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家乡有哪些手工艺?·安徽篇
第一批非遗国家名录收取:
336 徽州三雕(婺源三雕)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黄山市 江西省婺源县
古代徽州辖地包括今天的安徽省黄山市和江西省婺源县。“徽州三雕”是古代徽州地区流传的木雕、砖雕和石雕三种工艺的统称,它们均为古代徽州地区明清建筑的装饰性雕刻,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色彩。
徽州古建筑以民居、官宅、宗祠、庙宇、廊桥、牌坊为主,无论建筑部件还是家居设备都具有很强的地域风格,十分注重雕刻装饰。一般多在房子的月梁、额枋、斗拱、雀替、梁驼(俗称元宝)、平盘头、榫饰、钩挂、隔扇门窗格心、裙板、绦环板、莲花门、窗格、窗栏板、栏杆、轩顶、楼沿护板、挂络等部位以木雕进行装饰,而房内陈设的家具如床、榻、椅、柜、桌、梳妆架、案几等的上面也都有精美的木雕。砖雕主要装饰于民居的门楼、门罩等部位;石雕则主要用作祠堂的石栏板,民居门墙的础石、漏窗及石牌坊的装饰。“徽州三雕”与建筑整体配合得极为严密稳妥,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内涵之深,令人叹为观止。无论是木雕、砖雕还是石雕,都将浮雕、透雕、圆雕、线刻等多种技法并用,从中可看出汉唐以来我国建筑装饰雕刻艺术的传承脉络,同时也反映出徽州文化中其他艺术门类如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州砚雕、墨模雕刻等艺术样式对徽州建筑装饰雕刻风格的影响。
“徽州三雕”的制作程序因材料、工具和技法的不同而有差异。如砖雕的制作程序包括修砖、放样、打坯、出细、打磨、修补等,传统工具主要有木炭棒、凿、砖刨、撬、木槌、磨石、砂布、弓锯、棕刷、牵钻等;木雕的制作程序包括取料、放样、打粗坯、打中坯、打细坯、打磨、揩油上漆等环节,传统工具主要有小斧头、硬木锤、凿、雕刀、钢丝锯、磨石、砂布等;石雕的制作程序包括石料加工、起稿、打荒、打糙、掏挖空当、打细等环节,传统工具主要有錾子、楔、扁錾、刻刀、锤、斧、剁斧、哈子、剁子、磨头等。
“徽州三雕”的传统制作技艺历来在民间建筑与雕刻行业中广为流传,1979年以后,一批古建园林施工企业相继成立,一些“三雕”老艺人被重新组织起来,并开始带徒授艺。但由于建筑材料、工具的变化及建筑成本核算等原因,费时、费工、费料且刀法掌握困难的传统雕刻技艺逐渐被人们排斥在应用范围之外,许多技艺已经失传。
352 界首彩陶烧制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界首市
界首彩陶烧制技艺源于唐代,是淮北手工艺的精华。1999年,淮北柳孜运河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界首三彩陶片,成为当时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界首彩陶秉承唐三彩遗风,又吸收了剪纸、木版年画的艺术风格,在制陶技艺中自成流派。在胎面的制作上,界首彩陶饰以两层化妆土,在刻画过程中表现出赭、黄或赭、白两种基本对比色;在刻画题材上,除以生活中的花、鸟、鱼、虫为创作对象外,还着重吸取了传统戏曲中的艺术元素,以一幕幕场景的形式加以表现,卢山义的“刀马人”系列是其代表;在烧制方面,界首彩陶制作先除潮,然后素烧,温度一般在摄氏700至800度,成品为砖红色的刻画陶,素烧后可以釉烧,即涂以含铅、二氧化硅、粉土的釉料后放入陶制的匣钵内,逐渐加大温度,达到摄氏1000至1050度,烧两天两夜,成品为红地白花的界首彩陶。
界首彩陶体现了农民敦厚朴实的性格和大拙大巧的审美意趣,反映了中国民间艺术崇尚自然、追求和谐的审美趋向。这样的艺术品深受国内外市场的欢迎,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就珍藏有界首三彩刻画陶。
界首彩陶技艺历史上主要分布在安徽省界首市颍河南岸的13个村,因每个村的村民都以业陶为生,并且村名均以“陶窑”为名,因此有“十三窑”之说,这些村现属安徽省界首市田营镇管辖。1958年,界首在颍河北岸顺河路组建技艺陶瓷厂,现该厂已成为彩陶的主要制作地,界首彩陶烧制技艺在这里得到传延。但是,近几年来,受现代工业产品的冲击,以传统技艺生产的彩陶制品出现滞销,市场萧条,而年轻人多不愿从师学艺,因而界首彩陶烧制技艺有后继无人之忧,有必要对其进行保护。
