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家乡有哪些手工艺?·云南篇

avatar
关注

第一批非遗国家名录收取:

312 纳西族东巴画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丽江市

  东巴画是纳西族东巴文化艺术的一项重要内容,流传在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和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地区。以纳西族民间信奉中的神灵、传说中的祖先及动物等为主要描绘内容,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主要有经卷图画、木牌画、纸牌画和卷轴画等形式。

  东巴的经卷图画包括东巴图画文字、封面装帧画、经书扉页和题图等。东巴的木牌画是在简制的木牌面上绘制出的图像,它主要用于纳西族的插地祭祀活动,与两汉时期中国西北部古羌人“人面形木牌”有着渊源关系。东巴的纸牌画以自制的土纸为载体,它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绘制的神像,或竖于神坛供人祭拜,或戴在祭司头顶;另一类是绘画谱典,或用作绘画者的规范,或用作绘画传承时的教本,这种谱典种类较多,可以自成体系。东巴的卷轴画多绘于麻布或土布上,四周用蓝布装裱,上有天杆,下设地轴,绘画内容多为纳西族信奉的神祗。卷轴画在继承纳西族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借鉴了藏、汉等民族的绘画技法,又吸收了佛、道文化元素,特别是吸取了元、明以来藏族唐卡造像艺术的特点,兼收并蓄,形成一种新的绘画形式。卷轴画《神路图》是东巴绘画艺术中的煌煌巨制,全长十几米,由一百多幅分格连环画组成,直幅长卷上共描绘了三百六十多个人物及动物形象,场面宏大,气势壮观,技艺高超,反映了纳西族灵魂不灭的生命意识和完善人生的伦理观念。

  东巴绘画主要以木片、东巴纸、麻布等为材料,用自制的竹笔蘸松烟墨勾画轮廊,然后敷以各种自然颜色,绚丽多彩,历经数百年而不褪色。其绘画形象具有强烈的原始意味,以线条表现为主,并不注重事物外部的形体比例,但朴实生动,奇异诡谲,野趣横生,色彩多用原色,鲜艳夺目。许多画面亦字亦画,保留了浓郁的象形文字书写特征,是研究人类原始绘画艺术的“活化石”。

315 剪纸·傣族剪纸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潞西市

  傣族剪纸主要流行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市,其最早形式源于傣族祭祀仪式所用的纸幡,后来在佛教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影响下逐步充实发展,形成完善的剪纸并被广泛应用于祭祀、赕佛、丧葬、喜庆及居家装饰等方面。在潞西,几乎村村寨寨的傣族村民都能剪纸。

  潞西傣族剪纸以特制的剪刀、刻刀、凿子和锤子为工具,其剪刀和刻刀具有尖、利、仄、薄的特点,一般可剪八层纸;凿子和锤子有稳、钻、灵、活的特点,一次可凿五十余层纸。傣族剪纸分“剪”与“凿”两种方法,剪无需稿样,随手可剪;凿则需稿样,按样制作。傣族剪纸的主要制品为扎、董、佛幡、挂灯、吊幢、板等,多用以装饰佛殿的门窗、佛伞、佛幡及演出道具、节日彩棚、泼水龙亭等。傣族剪纸内容多与傣族所信仰的南部上座部佛教有关,涉及佛经故事、民间传说和边疆风物特产等,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乡土风味。

  常见图形既有龙凤、孔雀、大象、狮子、麒麟、马鹿、骏马、游鱼及各种奇兽异鸟,也有糯粘花、荷花、玫瑰花、菊花、茶花、杜鹃等花木,还有亭台楼阁、佛塔寺庙等建筑,形象生动,图案整齐,匀称美观,风格粗犷有力,朴实无华。傣族剪纸在当地的社会生活中占据着重要而特殊的地位,从剪纸内涵到外在表现形式诸方面均折射出傣族人民的历史文化传统、审美追求和独特的民族精神。

  在当前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中,傣族剪纸面临困境。因为剪纸艺人收入低微,年轻人大多不愿从事这一行业。现在傣族剪纸的传承人寥寥无几,且年事已高,这一特色民族艺术急需抢救和保护。

355 傣族慢轮制陶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云南有长达四千余年的制陶史,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景洪曼斗寨、勐罕曼峦站寨、勐海曼扎寨及勐龙寨等地均保留着较为完整的傣族传统制陶技艺。

