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家乡有哪些手工艺?·四川篇

avatar
关注

第一批非遗国家名录收取:

310 绵竹木版年画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德阳市

  绵竹市地处四川盆地西北边缘,盛产竹子,其中最为著名的绵竹是造纸的上好材料。绵竹木版年画技艺主要分布在绵竹市城区剑南镇和北部的拱星镇、清道镇、新市镇、孝德镇等地。

  绵竹龙门山中段与成都平原北部连接,成都自唐以来便是国内雕版印刷的中心,绵竹受其影响,相传在宋代已有木版年画生产。据口述资料,清代乾嘉年间,绵竹有年画从业人员九百余人,大小规模不一的作坊三百多户,年产包括门画、斗方、屏堂、杂条、拓片、案子在内的年画一千二百多万幅,远销云南、贵州、陕西、青藏、两湖及四川省内各地。绵竹木版年画的题材除传统的门神画以外,还涉及戏曲故事、山水花鸟、写景纪实、吉祥图案等。绵竹各地年画制作有专业分工,城区偏重拓片、杂条、斗方、案子,并兼及门画;清道乡偏重彩色清水大袍;遵道乡偏重美人、娃娃戏,如此等等。绵竹木版年画兴盛时,出现了行会组织“伏羲会”,自发对年画产品进行评议。20世纪初,绵竹木版年画开始衰落,此后日趋萧条,休业者众。

  绵竹木版年画与地方习俗紧密联系在一起,仅张贴就有许多规矩,不能违背。画中种种图像亦有不同的象征与解释,和图像一起反映或呈现在各种民俗仪式中。明清时,除神佛题材外,绵竹木版年画中已大量出现戏曲题材,绵竹的画师根据川剧剧目绘制年画,创作出《白狗争凤》、《五子告母》等作品。从体裁论,绵竹木版年画有“红货”和“黑货”之分,“红货”是指彩绘年画,“黑货”是指以烟墨或朱砂拓印的木版拓片。

  绵竹木版年画制作包括起稿、刻版、印墨、施彩、盖花等工序。其艺术特点一是手工彩绘,同一张版因不同的手绘,效果不一;二是对称性构图;三是运用色相和色度对比,尤善用金色(如沥金、堆金、贴金)。但比较而言,最见特色的还是“填水脚”(指用剩余颜料涂抹的一种样式)。

  清代乾隆以后,绵竹木版年画代出名师,从未间断,现在这一技艺的主要传承人有李方福、陈兴才等。20世纪50年代以后,绵竹木版年画在多次政治运动中受到毁灭性的打击,不少传承人被剥夺了绘画的权利,古版亦遭破坏。近20年来,年画的制作与生产虽已恢复,但市场开始萎缩,因此有的传承人卖版子毁笔,不再从事年画制作。

313 藏族唐卡·噶玛嘎孜画派

申报地区或单位:西藏自治区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

  噶玛嘎孜画派属于藏族唐卡的三大流派(勉唐画派、钦泽画派、噶玛嘎孜画派)之一,流行于藏区东部,以四川省甘孜德格和西藏昌都为中心,相传在16世纪由南喀扎西活佛创建,以噶玛巴大法会而得名,又译“嘎玛嘎赤画派”,亦简称“噶孜派”。

  噶玛嘎孜画派的风格来源较为复杂,其创派人物南喀扎西活佛以南亚梵式铜佛像为范,深受勉唐派绘画大帅嘎丹夏觉巴•页觉彭德的影响。经与南喀扎西同时期的八世噶玛巴活佛米久多吉总结先师及自己的经验,撰成《线准太阳明镜》,从而奠定了噶孜画派的理论基础。其后,十世噶玛巴曲英多吉从一套罗汉丝绢唐卡中发现了汉族界画和青绿山水技法的妙处,开始以工笔重彩绘制唐卡,作品具有浓重的汉族风格,有别于卫藏地区的勉唐、钦则两大画派。在南喀扎西之后,又有两名画师继承了噶孜派画风,一是却吉扎西,以青绿设色著称;一是噶旭噶玛扎西,以独创出新著称。他们与南喀扎西一道,被誉为“噶孜三扎西”。

  继“噶孜三扎西”之后,康巴炉霍郎卡杰大师的微型唐卡堪称一绝,而被誉为工巧天毗首羯摩化身的德格普布泽仁大师留存在德格印经院的画版几乎成为噶孜画派的范本。噶孜画派承传谱系十分明晰,历代名家辈出。派系传承中因地域、师承诸种关系而派生分支,导致风格变化,形成“旧噶孜派”和“新噶孜派”。

  噶孜画派最显著的特点是施色浓重,对比强烈,画面富丽堂皇,故在数百年中逐渐形成一套颜料制作与使用的特殊技法。创作中以白、红、黄、蓝、绿为母色,能调出9大支32中支进而变化出158小支诸种色相。黄金的运用是藏传佛教绘画的一大特色,因使用金色被视为对神佛最神圣的供养。噶孜画派有一套研制金汁及涂金、磨金、勾金线、刻金、染金的绝技,可将金色分成多种冷暖变化,可在黑地上用金线勾画十几种不同的层次效果,还可在大片涂金的地方用九眼石制成的笔摁出各种线条(俗称“宝石线”)。

  由于唐卡制作程序复杂,成本昂贵,方法考究,且技艺长期以来均是师徒相承、口耳相传,维系力量十分微弱,极易中断。近年来,很多民间画师以价格低廉的现代合成颜料替代传统颜料,对传统的唐卡造成巨大冲击。现在传统天然颜料的制作方法和使用技法都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噶孜画派传统的绘画风格也在发生着变化,亟需保护和抢救。

320 蜀绣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成都市

  蜀绣又称川绣,起源于川西民间,因地缘关系而得名。古代川西平原盛产蚕,故称“蜀国”。《史记》载,春秋时蜀地把丝织品、麻织品运往泰国都城雍进行贸易,至两晋时,刺绣品已成为蜀地特产。蜀绣随着蜀地丝织业的发达而发展起来,汉末三国时期蜀绣产品为官府所控制。隋唐后,随着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织绣品需求剧增,蜀绣在此情势下得以迅速发展,达到历史上的高峰。明清两代,除闺阁女红外,四川又出现了许多专业刺绣人员和小型刺绣作坊。到1925年前后,仅成都就有刺绣从业人员一千多人,店铺六十余家。20世纪50年代,蜀绣遍布四川民间。70年代末,川西农村几乎是“家家女红,户户针工”,刺绣从业人员达四五千人之多。

  蜀绣技艺以针法见长,共有12大类、122种。蜀绣以本地织造的红、绿等色缎和散线为原料,各种针法交错使用,施针严谨,用线工整稳重,设色典雅,既长于刺绣花、鸟、虫、鱼等细腻而生动的图像,又善于表现山水磅礴的气势。受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地方文化艺术等因素的影响,蜀绣在长期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严谨细腻、光亮平整、构图疏朗、浑厚圆润、色彩明快的独特风格。

  蜀绣具有较高文化艺术价值。但由于受到社会变迁和市场需求的影响,近年来蜀绣在生产规模和商业收益上明显衰减,导致大量熟练的手工艺人改行流散,许多古老的刺绣工艺迅速失传。

338 藏族格萨尔彩绘石刻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色达县

  藏族格萨尔彩绘石刻属于格萨尔文化的一种遗存,主要分布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色达、石渠、丹巴三县境内,以色达县的格萨尔彩绘石刻最有代表性。色达县位于蜀西北,传说曾是岭国长系部落居住的地方,又是岭国名将尼崩达尔雅和阿奔•布益盘达的故里,故格萨尔文化的积淀十分深厚,有“格萨尔艺术之乡”的美誉。两个多世纪前,格萨尔彩绘石刻就在这片草原上孕育产生。

  格萨尔彩绘石刻以英雄史诗《格萨尔》的核心内容为表现对象,融精湛的刻石技艺和传统绘画为一体,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再现了岭•格萨尔王及岭国众将士为民造福、不畏邪恶、英勇奋战的历史场面。石刻以色达县出产的天然板石为材料,制作时多保持石材的自然形状,先以线描构图,再用立刻、刮刻等手段雕刻,走线如行云流水,形象自然生动。绘刻完成后,在刻石的画面上通刷一道白色颜料为底,干后着彩。色彩多用红、黄、蓝、白、黑、绿六色,一般不用中间色。这些色彩都具有特定的意指,与《格萨尔史诗》中的各位将士相对应,当地群众一看便能明白。格萨尔彩绘石刻技艺的传承方式以师徒或家族传承为主,作者一般不在石刻上署名。现在传承人有17位,主要有尼秋、觉热、扎洛、切邛等人。

