桥体结构、加工安装到石材的运输等均有系统的工序和方法。一般的建筑程序包括选址、桥型设计、实地放样、打桩、砌桥基、砌桥墩、安置拱圈架、砌拱、压顶、装饰、保养、落成等环节。
绍兴石桥营造技艺极具个性,部分石桥(如八字桥、广宁桥等)的营造技艺为国内所罕见。形式多样的石桥建造工艺构成完整而系统的技术体系,在各个不同时代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以此技艺营造的石桥一般寿命长达千年以上。绍兴石桥不但营造技艺高超,而且还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显示出极高的美学价值,它在环境布局、结构装饰等方面所展露的美感令人充分领略到江南水乡文化特有的神奇魅力。“垂虹玉带门前来,万古名桥出越州。”绍兴石桥文化早已成为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市场经济时代,由于石桥营造成本高,工艺繁杂,一般建筑公司都不愿承建。这使得绍兴石桥营造工艺渐现衰落之势,传承后继乏人,积极保护这一先进的民间建筑技艺已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960 婺州传统民居营造技艺·诸葛村古村落营造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兰溪市
元代末期,约公元 1350年前后,诸葛亮第二十七代孙诸葛大狮择居高隆,建立村落。其后该村日益兴旺,声名远扬,渐以诸葛姓氏冠于村名之上。诸葛村地处浙江省兰溪市,位于浙中盆地北部,冈阜起伏,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环境十分优美。村人按先祖诸葛亮所传九宫八卦模式设计村落整体布局,村内以钟池为核心,八条小巷内外辐射,形成内八卦;村外八座小山四围环抱,构成天然的外八卦。至今诸葛村内尚有保存完好的元明清古建筑两百多座,这些建筑布局合理,错落有致,檐牖呼应,巷道纵横,层次井然,景观多样,构成一个变化丰富、形貌奇特的建筑群落,其“青砖灰瓦马头墙,肥梁胖柱小闺房”的建筑风格被专家学者誉为“江南传统古村落、古民居的典范”,在中国建筑史、民俗史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1996年,诸葛村古民居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60 婺州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俞源村古建筑群营造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武义县
俞源村古建筑群位于浙江省武义县城西南 20公里,该村落始建于南宋,经过历代规划建设,发展成今天的规模。村中现存元代桥梁两座,明清民居一百三十余座,建筑类型包括宗祠、庙宇、店铺、私塾、书馆、花厅、民居、戏台、桥梁及古墓等多种。全村古建筑分上宅、下宅和前宅三大片,占地面积 3.4万平方米。
俞源村古建筑以公共建筑最具特色,其中俞氏宗祠为全村总祠,规模宏大,构造讲究,保存完整。其他古建筑如幼儿启蒙的家训阁、供青少年读书的遗安堂、赡养老人的养老轩、村民娱乐的藏花厅、举办喜事的堂楼厅、祈梦圆梦的洞主庙及客栈、药店、作坊等也都各有特色。俞源村俞氏家族世代书香,耕读传家,明清时期共出进士、举人 68人。家族内部十分注重对族人的教育,多数民居内设有书房、书馆,村中另建有专设私塾两处。此外,俞源村古建筑内还保留着大量的壁画,题材广泛,笔致流畅,体现了村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俞源村古建筑群被誉为“江南水乡民居建筑的辞典”,它是武义俞氏历代祖先智慧和辛勤劳动的结晶,也是俞氏家族精神的物化表现,具有建筑学、民俗学及社会文化史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960 婺州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东阳卢宅营造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东阳市
卢宅位于浙江省东阳市城东,是一个大型的明清住宅建筑群,占地面积 2.6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1. 69万平方米。肃雍堂轴线是卢宅的主体建筑,前后九进,纵深 320米。东侧与肃雍堂轴线平行的前有世德堂轴线前后四进、树德堂轴线前后三进、大夫第东吟堂轴线,中有大雅堂轴线(善庆堂、惇叙堂),后有爱日堂三进。西侧与肃雍堂轴线平行的有存义堂前后二进及忠孝堂、铁门里、慎修堂。南面临街的有东西荷亭书院、茂槐堂、方伯第冰玉堂。