  傣族自古喜爱用陶,制陶在傣语中称为“板磨”,俗称“土锅”。明初钱祖训所著《百夷传》称:傣族“惟陶冶之器是用”。与其他民族不同的是,傣族制陶是由妇女世代相承的。其主要工具有转轮、木拍、竹刮、石球等,主要技艺流程包括舂土、筛土、拌沙、渗水、安装转盘、制坯、打坯、干燥、准备烧陶、烧陶等环节,所生产的陶器按其用途可分为生活用具、建材、赕佛用具等种类。

  傣族制陶技艺最突出的特色为慢轮手工制作,器物表面均用有纹的木拍拍打出印纹,这与南方新石器遗址出土的印纹陶器相一致。傣族陶器在用料上亦有讲究,主要以泥土加砂石料来改善成型性能。其焙烧方式也有自己的特点,包括露天焙烧和封闭半焙烧等多种方法。成坯方法呈多样化特点,有无转轮制坯、脚趾拨动慢轮、手拨动转轮等方式。这些远古时期的制陶技术,至今仍为傣族传承使用。20世纪50年代末期以来,国内外著名的考古学家多次对傣族制陶进行专门调查,认为傣族传统制陶是我国原始陶艺的代表,是解开中国新石器时代烧陶之谜的钥匙。

  但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深入,除了少量用于建筑物屋脊的装饰品和佛教礼器外,在其他场合已不大容易看得到传统的傣族陶器。另外陶器制作的经济效益不理想,所以学习和从事制陶技艺的人越来越少。在西双版纳,只有少数村寨的几户人家还会制作陶器,原始制陶术已处于即将消亡的状态,亟待拯救和保护。

376 白族扎染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大理市

  扎染古称“绞缬”,是我国一种古老的纺织品染色技艺。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周城村和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的大仓、庙街等地至今仍保留着这一传统技艺,其中以周城白族的扎染业最为著名,被文化部命名为“民族扎染之乡”。  据史书记载,东汉时期大理地区就有染织之法。唐贞元十六年,南诏舞队到长安献艺,所着舞衣“裙襦鸟兽草木,文以八彩杂革”即为扎染而成。明清时期,洱海白族地区的染织技艺已到达很高水平,出现了染布行会,明朝洱海卫红布、清代喜洲布和大理布均是名噪一时的畅销产品。近代以来,大理染织业继续发展,周城成为远近闻名的手工织染村。  扎染一般以棉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为原料,染料主要是植物蓝靛(云南民间俗称板兰根)。扎染的主要步骤有画刷图案、绞扎、浸泡、染布、蒸煮、晒干、拆线、碾布等,技术关键是绞扎手法和染色技艺,染缸、染棒、晒架、石碾等是扎染的主要工具。白族扎染品种多样,图案多为自然形的小纹样,分布均匀,题材寓意吉祥,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和实用功能,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好评。  大理白族扎染显示出浓郁的民间艺术风格,一千多种纹样是千百年来白族历史文化的缩影,折射出白族的民情风俗与审美情趣,与各种工艺手段一起构成富有魅力的大理白族织染文化。  但是,当前产业化的趋势使部分传统扎染技艺走向消亡,原有的民间特色开始退化,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市场经营滋生了对经济利益的过度追求,植物染料板兰根供不应求。在此情势下,白族扎染技艺的传承受到困扰。只有认真解决上述问题,才能促进大理传统白族织染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383 苗族芦笙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雷山县         云南省大关县

  云南省昭通市大关苗族芦笙制作技艺主要存在于云南苗族聚居区的昭通市大关县天星镇。天星镇芦笙以苦竹、桦槁树皮、杉木、铜片为料,使用刀、锯、刨、凿、钻、锤、剪刀、炼炉等工具制作。芦笙通常由笙管、笙斗和簧片三部分构成,常见的芦笙发音管一般为六根,大关县芦笙制作传人王杰锋在继承祖传秘技的基础上作了创新,将发音管改成八根或十根,又在高温冶炼黄铜笙簧片时加入一定比例的铅,增强了芦笙簧片的弹性及韧性,这样制成的芦笙发音更加响亮悦耳,传承百余年的天星“王芦笙”就此扬声滇黔交界的苗族村寨,为大关天星芦笙增添了光彩。但现在,像王杰锋这样能熟练制作芦笙的艺人已越来越少,精湛技艺后继乏人,面临失传的危险,亟待抢救、保护。

391 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陇川县

  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流传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西北部的户撒乡,主要集中在潘乐、户早、隆光、相姐、明社、曼炳6个村。

