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家乡有哪些手工艺?·河南篇

avatar
关注

第一批非遗国家名录收取:

306 朱仙镇木版年画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开封市

  河南省开封市位于豫东平原。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时距开封城南二十多公里的朱仙镇就已有了木版年画。明清两代,朱仙镇的木版年画十分兴盛,作坊最多时达三百余家。清末民初朱仙镇木版年画开始衰落,大多数作坊迁回开封市内,于是开封又成为朱仙镇木版年画的生产与销售中心,城内出现了“天成”、“云记”、“汇川”等名噪一时的老字号年画作坊。1949年后,开封市先后成立了开封年画社、河南朱仙镇木版年画社等团体机构,对木版年画的传统工艺进行挖掘、整理。

  朱仙镇木版年画十分讲究用色,以矿物、植物作原料,自行手工磨制颜料,磨出的颜料色彩十分纯净,以之印制的年画明快鲜艳,久不褪色,构图饱满匀称,线条简练粗犷,造型古朴夸张,艺术风格独特。年画题材多源于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戏曲等,种类繁多,形象生动。

  现在开封已挖掘、整理出年画老版二百二十余块,重新印制历史老版年画三百多套,并编印了《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精选》、《朱仙镇木版年画珍藏本》、《朱仙镇木版年画故事集》等,为保护传统木版年画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但是,目前大多数老艺人年事已高,其技艺无人传承,特别是传统的矿、植物颜色磨制方法已鲜为人知,如不及时加以保护,朱仙镇木版年画制作技艺很可能会彻底消亡。

346 泥塑·浚县泥咕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浚县

  浚县位于河南省北部,为鹤壁市所辖。据《资治通鉴》载,隋末农民起义军与隋军争夺黎阳仓(当时浚县称黎阳),瓦岗军首领李密手下有一员叫杨圯的大将在此屯兵,得杨圯屯村名。当时军中有一些士兵会捏泥人,为纪念在战场上阵亡的将士和战马,他们用当地的胶泥捏塑泥人、泥马。后来军队中一些人员就地安置,这门手艺便流传下来。浚县泥塑形体较小,大的不足20厘米,小的只有4至5厘米,因其尾部有两小孔,吹时发出“咕咕”的声音,故称“泥咕咕”。黎阳镇杨圯屯是泥咕咕的主要产地。

  浚县泥咕咕的基本内容有人物、动物、飞禽三大种类一百多个品种。其制作工具很简单,主要是塑型的竹筒和竹棍,制作者利用这些器具,经过和水、捶制等工序,将当地的黄胶泥塑成作品,然后蘸上松香(现改为墨汁)、洋颜色(现改为水粉颜料)、用自制的麻笔(现改为毛笔)在塑型坯上涂绘,多以黑色为底色,然后再以红、黄、蓝、绿等比较鲜艳的颜色绘出各种图案,与黑底形成强烈的对比,再用清漆罩上一层,放入高与宽约一米左右的砖砌小土窑焙烧。泥咕咕作品主要有历史人物、戏曲人物、十二属相、小动物、飞禽、骑马人等。

  浚县泥咕咕历史久远,有着浓厚的民间特色,造型古朴,夸张别致,深受广大群众和专家学者的好评,被民俗学专家称为历史的活化石。现在主要传承人有王学峰、王安田、宋学海等人,但现代的年轻人不愿再继续学习这门手艺,传统手艺后继乏人,逐步失传,亟需抢救。

第二批非遗国家名录收取:

832 石雕·方城石猴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方城县

方城石猴是以滑石为原料的一种民间石雕艺术,主要流传于河南省方城县,因主要雕刻猴子形象而得名。滑石在方城当地俗称为“花石”,它质地松软,色白面光,中间夹杂的淡黄色筋纹别具自然美感,宜作雕刻之用。方城石猴据传起于宋代,有据可查的历史可追溯到清代光绪年间。清末当地具代表性的方城石猴艺人有王建奎等,其技艺以家族传承的方式延续至今。方城石猴作品有单猴、双猴、母子猴、猴背猴等多种样式,都与当地民俗相合而表现出吉祥的寓意。方城石猴雕刻成型后,需用古法特制的红、黄、绿、黑四种颜料进行着色或勾画装饰,最后还要罩上一层桐油。方城石猴作品造型古朴,粗犷稚拙中别见质直率真,显露出淳厚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在方城当地,石猴被视为吉祥物,常用以佩挂珍藏或馈赠,民俗意义十分突出。