389 芜湖铁画锻制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芜湖市
芜湖自古铁冶业发达,有“铁到芜湖自成钢”的美誉,芜湖铁画制作技艺即是在此基础上发展形成的。芜湖铁画以锤为笔,锻铁为画,鬼斧神工,气韵天成,技艺高超。铁画始于清康熙年间,由芜湖铁工汤鹏与芜湖画家萧云从相互砥砺而成,至今已有三百四十多年的历史。据清代《芜湖县志》所录《铁画歌•序》载:“汤天池与画家为邻,日窥其泼墨势,画师叱之。鹏发愤,因煅铁为山水嶂,寒汀孤屿,生趣宛然。”芜湖铁画源于国画,具有新安画派落笔瘦劲简洁、风格冷峭奇倔的艺术特征,纯靠手工锻打完成。它以熟铁为原料,经红炉加热后,用锻、钻、抬、压、焊、锉、凿等技法制成。芜湖铁画既有国画的神韵又具雕塑的立体美,还表现了钢铁的柔韧性和延展性,是一种独具风格的艺术品。 芜湖铁画先后参加过法国巴黎世界博览会和匈牙利布达佩斯造型艺术展,并赴日本、科威特、意大利、尼日利亚、沙特、香港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1958年,毛泽东、刘少奇先后在安徽省博物馆欣赏了芜湖铁画,称赞铁画艺术技艺精湛,提出要将之加以发展。 1959年至1960年,老艺人储炎庆和几位弟子制作了大型铁画《迎客松》、《梅山水库》和铁书法《沁园春•雪》,陈设在人民大会堂。 芜湖铁画经三百多年的承传和发展,除制作传统形式的尺幅小景、画灯、屏风外,还创出了立体铁画、盆景铁画、瓷板铁画和镀金铁画等新品种,形成了座屏、壁画、书法、装饰陈设和礼品五大系列两百多个品种,以其与众不同的风格和魅力在艺坛独树一帜。 但是,当今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不断影响着铁画质量,加上兼备国画和文学修养的铁画艺人出现断代,芜湖铁画面临技艺变形、失传的困境,亟待国家给予支持和扶助。
399 万安罗盘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休宁县
罗盘是广泛运用于天文、地理、军事、航海和居屋、墓葬选址的重要仪器,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的沿续和发展。万安罗盘是现存的全国惟一以传统技艺手工制作的罗盘,产地在今天的安徽省休宁县万安镇万安老街。
万安罗盘制作业至迟兴起于元末,在明代得到发展,清代中叶进入鼎盛时期,清末一度衰败,民国初年重振辉煌并延续至20世纪60年代初,停顿近20年后,1982年又恢复生产。
万安罗盘继承了中国传统的罗盘制作技艺,在长期生产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对技艺流程和技艺手法有严格的要求。制成一具罗盘,一般要经过6道工序,首先要精选特等木料“虎骨树”(学名重阳木),锯成罗盘毛坯,然后将毛坯车圆磨光并挖好装磁针的圆孔,随后在上面画格和书写盘面,接着熬炼桐油并往罗盘上上油。安装磁针是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工序,由店主在密室内单独操作,其工作包括磁化钢针、测定磁针重心、装针等。
万安罗盘按盘式可分三合盘、三元盘和综合盘三种,按直径分约有11种规格。万安所产罗盘设计独特、选材考究、制作精良、品种齐全,被奉为罗盘正宗,享有“徽罗”、“徽盘”的美誉。1915年,万安罗盘和日晷曾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展出,获得金奖。
万安罗盘承载着中国古代天文学、地理学、环境学、哲学、易学、建筑学等方面的文化信息,传承着磁性指南技术及相关技艺,为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史、社会史、人居环境及古徽州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
但是,在现代社会中,万安罗盘的实用功能逐步退化,市场需求萎缩,老艺人先后离世,后继传人缺乏,罗盘制作技艺濒于消亡,亟待保护利用。
415 宣纸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泾县
