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家乡有哪些手工艺?·贵州篇

avatar
关注

第一批非遗国家名录收取:

321 苗绣(雷山苗绣、花溪苗绣、剑河苗绣)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雷山县、贵阳市、剑河县

  苗绣是指苗族民间传承的刺绣技艺。流传在贵州省雷山县、贵阳市、剑河县等地的苗绣有着不同的形式与风格。

  贵州省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地处黔东南,是苗族的主要聚集地之一,全县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3.6%。雷山苗族的服饰至今仍保留着原汁原味的传统风格,精美绝伦的刺绣技艺和璀璨夺目的银饰让人赞叹不已。雷山苗族服饰按结构和风格划分,主要有长裙、中裙、短裙、超短裙四种,也称西江型、也蒙型、公统型、大塘型。

  雷山苗族服饰制作工艺独特,形制很有代表性,有些是雷山独有,有些他处亦有却主要分布在雷山县境内。与形制相关的刺绣工艺亦有其独特性,如双针锁绣、绉绣、辫绣、丝絮贴绣等,尽管别处也有,但就技巧而言,雷山苗绣更具特色,并技法多样。雷山苗族刺绣的图案在形制和造型方面,大量运用各种变形和夸张手法,并大胆使用多维立体造型和型中型的复合手段及比喻、暗喻、借喻、象征等的表达技巧,体现出别具民族风格的审美情趣。

  贵阳市花溪苗族挑花技艺在贵州苗族刺绣技艺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据史书记载:苗族先祖九黎部落原居黄河流域,由于在与外族争战中多次败北,逐渐西迁,部分支系进入今贵州境内,其中一个自称为“谋”(他族称之为“花苗”)的支系定居在格洛格桑(今贵阳)。这个苗族支系原先主要用蜡染来装扮自身,后发现挑花色彩更丰富,表现力也更强,便开始在蜡染图案底纹上进行挑花,挑花渐从蜡染脱胎,形成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语言。常见的挑花图案有猪蹄杈、牛蹄杈、牛头、羊头、狗头、冰雪花、刺藜花、浮萍、荷花、稻穗、荞子花、铜鼓、灯笼、银杈、铜钱、太阳、青蛙、水爬虫、螃蟹、燕子、楼阁、田园、桥梁、河流、苗王印等。

  花溪苗族挑花技艺具有追念先祖、记录历史、表达爱情和美化自身等功用,同时又有很强的装饰性。用十字绣为基本针法,数纱而绣,不用底稿,反面挑正面看的特殊技法,使整件挑花作品显得更加美观精巧。花溪苗族挑花的艺术风格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1900年以前为早期,这一时期挑花底布为自织青色麻布,色彩单纯雅致,以银色调为主,白色中点缀有小面积的彩色,构图严谨,图案有几何化、程式化的特征;1900年至1966年以前为中期,这一时期挑花底布仍多为青色麻布,也有少量青色土棉布,色彩热烈华丽,多以红色调为主,配以黄、绿、白等色丝线,构图较前期活泼,图案更加丰富;1967年以后为晚期,这一时期挑花底布色彩和质地都呈多样化趋势,增加了红、蓝、黄、白、黑等色机织布,甚至使用塑料窗纱和粗麻袋布做底布,挑绣用的彩线除了蚕丝线又增加了十字线和毛线,构图更加自由,图案更加多样化,有的艺人还开始摹仿现代织物上的写实图案制作挑花。

  由于苗族没有文字,花溪苗族挑花成了本民族历史和传说的载体,独特的挑花贯首服也成为这支苗族的识别标记和象征。挑花在花溪苗族的日常生活、节日庆典及择偶、婚丧、宗教等仪式中得到广泛的运用,有着很强的实用价值。花溪苗族妇女在制作挑花时,不但注重继承本民族的艺术传统,而且还善于发挥想象力,大胆地进行再创作,几乎找不到两幅完全雷同的作品,使得挑花有着较强的艺术性和独创性,广大美术家和收藏家对之极为珍爱,国内外博物馆也多有收藏。

  剑河县苗族锡绣主要分布于贵州省剑河县境内的南寨、敏洞、观么等乡镇,已流传了五六百年。苗族锡绣以藏青色棉织布为载体,先用棉纺线在布上按传统图案穿线挑花,然后将金属锡丝条绣缀于图案中,再用黑、红、蓝、绿四色蚕丝线在图案空隙处绣成彩色的花朵。银白色的锡丝绣在藏青色布料上,对比鲜明,明亮耀眼,光泽度好,质感强烈,使布料看上去酷似银质,与银帽、银耳环、银项圈、银锁链、银手镯相配,极其华丽高贵。锡绣工艺独特,手工精细,图案清晰,做工复杂,用料特殊,具有极高的鉴赏和收藏价值。苗族锡绣与其他民族刺绣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是用蚕丝线而是用金属锡丝条在藏青棉布挑花图案上刺绣而成,其核心图案犹如一座迷宫,变化莫测,耐人寻味,寓意深刻,充满强烈的神秘意味。

  但是,随着人们审美观念和趣味的不断变化,民族服装的市场越来越小,苗族青年人中,穿着本民族服装的人越来越少。在此情势下,苗绣艺人的数量日渐减少,可以说,现代文化越是发达,苗绣的传统技艺流失也越快。面对苗绣技艺所遭遇的危机,应尽快采取措施予以解决,以保证这一古老的民族工艺顺利传承下去。

322 水族马尾绣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

贵州省三都是全国惟一的水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东南部。水族马尾绣是水族妇女世代传承的以马尾作为重要原材料的一种特殊刺绣技艺。这种水族独有的民间传统工艺,分布在三都境内三洞、中和、廷牌、塘州、水龙等乡镇的水族村寨。