833 玉雕·镇平玉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镇平县

镇平玉雕是流传于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的一种民间玉石雕刻技艺。南阳独山出产闻名遐迩的独山玉,这种玉也称“独玉”,是我国“四大名玉”之一,具有色泽鲜艳、透明度好、硬度高的特点。独玉开采历史悠久,以之为基础进行的雕刻可以追溯到四千五百年前的安国城遗址龙山文化层中。镇平玉雕除以南阳独山玉为原料外,还广泛采用东北岫玉和外国进口的玉料。按技法分,镇平玉雕包括花活、素活两大类型。花薰、转炉、飞禽、走兽、仕女人物等都属于花活,刀法复杂,雕工细腻,造型新颖。戒指、手镯、耳环、项链等则属于素活,制作时特别讲究玉料的色泽和质地。镇平玉雕继承传统,博采众长,形成“花活以技取奇,素活以色显贵”的技艺特点。在所有产品中,以“多层转动球”、“九龙转动花薰”、“鸳鸯转心壶”等为代表的内雕和透雕制品特色鲜明,工艺精湛,驰名海内外,成为镇平玉雕的典范之作。目前,由于玉石雕刻技艺复杂,掌握不易,镇平玉雕后继乏人,急需保护传承。

841 木版年画·滑县木版年画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滑县

滑县木版年画是流传于河南省滑县的一种民间美术样式,它源于明武宗年间,前后历经二十七代人的传承,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滑县木版年画有族谱、中堂、对联等百余种表现形式,多以历史典故、传说故事、吉祥图案等传统内容为题材。它采用上等梨木板材雕版,印制工序细致繁复,画面构图均衡匀称,造型夸张简括,形象饱满敦实,线条刚劲有力,色彩明艳鲜亮,呈现出黄河流域民间艺术普遍具有的粗犷豪放品格。与朱仙镇木版年画相比,滑县木版年画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更多地带有原生态民间艺术的朴素性,更多地体现了乡村社会的精神信仰和审美趣味,显示出民俗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

850 汴绣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开封市

汴绣也称“宋绣”,是流行于河南开封一带的传统刺绣艺术,因产生于北宋的都城汴京开封而得名。北宋时期汴京刺绣业兴盛,已达到很高的技艺水平,故《东京梦华录》中有“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之誉。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金兵攻破开封,宋室南迁,后复值兵祸水患,开封城市经济一蹶不振,刺绣业逐渐衰落。新中国建立后,几代汴绣艺人努力发掘整理宋代刺绣技艺,并借鉴苏绣、湘绣等其他绣种的长处,总结出36种汴绣针法,使汴绣工艺日臻完善成熟。汴绣长于绣制花鸟虫鱼、飞禽走兽等传统题材,同时也精于摹绣名画。其绣作形象逼真传神,针法严谨工致,技艺精巧细腻,色彩古朴典雅,是刺绣艺苑中不可多得的珍品。20世纪90年代以后,汴绣艺人适应现代审美需要,在人物肖像刺绣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受到专家和社会各界的赞誉。

876 钧瓷烧制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禹州市

钧瓷为宋代钧、汝、官、哥、定五大名瓷之一,始创于唐,盛于北宋,其独特的窑变技艺在中国陶瓷烧制工艺中自成一格。

北宋徽宗时期,官府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区东北部设置官窑,为皇宫烧制贡瓷。因窑址邻近古代春秋战国的钧台,故名为“钧台窑”,简称“钧窑”,所产瓷器即名“钧瓷”。北宋灭亡后,钧窑停烧。随着钧窑工匠四处流散,钧瓷烧制技艺逐渐传布到各地。金元时期,江西、浙江、广东、山西等地都曾仿制过钧瓷,但由于原材料等因素,其艺术成就无法和宋代官窑

制品相比。明清两代,钧瓷生产发展缓慢。新中国成立之后,钧瓷生产进入全面恢复时期。钧瓷世家任姓家族和卢姓家族的卢广东、卢广文等献出祖传绝技,为钧瓷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钧瓷之所以名贵,除了造型浑厚端庄外,最突出的有两个方面:一是钧瓷在烧制中会出现窑变现象,含有铜质的釉料经窑变后会形成海棠红、朱砂红、鸡血红等釉色,彼此渗化,相映成辉,有“进窑一色,出窑万彩”之说; 二是钧瓷制作工艺