无论从哪个方面看,卢宅都堪称是东阳厅堂建筑的博物馆。其中的古建筑风格多样,别具特色,如肃雍堂宏敞肃穆,树德堂高大巍峨,东吟堂小巧精致,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建筑理念和文化思想。其建筑形式也异常丰富,仅屋顶就有多种悬山和硬山式,既代表了不同的等级,也增加了建筑形式的变化。
卢宅的府第厅堂院落重重,雕饰华丽,融东阳木雕、石雕、砖雕及彩绘艺术于一体,其中尤以木雕艺术最为突出,各处的梁枋、斗拱、雀替、门窗格扇等均雕刻精美,显示了高超精湛的手工技艺。
960 婺州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浦江郑义门营造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浦江县
郑义门古建筑群位于浙江省浦江县郑宅古镇。北宋初年,河南新郑的郑氏先人辗转来到浦江白麟溪畔定居,至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浦江的郑氏家族长期聚居,在发展过程中恪守儒家行为规范,至元末明初达于鼎盛,多次被朝廷旌表为“郑义门”、“孝义家”、“九世同居”等,成为当时以儒治家的典范。
郑义门古建筑群中的郑氏宗祠占地五千多平方米,共有两弄 64间,分设门廊、师俭厅、中庭、有序堂、拜厅、听训堂、会膳厅、寝室、粮仓、制膳房、总理室和厢房等,规模宏大,功能齐全。师俭厅前后庭院中有元代古柏 9棵,粗可合抱,枝若苍虬,传为明代浦江著名文学家宋濂手植。师俭厅内挂有朝廷颁发和历代名公巨卿题写的匾额楹联,其中包括明代洪武年间颁赐的“孝义”、“江南第一家”匾等。四壁有碑记多方,元代大臣脱脱书写的“白麟溪”碑即在其内。
郑氏宗祠不仅是郑氏家族举行典礼、祭祀先人、训诫子孙、议事集会的场所,还是族人听训和进餐的地方,在浦江郑氏家族的历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郑义门古建筑群在建造思想上融古代建筑理念、传统民俗和儒学文化为一体,其中留存的文物古迹都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同时还反映着中国封建社会以儒家礼仪治家的历史状况,在中国伦理史、社会史、宗族史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315 剪纸·浦江剪纸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浦江县
浦江是浙江乃至中国最早流行剪纸的地区之一,进入清代以后,地方戏曲在浦江空前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浦江乱弹,受其影响,出现了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浦江戏曲人物剪纸,经长期发展,形成一种风格独特的剪纸类型——浦江剪纸。民国以来,浦江剪纸行业产生了十几位代表人物,先后传承,技艺相沿至今。浦江剪纸情调高雅,图案优美,风靡江南一带,逐渐成为南方剪纸的重要风格流派和典型代表。
浦江剪纸造型独特,手法多样,阴剪阳镂兼施,既折叠又衬色,匠心独运,其艺术风格可用“清新秀丽,精巧柔美,内涵丰富,形象生动,构图别致”二十个字加以概括。浦江传统剪纸题材广泛,其中以戏曲人物最为突出,作品多取材于婺剧、越剧等地方戏曲和历史故事。
浦江剪纸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地方色彩鲜明,它不仅是中国剪纸和中国戏曲研究的标本,而且还是中国民间传统文化发展与流变状况的活化石。在浦江当地,剪纸领域人才辈出,作品遗存丰富,为世人所瞩目。1993年,文化部命名浦江县为“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
随着时代的变迁,浦江剪纸日渐消亡,目前当地能制作剪纸的艺人已寥寥无几,技艺传承危机重重,加强对浦江剪纸的保护已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345 竹刻·黄岩翻簧竹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