造纸术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宣纸是传统手工纸品最杰出的代表,居文房四宝之首,迄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宣纸产地在安徽泾县,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特殊的喀斯特山地适合青檀树的生长,冲积平原则适宜生产长杆水稻,青檀树和水稻杆均为宣纸制造提供了优质的原料。泾县境内有多条河流,尤其是乌溪上游的两条支流,一条属淡碱性,适合原料加工;一条属淡酸性,适合成纸用水。
宣纸以青檀皮为主料,按比例配入沙田稻草浆,整个生产过程由一百四十多道工序组成。造出的宣纸品种繁多,在生产过程中又不断创新,1949年后成功制出了“丈二”、“二丈”等新品。
宣纸质地纯白细密,纹理清晰,绵软坚韧,百折不损,光而不滑,吸水润墨,宜书宜画,防腐防蛀,故有“纸寿千年”、“纸中之王”的美称。郭沫若参观泾县宣纸厂时题词说:“宣纸是中国劳动人民所发明的艺术创造,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离了它便无从表达艺术的妙味。”宣纸的手工制作和纸质特点体现了传统技艺的长处,这一技艺至今尚不能用机制代替。
自唐代以来,宣纸一直为中国人民所爱好,其生产至清代臻于鼎盛,出现了王六吉、汪同和等著名品牌,在国内外屡得大奖。现宣纸集团公司所制红星牌宣纸为中国驰名商标,由技术监督部门给予原产地保护品牌,远销日本等国。
但是,宣纸生产原料——青檀皮、长杆水稻的采集、种植经济效益差,原材料出现严重危机;同时由于某些厂家不良经营行为的影响,伪劣产品损害了宣纸的声誉,市场几近混乱;宣纸制作技艺的传承令人担忧。
423 徽墨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绩溪县、歙县、黄山市屯溪区
墨的发明是我国先民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一项重大贡献。徽墨是我国制墨技艺中的一朵奇葩,它特征鲜明、技艺独特、流派品种繁多、科技内涵丰富,在中国制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用传统技艺制作的徽墨精品具有多方面的优点,有的“其坚如玉,其纹如犀,写数十幅不耗一二分也”,有的“香彻肌骨,磨研至尽而香不衰”,有的“取松烟,择良胶,对以杵力……滓不留砚”,有的“坚如石,纹如犀,黑如漆,一螺值万钱”,有的“光可以鉴,锋可以截,比德于玉,缜密而栗。其雕镂之工,装式之巧,无不备美”。
从现有史料来看,徽墨生产可追溯到唐代末期,历宋元明清而臻于鼎盛。在清代四大制墨名家中,绩溪县就有汪近圣和胡开文两位,清末民初著名的墨模木雕艺人胡国宾也是绩溪县上庄人。他们是清代与民国时期徽墨制作技艺传人的代表,其后代至今仍在当地传承徽墨制作技艺的精髓。
徽墨制作技艺复杂,不同流派有自己特有的绝技且秘不外传,一派中针对不同的制墨原料,也会采用不同的生产工艺。如桐油、胡麻油、生漆均有独特的炼制、点烟、冷却、收集、贮藏方法,松烟窑的建造模式、烧火及松枝添加时间与数量、收烟及选胶、熬胶、配料和剂等也各有秘诀。如此制出的徽墨具有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特点。
但是,由于原料不足和工匠后继乏人,徽墨生产前景堪忧,相关的制作技艺也有失传的危险,急需抢救、保护。
424 歙砚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歙县 江西省婺源县
歙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其主要制作地和成名地在古徽州歙县,故称歙砚。江西省婺源县原属徽州,所产亦称歙砚。汉、晋时期已有歙砚问世,至唐代名声日盛。开元以后,龙尾砚石被发现,歙砚更为世所珍重。南唐后主李煜视歙砚为“天下冠”,在歙州设置了“砚务”,擢砚工李少微为“砚务官”,歙砚的身价从此扶摇直上。宋代歙砚发展很快,品种增多,精砚不断涌现,其名色之多、质地之细、雕镂之工,为诸砚之冠。从元末至清初未见有官方开采歙石的记载,歙砚制作只是维持残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歙砚生产一度得到发展,金星歙砚重新问世。改革开放后,歙县和婺源县先后成立了歙砚厂、工艺厂、文房四宝公司等,从砚石开采、产品制作到装潢工种齐全,还挖掘了“豆斑”、“绿刷丝”、“歙红”、“紫云”等新品种。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后,歙砚进入全国制砚行业前列,并以优良品质荣获国家优质产品、出口创汇金奖和有关部门授予的“国之宝”证书。