  户撒刀是阿昌族人智慧的结晶,其先民在唐代就掌握了锻制和铸造铁器的要领,明代“三征麓川”(1441—1449)时使户撒成为了“兵工厂”。阿昌族人吸收了汉族的兵器制造技术,形成独特的户撒刀锻制工艺,明末清初走向成熟,民国年间生产达到鼎盛。户撒刀制作过程须经下料、制坯、打样、修磨、饰叶、淬火、创光、做柄、制带、组装等10道工序,尤以淬火技艺最为突出,通过热处理使刀叶的硬度和韧性达到最佳状态,如史所称是“柔可绕指,吹发即断,刚可削铁”。

  户撒刀品种繁多,功能多样,现已发展出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及装饰性工艺品三大类一百二十多种。除服务周边民族和邻近地区及远销西藏、青海外,还出口东南亚地区,为守疆固邦和促进各民族经济文化共同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但是,在外来文化和社会经济转型的压力下,户撒刀制作的传统技艺和设备有被现代机械及原材料替代之势,加上老艺人年事已长,后继乏人,阿昌族户撒刀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急需抢救和保护。

418 傣族、纳西族手工造纸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临沧市、香格里拉县

  纳西族东巴纸又称白地纸,其制作技艺较为独特,现保存于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三坝纳西族乡的白地村。白地(即白水台)是纳西族东巴文化的发祥地,东巴纸是东巴最重要的写经用纸,在滇西北各族中久负盛名。  东巴纸的原料采自当地独有的植物原料“阿当达”,经鉴定为瑞香科丽江荛花。其造纸过程由采集原料、晒干、浸泡、蒸煮、洗涤、舂料、再舂料、浇纸、贴纸、晒纸等工序组成,主要工具有纸帘、木框、晒纸木板、木臼等。东巴纸的活动纸帘较为特殊,晒纸过程明显受到浇纸法的影响,又有抄纸法的痕迹,是中国造纸术与印巴次大陆造纸法兼容并蓄的结果。  白地东巴纸色白质厚,不易遭虫蛀,可长期保存,用它书写的东巴经典据20世纪40年代的调查有五千多卷。白地东巴纸为弘扬东巴文化作出了卓著贡献,从工艺史角度来看,它又是研究我国手工造纸的难得实例。  纳西族造纸技艺有传子不传女的传统,一向以家庭作坊进行生产且不外传,故在现代商业社会的压迫下随时都有消亡的可能,急需抢救和保护。

第二批非遗国家名录收取:

854 彝族(撒尼)刺绣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

彝族(撒尼)刺绣也叫“撒尼十字绣”,彝语称为“拿窝”,是流行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彝族支系撒尼人聚居区的一种民间刺绣艺术。相传彝族(撒尼)刺绣起源于唐宋时期,明清两代趋于成熟。它在撒尼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撒尼妇女自幼习绣,个个巧艺在手。经过世代传承和不断发展,撒尼刺绣艺术日臻完善。撒尼刺绣按布纹的经纬运针走线,以斜十字针组成花纹,有单挑、双面挑、素色挑、彩色挑等多种手法,所绣制的多系背包、桌布、窗帘和花包头、花围腰、服饰花边等生活日用品。撒尼刺绣针脚细密,工艺精湛,图案构思巧妙,组织匀称,色彩明丽,充分显露出撒尼人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力,带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872 建筑彩绘·白族民居彩绘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大理市

流行于云南省大理市一带的白族民居彩绘是大理白族文化的一朵奇葩,它内涵丰富,形式讲究,风格朴素而不失庄重,不仅用以进行神祠、庙宇和大型古建筑群体的装饰,而且广泛应用于白族民居建筑。

大理境内的白族建筑多为土木结构,往往呈现青砖、白墙、灰瓦的外观。与此相协调,建筑彩绘的色彩也以黑、白、灰为主,着重突出素白这一白族民居建筑的主体色调。白族民居多在大门、照壁、山墙、腰线、龙马角等部位饰以精致的彩绘,其中香草纹、如意云纹和回纹三种图案出现最多,成为彩绘中最具民族特色的部分。除彩绘图案外,白族民居还多在大门和屋檐部位装饰以木雕,做到雕画结合。照壁则以泥作斗拱,部分泥作浮雕。

