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明末历任辽东经略的结局?

avatar
关注

杨镐:经理援朝、大败、复起经略辽东、被催出军、惨败、罢官下狱、十年后处斩

熊廷弼:巡按辽东、罢官、复起经略辽东、再次罢官、再次复起经略辽东、因王化贞不听指挥导致惨败、第三次罢官、传首九边

袁应泰:经略辽东、大肆招募流民、战败被杀

王在晋:经略辽东、放弃辽东全境退守山海关、罢官、善终、晚年专心编书扯犊子

孙承宗:经略辽东、逐步恢复辽东防线、罢官、复起经略辽东、战败、再次罢官还乡、抵抗清军全家战死

高第:经略辽东、躺平心态主张再次放弃辽东、罢官、善终

袁崇焕:经略辽东、死守宁远击退佩奇大军、死守宁锦击退皇太极大军、得罪阉党辞官、复起经略辽东、皇太极绕道蒙古引发己巳之变、凌迟处死

发布于安徽阅读 51278

这些回复亮了

discusser-avatar

唐古拉07

· 浙江

杨镐,萨尔浒惨败有罪,该问责,是否该宰另说。熊廷弼,第一次出任时为党争所误,是最大的可惜,他的战略是有远见有价值的。但是第二次出任,消极推诿拖延,王化贞失败当热闹看,急着冷嘲热讽而不是积极补救,他也是有罪的。王化贞主责,他次责。但更大的责任是三帝交替时的混乱,同时使用二人的朝臣,尤其是医学专家王化贞的座师,内阁首辅叶向高。袁应泰,根本没有督师的能力本事,他有罪但自杀了,更大的罪责在于将水利专家袁应泰提拔到这个位置的内阁,首辅还是叶向高。叶向高也不是完全能做主的人,当时的朝堂氛围,是满朝文臣激烈党政廷议博弈的结果。以上几人,处置可以,但其实不杀更好,不杀,可以留着任他们总结太过丰富的失败教训,以此为鉴。王在晋,策略是消极的,也是完全不可取的,但是经历见解还是有一定价值的。这人最烦的是事后喋喋不休为自己辩解,不惜歪曲不少事实。但《三朝辽事实录》依然有不小的参考价值。高第,经历丰富但年纪非常大了,性格决定了保守消极,罢官是合理处置。孙承宗,他的辽东积极进取战略,跟王在晋的消极战略,形成两个极端,但都是存在严重问题的,都是不可取的。虽然他的战略有利于辽西商人集团,但此人人品能力还是可以信任的,只是战略上依然短视了,没认清其战略的危害。袁崇焕,天启七年,宁锦”大捷“之后,天启适当奖赏,批准他辞职,是最好的处置办法。此人不是功高盖世的民族英雄,也不是什么汉奸卖国贼,他的能力功绩,在明史被夸大了。崇祯启用他太冒失,更冒失的是使用而不约束,轻信五年平辽的大言不惭,赋予了过高的没有约束的权力。督师登莱而没有督师辽东辽西的袁可立,才是最有意思的一个人,他的能力功绩,他在登莱东江布置的战略眼光,比上述人都要出色。而明史完全抹去他的事迹,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件事。问题的根源不是出在前线的督师,而是皇帝和朝堂出了问题,很严重的问题。

亮了(210)
查看回复(5)
回复
discusser-avatar

有德之人楼主

· 安徽
唐古拉07如果是在万历末,万历多活两年,那就熊廷弼,完全信任他的战略。虽然他的狗脾气和臭嘴谁都受不了,但还是忍忍吧,他真能把野猪皮耗死。如果是崇祯登基之初,可以试试兵部设左右尚书,袁可立左尚书,孙承宗右尚书,袁身体差些多做些战略,孙身体好多做些执行。至于前线辽西,我还是赞成继续使用王之臣督师,总兵满桂,巡抚毕自肃(可不能让他轻易上吊喽)。因为辽西需要收缩而不是进取,以宁远和觉华岛为坚固堡垒核心,锦州松山只设前进堡垒。重要的是,宁远右屯以北,锦州松山周围,所有屯垦的土地都铲平,辽民要内迁,不能让后金抢到一粒粮食。毛文龙要封爵架空,皮岛要核实兵员,严格限制兵员数量和平民数量,东厂锦衣卫要上岛。打仗,野战绝对打不过,也没人英明神武。我想不出别的好办法,只能是趁着后金大饥荒,封锁粮食饿死皇太极,对走私商人大开杀戒。当然,没有背后整个朝政的变革,这些也没卵用。收起

毕自肃自己亲哥毕自严是户部尚书,他都能因为辽东士兵欠饷而被逼自杀,除非他是崇祯亲兄弟,否则我想不到怎么躲过这一劫

亮了(7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