  水族马尾绣的起源已不可考,主要产品形式有马尾绣背带和马尾绣花鞋等。四川成都织绣和其他民族的刺绣技艺也用马尾为原材料,但只有水族才如此集中地将之用于背带等绣品。

  水族马尾绣工艺有自己独特的制作技艺与方法。第一步先取马尾3至4根做芯,用手工将白色丝线紧密地缠绕在马尾上,使之成为类似低音琴弦的预制绣花线。第二步再将这种白丝马尾芯的绣线盘绣于传统刺绣或剪纸纹样的轮廓上。第三步用7根彩色丝线编制成扁形彩线,填绣在盘绣花纹的轮廓中间部位。第四步再按照通常的平绣、挑花、乱针、跳针等刺绣工艺绣出其余部分。

  马尾绣工艺十分复杂,采用这种工艺制作的绣品具有浅浮雕感,造型抽象、概括、夸张。马尾绣工艺主要用于制作背小孩的背带(水语称为“歹结”)及翘尖绣花鞋(水语称为“者结”)、女性的围腰和胸牌、童帽、荷包、刀鞘护套等。虽历经时代和环境的变化,但其造型理念和程式化符号基本不变。马尾绣背带主要包括三部分,上半部为主体图案,由二十多块大小不同的马尾绣片组成,周围边框在彩色缎料底子上用大红或墨绿色丝线平绣出几何图案,而在上部两侧为马尾绣背带手,下半部为背带尾,有精美的马尾绣图案与主体部位相呼应,“歹结”成为通体绣花的完整艺术品。制作这样一件“歹结”要花一年左右的时间。水族中老年妇女制作“歹结”尾花,一般不用剪纸底样,而直接在红色或蓝色缎料上用预制好的马尾绣线盘绣,综合运用结绣、平针、乱针,灵活自如,图案美观耐看。

  遗憾的是,由于社会变革等方面的原因,马尾绣工艺传承出现严重断层,现代马尾绣的工艺制品质量下降,人们已很少愿意使用,对水族马尾绣这一特殊的工艺门类应当进行抢救、保护。

375 苗族蜡染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丹寨县

  蜡染是贵州省丹寨县、安顺县、织金县苗族世代传承的传统技艺,古称“蜡缬”,苗语称“务图”,意为“蜡染服”。

  丹寨县、安顺县及织金县是以苗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在长期与外界隔绝的艰苦坏境中,这里的居民逐渐形成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古老的蜡染技艺因此得以保留下来。按苗族习俗,所有的女性都有义务传承蜡染技艺,每位母亲都必须教会自己的女儿制作蜡染。所以苗族女性自幼便学习这一技艺,她们自己栽靛植棉、纺纱织布、画蜡挑秀、浸染剪裁,代代传承。在此状况下,这些苗族聚居区形成了以蜡染艺术为主导的衣饰装束、婚姻节日礼俗、社交方式、丧葬风习等习俗文化。

  苗族蜡染是为生产者自身需要而创造的艺术,其产品主要为生活用品,包括女性服装、床单、被面、包袱布、包头巾、背包、提包、背带、丧事用的葬单等。

  苗族蜡染有点蜡和画蜡两种技艺,从图案上可分为几何纹和自然纹两大类。丹寨苗族蜡染的作者们更喜欢以自然纹为主的大花,这种图案造型生动、简练传神、活泼流畅、充满夸张,乡土气息十分浓厚。安顺苗族蜡染以几何纹样为主,图案结构松散、造型生动。织金苗族蜡染以细密白色为主,布满几何螺旋纹,图案结构相互交错,浑然一体。

  蜡染的制作工具主要有铜刀(蜡笔)、瓷碗、水盆、大针、骨针、谷草、染缸等。制作时先用草木灰滤水浸泡土布,脱去纤维中的脂质,使之易于点蜡和上色。然后把适量的黄蜡放在小瓷碗里,将瓷碗置于热木灰上,黄蜡受热熔化成液体后,即可往布上点画。点好蜡花的布再用温水浸湿,放入已发好的蓝靛染缸,反复浸泡多次,确认布料已经染好,即可拿到河边漂洗,让清水冲去浮色,再放进锅里加水煮沸,使黄蜡熔化浮在水面上,回收后以备再用。之后,再将蜡染反复漂洗,使残留的黄蜡脱净,即算完工。丹寨蜡染在这之后还要拼涂红色和黄色,涂红的一般用茜草根,黄色则用栀子提取。为了避免褪色,一般要待蜡染品制成后才着色。除上述步骤外,蜡染还有制作蓝靛和发染缸等工序,各道工序前后连接,构成一套完整、成熟的技艺和操作规程。

  随着科技的发展,纺织品的种类不断丰富,蜡染作为贵州苗族地区主流纺织品的地位已渐动摇。伴随旅游业的发展,蜡染手工艺制品被当作特色旅游纪念品推向市场。而为了满足市场需要和追求经济收益,粗劣的蜡染制品大量涌现,对技艺的有序传承构成了威胁。由此可见,苗族蜡染技艺亟待得到真正的保护和合理的开发。

381 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雷山县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雷山县东北部雷公山之麓、白水河畔的西江镇境内,包括平寨、东引、羊排、南贵4个行政村、10个自然寨。这里的居民建筑系木质结构,不用一钉一铆,房子框架由榫卯连接,依山势而成,建筑风格别具特色,形成独特的苗寨吊脚楼景观。

  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的营造技艺远承7000年前河姆渡文化中“南人巢居”的干栏式建筑,在历史沿革中又结合居住环境的要求加以变化。西江的造房匠师根据地形和主人的需要确定相应的建房方案,使用斧凿锯刨和墨斗、墨线,在30至70度的斜坡陡坎上搭建吊脚楼。这种建筑以穿斗式木构架为主,因前檐柱吊脚,故而得名。吊脚楼一般有三层,四榀三间、五榀四间、六榀五间成座,依山错落,次第鳞比。

