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汉末三国时期的士族分个等级

avatar
关注

汉末三国是士族快速发展的时期,涌现出了很多知名的家族,如四世三公的袁氏,人才辈出的荀氏,对地方乃至国家政治军事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影响。典型的有曹操得颍川荀钟陈支持后才能快速崛起,袁绍未能处理好河北士族与颍川士族的关系而导致袁家分裂,刘备得诸葛亮后才在荆州登堂入室发生质变。

而正如职业有职业鄙视链一样,古代官场上、士族圈子中也有自己的鄙视链,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三六九等。因此我们可以试着以士族的视野和实际情况,来为汉末世家大族分个等级。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士族、寒门的区分,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标准,为了方便讨论,我们只明确最基本的标准,放宽标准,即士族为“世代为官的家族”。这里面的两个关键点:1、世代,我们理解为至少三代;2、为官,我们界定为官或吏都算。

另外为了方便统一时间轴,避免出现汉代的三公和魏晋的三公比较含金量的尴尬场景。我们将为官的时间界定在董卓进京之前,因为董卓进京之后,关东诸侯联合对抗,全国割据,朝廷政令在地方上已经阻隔,朝廷权威已不可与往日相提并论。自然官员的含金量也就无法与以前相比了。

士族的分级标准中,为官的等级是核心,配套的还有经学水平、德行美名作为辅助。但无论如何,后面两者都是为前者服务的,一个家族一旦断了世代为官的履历,无论经学水平如何,美名如何,也就只能称为寒门了。所以我们以官位等级作为士族分级的核心标准,分级如下:

一、累世三公级

在太傅大司马等职位不常设的东汉,三公就是为官的巅峰,所以累世三公士族含金量极高。代表为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三世三公的弘农杨氏。此两家为全国范围内的顶级士族。

1、汝南袁氏

其中汝南袁氏因为连续四代出了五个三公,被称为天下仲姓,门生故吏遍天下。而且县官不如现管,在汉末时期,袁家有袁逢、袁隗两个在世三公,实力冠绝天下,将影响力最大的宛洛汝颍士人集团牢牢团结在自己身边,袁绍隐隐为新一代士族领袖,袁家势力无与伦比。

而在经学方面,汝南袁氏有家传经学《孟氏易》,为当权今文派的柱石。在德行美名方面,“袁安卧雪”更是作为成语留名于世。

2、弘农杨氏

弘农杨氏从牛人杨震开始,接连三世都能登太尉之位(三公中最高一级),如果不是董卓之乱,第四世子杨彪的太尉之位含金量也会更高。弘农杨氏是关西士族的代表,以清廉著称于世。

在经学层面,弘农杨氏家传经学为《欧阳尚书》,且从今文派立场的角度讲,杨氏比和关东士族纠缠不清的袁氏更有今文派当家代表的态度。其中杨震更是一代经学大家,被称为“关西孔子”。而在德行美名方面,“杨震四知”,即“天知、神知、我知、子知”对后世的影响力更是毋庸置疑。

二、世宦两千石且有三公级

到汉末这个时间节点,其实不是没有二世三公的家族,但是因为士族得以三代来看,所以二世三公家族始终比三世三公要差一个档次。当然,能够做到三公的条件往往是经学成就、德行美名、年龄包括隐含的家世多方齐聚,能有一世为三公(如乔玄)就已经难能可贵了。而在三公之下,熟知的九卿也好,太守国相也好,都是两千石级别,所以两千石也是多数官员的为官终极目标,自然也是衡量一个士族的标准官位。

因此世宦两千石且其中有三公的士族,也可以称为顶级士族,至少是一州的士族代表,政坛领袖。代表有二世三公的庐江周氏(周瑜家,但周瑜是分支不是主支),一世三公的下批陈式(陈登家)。