歙砚的制作技艺以雕刻为中心,由选石、构思、定型、图案设计、雕刻、打磨、配制砚盒等多道工序构成,按石材纹理分为罗纹、眉纹、金星、金晕、鱼子五大类一百多个品种。砚材纹理细密,兼具坚、润之质,有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的特点,被誉为“石冠群山”、“砚国名珠”。
目前,歙砚砚石原料奇缺,传统工艺后继乏人,急需加大保护力度。
第二批非遗国家名录收取:
870 盆景技艺·徽派盆景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歙县
徽派盆景是中国盆景的主要流派之一,它始于南宋,盛于明清,发展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因发源并主要流传于地属古徽州的安徽歙县卖花渔村而得名。徽州盆景技艺主要通过修剪、蟠扎、构图等艺术处理手段将当地特有的植物、山石等材料布置于盆盎之中,使其呈现出或苍古或自然或刚劲或幽雅的风格特点。制成的徽派盆景主次分明,虚实相生,疏密得当,动静相映,露中有藏,刚柔相济,枯荣对比,巧拙互用,达到了形神兼备的程度,充分体现出徽州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当地民众的聪明才智。
徽州盆景技艺巧用“咫尺千里,缩龙成寸,小中见大,虽假犹真”的艺术手法,制成的盆景极少雷同。这些作品或铁杆虬枝、古朴苍劲,或盘根错节、势若蟠龙,或悬空倒挂、如龙探海,或亭亭玉立、峻峭挺拔,或错落有致、枝托粗壮,将枯木的神韵展现得自然完足。也有些作品树干苍劲,树冠秀茂稠密,呈朵云层叠之状,风神秀朗,春意盎然,颇具“平步青云”的意趣。游龙式梅花桩是徽州盆景的代表作,它俗称“徽梅”,以整齐、对称和庄严为主要特点,长期驰名海内,为徽派盆景技艺赢得了巨大声誉。
910 漆器髹饰技艺·徽州漆器髹饰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
徽州漆器早期主要产于安徽省歙县、岩寺(现徽州地区)等地,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中的螺甸漆器至宋代已相当成熟,被誉为“宋嵌”。菠萝漆产品在南宋曾被用作贡器。明清两代,漆器工艺空前发展,雕漆、漆画、金漆、雕填、戗金、螺甸、百宝镶嵌等争奇斗艳,蔚为大观。明代徽州漆工黄成总结漆器制作经验,著成《髹饰录》一书,这是中国古代唯一流传至今的漆工专著。此书还通过文化交流远传日本,对日本的民间手工艺生产产生了一定影响。
徽州漆器使用的主要原材料有生漆(植物漆)、桐油、木材、麻布、贝壳、各种天然色彩的玉石、金粉、金箔及牛骨、瓦灰、棉纸、猪血等。徽州漆器髹饰技艺与中国传统漆器工艺一脉相承,都是将各地出产的天然彩石、贝壳、牛骨、蛋壳、珍珠等用锯割、雕刻、开纹的方法镶嵌在漆版上。用彩漆在漆器底色上描绘图案,可形成彩绘漆器;将贝壳镶嵌在漆版上,经过打磨而使之与漆版一样平整,可形成平磨螺甸漆器。
1959年,屯溪工艺厂数位老漆工赴首都为人民大会堂安徽厅制作漆画屏风《百子图》。1978年,徽州漆器工人又研究复制出久已失传的漆砂砚。徽州生产的菠萝漆砂砚、彩石镶嵌屏风等先后获得国家轻工业部“百花奖”。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漆器产品销路锐减。另外,漆器髹饰技艺复杂,学艺时间长,劳动条件艰苦,现在愿意从事这一行业的人不多。在此情况下,徽州漆器髹饰技艺后继乏人现象严重,亟待保护。
912 纸笺加工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巢湖市
精制纸笺加工技艺是传统造纸工艺技术的延伸与发展,它主要是对纸张进行再加工,以使纸的质地更优异,外观更精美,文化内涵更丰富。