白族民居彩绘是白族建筑艺术的精华部分,它深受汉文化影响,将北方建筑的恢弘大气和南方建筑的精巧别致有机地融为一体,洋溢着浓郁的民族风情,成为白族文化与汉族文化交流的印证。这些民居彩绘大大增强了房屋建筑的美感,生动地反映着白族人民健康向上的民族精神。

881 陶器烧制技艺·藏族黑陶烧制技艺

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稻城县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

青海省囊谦县

藏族黑陶烧制技艺历史悠久,特色显著,主要分布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尼西乡汤堆村、四川省稻城县赤土乡阿西村和青海省玉树地区囊谦县等藏民居住区。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尼西乡汤堆村村民具有烧制黑陶的传统手工艺,这一技艺在当地的传承历史悠久,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近年来,在文化旅游开发的环境下,汤堆村的原始制陶业得到发展。汤堆村的藏族黑陶烧制工艺采用黏性大、可塑性强的白色和红色陶土,加上风化沙石研磨而成的石粉,混合形成制坯原料。其制作工具以木拍、木刮、木垫、木榔头等为主,极其原始和简单。与此相比,烧制工艺就显得十分讲究了。烧制黑陶要依次经过选土、练土、制坯、镶瓷、磨光、装饰、阴干、烧制、渗炭、防裂等12道工艺。制作陶坯采用泥条盘筑的方法,技术要求较高。先是取揉拌均匀的陶土,用木拍打成条状后置于基座上,而后再根据所需器物的形制,用手捏出轮廓,接着磨光内外器壁和沿口,然后镶嵌白瓷片,点饰动物和几何纹图案,最后高温烧制约一小时后即成成品。

汤堆村藏族黑陶手工艺产品大致可分为日常生活用品和宗教用具两大类,它品种齐全,用途广泛,藏族人民使用的各种餐具、炊具、茶具、酒具、饮具及香炉、酥油灯等均一应俱全。这种陶器融使用性、观赏性、工艺性为一体,充分显示了藏族民间陶艺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889 傣族织锦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傣族织锦是傣族先民劳动的产物,是傣族传统手工艺最早期的重要品种。傣族织锦与傣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及佛教信仰、鬼神崇拜等方面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傣族社会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傣族织锦出于妇女之手,体现了傣族地区男耕女织的农耕社会风习。傣族妇女劳作之余,在彩锦上织造出高洁的荷花、挺立的槟榔、吉祥的孔雀、庄重的大象、威严的麒麟和龙凤、佛塔等图案,表达了傣族人民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傣族织锦往往以白底衬托单一独立的图案或多次重复的连续图案,还有些图案呈现为剪影式的侧面造型,形象生动、轮廓鲜明,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此外,傣族织锦还强调图案的对称性、对比性和连续性,讲究疏密结合、具象和抽象结合。傣族织锦既含蓄又明朗,想像丰富,构思巧妙,手法独特,在我国织锦艺术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但是,由于扶持、保护不力,傣族织锦技艺现在正面临灭绝之境。科学、合理地保护和开发傣族织锦,对于弘扬傣族的优秀文化具有不容低估的重要意义。

901 斑铜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曲靖市

早在先秦时代,云南就以铜器制作而闻名于世。秦汉时期,朱提、堂琅(今云南昭通市、东川县、会泽县)等地生产的“朱提洗”、“堂琅洗”等铜器行销各地,为时所重。至明代,云南铜器匠师采用东川附近的天然斑铜矿石,用冷锻成型的方法制作成人物、动物及仿古的瓶、鼎、炉、罐、爵等斑铜制品,为铜器制作开创了一条新路。

铜中掺杂进金、银等其他未能全然融合的金属,会出现一种特殊的辉斑,形成斑铜。斑铜有深蓝、紫金、赤红等色,其中最耀眼的是金黄色。匠师们用斑铜制作器物,表面抛光后,古铜色的底子上会显出斑彩熠熠的天然效果,且各器物的斑影无一雷同。斑铜制作技艺是云南独特的传统手工艺,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保护并发展斑铜制作技艺对于展现民族文化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

925 贝叶经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贝叶经傣语称“坦兰”,是用铁笔刻写在贝多罗树叶上的佛教经文。它最早起源于古代印度,公元7世纪前后传入斯里兰卡,复经缅甸、泰国传入我国云南省西南边疆地区。现在发现有贝叶经文遗存的国家除中国以外,还有印度、泰国、缅甸、老挝、斯里兰卡等国。调查显示,云南省西双版纳、思茅、临沧、德宏一带是较为完整地继承了贝叶经制作技艺的地区,除傣文贝叶经外,这里还发现了用老挝文、缅甸文、泰国文刻写的贝叶经。