  吊脚楼具有简洁、稳固、防潮的优点,还能节省耕地和建材。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连同相关营造习俗形成了苗族吊脚楼建筑文化,它对于西江苗族社会文明进程和建筑科学的研究具有极为珍贵的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居住理念的改变,西江当地的年轻人不再愿意居住吊脚楼,也无兴趣学习相关营造技艺,吊脚楼建造匠师后继乏人。吊脚楼营造对地质、木材有一定的要求,建成后防山体滑坡、防火的任务较重。因此,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建筑技艺文化的延续和实物保护都面临着极其严峻的挑战,需要有关方面加以关注和支持。

383 苗族芦笙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雷山县         云南省大关县

  贵州省雷山县苗族居住区村村有芦笙,是芦笙的重要产地。芦笙制作工匠分别居住在雷山县丹江镇的排卡村、方祥乡的平祥村和雀鸟村、桃江乡的桃梁村和年写村,这些村寨都位于大山之中,交通极不方便。  制作芦笙,除了要懂得一定的乐理知识外,还要具备物理知识,了解力学原理。芦笙种类较多,音质各有区别,形体大小也各有不同,要做出合乎需要的芦笙,首先要求制作工匠有长期的制作经验。苗族传承芦笙制作技艺的师傅只用风箱、锤子、黄铜、斧子、凿子、锯子、钻子、苦竹、桐油和石灰(有的已改用乳胶)就能制作出精美实用的各式芦笙。雷山地区制作的芦笙音质纯正,外表光洁美观,极负盛名。  芦笙是苗族文化的一种象征,苗族芦笙在表演吹奏方面把词、曲、舞三者融为一体,保持了苗族历史文化艺术的原始性、古朴性。芦笙制作技艺历来都由师傅亲手教授,无文字资料留存,且技艺考究,传承比较困难。

384 玉屏箫笛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

  玉屏箫笛用贵州玉屏侗族自治县出产的竹子制成,遂因此而得名。玉屏箫笛是我国著名的传统竹管乐器,以音色清越优美、雕刻精致而著称,它是玉屏当地侗、汉、苗、土家等多民族文化发展的结晶,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工艺价值。

  玉屏箫笛也称“平箫玉笛”,因箫笛上多有雕刻精美的龙凤图案,又称“龙箫凤笛”。据记载,其中的平箫系由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的郑维藩所创,玉笛则始创于清代雍正五年(1727)。平箫玉笛往往被人们当作礼品赠送或收藏,与茅台酒等一道被列为“贵州三宝”。玉屏箫笛的制作有取材、制坯、刻花、打磨等工序,成品式样优美,雌雄成对。爱好音律的郑氏将制作箫笛的技艺视为传家宝,代代坚守其业,故郑氏箫笛在明代一度被列为贡品。清代咸丰年间,郑氏传人因家境萧条而被迫卖箫糊口,由此开始专制平箫,挂牌出售。后因产品供不应求,始打破嫡传规训,向外招徒传艺,扩大生产规模。至抗日战争时期,玉屏箫笛的生产有了大的发展,仅城区就有箫笛店铺三十余家,从业者八十余人。

  1949年后,箫笛制作技艺得到保护。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前期,是玉屏箫笛发展的鼎盛时期,产品连年获省、部优称号,最高年产量五十余万支,产值八十余万元。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民族乐器受到很大的冲击,箫笛制作技艺的保护和发展形势严峻。目前,玉屏箫笛制作技艺面临人亡艺绝、后继无人的境地,箫笛厂连厂长及管理人员在内仅剩七人,城区从事箫笛制作的老艺人也不足十人。如再不对玉屏箫笛制作技艺进行抢救、保护,这项特色手工技艺很快就会在世间绝迹。

390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雷山县         湖南省凤凰县

  银饰是苗族最喜爱的传统饰物,主要用于妇女的装饰,品种多样,分为头饰、面饰、颈饰、肩饰、胸饰、腰饰、臂饰、脚饰、手饰等,彼此配合,体现出完美的整体装饰效果。

  银凤冠和银花帽是头饰中的主要饰品,也是整套银饰系列之首,素有龙头凤尾之美称,其制作较为复杂,使用的小件饰品少则一百五十余件,多则达两百余件,价值昂贵。苗族银饰精致美观,以贵州省雷山县和湖南省凤凰县的制品为代表,其中雷山县的银匠主要集中在西江镇的控拜、麻料、乌高。

  银饰锻制是苗族民间独有的技艺,所有饰件都通过手工制作而成。银饰的式样和构造经过了匠师的精心设计,由绘图到雕刻和制作有30道工序,包含铸炼、捶打、焊接、编结、洗涤等环节,工艺水平极高。

  苗族银饰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先后经历了从原始装饰品到岩石贝壳装饰品、从植物花卉饰品到金银饰品的演进历程,传承延续下来,才有了模式和形态基本定型的银饰,其品种式样至今还在不断地翻新,由此形成的饰品链条成为苗族社会演进的象征之一。

苗族银饰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从品种、图案设计、花纹构建到制作组装都有很高的文化品位。在对外交往中,苗族人民把银饰作为礼品赠送友人,和藏族的哈达、汉族的珠宝一样珍贵。

  苗族银饰的创制技艺充分体现了苗族人民聪明能干、智慧机巧、善良友好的民族性格。银饰洁白可爱、纯净无瑕、质地坚硬,正是苗族精神品质的体现。

  苗族银饰长久以来都是在苗族地区流传,改革开放后,其开发前景看好。但是,银饰锻打技艺一般是在家庭内部承传,无法择优而授,原有艺人多已年老,真正能继承银饰锻造这一精湛工艺的并不多,所以这门特色技艺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有必要加强保护工作。