我国纸笺加工技艺源远流长,早在东汉即已出现了砑光、防蛀和染色技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施胶、施粉及唐代的蜡笺、粉蜡笺、泥金笺、冷金笺等纸笺加工技艺精巧而细致,为宋、元、明、清各代纸笺加工技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历史上,南唐的澄心堂纸及明代的宣德纸制造工艺名动一时,对后世纸笺加工技艺的革新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清代中期,安徽泾县宣纸逐步取代宣德纸,其时纸笺的加工技艺也达于鼎盛。清代后期至民国年间,纸笺行业和加工工艺渐趋消亡。新中国成立时,历史上留传下来的纸笺加工工艺已处于绝灭的边缘。改革开放后,安徽省巢湖市掇英轩文房用品厂致力于这一古老技艺的研究,恢复了一些失传百年的名品,如手绘描金粉蜡笺、造金银印花笺、朱砂笺、羊脑笺等。但恢复后的纸笺加工工艺如何保护传承,仍是一大难题。保护和发展我国传统精制纸笺技艺,对于丰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繁荣文化市场,促进书画艺术市场的发展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913 宣笔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宣城市
宣笔是毛笔的一种,因产于宣州而得名,它以独特的制作工艺和性能在当代中国毛笔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宣笔的原产地宣州地处皖南山区,当地出产的野兔毛是制作宣笔的主要原料。唐代宣州以野兔紫毫制作毛笔,天宝二年(743)被列为贡品,宣州由此成为全国的制笔中心,名闻四海。宋代,宣笔制作技艺日臻完善,名工辈出,声誉日隆,制笔名家诸葛氏创制的无心散卓笔质量上乘,为世所重。宋末元初,战乱频仍,宣笔生产日渐式微,部分宣笔技工逃难到徽州及江浙等地,导致浙江湖笔迅速崛起。明清时期,宣笔技艺再度兴盛。新中国成立之后,宣州地方政府积极组织宣笔生产,“三兔”、“三毛”等品牌的宣笔先后荣获省、部优质产品称号,还获得过金奖。宣笔生产对于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文房四宝之一的宣笔,笔毫软硬适宜,书写流利,不仅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而且制作考究,具有显著的工艺价值。
931 绿茶制作技艺·黄山毛峰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
安徽省黄山自古以来就是名优茶的生产基地。黄山毛峰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优良的自然品质和精湛的手工制作技艺使之逐步成为烘青茶中的佼佼者,对其后烘青类绿茶的研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清代光绪元年(1875),徽州漕溪人谢正安在当地创办“谢裕大茶行”。他凭着多年种、采、制茶的经验,带领家人于清明前后摘取肥壮的嫩茶芽叶,以“下锅炒(杀青)、轻滚转(揉捻)、焙生坯(毛火)、盖上圆簸复老烘(足火)”等一套技艺精心加工,制成形似雀嘴、汤色清澈、味道沁人心脾的新茶叶。
由于该茶“白毫披身,芽尖似峰”,故取名“毛峰”。毛峰茶叶运到上海,即受到当时在华的英国茶商的称赞,不仅名扬上海,而且出口英国,驰誉欧洲。后来,毛峰种植扩展到整个黄山南北麓,出产的茶叶相应改名为“黄山毛峰”。1955年,黄山毛峰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1982年获商业部“名茶”称号,1986年被外交部选定为礼品茶。改革开放以来,谢正安的玄孙继承祖业,1993年在黄山毛峰发源地漕溪建立漕溪茶厂,1995年注册“漕溪”商标,2002年获得原产地标记注册认证。漕溪茶厂出品的毛峰茶在国内外茶叶博览会上屡获金奖,誉满海内外。
931 绿茶制作技艺·太平猴魁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每年有两百多个雾天,极适宜茶树生长。全区茶园面积达三千四百多公顷,年产茶千余吨,其中名优茶占80 % 以上。
黄山区产茶历史悠久,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天宝年间,这里就有茶叶生产的记载。当时这里名为太平县,故所产的茶称为“太平茶”。太平县居民多以产茶为业,当地将“建茶亭以利行人”视为行善积德之举,长期践行,相沿成风。