复杂,成品率低,一件钧瓷从选料到烧成需经过72道工序。

  近年来,随着陶瓷行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及天然气炉、电炉的应用,传统的钧瓷烧制技艺日渐式微,钧瓷在文化内涵、艺术质量等方面均出现下降趋势,保护钧瓷传统烧制技艺已刻不容缓。

877 唐三彩烧制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洛阳市

  唐三彩是一种风格独特的陶器,盛行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所谓“三彩”,是指在白色素胎上饰以黄、绿、白为主的釉彩,以表示多彩之意。因大批唐三彩珍品在洛阳出土,故又称“洛阳唐三彩”。

  唐三彩的胎料以当地出产的白色高岭土为主。烧制上采用二次烧成法,先让雕塑坯胎成型干燥,而后入窑,以1000℃以上的温度素烧;再施以各种釉料,入窑釉烧,烧成温度约在900℃左右。唐三彩釉属低温透明釉,在烧制过程中,釉料融化后会自然垂流,相互浸润,产生独特的艺术效果。

  自清代乾隆年间开始,孟津高氏家族用小窑烧制唐三彩,传男不传女,其技艺传沿不绝。新中国成立后,高氏家族的高松茂将唐三彩烧制技艺毫无保留地贡献出来,使唐三彩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洛阳唐三彩原先只能简单地仿制马和骆驼造型,现在其产品类型已经大大丰富,人物、动物、器皿、鸟兽等都可以用唐三彩烧制。

  目前,进一步保护和传承唐三彩的传统烧制技艺仍然是十分迫切的问题。

927 蒸馏酒传统酿造技艺·宝丰酒传统酿造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宝丰县

  宝丰酒属清香型白酒,因产于河南省宝丰县而得名。其酿造历史可上溯到夏禹时代,至唐宋年间达于鼎盛。数千年来,宝丰酒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并由此演绎出众多动人的故事,唐代诗仙李白、画圣吴道子等人都曾留下与宝丰酒有关的作品。

  宝丰酒以本地产优质高粱为原料,用大麦、小麦、豌豆混合制曲,采用“清蒸二次清”工艺和地缸发酵、陶坛贮陈等技艺酿制。酒品清香纯正,甘润爽口,回味悠长。宝丰酒多次被评为国家级优质名酒,并于2002年获国家原产地标记保护注册认证。宝丰酒传统酿造技艺的关键环节全靠手工操作,工艺复杂,成本高昂。20世纪末以来,一些以现代化工艺生产的低价酒大量倾销,使宝丰酒受到巨大冲击,其酿造技艺亟待保护和扶植。

956 真不同洛阳水席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洛阳市

河南省洛阳水席是豫菜的重要代表,因以汤羹类肴品为筵席主菜而得名。其菜肴制作工艺最早可以远溯至东周时期,筵席组合形式则可以上溯到唐代。

洛阳水席中的汤羹是早期中国烹饪的主要品种,系膳食中的主体。东周时期,宫廷宴会以大羹、和羹、(古代盛羹的器具)羹这“三羹”为重。豫菜及洛阳当地菜肴一直坚持这一传统,重视汤羹类肴品的制作。洛阳水席在八道冷菜之后,从豫菜的四大件、八中件、四压桌共十六种菜肴中选择了十种优秀的汤羹菜品,使之成为整席中热菜的主要组成部分。

洛阳水席在品种设置上,有以素代荤、以假乱真的传统,这需要有高深的制作技艺才能完成。洛阳虽有多家饭店经营水席及相关菜肴品种,民间亦能仿效,但掌握洛阳水席精髓、能制作出高质量水席的以洛阳真不同饭店为代表。