407 茅台酒酿制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

  贵州茅台酒厂位于仁怀市西北六公里的茅台镇,地当赤水河东岸、寒婆岭下、马鞍山斜坡上,依山傍水,海拔450米。茅台酒厂区建于赤水河上游,水质好、硬度低、微量元素含量丰富,且无污染。峡谷地带微酸性的紫红色土壤,冬暖夏热、少雨少风、高温高湿的特殊气候,加上千年酿造环境,使空气中充满了丰富而独特的微生物群落。

  茅台酒是大曲酱香型白酒,生产工艺分制曲、制酒、贮存、勾兑、检验、包装六个环节。整个生产周期为一年,端午踩曲,重阳投料,酿造期间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经分型贮放,勾兑贮放,五年后包装出厂。茅台酒的酿制有两次投料、固态发酵、高温制曲、高温堆积、高温摘酒等特点,由此形成独特的酿造风格。

  茅台酒是中国大曲酱香型的代表和鼻祖,历史悠久。产地内出土的文物中,有相当部分是商周时代的酒具,说明当时已经有酒。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汉武帝时期,茅台当地就能酿酒,史称枸酱酒、酒。明末清初,以大曲参与糖化、发酵、蒸馏取酒的工艺日趋成熟。数百年来,茅台酒酿造工艺在继承和发展中不断完善,至今仍完整延用。白酒界专家称“贵州茅台酒技术是最独特的大曲酱香型酿酒工艺,是人类将微生物应用于酿造领域的典范”。作为中华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茅台酒酿制技艺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继承发扬,在中国酒文化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

417 皮纸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贵阳市、贞丰县、丹寨县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用竹和楮树皮制作的竹纸和皮纸是传统手工纸的两个重要品种。贵州为少数民族聚居区,该省的许多地区仍然保留着传统竹纸和皮纸制作的古老技艺,其中尤以贵阳市香纸沟(布依族)、贞丰县小屯和丹寨县石桥(苗族)的制作技艺最为杰出。

  以香纸沟所产竹纸为例,据传它始于明代洪武年间,迄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整套操作工艺包括伐竹、破竹、沤竹、蒸煮、碾篾、提浆、抄纸、压榨、烘晾等72道工序,与宋应星《天工开物》所载造纸法完全相同。其成品既绵且韧,有隐形竹纹,还散发出淡淡香气。

  贞丰县小屯所产白绵纸创始于清代咸丰年间,直至上世纪末全乡仍有千余户从事抄纸生产。所产纸以构皮为原料,整套操作也经72道工序,成品绵韧,平整润柔。

  丹寨县石桥所产的白皮纸也用构皮、杉根为原料,另外还生产彩色纸,包括云龙皱褶、凹凸、压平、花草、麻纸六个品种。其制作过程一般有十多道环节,生产时将棉絮状纸浆兑水加入“滑药”搅匀,经抄、压、晒、揭,包装而成品,纸质绵韧、光润,耐水性好。

  以上手工纸品对原料、水质、工艺均有严格要求,技艺的传承全靠口传心授,与制造相伴,产生了丰富的纸业习俗,每年都要祭祀造纸宗师蔡伦。从这些情形来看,相关的竹纸、皮纸制造技艺已成为文化多样性和民族认同的重要证物。但在现代化纸业的强力冲击下,这些复杂难学的造纸古法传承已成问题,需要加以抢救、保护。

第二批非遗国家名录收取:

881 陶器烧制技艺·牙舟陶器烧制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平塘县

牙舟陶器产于贵州省平塘县牙舟镇,其生产始于明代洪武年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牙舟陶器烧制现仍保持原始古老的手工制作方式,以古朴淳厚著称,特色鲜明,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尤其是陶器的玻璃釉能自然流淌,在烧制过程中随着温度的变化而产生各种纹理(俗称“窑变”),令人叹为观止。由于现代生活的冲击,牙舟陶器生产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一是当前不少老艺人相继辞世或年事已高,而当地的年轻人又纷纷外出打工,不愿学习制陶,牙舟陶器烧制技艺的传承有中断之虞。二是生产成本不断增高,利润较低,产品又受到现代生活的冲击,销量骤减。三是设计人才缺乏,不能适应市场需要,进一步发展受阻。综上所述,牙舟陶器烧制技艺已面临失传的危险,亟待保护。

888 苗族织锦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麻江县、雷山县

贵州省苗族织锦距今已有七百余年的历史。20世纪90年代以前,苗族织锦以母传女的方式世代相传,盛行不衰。麻江县苗族织锦主要有锦布和花带两种。锦布一般宽一尺余;花带根据用途宽窄不一,宽者五六厘米,窄者仅二三厘米,长度同样根据需要确定。苗族织锦所用丝纱分素、彩两种,彩纱可有五色。织锦图案多源于生产、生活,以自由灵活的装饰纹样为主,主体是几何图形,以大菱形为框架,各种图案花纹相互连接在一起,布满画面,整体图案规整紧凑,饱满对称,美观大方。雷山县苗族织锦有手织和机织两种,而以手织为主。所谓手织,是将织锦带的一端系于固定的树干,一端系在织者的腰带上,然后用综线在织锦带上挑织经线纬线。织平布的综线只要两综,一般用黑线和白线即可织成;织锦则至少要五综以上,经纬交织,显出立体感较强的图案。一般情况下苗锦都是反面织线,正面现图,交替使用红与绿、黑与白等彩线以造成颜色的交错,在对比中实现图案的和谐统一。

苗锦是苗族人民生活中不 可或缺的物品,多用做衣服、围腰、背带、背包、腰带等的面料。它反映着苗族的历史和社会形态,具有学术研究价值。织锦本身构图精美,图案灵活多变而又协调对称,立体感强,具有极高的美学研究价值。由于苗族织锦全是用手工织造而成,既费时又辛苦,而年轻一代的苗民喜欢穿着汉装,不愿穿本民族服装,所以现在从事苗锦织造的人不多,爱好而愿意学习的也为数极少。目前这门富于特色的手工技艺已经濒临失传,掌握它的只有极少数中老年妇女,保护苗族织锦技艺已成为当务之急。