  色达县的格萨尔彩绘石刻主要存放在泥朵乡、色柯镇、年龙乡、翁达镇,其中翁达镇翁达村雅格修行地的格萨尔彩绘石刻年代最为久远,而传承最好、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则是泥朵乡普吾村的格萨尔彩绘石刻群,其工艺不仅在色达县和甘孜州具有代表性,就是放在全国格萨尔文化流传地区中来看也非常典型。

  泥朵乡位于色达县西北部的泥曲河畔,海拔4180米。这里的格萨尔彩绘石刻存放在普吾村普吾寺白塔四周刻石经墙中的一座大石台上。石台共分五层,安放着千余幅格萨尔彩绘石刻,形成一个谱系。此处石刻的近期部分由普吾村著名高僧阿亚喇嘛发起组织刻绘,它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刀法精细,取材考究,表现了岭•格萨尔王及岭国三十员大将、八十位将士的前世,石刻中还有天竺八十大成就者和百位文武尊神的形象。无论从人物谱系的完整性还是从艺人技艺的传承性来看,这一石刻都具有代表性。泥朵乡的格萨尔彩绘石刻数量繁多,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刻绘工艺体系。

  2002年以来,甘孜藏族自治州色达、石渠、丹巴格萨尔彩绘石刻相继公诸于世,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有关专家一致认为它不仅为格萨尔文化提供了一种新的传承方式,而且填补了格萨尔文化在藏族石刻中的空白。

  格萨尔彩绘石刻长期露天放置,因高原严寒的侵袭和强烈紫外线的照射而造成较为严重的自然损坏,20世纪60年代又遭到近乎毁灭性的人为破坏,有关刻绘技艺基本失传。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阿亚喇嘛的发起和组织下,格萨尔彩绘石刻的技艺才薪火复燃。但由于格萨尔彩绘对艺人的素质有着特殊的要求,而目前的石刻艺人基本都是农牧民或寺庙僧人,业余从事彩绘石刻,“有艺不精”,“学而不成”,其中还有一些艺人放弃这门手艺改从他业,因此格萨尔彩绘石刻技艺面临着传人青黄不接的局面,亟需扶持、保护。

366 蜀锦织造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成都市

  成都有“天府之国”的美称,手工织锦技艺在这片土地上已延续了两千多年。所谓蜀锦即是指四川成都地区制造的花锦,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春秋秦国的惠文王年间。战国时期,蜀锦已成为重要的贸易品。它兴于秦汉,盛于唐宋,衰于明末,清代中晚期得以恢复,近代再次陷入危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蜀锦曾一度辉煌,但随着工业化的进展,手工织机逐渐被现代织机所取代,呈现出萎缩和衰退的趋势。   与花楼织机融合在一起的蜀锦织造技艺,从纹样设计、挑花结本到挽花工、织工合作生产,一直秉承古老的传统。其后替代传统织锦的有梭机械织机,其技艺原理与之相同。   蜀锦是成都的标志性技艺,成都以盛产锦而获得“锦城”、“锦官城”的美名。岷江环绕成都,蜀锦濯于江水,故岷江又称“锦江”。蜀锦植根于蜀文化,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早在秦汉三国时期,蜀锦已走出四川,进入少数民族地区,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作出了贡献。它在举世闻名的南北“丝绸之路”中作为文化交流及贸易的载体见证了历史,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采取切实措施确保蜀锦的传承是当务之急,希望有关方面对此加以重视。

406 成都漆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成都市

  成都漆艺是我国最早的漆艺之一,现存于成都市青羊区。成都漆器又称卤漆,发轫于商周时期,金沙遗址出土的漆器残片现在依然文饰斑斓、色彩亮丽。到战国、秦汉时期,成都漆艺趋于兴盛,正如《史记》所言:“木器髹者千枚”、“漆千斗”。扬雄《蜀都赋》中亦称:“雕镂器,百伎千工。”在唐宋元明清几代,成都漆艺不断发展,对我国其他漆艺流派产生了较大影响。

  成都漆艺工序繁多、制作细致、耗时久长,尤以雕嵌填彩、雕填影花、雕锡丝光、拉刀针刻、隐花变涂等极富地域特色的修饰技艺闻名于世。成都漆器以天然生漆、实木为原料,胎体不拘,做工讲究,是集艺术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手工制品。它以精美华丽、富贵典雅、光泽细润、图彩绚丽著称,它既可高悬于庙堂之上以彰显华贵,又可充当精致耐用的日常用品。成都漆器既是历代习俗的重要见证和文化交流的使者,也是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的重要载体。

  传统漆艺的手工性、艺术性决定了成都漆器不能采用工业方式生产,而只能通过手工劳动制出成品,同时也只能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近年来,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成都漆艺正面临巨大的生存危机,产品市场狭小,制作者后继乏人,许多传统技艺已开始变形和失传,必须尽快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以挽救这种行将灭绝的古老手工艺。

408 泸州老窖酒酿制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泸州市

  泸州老窖酒是中国浓香型白酒的代表,其相关酿造技艺的产生、传承、发展均在四川省南部的泸州市。这一技艺的重要载体之一——泸州老窖窖池群包括四口位于城区的有四百余年历史的老窖池(已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三百余口分布于城区及周边县的百年以上的老窖池,它们是泸州老窖酒酿造技艺传承、发展的根基。

  泸州老窖酒传统酿造技艺包括泥窖制作维护、大曲药制作鉴评、原酒酿造摘酒、原酒陈酿、勾兑尝评等多方面的技艺及相关法则。

  泸州酒业始于秦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泸州老窖酒传统酿造技艺在秦汉以来川南酒业发展的特定时空氛围下开始孕育,在元、明、清三代正式定型并走向成熟。

  泸州老窖酒传统酿造技艺在我国酒类行业中享有“活文物”之称,它是我国酿酒技术和酒文化的一个典型实例,即使是科学发达的今天也难以用现代技术加以替代。作为世界酿酒业的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传统技艺亟待保护和发扬。

414 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自贡市、大英县

  四川井盐源远流长,据文献记载和专家考证,享誉世界的大英县卓筒井创始于北宋庆历年间,比西方要早八百多年。《中国钻探技术史》、《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国井盐科技史》等著作皆称其为 “世界石油钻井之父”,“开创了机械钻井的先河”。与大英县相比,自贡的井盐开采更是规模宏大,遐迩闻名。

  历史上井盐业最繁荣的时期曾有卓筒井1711口,年产盐四千多吨,现在大英县境内还保留着41口这样的古盐井,分布在方圆6公里范围内。它沿袭了宋代汲制井盐的工艺流程,包括钻井、取卤、晒卤(滤卤)、煎盐等工序。井盐技艺的发明导致了绳式顿钻钻井技术的出现,使地底深处的天然卤水得到了开采。被誉为中国盐都的自贡市是冲击式顿锉钻凿技术的发源地,这一技术经历了东汉至宋初大口浅井的孕育期、宋代卓筒井的转型期、明代至清代小口深井的成熟期等发展阶段,有一千九百多年的历史。公元1835年,世界第一口超千米深井——海井(1001.42米)的凿成,是中国顿钻技术成熟的重要标志,它对世界钻井技术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顿钻技术包括凿井、测井及纠斜、补腔、打捞、修治木柱等工序,它在井盐生产上的广泛运用使自贡早在清朝就获得了“富甲全川”的美誉,民国28年自贡“因盐设市”,到今天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拥有320万人口的历史文化名城。