黄岩翻簧竹雕是浙江省黄岩地区民间传统的工艺品种,它始创于清代同治九年 (1870),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黄岩是国内最早创制翻簧竹雕的地区之一,也是国内目前保存这一手工艺流程最完整的地区之一。
翻簧竹雕因在毛竹内壁的簧面上雕刻而得名,亦称“贴簧”、“反簧”。其工艺是将毛竹去青取簧,经过煮、压、刨、晒等工序后,胶合或镶嵌在木胎、竹片上,然后磨光,配上红木等其他装饰材料,制成花瓶、茶叶盒、笔筒、台屏、雅扇等各种工艺品,再在上面雕刻各种山水、人物、花鸟图案,最后形成色泽光润类似象牙的成品。浅浮雕和线雕是翻簧制品的主要装饰手法,线条粗中有细、疏密结合,能在厚度不到半毫米的簧面上表现出画面的不同层次,精致异常。
黄岩翻簧竹雕带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在国内堪称一绝。制作翻簧时保留竹节翻出竹簧,采用三棱雕刀进行雕刻,这是黄岩翻簧竹雕独有的技艺。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就业观念的变化,黄岩翻簧竹雕陷入了老艺人年事已高、年轻人不愿学习继承的尴尬局面,急需有关方面大力扶持,以保护传承。
350 竹编·东阳竹编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东阳市
浙江的竹编工艺品生产集中在东阳、嵊州一带,尤其是东阳,素有“百工之乡”、“工艺美术之乡”的美誉。东阳竹编以立体编织为主,与平面编织技艺相结合,做工精细,造型生动,色彩典雅,具有浓郁的民间美术特征,充分体现出东阳竹文化的风貌。东阳竹编产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生活器具,以实用功能为主;一类是立体陈设与建筑装饰,以艺术欣赏功能为主。1958年到1978年期间,东阳竹编厂并入东阳木雕厂,竹编与木雕共同生产,互相交流,彼此促进,在题材、造型、设色、趣味、风格等多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东阳竹编擅长编织立体人物、动物及传统竹篮等器皿类的工艺品,手工剖篾细如发线,柔如蚕丝,精编细作,逼真传神。东阳竹编产品以篮、筐、箱、箩、箕、篓、笠等生活用品最为常见,它们与烫金、印花、刻镂等装饰技艺相结合,完美地展示出竹的韵致和文化品位,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民间工艺研究价值。目前,东阳竹编传承人老龄化趋势明显,平均年龄在四十岁以上,而学习竹编工艺的青年人数偏少,导致东阳竹编后继乏人,传承陷入困境,亟待保护抢救。
431 制扇技艺·王星记扇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杭州市
杭州雅扇自古闻名海内,南宋时期,今杭州清泰街与河坊街之间集中了许多杭扇制作工场,彼此相连,长达二里,此处因而得名“扇子巷”。清代光绪元年(1875),王星斋在杭州扇子巷创建王星记扇庄,凭借精良的做工和独特的工艺在众多店家中脱颖而出,经过不断发展,王星记扇终于成为杭扇的代表。
百多年来,王星记扇业艺人继承并发扬传统,汇集历代制扇艺人的智慧,发展了杭扇制作技艺,目前王星记杭扇的扇品已达十五大类四百余种三千多个花色,远销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王星记扇制作工艺复杂精细,装饰更是十分考究,它与书画、雕刻、镶嵌、剪贴等技艺相结合,极大地提升了扇子的艺术品位。王星记扇以黑纸扇、檀香扇最为典型,在国内外屡获奖项,向为世人所称道。
早在清代,黑纸扇即作为杭州特产进贡宫廷,有“贡扇”之称。历代众多书画名家都曾在王星记的扇面上留下杰作,为中国文化宝库增添了重要财富。近年来,王星记扇常被用作国礼赠送给国际友人,且为各地博物馆所收藏,成为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王星记制扇技艺为中国扇文化的传衍作出了积极贡献,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
第三批非遗国家名录收取:
1156 嘉兴灶头画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嘉兴市
灶画又称“灶头画”、“灶壁画”,指民间艺人用烟灰、水彩、色粉颜料绘制在乡间农家柴灶上的各种吉祥图案和文字纹样,是江南典型的乡土艺术。嘉兴的灶画有着独特的风格特征,并影响到周边的杭州、湖州、绍兴以及上海金山、枫泾,江苏吴江、如东等地的相关艺术样式。