太平猴魁茶创制于清代光绪二十六年(1900),当时太平茶在长江一带极为流行,有茶商请茶农将尖茶中枝头整齐的芽叶单独拣出,高价销售,获得重利。家住猴岗的茶农王魁成受到启发,认为与其成茶后再挑选,不如从采鲜叶开始就精挑细制,于是在高山茶园内专门选摘壮挺的一芽二叶,精心制作成茶。由此太平县猴坑、猴岗一带所产的茶叶品质为尖茶之魁,而茶叶制作技艺首创者又名“魁成”,因而以“太平猴魁”命名。
太平猴魁以优良的品质在国内外久负盛名,1912年获农工商展示会优质奖,1915年获“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金奖,1955年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2004年后在国内外茶叶博览会上屡膺殊荣,并成为国家礼品茶。
931 绿茶制作技艺·六安瓜片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
安徽省六安市的六安瓜片茶源于六安茶。早在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即指出:“六安州之片茶,为茶之品。”清代,六安瓜片被列为贡品,制作达于鼎盛。当时此茶的生产制作主要集中在六安麻埠街一带。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人对六安瓜片赞赏有加。1971年7月,美国国务卿基辛格首次访华,中国政府即将六安瓜片作为国礼馈赠给他。现在六安瓜片仍在继续生产,其产区主要集中在六安市裕安区独山、黄涧河、同心寺、龙门冲、迎将冲、红石埂等地。
932 红茶制作技艺(祁门红茶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祁门县
祁门红茶简称“祁红”,是中国十大名茶中唯一的红茶,因产于安徽省祁门县而得名。祁门产茶历史悠久,可远溯至南北朝时期。清代光绪二年(1876),祁门红茶创制成功,一经问世,即以其超凡出众的品质蜚声中外。1915年,祁红参加“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荣获金奖。1987年,祁红荣获“第26届世界优质食品评选大会”金奖,祁门也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中国红茶之乡”。
传统的祁门红茶全系手工制作,其质量取决于制作工夫,因此祁红又有“祁门工夫”之称。祁红制作技艺分为初制和精制两大部分,其中初制包括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工序,精制包括筛分、切断、风选、拣剔、复火、匀堆等工序。制成的祁红色泽乌润,条索紧细,锋尖秀丽,冲泡时汤色红艳透明,叶底鲜红明亮。祁红最具魅力的是其香气,国内外茶师称之为“砂糖香”或“苹果香”,其中又蕴藏有兰花香,芳馥持久,有“祁门香”之誉,祁红也因此而名列世界高香红茶之首。
近年来,由于受国内外茶叶市场行情的影响,祁门红茶销路不畅,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也后继乏人。为此,祁门县委、县政府专门制定发展规划,采取了多种有效措施,努力促进祁红生产,以期振兴和弘扬传统的祁门红茶制作技艺。
961 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黄山市
徽州民居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主要类型,其传统营造技艺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徽州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是徽州文化的典型表现,它在安徽省徽州地区世代相传,显示出浓厚的地方特色,同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