891 枫香印染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惠水县、麻江县

  枫香印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手工技艺。其工艺流程是先在老枫香树脂中加入适量牛油,用文火煎熬后过滤形成枫香油,然后用毛笔蘸上即时溶化的枫香油,在自织的白布上描绘图案,再用蓝靛浸染,沸水脱去油脂,清水漂洗,晒干,碾平。贵州省枫香印染主要集中在贵州省麻江县和惠水县。

麻江县瑶族枫香印染技艺主要流传于以麻江县龙山乡河坝村为主的18个自然村寨,在邻近的干桥、秧塘村的部分村寨也有流传。清代的众多地方志对此均有记载。麻江县瑶族枫香印染中,技艺和用料自成一体,极为讲究,所用材料均取自天然枫香树油和牛油,用配制成的油料在布上绘图点花,渗透力强,风干后质地柔软,图案清晰,色彩对比强烈。产品主要用于服装、背带、被面等。瑶族人民有语言无文字,枫香印染技艺全靠口传心授,印染的图案承载了瑶族的历史变迁、生活状况、民俗风情等人文信息,具有珍贵的民族历史、民俗学和美学研究价值。

惠水县枫香印染技艺流传于惠水县城东南部,承传者以布依族民众为主,至今已有一百五十余年的历史。印染成品主要用以裁制床单、被面、帐沿、服饰等。惠水县枫香印染图案清新明快,画面精细,纹样寓意吉祥,独具风格,其青、蓝、白色的图案蕴蓄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

但是,枫香印染技艺生产费工费时,同时目前年轻人大多崇尚时装,不喜传统印染产品,导致枫香印染急剧衰落。现麻江县龙山乡河坝村只有10人掌握枫香印染技艺,实际操作的染匠仅有2人。枫香印染技艺后继乏人,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911 彝族漆器髹饰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喜德县

贵州省大方县

彝族漆器髹饰技艺是贵州富有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美术作品。明、清朝代,大方漆器就被选作“贡品”上京供奉皇帝。作为家庭陈设品装饰书斋、客厅,更增添了古色古香的雅致。民间也作为日常生活中的用具,盛装干鲜果品、蜜饯乃至菜肴均可。大方漆器在清道光年间盛极一时。当时古老的大定府城内几乎家家都会制作漆器,故享有“漆城”之誉称。

315 剪纸·苗族剪纸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剑河县

苗族剪纸俗称“苗族花纸”、“剪花”、“绣花纸”,苗语称为“西给港”、“西给榜”,汉语意为“动物剪纸”、“花朵剪纸”。贵州省剑河县流传的苗族剪纸可分为革东型和新民、新合型两类,风格各不相同。革东型剪纸构图饱满,画面内容丰富,纹样多为动物、花卉和人物,其中不乏神话传说中的形象;新民、新合型剪纸构图上相对灵动,纹样多为自然界中的花卉、鸟蝶等,造型生动异常。

苗族剪纸历史悠久,黔东南一带苗族世代传唱的《苗族古歌·跋山涉水》一节中就有关于剪纸的描述。它是研究剑河县境内清水江上游地区苗族历史和生活风习的珍贵形象资料,其中较多出现的双头龙、双头鸟、双头蛇、双身共头龙等共头共身的描述实际是苗族“吃牯脏”仪式中一种巫仪的延伸,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民族学研究价值。

剑河苗族剪纸是革东、岑松、新民、新合等地苗族刺绣的底样和蓝本,经过第二次加工后,其艺术性在刺绣中得到丰富和延伸。从这个意义上说,剪纸也是苗族刺绣和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剑河当地外出打工女子数量的逐年增加,描绘和制作苗族剪纸的人数在日益减少,多是一些年龄较大的妇女留在家里从事剪纸活动。由于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们可以采取较为简便的方法以复印机复印刺绣图案,剪纸的蓝本作用逐渐减退。与此同时,剪纸的图案纹样发生变异,传统纹样的文化含义正为苗族地区的人群所淡忘。苗族剪纸已在不知不觉中陷入濒危境地,亟待保护传承。

321 苗绣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凯里市

苗族堆花绣也叫“堆绣”,苗语称作“干亮”,是苗族妇女服装的独特饰品,长久以来一直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流传不衰。

凯里东北部地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山上植物种群繁多,常年生长着用于染料生产的苦楝树、栋青树、蘑芋等植物,桑树在这里生长得也十分繁茂,这种自然条件为堆花绣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堆花绣的制作可分为四个步骤,首先是种桑养蚕,所使用的主要工具有竹席、大铁锅、竹箩筐等;其次将蚕丝织成绫子,所用工具包括纺车、织机等;而后进一步将织成的绫缎染色浆硬,主要工具是染浆绫子和大桶;最后以绫缎片“堆”成堆花绣饰品,缝在衣服上,使之成为亮丽的堆花绣服饰,这一制作过程中所采用的工具主要是装绫片的木盒和针。堆花绣适宜表现几何图案及抽象的形体画面,它以多个三角构成图形,画面工整、规律,主体感强。堆花绣是苗族刺绣工艺中的精品,是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同时又是苗族历史的“活化石”。

苗族堆花绣制作精细,工艺难度大,耗费时间长,经济价值相对较低,现在凯里地区的农村女青年大都出外打工,在生活中多着便服或汉装,堆花绣由此而失去了生存的现实土壤,工艺上出现断代。为此有必要尽快加强对苗族堆花绣的抢救保护工作,使这一重要的民族民间艺术品种能够继续承沿发展下去,传之久远。

346 泥塑·苗族泥哨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黄平县

苗族泥哨是贵州省黄平县旧州镇寨勇村苗族老艺人吴国清(苗名“贵乜”)在传统陶俑、泥俑基础上创造发展出来的一种泥捏儿童玩具,哨体下部留有回气孔,能吹出清脆的响声,深受儿童喜爱。