  自贡市和大英县的井盐汲制技艺传承几近千年,其流程至今仍保存完整,成为世界钻探深井的活化石,应采取切实措施对之加以重点保护。

421 竹纸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夹江县          浙江省富阳市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四川省夹江县和浙江省富阳市为竹纸的重要产地。 夹江的环境适合竹类生长,当地在唐代即开始以“竹料手工造纸”,竹纸制作技艺兴于明,盛于清。自唐代以来,夹江即享有“蜀纸之乡”的美称,夹江纸以质量佳、品种多、规模大、技术精著称,曾被康熙皇帝指定为贡纸。   夹江竹纸以手工舀纸术制作,从选料到成纸共有15个环节、72道工序,与明代《天工开物•杀青》的记载相合。以嫩竹为主料生产的夹江手工书画纸具有洁白柔软、浸润保墨、纤维细腻、绵韧平整等特点,与安徽宣纸齐名,曾被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誉为“国之二宝”。   随着时代的变迁,夹江手工纸生产面临危机,原材料供给困难,传承乏人。夹江全县虽存有一千多家造纸作坊,但严格意义上的传统手工纸生产已不多见。因此,有必要对夹江竹纸制作技艺这项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抢救、挖掘。

430 德格印经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德格县

  德格县位于四川省甘孜州西北部,青藏高原东南缘。这是一个以藏民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县,藏族居民占县总人口的96%左右。这里遍布高山大川,风景壮美,但交通不便,较为闭塞,藏民族的传统文化在此环境中得到了较好的保存。素有“藏文化大百科全书”之称的德格印经院就坐落在德格县城。

  德格印经院建立于公元1729年。早在1703年,德格土司就已出资雕刻经板、印刷经书了。除1958年至1979年间中断了20年外,印经历史接近300年。德格土司时期以藏纸印经,每年用藏纸约50万张。

  现在的印经工艺包括造纸、制版、印刷等程序,造纸以瑞香狼毒草的根作原料,制作技艺属于浇纸法系统,独具特色。所生产的藏纸不会被虫蛀,吸墨性很强,份量轻,韧性好,有独特的价值。1958年,停止生产藏纸。2000年,印经院请一位80岁的老人教年轻人造藏纸,初步抢救了这门传统技艺。德格印经院的经版选红桦木为原料,经火熏、粪池、水煮、烘晒、刨光等工序后,可几百年不变形,最宜用来雕刻。印经院的经版文字雕刻很深,而且书法十分优美,适合反复印刷,在印制中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技艺。

  德格印经院为藏族地区三大印经院之首,德格版的经书在藏族地区及国内外的藏学界广泛流传,十分有名,因此,应该对德格印经技艺进行重点保护。目前的问题是手工生产成本高,工艺复杂,很难传承,藏墨生产工艺尚未恢复,这些都有待逐步解决。

第二批非遗国家名录收取:

830 草编·沐川草龙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沐川县

沐川草龙又称“黄龙”,是流行于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一带的民间草扎技艺。沐川草龙历史悠久,相传其起源与唐太宗登基前枕稻草而眠的历史有关,后人因此将稻草编扎的龙灯视为祥瑞的象征,当众舞动戏耍以祈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沐川草龙的编扎材料系从当年收割的稻草中精选出来的上品,颜色金黄,秆身没有斑点。草龙的扎制工艺非常复杂,整个过程要用到编、织、镶、绕、缠等十多种手法,技巧性较强。沐川草龙形制讲究,龙头、龙身、龙尾的设计尤为精巧,龙眼、龙须、龙角、龙鳞、龙爪等细节都处理得活灵活现,舞耍起来气势夺人,蔚为壮观。舞龙者为训练有素的强壮男子,届时他们描花脸,裸上臂,着草帽,披草肩,系草裙,扎草护腿,穿草鞋,在锣鼓音乐的伴奏下,按照传统程式激情舞耍,将沐川草龙精、妙、奇、神的风采展现得淋漓尽致。

832 石雕·白花石刻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广元市

白花石刻是以大巴山白花石为原料的一种传统雕刻艺术,流传于四川省广元市。白花石坚硬如铁,细润如肤,当地艺人利用其红白或绿白相间的天然色彩和纹理进行雕刻加工,创造了别具一格的白花石刻艺术。石刻艺术在广元当地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从北魏到隋唐时期,广元曾出现过众多的石窟雕刻和摩崖造像,遗迹至今尚存。清代以来,白花石刻得到很大发展,形成了极富地方特色的雕刻艺术。它有深雕、浅雕、镂空等各种雕刻技艺,每每取山水、人物、花鸟、走兽为题材,制品以烟盒、文具、花钵、花架、石屏等实用品居多。白花石刻艺人善于因材施艺,将石料的天然美感和构思的精微之处巧妙统一在作品上,体现出精湛的工艺水平和独特的艺术面貌。

832 石雕·安岳石刻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安岳县

安岳石刻是四川省安岳地区流传的一种传统雕刻艺术。安岳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以摩崖造像闻名遐迩。当地的摩崖造像始于南北朝而盛于唐宋,以佛教造像为主,亦有道教造像,境内现有古代石刻遗存五百余处、造像十万余尊。安岳石刻继承和延续古代的摩崖造像艺术传统并加以发扬光大,它有圆雕、塔雕、壁雕、碑刻等技艺形式,刻工精细,刀法娴熟,匠心独运,人物形象生动而富有情趣,显示了高超的工艺水平。

840 藏文书法·德格藏文书法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德格县

德格藏文书法藏语称为“德真”,是在藏区广为流行的一种传统藏文字书写艺术。德格藏文书法经历了由楷书到行书、草书的演变过程,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它最初主要在土司、僧侣、头人等阶层传播运用,是德格地区草拟文书、信函及记载物事的“官用书体”,德格印经院建院以来所形成的内部典籍及经板的雕刻和拓印均以不同书体的德格书法作为标准样式。在当时以德格为中心的康巴地区的传学和运用过程中,德格藏文书法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并不断加以丰富和完善。同时,它也逐步进入寻常百姓家,在广泛的社会生活中得到发扬光大。

与卫藏、安多等地藏文书法不同的是,德格藏文书法的楷书、草书带有自己独具的风格特色。至今为止,康巴地区不少学者在书写中仍采用德格书法谋篇布局的方法。德格藏文书法线条遒劲,字头舒放,布局精巧,结体疏密得当,其楷书、行书、草书等不同书体均显出轻快而劲健、凝重而灵动、舒放而练达的风格特色。

841 木版年画·夹江年画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夹江县

夹江年画是四川省夹江县特有的一种民间美术样式,据县志记载,夹江年画与绵竹年画和梁平年画齐名,为四川三大年画之一。约在明代中叶,夹江县已出现年画作坊,当地著名的董大兴荣作坊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1949年,夹江城区近郊有二十多家年画作坊,一般在农闲时印制,年底出售,作品远销省内及云南、贵州等省,最远可销至东南亚等地,年销售量达四百多万份。夹江年画题材丰富,主要内容包括神像、门神、山水花鸟、戏剧故事、神话传说等,也不乏反映民间生活、针砭时弊之作,在这些作品中,以“黄丹门神”最受欢迎。画面上的形象生动夸张,与整体的祥和喜庆气氛相协调。夹江年画以木版套色印制,色版少则四套,多则八套,其制作工艺与绵竹年画和梁平年画不同,先用黑烟子印出墨线和黑发眉眼及衣饰,接着印出黄色,再套印绿、章丹、蓝、紫等色,最后以红色印制衣纹。夹江年画工艺精湛,特点鲜明,色彩艳丽,久不褪色,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可以为西南地区民俗和民间工艺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852 羌族刺绣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汶川县

羌族刺绣是流行于四川等地羌民族聚居区的一种传统刺绣艺术,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明清时期,羌族挑花刺绣在羌族地区已十分盛行。劳动之余,羌族妇女挑针走线,信手为绣,在实践中创造出了富于民族特色的羌族刺绣。羌绣针法以精巧细致的架花(挑花)为主,此外还有织字(提花)、纳花(扎花)、撇花(平绣花)、勾花(链子扣)等多种。这些针法各有特色,如纳花独具明丽清秀的效果,勾花则显得粗犷豪放等。羌绣多以花草蔬果、飞禽走兽为题材,也可表现人物,所绣内容无不精致秀丽,栩栩如生,充满吉祥寓意,反映出羌族民众对美好生活的憧憬。羌绣制品以花围腰和云云鞋最为著名,所绣图案多呈几何形状,构图严谨,组织匀整,装饰性极强。其色彩爽丽明快,以黑白为多,而挑花和纳花上的设色绚丽夺目,宛若五彩霓虹。羌绣既美观又实用,以绣样装饰的部位均系服饰穿戴用品易于破损之处,密密麻麻的针脚增强了衣物的耐磨性,可见羌族人民在工艺设计上的睿智匠心。