在西双版纳发现的贝叶经有巴利文本和傣文本两种,其规格包括每页四行式、五行式、六行式和八行式四种。傣族人民除利用加工后的贝叶刻写佛教经文外,还将傣族的天文历法、社会历史、法规、民俗、医药、生产、生活、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等内容大量记录在上面。

贝叶经是傣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重要的史学、民族学研究价值。傣族人民对傣文贝叶经倍加珍惜,视为传世之宝,并誉之为“运载傣族历史文化的神舟”。贝叶经也是傣族人民的“百科全书”,西双版纳的许多佛寺和普通百姓家都虔敬地加以珍藏。

934 普洱茶制作技艺·贡茶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

宁洱县普洱茶制作技艺又称“贡茶制作技艺”,是当地茶工在千百年的实践中积累经验而逐步形成的。这种技艺与地方民俗紧密结合在一起。茶叶采摘开始前必须先行祭礼,即向茶神行敬献仪式。仪式结束后,制作开始,制茶者按一定标准严格选择采摘地和采摘时节,遵照具体技术要求,以手摘方式采选原料。原料备齐后即进入杀青揉晒环节,以特定工艺将鲜叶加工成晒青茶。随后是蒸压成型,即通过蒸、揉、压、定型、干燥、包装等工序将晒青茶制成各种成品茶。

普洱贡茶独特的传统制作技艺、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及与之相关的民俗文化是中华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合理的生产流程则成为现代普洱茶工艺研发的基础。普洱贡茶在历史文化、民族学、民俗学、科技史等方面均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从现代人追求回归自然生态、追求健康的文化消费趋势看,它还有许多潜在的开发利用价值。

934 普洱茶制作技艺·大益茶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勐海县

云南省勐海县旧称“佛海”,是世界茶树发源地之一。1939年,著名茶人范和钧创建勐海茶厂,生产“大益”牌普洱茶,经过六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大益”已经成为国内外著名的茶叶品牌。2006年,“大益”普洱茶被农业部评为“中国名牌农产品”。大益茶制作技艺的关键在于拼配和发酵。拼配是根据各个茶叶品种的特点进行有效、合理的组合,取长补短,以弥补单一品种之不足;发酵是指“人工后发”的特殊技艺。大益茶制作技艺的研究成功为普洱茶生产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第三批非遗国家名录收取:

1175 乌铜走银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石屏县

乌铜走银制作技艺始创于清雍正年间(1723—1735),为云南省石屏县岳家湾村抗金名将岳飞后裔岳永兄弟特创,历来为岳氏独家经营。

历史上,乌铜走银曾与北京景泰蓝齐名,并称“天下铜艺双绝”。乌铜走银是以铜、金等贵金属为原料,按一定比例熔化后做成坯,在坯上雕刻各种花纹图案,然后将熔化的银(金)走入细密的花纹图案中,冷却后打磨光滑,再用祖传工艺使底铜变成乌黑色,透出银(金)纹图案,呈现出黑白(黄)分明的装饰效果,由于一般多以镶嵌白银为主,故称“乌铜走银”。其制品多为墨盒、笔筒、酒壶、香炉、花瓶等日常用具,造型奇巧、制作精细,堪称艺术精品,具有收藏价值。经过数百年累积的冶金、錾刻、绘画等传统技艺也极具历史、科学和文化艺术价值。

乌铜走银制作技艺因家庭内部传承为主、全手工操作、年轻人大多不愿学习、制品价格高等原因,面临着后继乏人的濒危状况。

834 木雕·剑川木雕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剑川县

剑川木雕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根据史料记载,唐代时,剑川木匠就承担了南诏五华楼木雕构件的制作工作;宋代,曾有剑川木雕艺人进京献艺,轰动京华。清代学者张泓在其《滇南新语》中记述:“滇之七十余县及邻滇之川黔桂等省,善规矩斧凿者,随地皆剑民也。”可见当时剑川木雕木匠之众多,流传之普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剑川木雕有了很大的发展。首都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等重要建筑都饰有剑川木雕。现今已发展成嵌石木雕家具、工艺挂屏和座屏系列、格子门系列、古建筑及室内装饰装修、旅游工艺品小件、现代家具六个门类二百六十多个花色品种,是集艺术价值、观赏价值、珍藏价值和实用价值于一身的传统文化产品。