在嘉兴农村,至今仍保留着使用柴火灶的习惯,农民新建一所住房,必在厨房中新建一座灶头。灶头须在主家选定的日子由泥瓦匠用青砖、纸筋、石灰砌成,灶上的灶画亦由泥瓦匠绘制。长期以来,灶画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民间艺术,鲜有文献记载。但从嘉兴灶头画世家第八代传人赵祥松的传承历史推断,嘉兴灶头画至少在清代中期已经流传。嘉兴灶画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20世纪80年代前,嘉兴共有1112个村,每个村都有2—3名灶画艺人(泥瓦匠),他们在乡间土生土长,其技艺均为父子相传、师徒相授。
嘉兴灶画是以灶头为载体来完成的,民间艺人在约3平方米的灶壁上,依灶绘图,适形造型,通常会将多幅画面组合于一座灶头,使之表现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绘制须在灶头墙壁半干半湿时进行。一般多用白酒调制颜料,造型以黑线勾勒为主,敷以红、蓝、白、黑等色。其题材和内容大都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喜庆有余、桃李满天等,再配上福、禄、寿、喜的吉祥字样,反映着当地民众的审美观念和生活趣味。
如今随着农村生活方式的演变,农村的灶头与灶台多采用水泥瓷砖,不再绘制灶头画,同时老一辈灶头画艺人相继去世,从事灶画的民间艺人日趋减少,嘉兴灶头画的发展面临着严重危机,需要采取有力措施进行保护。
1161 宁波金银彩绣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
金银彩绣又称“金银绣”,是在丝绸品上以金银丝线与其他各色丝线绣成的带有不同图案的绣品。其既可应日常生活之需,又可做戏服和美术欣赏品。多用于官府、民间喜庆、服饰、宗教、室内陈设等方面。
宁波金银彩绣主要分布于宁波市鄞州区及其周边地区。当地自唐代以来就遍植桑梓,养蚕剥茧,有着“家家织席、户户刺绣”的传统。宁波金银彩绣经历了较长的历史演变过程,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和出土文物,中国刺绣的历史虽然能够追溯至战国,但作为独立的金银彩绣作品,最早的实物见于唐代的服饰。宋代以后,金银彩绣的作品实物逐渐增多。
到了清代,鄞县城内外出现了多处刺绣教坊、官营绣坊和民间绣衣、绣庄等。民国时期,宁波的海神庙、咸塘街已成为行业街道,约有刺绣店铺30—40家。20世纪50年代以后,宁波地区曾有绣品合作社、绣品厂等生产金银彩绣,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
宁波金银彩绣的主要技法以“盘金(银)”和“填金(银)”为主,充分调动材料的特性与工艺特性,增强图形的质感与空间感;大面积金银色的使用,使得任何颜色在同一画面上和谐共处,表现出富丽堂皇又不失典雅的艺术效果;追求金线、银线与彩线的有机结合,构成粗中有细、点面结合、板而不结、针法巧施的特色。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加之手工绣花成本大、收益小的原因,从事金银彩绣的人越来越少,目前宁波市鄞州区只有四五人还在从事此业。金银彩绣亟待保护与传承。
1166 宁波泥金彩漆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宁海县
泥金彩漆是一种以泥金工艺和彩漆工艺相结合为主要特征的髹漆工艺,是宁波传统的“三金”工艺之一。现主要分布于宁波市宁海县及其周边地区。
泥金彩漆有着悠久的历史。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有七千多年历史的木胎朱漆碗。泥金彩漆工艺在明代已经达到制作的强盛时期,至“大明宣德年间,宁波泥金彩漆、描金漆器闻名中外”(《浙江通志》)。清代的泥金彩漆仍然延续其辉煌的历史向前发展。民国时期的宁波泥金彩漆也曾辉煌一时,作品经常出现在国内外的展览会上,备受海内外人士的赞誉。在1953年举办的“全国首届民间美术工艺展览会”上,宁波泥金彩漆的双龙提桶、饭盂、粉斗等作品受到了行家的赞扬。
泥金彩漆与宁波地区的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大到眠床、橱柜等内房家具,小到提桶、果盒、帽桶等生活用具,都反映着当地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民间风俗。