853 民间绣活·麻柳刺绣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广元市

麻柳刺绣俗称“扎花”,是流行于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一带的民间刺绣艺术。麻柳刺绣与生活习俗关系密切,广元有“谁家女儿巧,要看针线好”的说法,当地的姑娘六七岁就开始学习刺绣,主要是绣制帐帘、枕套、围腰、手巾、花鞋等日常生活用品。过去麻柳刺绣多以黑、白、红三色土布和彩色土线为材料,现在则改用白布或其他纯色布料,绣线也更加多样。麻柳刺绣有“全挑”、“全绣”、“半挑半绣”等多种绣法,绣制时不用底稿,而是通过“数底布的丝线”来确定刺绣图案的大小和位置,这就保证了绣样线条的均匀整齐。麻柳刺绣色彩明艳,题材丰富,内容涉及花鸟兽虫、耕种收割、婚嫁礼仪等许多方面。其构图方式可分为连贯式和分段式两种,无论是单独使用还是交替使用,都能巧妙组合,洋溢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带有很强的装饰感和鲜明的羌绣特色。

864 糖塑·成都糖画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成都市

成都糖画俗称“倒糖饼儿”、“糖粑粑儿”、“糖灯影儿”,是流行于四川省成都地区的一种兼具雕塑性和绘画性的民间艺术。成都糖画历史悠久,据《本草纲目》记载:“以白砂糖煎化,模印成人物狮象之形者为飨糖,《后汉书》注所谓猊糖是也。”以熔糖为原料的糖画即由“飨糖”演变而来,它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皮影、剪纸等民间艺术的表现手法,逐渐形成以块面、线条为造型特点的民间特种造型艺术。成都糖画多以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及戏剧人物为题材,其成品既是甜美的糖食,又是可供观赏的艺术品,可谓“观之若画,食之有味”。成都糖画含容了人们的祈福愿望和审美理想,其制品深受少年儿童的喜爱,因而在成都地区的城乡庙会、集市等群众文化活动场合都可以见到糖画的影子。

881 陶器烧制技艺·藏族黑陶烧制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稻城县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

青海省囊谦县

藏族黑陶烧制技艺历史悠久,特色显著,主要分布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尼西乡汤堆村、四川省稻城县赤土乡阿西村和青海省玉树地区囊谦县等藏民居住区。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县赤土乡阿西村烧制藏族黑陶。阿西黑陶以当地泥土加上其他两种泥土混合成原料,然后借助捏、捶、敲、打等手工技艺使之成型,再用碎瓷片装饰花纹。这些步骤完成后,架起松柴点火烧制,黄褐色的陶土在此过程中变为黑色。烧制成的陶锅、陶罐、陶盆、陶壶、陶瓶都是藏族人民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具。最初藏民以陶锅等换取粮食和其他物品,现在阿西黑陶已走向市场,成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手工制品。

881 陶器烧制技艺·荥经砂器烧制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荥经县

四川省荥经砂器是一种工艺性强、文化内涵丰厚的民间手工艺品。早在两千多年前,荥经已出现了砂器生产。荥经砂器制作沿用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传统手工生产方式,分为采料、制坯、上釉、烧制等工序,制坯造型是其中的重要环节。生产过程中,手工操作力度的轻重、图案的精粗、打磨的程度、上釉的优劣、焙烧的火候等都直接关系到成品的质量。

荥经砂器的原料主要是黏土和煤渣。粉碎工序采用役牛碾细的原始方法,在原料和水后,经牛踩完成。制坯则采用托转盘、脚蹬踩转盘的方式,其后的成型、贴花、雕刻、造型等均在成型工序内完成。荥经砂器的晾晒采用自然阴干法,杜绝暴晒。阴干的毛坯放入特制的地坑或烧窑,点火封闭,以1000℃以上的高温焙烧。出炉时将带着高温的产品放入上釉地坑燃烧上釉,最后形成成品。

884 毛纺织及擀制技艺·彝族毛纺织及擀制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昭觉县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彝族主要生活在海拔两千五百米左右的凉山地区,这里盛产绵羊,彝族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以羊毛和羊皮制作袈什、瓦拉、毛裙、毡帽、毡袜等服饰的习俗。“袈什”汉语名为披毡,主要以羊毛擀制而成。它是彝族男女老少不可或缺的服饰,颜色以黑、白、蓝为主。擀制袈什的工具包括竹席、弹弓、夹板、竹帘等,擀制的工序比较复杂。袈什有单层和双层之分,单层袈什擀制完成后,加水打湿,叠成30至90个2寸宽的皱褶,而后再用夹板夹起晒干,即制作完成。单层袈什一般用2至3斤羊毛擀制,双层袈什则要用5至7斤。

  “瓦拉”是另一种彝族的代表性服装,其制作工艺由剪毛、捻线、弹毛、搓线、织毛布、缝制等环节组成。毛布织成以后,按照设定的长度用剪刀剪裁,再把单幅的毛布缝制连缀起来,就形成瓦拉的雏形。随后把织布时预先留下的垂线三线一股、三股一根地搓成一根根一尺左右的吊须,再在领口处缝上一根毛线编制的扁形毛绳,收拢领口。这样,一件完整的瓦拉便制作成功了。瓦拉分有吊须和无吊须两种款式,可单件穿着,也可搭在披毡外面。除原毛色外,彝族人还常常根据自己喜欢的颜色,用植物染料把瓦拉染成蓝、青等色。彝族瓦拉具有厚重、保温、耐用等特点,夏日能防晒,冬季可保暖,是彝族人民常年必备的衣物,充分显示出与其他少数民族服装相区别的特色,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凉山彝族毛纺织和擀制技艺工序复杂,费工费时,目前从事这一技艺的工匠正日益减少,需要积极开展相关的抢救保护工作。

884 毛纺织及擀制技艺·藏族牛羊毛编织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色达县

  藏族牛羊毛编织技艺是草原特定生态环境的产物,从远古至今,这种技艺及其制品一直伴随着草原牧民,成为其历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四川省色达县藏族牧民从日常生活用品到衣着和居住帐篷等,都离不开牛羊毛编织技艺。色达县毛绒织品是以牦牛、绵羊、藏山羊等牛羊毛为原料,应用纺织、擀制工艺加工生产而成的,既保温防潮,又经久耐用,极具青藏高原特色。

903 藏族金属锻造技艺·藏刀锻制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白玉县

     西藏自治区拉孜县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

  藏族金属锻造技艺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工艺精湛,其传统产品与藏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和宗教信仰紧密联系在一起,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藏刀具有生产、生活、自卫、装饰等功能,它是藏族众多工艺品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种,更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区的白玉县以金属手工艺闻名遐迩,有“手工艺之乡”的美誉,当地生产的藏刀人称“白玉藏刀”,向为广大藏民所喜爱。白玉县藏刀生产较为集中,主要分布于河坡、热加两乡。据统计,全县现在从事手工艺生产的专业户有407户,从业人员634人,其中仅河坡乡就有专业户192户,从业人员264人。

  白玉县河坡乡的金属手工艺品主要可分五类,而以藏刀为主。藏刀主要包括男式长腰刀、中长腰刀、吊刀,女式吊刀、刺刀、格萨尔刀等。白玉县藏刀生产的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公元7世纪唐代初期,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宋代岭·格萨尔王时期,河坡的金属手工产业以生产兵器为主,有“格萨尔兵器库”之称。元明清三代以来,在甘孜呷拖寺的建造过程中,汉藏民间工艺文化互相交流,河坡乡金属手工技艺得到很大的发展,并从制作传统兵器转为制造生活用品。除藏刀外,还生产马具(马鞍、马镫等)、佛具(酥油灯、净水碗、净水瓶等)、生活用具(银碗等)和饰品(打火链、耳环、头花、腰带、项链等)等。

904 成都银花丝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

成都金银器制作在秦汉时代就颇为发达,至清代中叶已形成一定规模,其中银花丝制作技艺最为突出,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银花丝技艺以花丝平填著称,做工精湛,造型别致,显示出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地方风格。银花丝产品主要有瓶、盘、薰、鼎、盒等传统摆件及钗、环、镯等饰品,近年又开发出了“银丝画”等新品种。成都银花丝制作技艺以白银为材料,综合运用花丝和錾刻、填丝、垒丝、穿丝、搓丝、焊接等技艺,按照设计要求精心制作出各种手工艺品,其成品具有很高的艺术和收藏价值。