苗族泥哨成形于20世纪30年代,80年代得到进一步发展。吴国清授徒百余人,制作泥哨的个体作坊在黄平县的飞云崖、旧州镇、重安镇等村落都有分布,工艺传承至今已八十余年。泥哨制作主要是以手工将黏土捏制成形,而后低温烘烧,再施以彩绘,罩以清漆,做出成品。黄平苗族泥哨以塑造动物见长,自然界的动物应有尽有,不论是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里游的还是树上爬的,都一一见于其中,动物造型共计四百余种。另有组合式的“十二生肖”、“斗牛”等作品,借助各种动物的有趣神态来反映生活、表达感情,体现出较高的艺术水准。

泥哨艺人以山川河流、民俗风情为腹稿,吸收苗地挑花刺绣和女性服饰的特点,先用柴火将泥哨熏烧成漆黑的底色,而后在此基础上着以红、黄、蓝、白、绿、紫等颜色,使哨体鲜明醒目又不失厚重感,显得古朴大方、自然明快,极具挑花刺绣的色彩效果,既有浓重的生活气息,又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黄平苗族泥哨艺人在造型时不拘泥于物象的客观外形,而善于捕捉和提炼其神态及内在情感,大胆采用夸张、变形、写意的手法,重点表现所塑对象的特殊部位以突出其特征,使每一个泥哨作品都形神兼备、浑然一体,造成“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绝佳艺术效果。

在市场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黄平苗族泥哨的生产受到极大影响。目前黄平县能制作泥哨的仅有百余人,部分艺人已改行,传承发展困难重重,如不及时加以保护,这一不可多得的优秀民间艺术将有失传和消亡的危险。

375 蜡染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安顺市

贵州省安顺市的蜡染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的居民就已经掌握了蜡染制作工艺。1987年,在安顺市平坝县苗族洞葬群棺墓中发掘出宋代蜡染衣裙,色彩艳丽,图案严谨,充分展示了安顺蜡染的高超技艺。

安顺蜡染主要分为苗族蜡染和布依族蜡染两大类。苗族蜡染在安顺38个苗族支系中均有分布,所染图案丰富多彩,包括古老传说和原始认知等内容,集中反映了古代先民的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意识。布依族蜡染主要分布在镇宁、关岭、黄果树等县区,染出的成品构图巧妙,变化多端,纹样多为写实的花鸟鱼虫或抽象的螺旋、水波、菱形、云雷等几何图形,表现了人们对宇宙的认知、对自然山川的崇敬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

安顺苗族蜡染和布依族蜡染除图案有异外,制作工具、原料及工艺流程基本相同,均是以铜制蜡刀蘸蜡液后在白布上勾勒图案,经过浸染等工序制成蜡染品。安顺蜡染行业中不乏画蜡技艺高超的民间工艺大师,她们曾远赴欧美和中国台湾地区表演蜡染技艺,所到之处赢得一片赞誉。

安顺蜡染是民族工艺中的一朵奇葩,具有较高的历史学、民俗学和少数民族地方文化研究价值。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趋势的不断增强,安顺蜡染的生存空间日益萎缩,匠人逐渐老龄化,传承无人,这一宝贵的民间手工技艺正濒临消亡,亟待抢救保护。

380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黎平县、从江县

贵州省侗族的鼓楼、花桥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它们产生于侗族的原始社会时期,是侗族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具有独特风格的民族建筑样式。

鼓楼是侗寨的象征,也是侗寨兴旺发达的标志,在侗族群众心目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由简单的干阑式卡房发展而来,结构上采用上下串穿的穿云式整体框架和木构体系。

黎平县侗族鼓楼集塔、阁、亭等建筑形式于一体,既有宝塔的挺拔、楼阁的宏丽,又有亭榭的秀美。鼓楼在侗寨中属高层建筑,一般高3至5丈,底部宽度为7至10米,楼檐层叠,上覆青瓦,并饰以各种彩塑。这些侗族鼓楼有的围以栏杆,有的空敞而中置火塘,四周有长凳供人休息。

从江县侗族鼓楼营造技艺至今已有三百余年历史,侗族群众用当地杉木建造了108座侗族鼓楼,分布在依山傍水的侗寨之内。其中增冲鼓楼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从江侗族鼓楼的代表。

侗族花桥结构十分巧妙,它充分运用杠杆原理,大小柱子、枋、檩、栏杆全部以贵州当地盛产的杉木凿孔穿榫制成,结构严谨,工艺精湛,气势雄伟,外形壮观,展示了侗族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鼓楼、花桥营造技艺是侗族群众智慧的结晶,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研究价值。侗族鼓楼、花桥融多种建筑形式于一体,富于少数民族地方特色。侗族人民在建造鼓楼和花桥时采用竹条制成的“匠杆”竹尺和自成体系的设计施工符号,形成了独特的工艺体系,鼓楼、花桥营造技艺亦因此而成为中国民族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侗族工匠采取以师带徒、言传身授的方式将这一宝贵技艺完整地留存至今,只有加倍珍惜爱护,才能使之更好地传承发展。

390 银饰制作技艺·苗族银饰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黄平县

贵州省黄平县苗族银饰制作技艺十分发达,制品主要包括妇女佩戴的银冠、耳环、项圈、项链、手圈、银腰带、背扇等,其中以银冠、响铃板、银项链、银腰带最为精美。银冠以银花簇拥,间有虫鸟,整体上看如同簇锦花篮。银项链的响铃板款式众多,精巧雅致;吊坠的护心镜盘下垂挂的器饰摇摆撞击,发出悦耳的音响。银腰带上錾刻着各种图案,制作极为讲究。

黄平苗族银饰图纹题材丰富,昆虫、花草、鸟雀、龙鱼等均可作为表现对象,这些图纹多来自黄平苗族祖辈生存的自然环境,体现着苗族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状况。