泥金彩漆以中国生漆和金箔为主要原料。因制作方法之差别分为“堆泥(堆塑)”、“沥粉”、“泥金彩绘”三种。可以用一种工艺技法单独制作器物,也可三种方法综合使用,制作成一个工艺丰富的产品。堆泥是泥金彩漆最为独特的工艺方法,是在平面上用生漆、瓦灰或蛎灰按一定比例捣制成漆泥,在木胎漆胚上堆塑山水、花鸟、人物、楼阁等图饰,再给堆塑贴金、上彩。泥金彩漆有着典雅古朴、绚丽多彩的风格,可广泛应用于家居建筑、日常生活器具等表面装饰,亦可用作厅堂艺术品的陈列。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观念的转变,泥金彩漆逐渐失去了自己的生存市场。时至今日,仅宁海县境内还有少数艺人在制作,其他地方已鲜见踪影。
1167 越窑青瓷烧制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上虞市
越窑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窑系。因窑址在今浙江上虞、余姚、宁波等地,古时属越州管辖,故名越窑青瓷。
上虞是举世公认的越窑青瓷的发源地,形成于汉代,鼎盛于三国西晋,全盛于五代北宋,至北宋中晚期,则日趋衰微。上虞也是早期越瓷的中心产地,各地出土的早期越窑瓷器多产于此。
上虞越窑青瓷的制作,要经过复杂的工艺流程:开采—粉碎—筛选—淘洗—沉淀—陈腐—练泥—成型—晾坯—修坯—装饰—施釉—烧制等。瓷土(石)的选取、釉料的制作、成型与烧成,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环节。
上虞越窑青瓷以当地瓷石或瓷土为原料制成,胎呈灰色,釉色青黄或青绿。唐代著名诗人陆龟蒙在《秘色越器》中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如向中宵承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的诗句赞美越窑瓷器的釉色精美。上虞越窑青瓷种类繁多,从饮食器、贮存器、卫生器、寝具、照明具到文具、陈设品、乐器、祭器、明器、玩具等等,应有尽有。
上虞越窑青瓷历史悠久、制作奇妙、功用广泛,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在我国陶瓷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杭州市
越窑是我国陶瓷烧造延续时间较长、影响范围极广、文化内涵丰富的窑系,是最早突破原始瓷器烧造,走向成熟瓷器生产的窑场。
越窑的主要产地在古越人的居住之地,唐代称之为越州,越窑因此而得名。越窑以生产青瓷而闻名,其制瓷技艺、装饰工艺和造型款式,在中国古代均达到了极高水平。尤其专门烧造的宫廷用瓷“秘色瓷”,成为我国古代陶瓷烧造的经典。
越窑青瓷的成熟工艺,使其在造型和装饰艺术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由于釉色的清透适宜刻、印、划花等装饰,以及发展出的褐彩彩绘形式,加之受唐代金银器、丝绸、漆器等手工艺图案等影响,形成了越窑青瓷独特的装饰风格。捏塑的陶瓷雕塑品种在越窑青瓷中数量繁多,成为其造型艺术的重要特色之一。
越窑延续烧造了近千年,不仅留存了众多越窑青瓷精品,也传承下来精湛的越窑青瓷烧造技艺。当今窑工在传统越窑青瓷工艺基础上,传承发展了其釉色和造型装饰工艺,保存了刻、划花、褐彩、捏塑等传统手法,发展了青瓷彩绘,不但保护、继承了传统越窑工艺,还使越窑青瓷真正地融入了现代人的生活。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慈溪市
越窑青瓷始烧于东汉,原始瓷到成熟青瓷的演变就是在越窑的龙窑里完成的,因此,上林湖越窑青瓷也被称之为“母亲瓷”。
越窑是中国瓷窑中久富盛名之瓷窑,以其青瓷产品之精美与独特在中国早期瓷史上占据了一定的地位。越窑制瓷技艺水平、装饰工艺和造型水平均极其成熟,成为其他瓷窑模仿借鉴和引进之对象。
越窑的造型装饰工艺从汉到宋也是一个不断演变进步的过程,汉代(发轫期)越窑的造型多以轮制成型,装饰技法多以拍印、捏塑为主,造型装饰主要模仿青铜器和早期陶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发展期),成型方法多样化,以轮制、捏塑、模制等为主,造型也很丰富。唐至北宋(繁盛期)是越窑发展的顶峰期,因佛教、金银器、玉器的影响,越窑的造型装饰越发精细、精美,这个时期造型稳重端庄,釉色滋润典雅,有“千峰翠色”、“如冰似玉”的美誉,同时期也出现了越窑的精品“秘色瓷”。北宋中期到南宋初(衰微期)的造型装饰沿袭了唐代的风格,但是在技术上裹足不前。清末时期上林湖周边孙氏烧造越窑青瓷仿古器皿到民国因战乱一度停烧。
如今,慈溪市创立了慈溪市越窑青瓷有限公司,在慈溪上林湖周边继续制作越窑青瓷,以造型、釉色装饰工艺为主,续写着千年前的越窑青瓷文化。