911 彝族漆器髹饰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喜德县

贵州省大方县

彝族漆器之乡喜德县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中北部,漆器制作在这里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从制造远古简陋的木质生活用具,到以黑漆髹饰生活用品,再到使用生漆、银朱和石黄等天然原料制作精美的彩绘漆器,彝族漆器髹饰技艺在漫长的演进历史中不断得到发展和提高。

喜德县依洛乡依洛村是远近闻名的彝族漆器发源、传承之地。居住在这里的吉伍家族是彝族漆器世家,漆器髹饰技艺在这个家族中已传承了整整19代。彝族漆器选用优质杜鹃木、酸枝木、樟木等为原料,有选伐原木、干燥、打坯、打磨、补灰、水磨、打底、髹饰、清洗、阴干等四十多道工序。其中髹饰一般以黑漆为底色,在上面加绘黄色和红色的花纹组成各式图案,色彩对比强烈,显示出独特的民族风格。

喜德县凉山彝族漆器髹饰技艺具有多方面的优点,制作出的漆器产品做工精致、造型多样、美观大方,无毒、无异味、耐酸碱、耐高温、不变形。目前这一珍贵的少数民族民间手工艺已逐彝族漆器(余孟益 摄) 渐衰亡,濒临灭绝,急需抢救和保护。

923 伞制作技艺·油纸伞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

  据《泸县志》记载,四川省泸州市分水油纸伞起源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分水伞厂是泸州油纸伞制作技艺的传承者,它以传统手工方式制造的桐油纸伞至今仍显示出古老工艺的独特价值。分水油纸伞选料精细,上油厚重,绘图雅丽,呈现出民间传统的艺术特色。

  分水油纸伞以泸州当地盛产的桐油、楠竹、水竹、岩桐木、皮纸等为原料制作完成,伞身轻便美观,伞面诗画兼备,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是民间举办婚庆、进行原始宗教活动时常用的物品。泸州油纸伞制作技艺流程复杂,一把油纸伞要经过锯托、穿绞、网边、糊纸、扎工、幌油、箍烤等九十多道工序才能最终完成,缺一不可。制成的产品质量优良,反复撑收三千余次不坏,清水浸泡24小时不脱骨,顶五级风行走不变形。泸州分水油纸伞深受用户和民间收藏者的欢迎。

927 蒸馏酒传统酿造技艺·五粮液酒传统酿造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宜宾市

  宜宾市位于四川省南部,当地酿酒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大约从宋代即已开始。五粮液酒酿造工艺产生于宜宾,并一直

发展传承至今。

  以杂粮酿造为特色的五粮液,其前身可追溯到宋代的“姚子雪曲”。大约在明代,陈氏在宜宾开设温德丰糟坊,亲任酿酒师傅,几经摸索,创立了“陈氏秘方”。民国初年,邓子均继承“陈氏秘方”后,又多次对配方进行调整,使之在配比上更加科学合理。五粮液传统酿造技艺以高粱、大米、糯米、小麦、玉米五种粮食合理配比的“陈氏秘方”为核心,整个生产过程由制曲、酿源、勾兑等三大工艺流程一百多道工序组成。1915年,五粮液在美国“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获得金质奖章,从此享誉世界。2006年,五粮液获得商务部颁布的第一批“中华老字号”称号。

  特殊而复杂的五粮液酒传统酿造技艺集中了众多民间传统酿酒工艺的精华,即便在今天,这一传统工艺仍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是我国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927 蒸馏酒传统酿造技艺·水井坊酒传统酿造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成都市

  水井坊酒传统酿造技艺明清时期起源于成都东门府河、南河两江汇合处的水井街酒坊,一直传承至今。水井坊酒与宋代成都锦江之滨酿造的蜀中名酒“锦江春”有着密切的关系。一千年来,经过世代传承,“福升全”、“全兴成”等酿酒作坊推陈出新,先后酿造出薛涛酒、八百春、全兴大曲、天号陈等名酒,水井坊酒即是其中的一种。

  水井坊传统技艺在浓香型白酒酿造技艺中具有显著特色,其酒曲系以上等小麦为主要原料,添加高粱焙制而成,有三月“桃花曲”和盛夏“伏曲”等区别。配料上,完美融合单粮酒和多粮酒特点;发酵蒸馏采用原窖分层堆糟法;以勾兑调味方法使多年贮存的原酒最终形成“浓而不艳,雅而不淡”的浓香型淡雅风格。

  水井坊酒酿造至今仍沿用具有六百多年历史的古窖群,这是酿酒微生物的储藏库,可借以研究酿酒微生物的特性及酿酒工艺的变革。

927 蒸馏酒传统酿造技艺·剑南春酒传统酿造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绵竹市

  剑南春酒产于四川省绵竹市,它采用糯米、大米、小麦、高粱、玉米五种粮食为原料,酿造时先以小麦制成中高温曲,在泥窖中固态低温发酵,而后采用续糟配料、混蒸混烧、量质摘酒、原度贮存、勾兑调味等工艺酿制完成。剑南春酒传统酿造技艺较为繁复,包括泥窖的制作维护保养技艺、大曲药制作鉴定技艺、原酒酿造摘酒技艺、原酒陈酿技艺、尝评勾兑技艺及其他的一些相关技艺等。

  剑南春酒传统酿造技艺在盛唐时期已基本成型,经过宋元明三代的传承发展,到清代康熙年间,以剑南春为代表的绵竹大曲酒传统酿造技艺不断完善,日臻成熟。剑南春酒的生产一直采用古老的“泥窖固态纯粮发酵”酿造技艺。“天益老号”

酒坊中十一口建于清代康熙初年的窖池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被称为酿酒史上的“活文物”。剑南春酒芳香浓郁、纯正典雅、醇厚绵柔、甘洌净爽、余味悠长,酒体丰满圆润,被视为中国浓香型白酒的重要代表。

927 蒸馏酒传统酿造技艺·古蔺郎酒传统酿造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古蔺县

  古蔺郎酒传统酿造技艺流传于四川省古蔺县,是古蔺郎酒厂传承百年的传统技艺。北宋年间,古蔺县开始生产凤曲法酒。1903年起,在该县二郎镇出现大规模以回沙工艺酿酒的糟房,其中以惠川糟房、集义糟房为代表,其产品命名为“回沙郎酒”,综合概括了产地和工艺的特点。1933年,回沙郎酒更名为“郎酒”。郎酒的酿造具有“四高一长”的显著特点,即高温制曲、高温堆积糖化、高温发酵、高温馏酒和长期贮存。生产过程中需两次投粮、八次加曲发酵、七次蒸馏取酒、三次以上洞藏储存,最后以传统技术精心勾兑调味。

  古蔺郎酒传统酿造技艺在当地民间酿酒工匠中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世代相传,其中延续百余年的五月端午手工制曲、九月重阳投粮、高温生产、以洞藏方式促使新酿酒老熟陈化等技艺极具个性特点,在中国川南、黔北酿酒文化发展中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古蔺郎酒传统酿造技艺善于培植独特的微生物菌群,显示出高超的传统科技手段,为酱香型白酒的酿造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927 蒸馏酒传统酿造技艺·沱牌曲酒传统酿造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射洪县

沱牌曲酒产于四川省射洪县,系由唐代春酒、明代谢酒发展而来。清末民初,柳树镇泰安酢坊主人李明方酿造的春酒在继承明代谢酒工艺的同时引进曲酒生产技术,既保持传统特点,又有所创新。前清举人马天衢感而咏成“沱泉酿美酒,牌名誉千秋”之句,将佳酿命名为“沱牌曲酒”。1951年,泰安酢坊改名为“射洪实验酒厂”,聘请李氏父子担任顾问,传承原有工艺技术,恢复生产沱牌曲酒。

沱牌曲酒酿造技艺从原辅料选择到酿制储存,各环节均靠酿酒技师“看、闻、摸、捏、尝”来判断生产情况,实施操作,其传承也主要是以口耳相授的方式进行。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的沱牌曲酒传统酿制技艺是中国传统蒸馏白酒酿造技艺的典型代表,在我国酿酒历史及传统生物发酵工业等研究方面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沱牌”2006年被商务部授予 “中华老字号”称号,沱牌曲酒传统酿造技艺的重要传承载体泰安酢坊也被国家文物局认定为“中国食品文化遗产”。