银饰常出现于苗族的喜庆场合,蕴涵有避邪趋正、纳福迎祥的寓意,具体生动地反映着苗族人民的生存状况、精神面貌和审美心理,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保护、继承和发展苗族银饰制作技艺,对于促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三批非遗国家名录收取:

1164 侗族刺绣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锦屏县

在侗族的刺绣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种是“盘轴滚边绣”,以出自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县平秋镇以及周边地区侗族妇女之手的绣作最为有名。

平秋镇地处贵州侗族文化社区南部和北部的结合部,是北部侗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平秋,原称“阿术”,为侗族语言的音译;明末改名“平秋”,意为“事物在自然消失”。当地的山谷纵横,林木茂盛,民风古朴,有着独具特色的风情和习俗。

根据当地的碑记和传说,“盘轴滚边绣”在明清时期已经流行,其基本绣法由“盘轴绣”和“滚边绣”两种刺绣方法组合而成。“盘轴绣”是取一根彩色丝线作为“引线”,即“轴线”;再取两根彩色丝线将其紧密缠绕在一起,使之成为较粗的二合一的预制绣线,也称“盘线”。绣制时,将“引线”从纹样底面向上绣、拉直;用“盘线”在“引线”根部绕一圈,拉紧;将此过程反复进行,绣出花纹的轮廓,为“盘轴绣”。“滚边绣”是取一根白纱线作“引线”,再取两根白纱线将其紧密地缠绕在一起,然后将这根二合一的白沙线紧密地缠绕在“引线”上,使之成为一条较粗的三合一的绣线,将其在“盘轴绣”的花纹图案轮廓周围绣(滚)上一道边,为“滚边绣”。一般的绣品是由三道“盘轴绣”和一道“滚边绣”构成,在花纹的轮廓中间以同样的手法用色线填绣。余者通常采用平绣、挑花、乱针、跳针等手法绣制。

具有浅浮雕感的“盘轴滚边绣”是侗族刺绣艺术的代表作,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然而,如今掌握“盘轴滚边绣”技艺的侗族妇女愈来愈少,保护传承工作十分紧迫。

321 苗绣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台江县

台江苗族刺绣是苗族刺绣中最具典型意义的民间艺术品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的施洞镇。

台江的苗族刺绣是苗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图案纹饰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折射出苗族屡经迁徙的历史变迁过程。根据其内容和样式可将服饰划分为方你型、方纠型、方南型、方翁型、方白型、方秀型、翁芒型和后哨型等九种类型,堪称“无字史”,是族群识别的标志和符号。服饰的精美造型、精湛工艺、色彩搭配是衡量苗族妇女聪明才智的标准。苗族姑娘未出嫁前,都要亲手绣作一套嫁妆,从开始到完成一般要三至五年,只有心灵手巧的苗族姑娘才能博得人们的赞许、爱慕和追求。

台江苗族刺绣的画面丰富,常见的题材有造型独特的飞禽走兽、花鸟鱼虫等,以龙、鱼、蝴蝶、蜈蚣、蝙蝠等的图案使用最为广泛。所采用的针法有平绣、皱绣、缠绣、叠绣、锁绣、堆绣、辨绣、锡绣、数纱绣、破线绣、打籽绣、马尾绣、订线绣等。用色和谐文静,行针平均熨帖,具有色彩艳丽、形象逼真、层次分明的特点。

375 蜡染技艺·黄平蜡染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黄平县

黄平蜡染是黄平革家妇女在长期的生产劳动生活中创造、自制和必需的一种民族民间艺术产品,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和重要的史学、美学、民族学、人类学和科学研究价值。

黄平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北部,全县总面积1667.8平方公里,总人口35.5万,少数民族占4.2%,其中苗族人口占55%,清水江和舞阳河从境内穿流而过。

革家蜡染历史悠久,是贵州高原最古老的民族传统蜡染艺术之一。革家蜡染作品在色彩表现上只是蓝白两色或黑白两色,蓝、黑为底色,花纹图案为白色。作品要求其图案线条洁白无瑕,无鬓纹和断痕,黑白分明,干净利索,这是区别于其他民族蜡染作品的重要特征。

革家蜡染构图独特,图案具有极强的寓意性和哲理性。革家蜡染主要以太阳为构图中心点,革家认为太阳就是宇宙的中心,所有的物体都在围绕太阳转。为此革家妇女们对蜡染作品图案的创作大都是以太阳为中心,充分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意境和艺术美感,完整地体现了革家人爱美、爱生活、爱劳动的思想感 情。

390 银饰锻制技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剑河县

银饰锻制是苗族民间独特的手工技艺,其银饰的式样和构造经过了匠师的精心设计,工艺水平很高。

流传于剑河境内的苗族银饰通常以龙、虎、昆虫、花鸟等动植物图案为基本素材,加上链状绞花、錾花、压花、编花相互配合,精美中透着灵气。剑河苗族银饰根据造型不同,分为三个片区:革东片区的项圈为链状绞花式;南寨片区的项圈为板圈式;久仰片区为横板头式。剑河苗族银饰制作有三十多道工序,形成熔炼、铸造、捶打、制花、编结焊接、洗涤等一整套手工工艺流程。一套银饰,常常要几百个银花焊接而成,还不能有焊接的痕迹。可根据不同的需要,将银捶打为方条、圆条、片状等,可用于压花、切花、拉丝等。然后又通过编、錾、刻、洗亮等工序制造上百种银花,通过焊接组合做成图案内容丰富的银帽、项圈、胸锁、手镯等银饰品。

苗族银饰制作工艺世代相传,承载着苗族的文化和传统。苗族银饰的加工,以家庭作坊手工操作完成。银匠不仅在锤錾劳作上是行家,在造型设计上也堪称里手,他们善于从妇女的刺绣纹样中吸取创作灵感,并根据传统习惯、审美情趣,在细节、局部的刻画上推陈出新,使件件银饰各具特色。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台江县