315 剪纸·灵宝剪纸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灵宝市

河南省灵宝市位于豫、秦、晋三省交汇处,悠久的历史及深厚的文化底蕴为这一地区民间剪纸艺术的孕育和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灵宝剪纸分为单色和染色两种,制作以剪为主,也有刻纸的方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灵宝剪纸自然形成了粗犷、质朴、率真、浑厚的艺术特色。窗花是灵宝剪纸最主要的表现形式,题材以花鸟草虫、人物等为主,风格质朴单纯、美观大方。顶棚花、角花、墙围花、炕屏花、双喜字及灯花、壶花、盆花等也是灵宝剪纸常见的表现形式,这些作品往往与民间婚俗紧密联系在一起,多用来装饰喜房,以传达婚姻美满、多子多福等美好的祝愿。在灵宝当地,每逢元宵佳节,人们会用剪纸来装点彩灯,这种剪纸称为“彩灯剪纸”。走马灯上使用的彩灯剪纸尤为典型,灯的上下和主体部分均以精雕细刻的剪纸图案进行装饰,中间的火伞上还要贴上“走马人子”剪纸,灯转影动,别具美感。除此以外,灵宝剪纸中还有围绕庙会祭祀和丧葬文化的纸扎剪纸及与民俗和巫术活动密切相关的剪纸等,前者以建筑纹样、花鸟和宣扬儒家礼、孝、仁、义等思想的历史故事为主要题材,后者常寄寓扶正祛邪的祈愿内容,主要作品有《扫晴娘》、《金剪镇五毒》、 《金牛图》等。

灵宝剪纸多为农村妇女的业余创作,是当地民众寄托思想、表达情感和美化生活必不可少的艺术手段。剪纸中蕴含着丰富的地方风俗和民间艺术信息,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315 剪纸·卢氏剪纸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卢氏县

卢氏剪纸流行于河南省卢氏县境内,在河南的民间剪纸和民俗文化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卢氏县地处河南省西部边陲,是河洛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受长江与黄河两大流域文化的影响,卢氏剪纸形成了两种不同的风格特征,既有粗犷、朴拙的一面,又有流畅、委婉的一面。

卢氏剪纸是卢氏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它所蕴含的文化信息早已融入当地人的灵魂,影响到民俗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到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取向。从这个意义上说,卢氏剪纸是了解当地人民思想感情和生活状态的第一手材料,它为卢氏历史和民间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目前卢氏从事剪纸艺术的民间艺人仅有六十多位,后继乏人,卢氏剪纸的未来发展极为可忧。

315 剪纸·辉县剪纸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辉县市

流传于河南省辉县市的剪纸艺术起源于明末清初,主要分布在离辉县市沙窑乡、薄壁镇的五十多个村庄内。剪纸是辉县民间最为流行的一种艺术形式,由于它所使用的工具和材料极其简单,所以每逢新春佳节或遇上喜庆之事,人们都要张贴剪纸,以装点生活环境,烘托欢乐祥和的气氛。

辉县剪纸起源于农耕社会,其题材内容都真切地反映着农民生活和农村社会的特点,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其特点是以阳刻为主,构图朴实饱满,造型生动逼真,刀法精细流畅,色彩对比强烈。辉县剪纸题材广泛,品种多样,常以人物、禽兽、花木、昆虫为表现内容,通过这些形象表达祛邪祈福之意。

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当代文化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此状况下,辉县剪纸发展受阻,日益衰落,剪纸不再像过去那样可以用作艺人谋生的唯一手段。目前,辉县剪纸老艺人越来越少,后继力量青黄不接,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样式正面临人亡艺绝的严峻形势,亟待抢救。

349 灯彩·洛阳宫灯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洛阳市

河南省洛阳市是中国著名的古都,流传在这里的花灯艺术最早起源于宫廷,后来逐渐散布到民间,形成雍容典雅的宫灯艺术。  宫廷文化和民间文化的交融造就了洛阳宫灯的宽泛性,使其类型和样式较一般花灯更为丰富,除严格意义上的宫灯外,纱灯和其他一些体现不同民俗需要的灯彩也都被纳入洛阳宫灯的体系之中。

  作为老样宫灯的圆形纱灯是洛阳宫灯的主打产品,它以洛宁县出产的青竹制成篾骨,外糊纱绢,上面以文字或图案进行装饰。这种灯的形制能长久保持原貌不走样,骨架可开可合,宜于收藏。制作洛阳宫灯一般需经过七十多道工序,工艺十分讲究。过去洛阳制灯艺人众多,涌现出杜、李、王等一批宫灯世家,目前多已衰落,只剩王家还有传人。如不及时采取保护措施,洛阳宫灯这一蕴含着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民间艺术之花将难以避免迅速凋零的命运。

349 灯彩·汴京灯笼张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开封市

元宵节赏灯是重要的年俗活动,花灯扎制由此成为一种带有民俗性的特殊民间技艺。河南开封的张姓艺人以扎糊花灯而闻名,据《开封县志》记载,清末时期的张泰全首度创制“汴京灯笼”,至今已传承六代。