剑川木雕充分展示了白族人民高度的艺术水平和文化涵养,将原有的粗犷、豪放的风格和江南木雕的细腻、精巧等糅为一体,成为全国木雕重要派别之一。

剑川木雕工艺生存空间的传统文化深厚,不但有至今仍在盛行的八月初八“木匠祖师鲁班会”,还有全国数量最多,广为流传的木匠故事、木匠歌谣、叙事长诗等,对白族历史、工艺发展等情况的研究都具有重要价值。

907 民族乐器制作技艺·傣族象脚鼓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

傣族象脚鼓制作技艺,主要流传于临沧市临翔区的9个乡镇(街道办事处)的青华村、忙令村、勐旺村、勐准村、后寨村、忙巩村等村寨。制作象脚鼓的历史约五百多年。擅长制作象脚鼓的民间艺人近20人,其中代表性人物有忙畔街道办事处青华村的俸传诗等人。

傣族象脚鼓制作技艺体现了象脚鼓发明初期的图腾崇拜。白象是傣家的吉祥物,傣家人将传达吉祥声音的鼓制成白象腿一样形状的象脚鼓,是傣族追求真善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物证。临翔区傣族在泼水节、关门节(千灯节)、开门节、立幡杆节等民俗活动中都少不了象脚鼓。

象脚鼓是神圣的,象脚鼓在傣族地区的广泛应用,已成为傣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

象脚鼓制作技艺蕴含着傣族文化深厚广博的内容,其技艺与泰国、缅甸、老挝等国家的傣族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与西双版纳、德宏等地的傣族历史文化有直接渊源。临翔区傣族象脚鼓有鲜明的特色:突出中小型;注重轻便型;体现地域实用型。临翔区傣族象脚鼓制作技艺是宝贵的文化财富,它以顽强的艺术生命力传承发展至今,对中缅边境地区的傣族有较大影响。

935 黑茶制作技艺(下关沱茶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下关沱茶是有悠久历史的一种紧压茶,因创制于云南省大理市下关,故名“下关沱茶”。下关沱茶是白族人民创造的十分典型的传统技艺,它由明代的“团茶”演变而来,以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作为基本原料,经拼配、筛分、拣剔、半制品拼配、称量、蒸揉、压制成型、干燥、包装等十余道工艺制作而成,多为手工操作,蕴含着丰富的具有地区特征的技术知识。

云南下关地处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整个云南地区空气湿润,四季温和,日照时间长,适于茶叶生长。沱茶历史悠久,明代谢肇淛的《滇略》一书有“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团之”的记载,为沱茶的早期形式。1902年,大理喜洲白族商帮永昌祥在下关开设第一家茶叶精制加工厂,加工紧茶和饼茶,标志着沱茶工艺的诞生。

沱茶生产是一门特殊的技艺,百余年来,白族人民用这种技艺生产的产品曾经通过著名的“茶马古道”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滇西北、西藏和四川等地,满足了各族人民的生活需要,特别在藏胞中影响极大,在一百多年来的各民族友好往来中发挥过十分重要的作用。

949 火腿制作技艺(宣威火腿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宣威县

宣威火腿,因产于宣威县而得名,素以风味独特而与浙江金华火腿齐名,蜚声中外。它的主要特点是:形似琵琶,只大骨小,皮薄肉厚,肥瘦适中;切开断面,香气浓郁,色泽鲜艳,瘦肉呈鲜红色或玫瑰色,肥肉呈乳白色,骨头略显桃红,似血气尚在滋润。其品质优良,足以代表云南火腿,故常称“云腿”。

宣威火腿最迟明末产生,清雍正五年(1727)成名。1923年参加广州名特食品会,获得优质奖章。20世纪80年代再度获奖,90年代实现专业化、规模化、系列化生产。

宣威火腿经久不衰,主要是取决于其色香味美,营养丰富,风味独特。宣威火腿的形成,也取决于宣威独特的地域地理气候环境。《宣威县志稿》载:“宣腿著名天下,气候使然。”邻近宣威的其他地区用与宣威相同的猪种,相同的饲养方法,相同的腌制工艺,制作出来的火腿其味道与宣威火腿相差甚远。宣威火腿肉香馥郁、口感纯美的秘密,在于宣威独特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和制作工艺。

发布于江苏阅读 1032

全部回复

no-replies

评论区开荒,我辈义不容辞

来抢第一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