1、庐江周氏

庐江周氏中的两代周景、周中均官职太尉,达成两世三公的成就。且庐江周氏与汝南袁氏关系颇深(或与党锢之祸汝颍士族多受牵连,袁家需借助外力有关),从周景时代就多次成为士族代表与宦官集团对抗,有忠正之名,堪称扬州士族的代表。

需要说明的是周瑜为庐江周氏分支,而非主支。这或许是周瑜加入孙策集团后家族协从者不多同族无其他知名人员参与的原因。

2、下邳陈氏

下邳陈氏的代表人物为太尉陈球,其家族三代中历任两千石级别的至少有六人。因为是当时的徐州第一世家大族,所以历任徐州刺史、州牧都需要和陈家搞好关系。三国演义中提到吕布因为陈家父子(陈珪、陈登)吹捧他而对两人充分信任。但实际上如果没有本地头号士族陈家的支持(哪怕是表面支持),吕布是难以在徐州立足的。下邳陈氏在汉末的徐州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无论谁主事徐州,陈家都盎然不倒,展现出一州顶级士族的强大影响力。

三、世宦两千石

前面提到过,当三公需要经学、德行、年龄,其中光是经学一项就能卡死一众士族,尤其是在政治上非常边缘化的士族(如边郡士族、河北士族)。而所谓经学,其实是权力圈,处于权力顶层的今文派士族,是不会妥协让渡空间的。这也是卢植为什么特殊,范阳卢氏能够崛起的原因,因为他是古文派的代表,其背后是大量被打压士族的支持,尤其是河北这种经济、军事能力强大但政治地位低下的士族集团的支持。连能量更小的蜀郡、汉中郡都能出三公的士族,但河北却出不了,这背后就是今文的残酷镇压,和中枢的刻意打压。

说回世宦两千石的代表家族,其中最有潜力的是颍川荀氏,各地的代表有辽西公孙氏、太原王氏。这些都是郡望所在的世家大族,而且因为得不到士族圈层的跃迁机会,往往更容易向下求土地人口经济,更早形成门阀的态势,即同时垄断权力(官位)和财富(土地人口)。

1、颍川荀氏

颍川荀氏属于政治舞台中央的汝颍士人集团中异军突起的一支,但因为受到党锢之祸以及崛起时间较短的影响,未能在董卓进京之前位列三公(荀爽后来当过司空)。如果东汉王朝的正常时间能够再持续一段时间,则颍川荀氏也极有可能实现层级跃迁晋升为累世三公的士族。因为其代表人物荀淑同时兼具经学水平和美名,在经学成就上“海内知名”,堪称一代大家。在个人德行上,被世人称为“神君荀淑”,可以说除了官位不足外,各方面已接近杨震的水平。而且荀淑的后代荀氏八龙成名很早,其中最杰出的荀爽更是被很多人认为迟早会登上三公之位。荀氏八龙的下一代又有荀彧、荀谌等俊杰(荀攸是分支),如在治世,登三公之位也蜀正常。所以颍川荀氏虽然暂列世宦两千石这个层级,但从家族潜力来说,是累世三公的种子选手。

2、太原王氏

太原王氏属于边地郡望的代表,除了前文提到的集合了士族与豪族的特点外,又因其经济优势反而比起一般士族更容易开枝散叶。而太原王氏就有两个知名分支,分别为祁县王氏(王允)和晋阳王氏(王泽、王柔),虽然史书并未明确记载两家是否存在血缘关系,但大概率是有的。这就如同分散在辽西辽东的公孙氏一样,追根溯源来自于同一支的可能性还是很高的,毕竟古代家族开枝散叶,主要靠宦游当地落叶生根和豪右花钱购买土地,没有一个强力的家族实力支持,是很难广泛分布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东汉迟迟难以再进一步的太原王氏(王允的司徒是董卓进京之后封的),因为地处并州,在魏晋时期趁着河内-河东-并州派系士族崛起的东风,一跃成为了顶级士族,并作为士族代表领风骚到隋唐时期,真是应了那句俗话,一命二运。