1172 蓝夹缬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温州市
蓝夹缬为我国传统印染“四缬”技艺之一,是我国雕版印染、印刷的源头。蓝夹缬技艺曾普遍流传于浙江南部的温州市,至今仍在其下辖的苍南县以及瑞安和乐清两个县级市均得到较好地保护和传承。
夹缬起于秦汉,盛于唐宋,唐明皇曾将其作为国礼馈赠给各国遣唐使。至元、明,夹缬向单蓝色转化,最后仅在浙南地区保存下来,以温州为中心,向台州、丽水等部分接壤地区辐射。
蓝夹缬曾是浙南民间婚嫁必备用品。它以蓝靛(中药板蓝根的植株所制)为染液;以晚清至民国时流传的昆剧、乱弹、京剧等戏文情节为主要纹样,辅以花鸟虫兽等大吉祥纹样,成为中国传统染织品中以戏曲人物为主要纹样的现存唯一孤例。
温州至今完整保存雕版、制靛、印染等工艺流程。原遍布温州各县(市、区)的蓝夹缬染坊,于20世纪70年代陆续歇业后,苍南农民开设了染坊,断续作业,对该技艺的传承保护产生了积极影响。
1173 中式服装制作技艺·振兴祥中式服装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杭州市
振兴祥中式服装制作技艺是以手工制作中国式传统服装的独特技艺。振兴祥中式服装制作技艺传承于1897年创立在杭州湖墅宝庆桥新码头的金德富成衣铺。传承人翁泰校师从金德富,学成以后,遂在杭州吴山路27号开设振兴祥成衣铺。其高超的制作技艺自成体系,历经几代传承至今。1956年公私合营后,更名为“利民中式服装供销生产合作社”,振兴祥作为企业商标一直沿用至今。百余年来,振兴祥吸收和传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服饰文化精髓,形成了“大襟、立领(又称“中国领”)、一字扣、镶、嵌、滚、宕、盘、钉、勾、绣”等具有鲜明中华民族服饰风格的独特技艺。主要工艺流程有:款式构思—量度尺寸—选用面料—裁剪—缝制—钉扣—整烫等,以高档织锦缎和丝绸为面料,纯手工裁剪缝制出旗袍、长衫马褂、男女中式套装等系列产品。
现振兴祥为国内外各界知名人士、海外华侨华裔、台湾同胞设计制作各种场合的中式服装,体现了国内外华人对中国服饰文化的认同。2008年完成了北京奥运会颁奖礼服“青花瓷”和“粉色”两个系列的制作,充分展示了振兴祥中式服装制作技艺的神奇魅力。
1187 五芳斋粽子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嘉兴市
五芳斋粽子制作技艺发祥于浙江省嘉兴,并辐射至长三角流域,是中国传统食品制作技艺的典型代表。
民国初年,张锦泉在嘉兴城区北大街孩儿桥堍设摊卖粽子,因粽子外形和口味独特而深受欢迎。1921年,张锦泉在嘉兴城内张家弄口开了首家“五芳斋”粽子店,并凭借着精湛的制作技艺逐渐驰名江南,被誉为“粽子大王”。
五芳斋粽子的传统制作技艺,主要分为选料、浸米、煮叶、制馅、打壳、包裹、扎线、烧煮等36道工序,并形成了五芳斋特有绝活和独门秘方,造就了五芳斋粽子“糯而不糊、肥而不腻、肉嫩味香、咸甜适中”的显著特征,成为江南粽子的典型代表。目前,五芳斋粽子品种有鲜肉粽、豆沙粽、火腿粽、蛋黄粽、栗子粽、枣泥粽、南湖菱粽等数十个品种。
五芳斋粽子制作技艺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其核心在于将老字号品牌文化和传统技艺进行了紧密结合,充分体现了粽子这一民族食品的独特魅力。然而,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传统的粽子制作技艺仍不可避免地濒临危机。一方面,粽子生产出现集约化、商品化趋势,家家户户包粽子的景象已成为历史,绝大部分年轻人不会包粽子;另一方面,在企业内部,生产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传统粽子手工技艺的传承已经出现了严重危机,急需采取各种措施加以保护。
417 皮纸制作技艺(龙游皮纸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龙游县
流传于浙江龙游的皮纸制作技艺,明万历《龙游县志》有“多烧纸,纸胜于别县”之誉,至今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
龙游皮纸以山桠皮、野棉皮、青檀皮为主要原料,制作有2个流程三十多道工序。一是皮料制作流程,主要有砍条、蒸料、剥皮、蒸皮、踏洗、摊晾、制皮坯、撕选、蒸煮、揉洗、挤压、摊晒、洗涤、打料、选皮、洗涤、晾干、袋料等工序;二是成品制成流程,有榨料、皮料下槽、划槽、加汁、搅拌、捞纸、榨纸、焙纸、检纸、切纸、包装等工序。制作中需要烍山刀、刮皮刀、铡刀、蒸锅、纸帘、帘床、槽角等五十余种具有不同功能的工具。