935 黑茶制作技艺·南路边茶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雅安市

  南路边茶产于四川省雅安市,又称“乌茶”、“边销茶”、“南边茶”、“雅茶”、“藏茶”等,系采用自然干燥、特殊压制、包装等工序,以手工操作方式制作完成,其生产技艺具有重发酵、后发酵、多次发酵、非酶促发酵、转色发酵等特点。雅安南路边茶主要供应西藏、青海和四川甘孜、阿坝等藏区,在藏族人民中享有崇高的声誉。这种黑茶品质优良,汤色褐红明亮,滋味醇和悠长,可加入酥油、盐、核桃仁末等搅拌成酥油茶,是藏族同胞每天必不可少的饮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受信息、交通、供求等因素影响,黑茶市场竞争激烈,价格差异加大,企业间的恶性竞争导致产品质量下降,影响了黑茶的声誉。整顿、规范黑茶市场,保护、弘扬黑茶制作技艺已成为目前刻不容缓的工作。

938 豆瓣传统制作技艺(郫县豆瓣传统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郫县

郫县豆瓣是重要的川菜烹饪佐料,被誉为“川菜之魂”。郫县位于四川省成都平原中部,境内盛产胡豆(蚕豆)和辣椒。明末清初,一位陈姓人士流落四川,在特殊情况下将发霉的胡豆瓣与辣椒拌食,竟发现滋味奇佳。陈氏家族落户郫县后,开始经营酿造业。清代嘉庆八年(1803),陈氏孙辈陈逸仙在县城西街开设顺天号酱园。清代咸丰三年(1853),陈逸仙之孙陈守信在南街将顺天号与他店合并,开设益丰和酱园。陈守信潜心钻研豆瓣制作技艺,总结出“晴天晒,雨天盖,白天翻,夜晚露”的十二字真诀,郫县豆瓣传统手工制作技艺至此臻于完整。清代光绪三十一年(1905)后,陈守信之子陈竹安仔细研究辣椒、胡豆、盐三者之间的配合比例,经过反复实践,改良了原有的豆瓣制作技艺,并开发出黑豆瓣、金勾豆瓣、香油豆瓣等品种。1956 年公私合营,以益丰和酱园为主体成立了郫县豆瓣厂。

郫县豆瓣民国时期曾广泛行销湘、鄂、云、贵、藏及陕、甘等地,1916年被四川省劝业会授予优等奖。郫县豆瓣富有营养价值,在川菜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其传统酿造技艺应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扬。

939 豆豉酿制技艺·潼川豆豉酿制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三台县

  潼川豆豉是四川省三台县最具盛名的地方特产,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据《三台县志》记载:清代康熙九年(1670),邱氏家族从江西迁徙到潼川府(今三台县)定居。邱家人采用毛霉制曲生产工艺酿造色鲜味美的豆豉,并根据三台的气候和水质状况不断改进技术,使豆豉酿制技艺具有独特的风格,产品愈加鲜美。因为这种豆豉出产于潼川,故称“潼川豆豉”。康熙十七年(1678),潼川知府以此作为贡品,使得潼川豆豉名噪京都。传至邱家第五代邱正顺时,他在城区东街开办了正顺号酱园,年产豆豉二十多万斤。潼川豆豉营养价值高,能促进造血机能,且易于为人体所吸收,是天然的营养保健品。

  潼川豆豉品质优良,但由于采用手工酿制,成本高,窖藏周期长,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要维持生产已相当困难,有必要制定相应的措施,加强对其传统酿制技艺的保护。

969 藏族碉楼营造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丹巴县

丹巴县位于四川省西部,是以嘉绒藏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丹巴县古碉堡楼群历史悠久,是嘉绒藏族先民的建筑艺术杰作。丹巴县是中国乃至世界古碉堡楼数量最多、最集中、类型最全的地方,这里古碉堡楼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时期。隋唐以后,古碉堡楼在丹巴西部和整个藏东地区大为盛行,并传沿不绝。据2004年统计,丹巴全县现存古碉堡楼 562座。

丹巴古碉堡楼建筑形式多样,有四角、五角、八角、十三角等类型,而以四角楼最为常见。整个建筑角如刀锋,端正笔直,墙体光滑,墙壁厚实牢固,虽年代久远,仍凌空屹立。以丹巴古雕堡楼为代表的藏族砌石建筑传统技艺被称为“叠石技艺”,它能自然运用建筑力学原理,用天然石材砌筑造型优美、结构坚实的碉堡楼,显示出很强的地域特色。这种建筑技艺中,反手砌筑技术十分发达,引人注目。丹巴现存的藏族碉楼营造技艺是该地区藏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具有无与伦比的历史、文化、科学研究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来相对封闭的农耕文明不断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丹巴能熟练掌握砌石碉楼营造技艺的匠人已经不多,古老的藏族民间建筑工艺濒临失传,亟待抢救保护。

345 竹刻·江安竹簧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江安县

江安地处川南,这里气候温暖湿润,适宜竹类生长。数量、品种繁多的竹类成为当地人赖以生存的资源条件,也为江安竹簧工艺的产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江安竹簧工艺历史悠久,明代正德年间即已达到兴盛。1915年,江安竹簧作品《花篮》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优胜奖,由此开始走向世界,蜚声海内外。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80年代,江安竹簧工艺进入转折、复兴期,曾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项。江安竹簧制品有竹簧、竹筷、竹筒、竹根雕、竹编、竹装修等七大类上千个工艺品种,其造型和雕刻既保留了中国书画的笔墨神韵,又显示出民族工艺的独特技巧。  它以传神写意为追求,自然流露出来自民间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趣,显示了中国民间美术典型的文化特征。同时,它的产生发展又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不时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和社会性特征。

江安竹簧工艺的传承谱系在四五代以上,艺人年龄都已年过半百。目前当地的竹簧作坊只有六家,发展滞缓,举步维艰。江安竹簧工艺日渐陷于濒危境地,亟待抢救保护。

346 泥塑·徐氏泥彩塑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大英县

徐氏泥彩塑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泥塑艺术,主要流传于四川省大英县一带。清末民初川中塑像名师杨子园、罗体成收徐得亲为关门弟子,是为徐氏泥彩塑的发端。徐得亲之子徐兴国自幼随父学习雕塑、绘画、书法艺术,完整地传承了衣钵。

徐氏泥彩塑用传统技法施工,先绘图设计(包括白描、效果图和施工图),再扎架、砌粗坯、上细泥。白坯干透后进行修补,刮灰打磨,做立彩花纹,上彩贴金,最后开相完成。制作时采用传统造型,服饰彩画,贴金,绘画工笔重彩,尽显古风雅韵。徐氏泥彩塑多以宗教故事和历史人物为题材,宣扬真善美,劝化向道。完成的作品主要流传于四川、湖南、台湾等地,在旅游景点和寺观庙宇极受欢迎。

1981年至1990年,徐得亲、徐兴国父子受聘承担恢复丰都鬼城的雕塑工程,八年中设计并完成塑像两千余尊,使丰都成为闻名世界的旅游胜地。2001年,他们又开始进行绵阳罗汉寺万佛城的塑像工作,完成小佛像一万两千余尊,另塑九米以上佛菩萨像四十余尊,规模超过美国万佛城,举世罕见。

随着社会的发展,接受泥彩塑之类传统艺术的人不断减少,徐氏泥彩塑传人极少,继承和发扬十分不易,急需保护。

350 竹编·渠县刘氏竹编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渠县

渠县竹编工艺以渠江镇为中心,流布于渠县境内。渠县地处四川东北部,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物产丰富,尤其盛产慈竹,为竹编工艺提供了优质的原材料。

渠县竹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三百多年前,生活在这一带的古代人即已开始用竹材编制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具。到唐代,渠县竹编业已十分发达,日常的生产、生活中,人们住竹房、坐竹椅、背竹筐、戴竹笠、持竹扇,处处都会用到竹编制品。入清以后,渠县的竹丝宫扇、细篾凉席等名噪一时,被朝廷列为贡品。