苗族银饰,如同苗族刺绣、织锦、蜡染等装饰物一样,是苗族支系相互区别的重要表征。台江县的苗族银饰图案之华美、样式之众多,为苗族社会所少见。台江苗族银饰,分为施洞型、巴拉河型、黄平型。施洞型银饰区,以施洞镇为中心区;巴拉河型银饰区,在台江境内占大半地域;黄平型银饰区,在台江境内有一个乡。台江县基本集中了苗族银饰精华,是黔东南苗族银饰的重要代表之一。

台江苗族银饰,主要有银角、银雀、银簪、银梳、银头围、银头花、银羽、耳柱、耳环、项圈、银链、胸锁、胸宝、手圈、手镯、银片、银泡等等。以片片“银片”覆盖上衣,誉称“银衣”,重达一二百两。苗族村民把美丽与财富结为一体,未婚女子希望通过银饰得到异性的青睐。家境困难的,可以少一点,但绝对不能没有。

在苗族村民观念中,银饰还有辟邪作用,是护身的吉祥物。苗族银饰制作技艺,可谓炉火纯青。使用材料,初为银锭、纹银,清末以来广泛使用银元。加工技艺主要有:熔铸、压花、镂花、拉丝、绕丝、錾花、焊花等等。焊花工艺极为精湛,用纤细的铜质吹管将煤油灯上的火焰吹入氧气,将相关部件的结合部熔化焊接,不留痕迹。

888 苗族织锦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台江县

织锦是指用染好颜色的彩色经纬线经提花、织造等工艺织出图案织物的技艺,是苗族女性创造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台江,织锦和挑花、刺绣是苗族女性毕生修炼的“三大功课”。

台江苗族织锦有机织和编织两大类,机织的为宽锦,主要流行于清水江两岸和巴拉河一带,编织的是锦带,主要流行于雷公山区。机织是苗族妇女采用传统的“通经回纬”技艺和平纹木机,利用当地所产的蚕丝、苎麻、木棉等纤维染彩织就的提花织物。

台江苗锦纹饰题材广泛,飞禽走兽、花草鱼虫、山川日月无所不有。其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既有规律性的几何纹,又有古典式的菱形、四方形,还有介于几何纹与自然纹间的装饰纹样。艺术手法简洁、大胆夸张,巧妙地运用了点、线、面的疏密虚实、粗细大小、斜直长短等进行变化与组合,总体布局均衡,结构严谨,在安静中有动势,规整中有变化,展现了一种明快活泼而又朴实纯真的艺术情趣。

台江苗锦多作头帕、裹腿、围腰、衣袖、背饰、肩饰和床上用品。施洞型围腰彩锦,是苗族织锦中最优美的一类。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凯里市

贵州省凯里市是国内苗族最多的县级行政区域,除城镇街区外,到处都有苗族聚居的自然村寨。20世纪90年代以前,这些乡村苗寨都盛行织锦之风。

凯里苗族织锦过去用麻、丝,现在用棉、丝,也有棉、丝混织的,以丝织的丝锦为上品。丝锦最精者首推舟溪“中裙苗”的背带细丝锦。其用丝之细,每平方厘米达到60经、90纬的高精密度,手感轻柔润滑,纹样光鲜,精妙绝伦。

凯里苗锦纹样丰富,计有动物纹、植物纹、天象纹、器物纹、几何纹等类,不一而足。动植物纹多取象大自然,经过抽象简化变形处理,显得十分夸张、生动、传神;或者取其特点鲜明的部位,如头、角、足、爪、眼睛、毛旋以象征动物本身,可谓别具匠心,尤其是菱形纹的频繁合理运用,使得构图严谨规整、饱满对称。再加上巧手细作,工艺精湛,更凸显图案简洁明快,统一和谐,美观大方,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极好的装饰效果。

目前,凯里苗族传统织锦技艺已面临后继无人的危机,原因主要是年轻女子不是忙于读书赶考,就是在外打工挣钱,观念改变,不愿去学细絮繁难、费时少益的织锦了。

907 民族乐器制作技艺·苗族芦笙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凯里市

芦笙是深受苗族群众喜爱的多簧气鸣乐器,它不仅用于民间娱乐,也是和木鼓、铜鼓一样具有盛名的圣器。民间认为,芦笙能带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能够与神灵沟通,与先祖交流。芦笙的历史久远,《楚辞》、《新唐书》、《黔书》等典籍都有记载。

在贵州省凯里市舟溪镇新光村,居住着128户潘姓苗族居民,现今还有38户芦笙工匠。据新光现存的家谱记载,他们这一支人,到新光定居已经有十九代,应有五百多年了。工匠们祖祖辈辈制作芦笙,使用简单的工具、本地出产的竹木和采购来的响铜,制作出造型优美、音质优良的芦笙。新光是远近闻名的“芦笙村”,也是国内唯一的制作可手持演奏的特大芦笙的地方,被贵州省文化厅命名为“芦笙制作艺术之乡”。

凯里新光制作的苗族传统芦笙,为六管芦笙,沿用中国传统的五声音阶。响铜簧片气鸣发音,其音准的高低,全凭制作工匠特有的辨音能力来确定,他们手工制作的簧片,就能够使所有的主奏芦笙的音准绝对相同;每组5—7支芦笙合奏,也符合和声学原理。新光苗族芦笙制作技艺的诀窍和绝技,父传子、子传孙,世代相传,学习者只能在实践中靠自身的悟性和感觉,不断积累经验、逐渐体会。凭着聪慧的头脑和灵巧的双手,他们制作的芦笙不仅是乐器,还是精美的工艺品。

发布于江苏阅读 3076

全部回复

no-replies

评论区开荒,我辈义不容辞

来抢第一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