龙游皮纸制作过程全凭手工艺人的肉眼观察和手感经验把握。如捞纸工序中帘床入池的深浅、打起的浪花大小,只能凭眼观和手感进行操作,以此决定成品纸的质量。以皮纸制作技艺,还可以加工出画仙纸、笺纸、国色纸、特种纸等三十多个品种,不仅用于书画,还用于装帧、包装等。
龙游县南部山区的民间作坊还保存着完整的手工制作山桠皮纸和野棉皮纸工艺,万爱珠等少数传承人还守护着这门古老的手工技艺,但规模较小,急需保护。
428 雕版印刷技艺·杭州雕版印刷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
元、明、清直至民国,杭州雕版印刷一直非常发达。1957年,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成立木刻水印工厂,杭州雕版印刷技术有了质的飞跃,成为当时全国四处木版水印基地之一。
杭州雕版印刷术,是将需印刷的文字或图像,书写(画)于薄纸上,再反贴于木板表面,由刻版工匠雕刻成反体凸字,即成印版。印刷时先在印版表面刷墨,再将纸张覆于印版,用干净刷子均匀刷过,揭起纸张后,印版上的图文就清晰地转印到纸张上,从而完成一次印刷。整个过程大体分为选材、雕刻、印刷三个程序,共有浸蒸、取板、刨涂、磨板、描稿、拳刀、崩刀、重刀、铲底、成型、对稿、夹纸、对版、调色、干印、湿印、“刷”、“砑”、“掸”、饾版、拱花二十一种技法。印刷产品历来以“选材精良、刻工精巧、印刷精美”而著称,后期的水印名家复制品更被称为“下真迹一等”,而且存世优秀作品众多。
由于现代印刷技术的发展等原因,传统的杭州雕版印刷术如今已经面临危机。目前,只有黄小建等少数传承人还在坚持传统的雕版印刷。保护、传承工作迫在眉睫。
882 蚕丝织造技艺·杭州织锦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杭州市
杭州织锦是以杭产桑蚕丝为原料,以吉祥图案、名人书画为表现对象,在特制的提花织锦机上以手工织造而成的。杭州织锦历史可追溯至五代十国,吴越国王钱缪在杭州设立了官营丝绸作坊“织室”。明清“杭州织造局”是三大官办织造机构之一,产品专供宫廷使用。
杭州织锦有58道传统手工织锦工序,五彩锦绣织锦的织纹穿吊装造法以及盘梭(纬)法、换道(纬)法、抛梭(纬)法、通经回纬挖花法等织锦工艺技法均为杭州织锦特色。杭州织锦工艺分为装饰织锦和日用织锦两类,主要包括丝织风景、人物和台毯、窗帘、床罩、坐垫等。杭州织锦将写生画和装饰艺术有机地融为一体,使织锦艺术更为精美。杭州织锦以杭州都锦生丝织厂生产的产品最具盛名,在继承传统丝织技艺的基础上,为表现写实风格,在工艺上采用八枚缎子阴阳变化所产生出来的影光组织技法,将人物风景等表现对象的层次、远近、明暗逼真地表现出来。1926年在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上,彩色古画织锦《宫妃夜游图》获得金质奖章。
目前唯一保存杭州织锦传统织造技艺的杭州都锦生丝织厂,其技术人员都已进入老年,这项宝贵的传统技艺亟待保护。
882 蚕丝织造技艺·辑里湖丝手工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
辑里湖丝,又称“辑里丝”,因产于湖州市南浔镇辑里村而得名。辑里村自元末成村,便产湖丝。有明代史料书:“天下蚕桑之利,已莫胜于湖,而一郡之中,尤以南浔为甲。”
辑里湖丝的制作技艺,以辑里村为中心,主要分布在练市、善琏、双林一带的农村。自从机器化缫丝问世后,南浔农村的传统手工缫丝,约在20世纪50年代末,便逐渐开始消失。
辑里湖丝的蚕种,选用自育“莲心种”,又称“湖蚕”,品种优良,特适于缫制优质桑蚕丝。缫丝所用丝车,为木制三绪缫丝车,历史上称为“湖制丝车”。其传统工艺流程,主要有:搭“丝灶”(专为缫丝所建的灶头) — 烧水 — 煮茧 — 捞丝头(又称“索绪”) — 缠丝窠(又称“添绪”) — 绕丝轴 —炭火烘丝(也称“出水干”)等。辑里湖丝的制作技艺,一般都是以家庭成员代代相传的方式传承,尤以女性为多。
辑里丝“细而匀,富拉力、丝身柔润、色泽洁白”的品质,比一般土丝多挂两枚铜钿而不断。“辑里丝”名甲天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优质丝的代名词。清代的各地织造局,在每年的丝季,都前往南浔大量采购生丝。1851年,上海商人徐荣村取“辑里丝”,参加在英国伦敦举办的首届世博会,并一举夺得金、银大奖。
为了保护这一传统技艺,辑里村村委会在村里办起了“传统手工缫丝作坊”。南浔区文化部门,在南浔古镇也建造了“辑里湖丝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展示馆”,向国内外游客展示其传统技艺的魅力。