四、世宦且有两千石

东汉时代的官位大体上可以按三公-两千石-千石-六百石-其他以下来划分,六百石以上就是朝廷命官。其中每一步的晋升对一个家族来说都至关重要。所以不要小看两千石,在以郡为国的时代,一郡太守(一国相)都是可以被称为郡君而拥有极大权力的人。只要不遭到当地士族的激烈反对,两千石就是一地至高权限。

这类世代为官且近三代中有两千石的家族,虽不一定是郡望所在,但往往也是一郡的代表性家族,比如吴之四姓的陆氏(陆康、陆绩、陆逊)。陆氏特别的地方在于作为当时比较边缘化的江外士族,为了实现阶层跨越,主动寻求向江内靠拢。如果不是遇上汉末乱世,凭陆家教育子女的能力和宣传能力(陆绩怀橘),还真有可能成为世宦两千石的家族。但要再进一步,则受困于经学,难以达成了。

五、世宦但无两千石

代表有琅琊诸葛氏。为有一定影响力的家族。但此类士族因为官做的不大,所以史书记载多有缺失,但大抵上还是能看出其士族背景的,否则在以圈层文化为导向,强调同阶层通婚的时代,非士族在婚嫁对象上是不可能均为士族的。当然,该类也可以再继续按照千石、六百石级别做细分,但意义已不大,都统归为一类即可。

本文只是以士族分级为切入点,展示了部分汉末士族的阶层特点。需要指出的是,士族在当时真实的名望,与其在汉末三国时代是否显赫,这两者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关系。因为这里面还涉及到士族自身对军阀政治集团的选边站队问题。所谓选对鸡犬升天,选错身死族灭的情况,都屡见不鲜。在这种高风险环境中,自然就会有隐秘不出仕以求自保的士族,其家族名声自然也就不显于世了。如汉中郡南郑李氏,两世三公,可称全国一线士族。但自太尉李固与其两个儿子均被外戚梁冀(跋扈将军)所诬告杀害,后来少子李燮也因直言劝解灵帝而被边缘化后,连续得罪两代昏君的汉中李氏,也就不再积极入仕,故其家族名气也就不显于汉末了。

阅读 35232

这些回复亮了

discusser-avatar

nanxiaojing

· 湖北
ChrisMai还有一些正文中没有提到的家族,欢迎大家讨论。比如河内司马氏,为世宦两千石家族。但是司马氏可能并不是河内郡望所在,因为河内还有一家底子更牛的士族——河内张氏。牛到什么程度呢?司马懿娶到张春华,可以算司马家高攀。收起

祖父曹腾担任过中常侍、大长秋。中常侍,秩比二千石。大长秋一人,二千石。曹腾弟曹褒任河间相、颍川太守。国相、太守均为二千石曹操父亲曹嵩任大司农、太尉大司农秩中二千石,太尉秩万石。曹仁父曹炽为侍中、长水校尉。侍中,比二千石。长水校尉,比二千石。曹休祖父为吴郡太守。(曹)洪伯父曹鼎为尚书令.压个下邳陈氏轻轻松松

亮了(59)
查看回复(2)
回复
discusser-avatar

我是你特哥

· 北京
nanxiaojing你臆想的事实而已,史料里什么时候有过袁家-大将军府联盟核心团队这种东西了,其核心成员除了袁绍何进你能编出来第三个人么?连何苗都在诛宦的时候被倒打一耙,一定是被排除了吧而且袁绍被鄙视的证据比曹操还多,曹操只有陈琳一次。袁绍有公孙瓒一次,袁术一次。收起

袁隗何进共录尚书事,一起推刘辩上位。这......你该不会不知道吧。还有,虎贲中郎将袁术是明确参与围攻京城还有屠宦官的啊,你是不是也不知道了......

亮了(4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