开封灯彩历史悠久,北宋定都开封以后,元宵赏灯活动盛况空前,花灯及灯彩品类在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有具体而详尽的记载。近代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元宵赏灯活动渐趋式微。特别是“文革”中将灯节及花灯归入“四旧”行列,肆意摧残,使得花灯扎制工艺濒临灭绝。

汴京灯笼张的张氏彩灯造型和扎糊技艺源于开封民间的彩灯制作传统,其主要品种“龙凤呈祥灯”、“莲生贵子灯”、“牡丹富贵灯”、“吉祥高照灯”等均体现着祈求吉祥如意的传统文化内涵。

目前,张氏彩灯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化,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传统民俗的日益淡化,汴京灯笼扎制的手工技艺备受冷落,后继乏人,某些绝技已经失传。开封张氏灯彩工艺前景不容乐观,积极开展抢救保护工作已成为当务之急。

第三批非遗国家名录收取:

1169 汝瓷烧制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汝州市、宝丰县

汝瓷为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首,其烧制技艺包括制胎技艺、配釉技艺、烧制技艺、开片技艺等。汝州素有“百里煤海”之称,此地盛产高岭土、玛瑙、黏土等制瓷原料,为汝瓷烧制技艺的产生、发展、成熟和繁荣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汝瓷烧制技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传统汝瓷烧制技艺要求用玛瑙入釉,釉色素静典雅,具有青如天、面如玉、质如乳、声如磬的典型特征,烧制难度极高,成品率低,精品极少,尤其得到北宋徽宗的赏识,成为专为宫廷烧制的御用瓷器。后金兵入侵中原,宋室南迁,致使御用汝瓷隐没人间。南宋时有“近尤难得”之叹,传世品极少,其烧制技艺流传至民间制瓷作坊,世代沿袭至今。

汝瓷烧制工艺技术性强,难度大,工序繁杂,采用一钵一器支钉托烧的叠烧技法,主要环节有选料、练泥、制坯、素烧、制釉、施釉、烧制等。汝州汝瓷的烧制要选季节、观天气,秋季为汝瓷烧制的最佳季节。

在烧制过程中,如何把握制釉的黏度和流动性,烧制熔融温度及保温渐冷的析晶过程,直接影响着汝瓷青瓷乳珠的形成和青瓷釉的成色,这一独特的烧制技艺没有具体的理化指标,全凭技师的悟性、眼观和手感掌握等经验,靠师徒在生产过程中口传心授,世代传承。

963 窑洞营造技艺·地坑院营造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陕县

地坑院是在具有深厚黄土层的平地上,向下挖掘6米左右,形成矩形深坑,然后在四壁凿出窑洞,供人居住的一种民居形式,属减法营造的负建筑形态。陕县地处秦晋豫三角地带,境内三大黄土台阶平原,土质均匀,连续延展,地处高敞,排水便利,是地坑院产生和建造的前提条件。

地坑院形成很早,仰韶文化时期的半地穴式民居被认为是其雏形。南宋绍兴九年(1139),郑刚中所著《西征道里记》:“自荥阳以西,皆土山,人多穴居。”“初若掘井,深三丈,即旁穿之。”陕县有大量明清时期的地坑院遗存,20世纪80年代前,这里95% 民居是地坑院,有万座之多。

陕县地坑院的营造技艺主要包括以下流程:

1.相地、方院:由风水师勘察地形,按照“后靠前蹬”、“上高下低”的要求,确定宅型;依据“庙正院不正”的原则,方位稍偏,长宽尺寸含五(土)。2.下院、打窑:由人工粗挖,精修刷洗后,形成“嵌斗式”天井;窑洞口呈“抄手式”抛物线状,“前高后低”、“前宽后窄”。3.饰边、碾场:用砖、瓦裱、衬砌券口、窑腿、拦马墙等,挑檐建造包括“一拔二牙三跑四抄五扣”;拦马墙外用石磙压实找场坡。4.安装、粉饰:安装要“扑门仰窗”;窑壁和崖面分层用麦秸泥粉刷。5.排水、砌炕:靠近厕所打一直径80厘米,深6米的渗坑排水;窑内炕灶相连,土坯垫层为“灶三炕四”,炕的尺寸含“七”(妻)。

地坑院建造模数范制、技艺要领体现了民俗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环境负荷极小,宜居性较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要求。

发布于江苏阅读 1319

全部回复

no-replies

评论区开荒,我辈义不容辞

来抢第一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