徽州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时期,当时在营造中主要采用穿斗式的结构方式。发展到宋代,穿斗式与抬梁式融于一体,营造技艺有了较大的提高。明代徽州民居出现了内设天井的平面布局和三间五架的建筑形式,且基本形成固定程式。徽州民居营造技艺由此趋于稳定,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在师徒间代代相承。
徽州建筑工匠借助锯、凿、尺、刀、板、锤、铲等各式工具在传统民居营造过程中各显身手,彼此协作。各行工匠均有明确的分工,如铁、窑两行工匠为房屋营造提供建筑材料,砖、木、石三行工匠相互配合,具体负责施工建造等。徽州木雕、砖雕、石雕是徽州古建筑中的精华部分,彩画艺术也在建筑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为传统徽州民居增添了无限的光彩。
315 剪纸·阜阳剪纸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阜阳市
阜阳位于安徽省西北部的淮河中游地带,历史上,阜阳农村妇女大都有剪纸的手艺且世代传承不绝。阜阳剪纸制作工具简单,一把剪刀或刻刀,再加上各类彩纸即已足够。由于人们生活爱好和艺术情趣的不同,阜阳剪纸形成了多样的艺术风格,奇境迭出,异彩纷呈,其制作中既普遍采用单色、彩色、拼贴等形式,又大量应用剪、刻、撕等手法。阜阳剪纸从总体上呈现出粗犷、朴实、醇厚的风格特点,它既有南方剪纸的纤巧秀美,又有北方剪纸的稚拙浑厚,达到了巧与拙、静与动、虚与实的和谐统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阜阳剪纸是皖西北劳动人民自娱自乐的一种民间艺术,千百年来一直与当地的节日礼仪、服饰纹样、门窗装饰、雕刻刺绣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它抒发了广大劳动人民喜怒爱憎的心理情绪,寄托着他们美好的理想和愿望。
目前,阜阳剪纸艺人老龄化现象严重,传承形势十分严峻,急需抢救保护。
324 挑花·望江挑花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望江县
安徽省望江县流行的挑花工艺是在渔耕并存的农业社会环境中由祭祀供品发展转化而来的,它源于唐代,最早时人们用毛发和麻布为材料挑制敬神的敬褡,以后逐步发展成为日常家居的点缀。早期的望江挑花主要用于女性头巾、衣、裤、围裙及小儿襁褓、围兜、抱裙、鞋帽的装饰,后应用范围逐渐扩大,亦取以装饰男性的汗巾、腰带、车辫、褡裢等器物及帐檐、桌围等室内器具。发展至今,望江挑花已成为当代家居用品如沙发靠垫、扶手、窗帘、壁挂、地毯等的重要组成部分。
望江挑花具有针法独特、做工精细、技艺含量高、难以仿冒复制的特点。它构图优美,变化有序,色彩对比强烈,正反相映成趣,极富观赏价值。望江挑花流布范围较小,受外地文化影响极少,始终保持着古朴、典雅的面貌,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为安徽西南部地域文化的研究提供了生动的材料。
20世纪60年代以来,望江挑花声名大振,有大量作品为业内人士所收藏。70年代后期,望江挑花作品三次被选作人民大会堂安徽厅的沙发装饰,且在博览会、展销会上获奖。目前望江挑花的发展陷入困境,20世纪50年代以前培养出的挑花能手至今健在的都已是高龄老人,当地女青年热衷于外出务工,极少有人愿意学习继承这一优秀民间艺术,望江挑花前景堪忧,亟待保护。
350 竹编·舒席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舒城县
安徽省舒城县地处江淮之间,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境内多沙质土壤,适宜竹类生长。舒城民间自古就有编织竹席的传统技艺,久负盛名的舒席即产生于此。
舒席历史悠久,舒城境内的战国墓葬中就有竹席的痕迹,西汉墓葬中曾出土过完整的竹席,其纹理及工艺与后世的舒席基本相同。明代天顺年间,舒席作为贡品送至京城,深为皇帝所赞许,由此赢得“龙舒贡席”的美名。
舒席以水竹为原料,使用小叶水竹编制尤佳。从选料到成席前后需经过裁料、开竹、破条、切头、划条、起黄、匀撕、蒸煮、染色、刮篾、绘图、制样、编织、收边、检验15道工序。制成的舒席色泽鲜艳,柔软光滑,篾纹细致,折卷不断,携带方便。夏日使用它可收凉爽消汗之功,且不腐不蛀,经久耐用,实用价值极高。