渠县刘氏竹编工艺技艺复杂,工序繁多,从砍伐竹子到制作出成品要经过三十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精细严密,是现代技术和机械所无法替代的。以这种技艺编织一件工艺品少则数天,多则需数月甚至数年。

渠县刘氏竹编的工艺产品可分数十个大类,有近千个花色品种。其中的竹编字画、提花瓷胎竹编、双面竹丝编、竹编台屏等系列工艺品设计新颖,技术精湛,尤以编工精细见长,其薄如绫绢,虽系以竹作画,却极富笔情墨趣,各种图案栩栩如生,显示出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渠县刘氏竹编是劳动人民艺术创造力的完美体现,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工艺研究价值。

渠县刘氏竹编属于纯手工操作,编织耗时耗神,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低,因此很多艺人都已被迫转行,学习竹编技艺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造成当地竹编业人才匮乏的局面。在这种形势下,刘氏竹编的发展前景令人担忧,急需善筹长策,积极应对。

350 竹编·青神竹编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青神县

青神竹编是流传在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的一种古老民间工艺,用人工将粗细不同的竹片、篾条编织成各种生产生活用品,在当地应用极广。

青神竹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青神先民用竹篾编“箕”养蚕,初步形成一套竹编技艺。唐代张武率县民编竹篓填石拦“鸿化堰”,提水灌溉农田,使竹编得到更大发展。明代青神竹编应用更广,青神人余承勋进京考取进士后授职翰林院修撰,他所用的书箱、膳食盒等均以竹丝编织而成。

入清以后,青神精美的竹编宫扇声誉鹊起,被清廷列为贡品。民国时,青神竹编继续传承发展,县人曾编成细竹丝斗笠,写上“抗战到底”的字样,用以慰劳抗日将士。新中国成立后,青神竹编进一步发展创新,编织出名人字画、人物山水、花鸟虫鱼等多种精美的艺术品,用薄如蝉翼、细如发丝的竹丝编成的《中国百帝图》、《清明上河图》等,曾多次荣获国际国内金奖。

目前青神竹编已陷入濒危境地,究其原因,一是环境恶化,竹节变短,韧性减弱,原材料出现问题;二是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很大改变,不少竹编制品为工业制品所取代;三是老艺人年事已高,年轻人不愿传承,导致这一民间手工艺后继乏人。在此情势下,有必要迅速制订一套可行的方案,对青神竹编进行抢救保护。

350 竹编·瓷胎竹编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邛崃市

瓷胎竹编又称“竹丝扣瓷”,是流传在四川省邛崃市境内的一种民间手工艺。邛崃市平乐镇盛产慈竹,慈竹的竹节较长,通常在六十五厘米左右,是瓷胎竹编最主要的原材料。四川竹编源于汉代器皿,入清以后,巴蜀工匠开始在锡壶上编制竹编。后因锡壶原材料紧缺,改用瓷作载体,编制出的成品较锡壶竹编更为美观,受到人们的欢迎,由此形成瓷胎竹编。

瓷胎竹编工艺繁复,首先需选竹、刮青、破节、晒色成竹片,然后通过选料、烤色、锯节、启薄、定色、刮片、冲头、揉丝、抽匀、染色等十几道工序加工成丝,再将竹丝紧扣景德镇白瓷的瓷胎,以挑压方式进行编织,其中包括起底、翻底、翻顶、锁口等环节。编织过程中要求不露丝头,不起纹丝、叠丝,以保持竹丝经纬比例匀称地编织在白瓷外表。

瓷胎竹编材质优良,实用性强,在生活中的应用极其广泛。它一方面可保护器皿,另一方面又有装饰作用。瓷胎竹编款式多样,富于地域特色,深受当地居民的青睐。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瓷胎竹编传承越来越困难,它的附加值不高,技艺要求又十分严格,因此年轻人多不愿学。目前能全面掌握全套瓷胎竹编工艺流程者已从原来的三四百人减少到三十人,如不及时加以抢救保护,瓷胎竹编将逐渐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

376 扎染技艺(自贡扎染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自贡市

  四川省自贡市的白族扎染技艺流传于巴蜀地区,它起源于秦汉时期,至唐代得到普遍运用,称为“绞缬”。自贡扎染最早采用纯棉制作,发展至今,棉、麻、丝、缎等各类纯天然织物和皮革均可制作。

  自贡扎染以古代传统工艺为基础,经历代民间工匠不断探索和总结,整理出绞、缝、扎、捆、撮、叠、缚、夹等数十种扎染手法,形成一套独特的制作技艺。染色也从单色的简单浸染演变成复色的多次浸染,制成的扎染品色彩斑斓,扎痕耐久,纹样从中心向四周呈辐射状分布,显示出奇异的艺术效果。自贡扎染以针代笔,扎缬染色,使几何图案及包括人物、动物、花鸟、书法等在内的写意图案若隐若现地呈显在扎染品上,手法出神入化,极具地方特色。

  随着社会的变迁,纺织印花的机械化生产得到普及,大大冲击了手工印染行业。在此情况下,自贡扎染技艺逐渐失去生存和发展空间,艺人大量减少,生产实践陷于停滞,现已处于濒危状态,如不及时加以抢救,势必迅速走向消亡。

390 银饰制作技艺·彝族银饰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布拖县

  四川省布拖县素有彝族银饰之乡的美称。布拖彝族银饰按照用途可分为酒具、餐具、首饰等多种。其中酒具包括银酒杯、银酒壶等,餐具包括银碗、银筷子、银盘子等;银首饰品种繁多,包括耳环、手镯、纽扣、戒指、胸牌、领饰、耳链、耳坠、头饰等。这些银饰制品采用錾刻、镂空、镶嵌、吊缀等多种手法制作而成,形式多样,形态各异。

  布拖彝族自古喜爱银饰制品。他们制作的银首饰高贵典雅,实现了服饰、银饰与人体的完美结合。古朴大方、光彩夺目、巧夺天工的银饰制品体现着鲜明的彝族文化传统和独特的审美情趣,具有民族学、文化学、工艺美术等方面的研究价值。保护、利用布拖彝族银饰民间工艺,对于弘扬民族文化,调整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431 制扇技艺·龚扇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自贡市

  龚扇产于四川省自贡市。清代光绪元年(1875),著名艺人龚爵伍以牛骨、玉石为扇柄,竹条为外圈,用黄竹篾丝编织各式图案,创制了扇面约六寸的宫扇,故称“龚扇”。龚扇图案鲜明,精美别致,在流传过程中得到许多人的爱重,声誉日隆。早在清代末年,龚扇即已名闻遐迩,成为宫廷和官府的收藏品,并在莱比锡国际博览会上获得奖章。龚扇质薄如绢,绚丽如花,光滑如镜,扇面图案别具一格,以极细篾丝编织成的花鸟人物形象生动,体现出精细的质感和独特的风格。

  龚扇演进历时百余年,至今其制作技艺已传承了五代。由于龚扇制作技艺采用家族传承方法,前三代均是传男不传女,所以到目前为止,只有龚姓家族的少数人能够完整掌握技艺中的编织技术。鉴于此情形,应采取积极措施,对这一宝贵的民间手工艺进行有效保护。

第三批非遗国家名录收取:

1154 棕编(新繁棕编)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

新繁棕编技艺主要流行于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新繁镇所辖的公毅、锦水、曲水、通联、石云等村,是具有当地特色的民间手工艺。

新繁棕编技艺相传起源于清代嘉庆年间。据文献记载,清代嘉庆末年新繁妇女即有“析嫩棕叶为丝,编织凉鞋”的传统。在当地乡村和农家小院,随处可见妇女们用洁白细腻的棕丝编织手工艺制品。每年夏季和秋季是新繁棕编生产的高峰,夏季主要生产凉帽、拖鞋,秋季则生产工艺棕编提包。

新繁棕编的原料多来自彭县、大邑、邛崃、都江堰等山区。每年4月,艺人们将采集回来的绿色嫩棕叶用排针梳理,使之成为一条条形似绿色挂面的棕丝。然后将棕丝搓成棕绳,再经过熏蒸、漂白、晾晒等工序,制成洁白柔软的材料备用,同时将部分棕丝染上颜色,用于棕编器物的特殊装饰。