883 传统棉纺织技艺·余姚土布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余姚市
余姚曾是全国重要的产棉基地,明徐光启《农政全书》称“浙花出余姚”,民国时期浙棉又称“姚花”。余姚土布自南宋后以此为主要原料,因历史悠久、工艺细致、花色繁多、实用美观、用途广泛而闻名全国。
余姚旧属绍兴(会稽)越地,故余姚土布又史称“越布”。南宋前余姚土布以麻、葛为原料,《后汉书》载余姚土布(越布)为东汉贡品。余姚一直有着土布的传统,《余姚六仓志》载“明季清初,服尚布素,平民不论贫富,皆衣粗布,贵族亦不盛饰”。
过去余姚农家姑娘从小就要学习织布,技艺好坏是评价姑娘是否心灵手巧的重要标准。余姚土布式样品种繁多,传统制作工艺复杂,分棉加工、纺纱、调纱、染色、浆纱、经布等十多个步骤,五十多道工序,需用到二十多项工具。直至改革开放前,姚北乡村“家家纺纱织布,村村机杼相闻”。改革开放后,传统作坊日渐衰微。目前境内从事传统土布生产的民间作坊已经很少,能够有效传承的仅剩下“王桂凤土布家庭作坊”一家,濒危状况严重。
931 绿茶制作技艺·紫笋茶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长兴县
紫笋茶又名“顾渚紫笋”,产于浙江省长兴县。其名由《茶经》中“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的论述得来,无论是形状,还是颜色,乃“上品中的上品”,茶圣陆羽称为“芳香甘冽,冠于他境”。
紫笋茶的制作要求每年于清明至谷雨期采摘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经摊青、杀青、理条、摊凉、初烘、复烘等过程完成。制成的极品茶芽味细嫩,芽色带紫,芽形如笋;茶叶舒展后,呈兰花状,尝之齿颊甘香,回味无穷。唐诗描述:“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湖州紫笋来。”顾渚紫笋成为大唐帝国的第一品茗,是朝廷祭祀与赏赐的最高礼品。因为奉诏督茶,含秀孕媚的顾渚山也迎来了无数的督贡刺史、文化名人,颜真卿、袁高、皎然、刘禹锡、卢仝、杜牧等,一时之间,顾渚山前,群星璀璨。
长期以来,顾渚村民把制茶作为一项重要产业,以家庭为单位,妇女采茶、分拣,男人制茶的“合族业茶”的情况屡见不鲜。水口顾渚山至今还保留有五百亩左右的古茶园。水口紫笋茶制作技艺经过几十代人的传承和发展,已成为我国茶制作技艺中一朵奇葩。但随着紫笋茶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村民在紫笋茶制作过程中,为追求快捷性,采用了现代制作工具,忽视了对传统手工技艺的运用,又因紫笋茶传统制作技艺培训和人才缺乏,紫笋茶传统制作技艺不能得到有效的传承与发展。
931 绿茶制作技艺·安吉白茶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安吉县
安吉白茶产于浙江省安吉县溪龙乡,是一种烘青茶。白茶自古种源难得,茶树难养,以野茶为稀贵。据宋赵佶《大观茶论》记载:“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崖林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致,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胯而已。”
安吉白茶以白、活、香、鲜、清为特色,其鲜叶、干茶均叶白脉绿,颜色鲜活,茶叶汤色清澈、透亮,鲜味足,香气高而持久。
安吉白茶手工炒制过程分为:采摘、摊放、杀青理条、初烘、摊凉、复烘、收灰干燥七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有特别要求,其中鲜叶只能用春茶前期二十来天的鲜叶,采摘一芽带一片或二片真叶,不带奶叶、鱼叶。由于叶片极薄,茎梗粗,杀青理条对温度有苛刻要求,否则非焦叶即红梗。做到叶不焦,梗不红,而又要保持叶张完整,除要求有正确的温度外,还要保持苛刻的湿度,需要极高的手感和手法。
由于手工炒制技艺难以掌握,加工批量小、速度慢,现一般用机器炒制代替。现安吉县溪龙乡掌握白茶手工炒制技艺的仅有陈守彬、钱义荣等几人。安吉县溪龙乡已着手对白茶手工炒制技艺进行培训,进一步传承推广这一传统手工技艺。
虎扑JR0826596558
· 浙江江南皮革厂的辉煌 还有人记得吗
不爱次汉堡
· 浙江温州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