舒席的传统产品以睡席为主,现代又开发出榻榻米席、枕席、童席、座垫席、沙发套席、人物字画席、壁画席、茶几垫席等新品种。它不仅是一种实用的夏令佳品,而且还是一种典雅的手工艺品,古今字画均能编织入席,画面自然优美,令人叹为观止。现在舒席产品已远销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深受海内外人士的喜爱。
由于舒席生产技术难度大,学艺周期长,故年轻人不愿学习继承。目前舒城的编织技工年事渐高,舒席生产后继乏人,迫切希望有关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这一优秀民间工艺的顺利传承。
420 桑皮纸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潜山县、岳西县
据《潜山县志》记载,早在汉代,安徽潜山县就生产桑皮纸,迄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因这种纸起源于汉代,又称“汉皮纸”。桑皮纸有大汉、中汉、小汉三种规格,全为手工生产,整个工艺流程由选料、蒸煮、拣皮、制浆、帘捞、焙烤等环节组成。成品纸质柔软、拉力强、不断裂、不褪色、防蛀、无毒性、吸水力强,主要用于书画、裱褙、典籍修复、包装、制伞等方面。目前潜山县官庄镇和岳西县毛尖山乡生产的桑皮纸质量优秀,经中国纸张研究所检测,已基本达到清代乾隆时期的工艺水平。2004—2005年故宫大修时,潜山、岳西两县手工制作的桑皮纸作为特选材料在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
桑皮纸制作是一门古老的手工技艺,具有较高的工艺和历史文化价值,经世代相传,缜密改良,精心保护,至今仍在不断传承完善。潜山县和岳西县已制订保护规划,准备进一步采取具体措施,保护、传承好这项古老的手工技艺。
第三批非遗国家名录收取:
831 柳编·黄岗柳编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阜南县
黄岗柳编分布于安徽省阜南县黄岗镇及其周边地区,是当地农民的主要副业,民间流传的俗语中亦有“编筐打篓,养家糊口”的说法。
黄岗及其周边地区河湖滩涂密布,杞柳喜湿易于生长,史载“淮蒙盛产水荆(即杞柳),采伐加工,洁白如玉,坚韧如藤”(明正德《颍州志》)。清代初年,民间编织的柳箱、筐、篮、升、斗、簸箕、笸箩等产品样式大方,结实耐用,曾运往苏、浙等地商埠销售。近代以来,黄岗每逢农历三月二十八日都要举办庙会,庙会上柳编原材料和产品的交易繁荣,是远近闻名的柳编产品集散地。20世纪50年代以来,当地每年都要召开“黄岗柳编物资交流会”,促进了柳编工艺的发展。
黄岗柳编制品为手工编织而成,制作工艺流程复杂,从上经、盘底到收口、拿沿,基本上是一气呵成,即便是用途特殊的梁棍、模具也都是编织而成。编织的产品有盛放面包、水果、糖食的各种盘子,存放图书报刊的书架,插放鲜花的花瓶、花架,广泛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既有洁白无瑕的光条编,又有色彩绚丽的色编,做工精细,结构严密,形体圆润,结实耐用。
831 柳编·霍邱柳编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霍邱县
霍邱柳编主要分布于安徽省霍邱县临淮岗乡、临水镇、周集镇、城西湖乡、宋店乡、新店镇等地,是当地群众世代相承的民间艺术。霍邱县地处大别山北麓,淮河南岸,淮河大堤内外有多处滩湾湖洼地,生长着不惧旱涝、取之不尽的杞柳以及芦苇、荻材等作物,是编制各种工艺品的主要原料。
据《霍邱县志》记载,当地柳编工艺起源很早,相传起源于周朝,到明、清时已是当地农民的主要副业,柳编产品曾经远销江、浙、沪等省市,并出口到海外。在霍邱民间流传的顺口溜“编来新房、编来新娘、编来小康、编来幸福”,真实地反映了杞柳编织为沿淮群众带来的实惠。
柳编加工需要较高的工艺技巧,制作时要经过泡、剪、下料、打底、拧编、顺编以及收口、安装等数道工序,产品的样式有笆斗、粪筐、抬篮、簸箕、包装箱、提篮、挂篮、洗衣篮、帽篮、靠背椅、茶几等百余个品种。如今,柳编工艺由传统的单色编发展到精编、细编、透花编、套色编、染色编以及混合编(柳竹混、柳麻混、柳木混、柳草木混)等几十种编织手法,在传统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柳编工艺技术。
评论区开荒,我辈义不容辞
来抢第一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