新繁棕编的手工技法主要有三种:第一种叫胡椒眼技法,即将棕丝等距排列的经线相互交叉形成菱形,再用两根纬线穿于菱形四角,依此类推,编织出窗花般美观规则的图案;第二种为密编法,艺人采用疏密相同、距离相等且重复的方法进行细密的编织,这种编织方法多用于鞋、扇等产品的编织;第三种是“人”字形编法,即以“人”字图案来设计或控制棕编的经纬走向或构图,这种编织方法通常使用在帽、席等生活用品编织上,具有美观大方的特点。

新繁棕编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而且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近年来,新繁棕编的老艺人相继去世,使这门技艺濒临后继乏人的困境,急需予以保护。

1163 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工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工艺(以下简称“藏族织绣工艺”),是千百年来嘉绒藏族为适应当地特殊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在不断创新和吸纳汉族挑花刺绣工艺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

据丹巴罕额依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的“骨质纺轮”证明,早在距今四千五百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嘉绒地区的纺织技艺就已经发端。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嘉绒藏族先民一方面依靠当地丰富的藏山羊畜牧资源和箭麻作物资源,以及编织工艺,加工生产极具嘉绒地区特色的毛、麻织品;另一方面,通过与内地的交往,通过交换方式获得各种与生活相关的棉织品。

藏族织绣工艺以家庭传承(即母女传承)为主,兼具大众(集体)传承。织绣工艺在嘉绒藏族的生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也是嘉绒藏族一种依赖性很强的生计。

多姿多彩的嘉绒妇女盛装集中体现了藏族传统织绣工艺的精湛技艺,无论是头上搭盖的刺绣头帕,还是腰间紧束的五彩腰带;无论是节日里披在肩上飘逸的披风,还是穿在脚上的绣花鞋,无处不闪耀着嘉绒妇女聪颖的智慧,无处不散发着嘉绒文化的芳馨。

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藏族传统织绣工艺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是其工艺的传承受到一定的阻隔,二是一些特殊技法面临失传的危险,亟待进行抢救和保护。

870 盆景技艺·川派盆景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盆景艺术家协会

川派盆景主要分布于四川省成都市及其周边地区,经过历代盆景艺人的摸索和实践,在制作技艺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法,是中国传统盆景的四大流派之一。

川派盆景相传起源于东汉时期,五代时的川派盆景艺术已是独树一帜,后历经唐、宋、元、明、清几个朝代,最终形成独特的造型流派和技艺风格。清代以后,川派盆景开始从文人墨客的书房走向了寻常人家的院落,许多民间花农开始从事树桩盘扎技艺,“三式五型”的川派盆景技法已经普及。在清代后期的成都花会上,盆景已经是一种供游客品评和购买的商品,而且还出现了专门从事盆景交易的“花帮”。从制作技艺的风格来看,川派盆景可分为规律类树桩盆景蟠扎技艺、自然类树桩造型、山石盆景造型技艺、树石组合类盆景制作技艺四种类型。

川派盆景以其“以小见大,缩龙成寸”的艺术风格被人们誉为“立体画”、“无声诗”,在海内外多次展览中获得各种奖项。

375 蜡染技艺·苗族蜡染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珙县

蜡染是中华民族古老的民间传统印染工艺之一,早在秦汉时代,苗族人民就已掌握了蜡染技术。珙县苗族蜡染在四川苗族蜡染中独树一帜,清光绪《珙县志》记载:罗渡苗民取蜡熔而绘于布,染后煮布洗蜡,成蜡染 裙。

珙县苗族蜡染以蓝白两色为主调,也常与挑花、补花相结合,一般是先染后绣,色调丰富,层次分明,既朴实也艳丽。图纹中自然纹与几何纹居多,有的继承于传统,有的源自于生活,往往一纹多义。蜡染构图饱满,造型生动,对称均衡,注重图纹组合和视觉顺序的总体效果。主题一般居中,着重突出图纹的完整性、和谐性,简洁明快,密不觉繁复,简不觉单薄。即使在长达丈余的百褶裙上连锁式的构图,由于点线穿插,曲直并存,疏密交错也不觉板俗,富有韵律变化和节奏感。图案精美,线条流畅,清新如淡云蓝空的互托,明快如高山流水的旋律,古朴中包含粗犷,简略中蕴藏典雅,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珙县地区的苗族同胞常将蜡染成品做衣饰、百褶裙、围腰、卧单、枕巾、帐沿、门帘、包单、蚊帐等,是苗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民间手工艺。

2006年,罗渡苗族乡以苗族蜡染为特色,创建了“四川省民间艺术之乡”。2008年,珙县罗渡苗族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969 碉楼营造技艺·羌族碉楼营造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汶川县

地处川西北高原的羌族人民,在其历史背景下,创造出一种特殊的空间形态—碉楼,因而这里享有“千碉之国”的美誉。碉楼,羌语称“邛笼”,《后汉书·西南夷传》有羌族人“依山居止,垒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的记载。过去,羌族碉楼最主要的功能是用来瞭望、防御、传递信息之用,也有身份、地位的象征之意;现在主要用作居住和仓储。

羌族碉楼的外形有四角、六角、八角与多角。各碉底层全部封闭,而在二层开小门一道,自二层起四周开无数内大外小的长方形小窗,以作通风、瞭望和射击之用。各层间用随时可抽取的独木梯上下。汶川羌族碉楼的建造材料主要为片石和黄泥。现存的碉楼以石碉为主。建造前,需由“释比”选址、作法,并依地形进行设计。施工前,工匠将片石用铁锤稍作加工,然后根据碉楼的形状与大小,先在建造地点处凿相应的基坑,直至挖到硬岩为止,再用铲板将拌和好的黄泥涂在打制好的片石上,层层垒砌压紧,使泥石胶合。石墙自下而上收方而逐渐减薄,墙的内侧仍然与地面垂直,外侧稍倾斜,重心向内,形成向心力,使碉楼牢固而稳定。每一层均架设直径约二十厘米左右的木横梁,上铺木板,层层相同。黄泥碉为夯筑,仅在汶川县布瓦羌寨有3座(2006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建造方法与石碉相 同。

羌族碉楼的建造工具十分简单,主要为铁锤、铲板。无论是石料还是黄泥建造的碉楼,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在整个建造过程中不绘图、不吊线、不用柱架支撑,全凭工匠的经验目测心会,这充分显现出羌人高超的建造技术。

历经几百上千年且不含一丝一毫钢筋混凝土的羌族碉楼,经历了1933年叠溪7.4级大地震以及2008年汶川8.0级特大地震,虽有不同程度的损毁,但多数却牢固坚实,证明了其建造的科学 性。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茂县

茂县现存的羌族碉楼主要分布在沙坝、较场、凤仪、南新等地区。经碳14鉴定,多数建于明、清时期。茂县的羌碉建造技艺考究,施工时不制图、不吊线,外不搭脚手架,全凭砌匠的眼力和经验来工 作。

从建筑用材和营造技艺特点上看,羌碉可分为以下3种类型:1.石砌羌碉:砌墙讲究用料,石块平整面朝上、朝外,左右石料相互楔合,缝隙间用小石块楔紧再用黏土粘合,找平后再开始放置第二块石料。棱角石选料考究,多采用石质上乘且呈规整几何图案的中小石块,使建筑体棱角分明、结构紧凑、墙体平整,给人以浑然天成之感。匠人在修建过程中,恰如其分地运用了许多建筑力学原理,堪称世界同类建筑中的精品。2.黏土羌碉:黏土土质考究,湿度适中,充分搅和后再夯实成墙体。在土质不好,又缺少石料的地区,修建黏土羌碉时,要在黏土中添加一定比例的小麦(青稞)碎段秸秆或牛羊毛,抑或盐等添加剂,以提高其黏合强度,增强建筑物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黏土羌碉在施工过程中要避开高温大热天气,以防止夯土因内外温差和水分蒸发不均引发龟裂,故遇晴天或雨天,需加盖防晒、防雨物品。3.石粘混合羌碉:这种建筑物从外观和建筑技艺上看,堪称是石砌建筑与黏土建筑的完美结合。羌碉的底层多为1.2—2米石砌结构,主要起防水、抗撞击、承载整个建筑物的作用,之上则用黏土夯制而成。它多分布在石料资源匮乏的村寨。

历史区黑白诀接档雪迷宫黑白诀全员癫疯对决
发布于江苏阅读 2976

全部回复

no-replies

评论区开荒,我辈义不容辞

来抢第一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