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曹操家族和士族的爱恨情仇

avatar
关注

汉末三国时期是士族快速发展的时期,几乎所有政治、经济、军事领域的重大事件都和士族有很大的关联。如果做一个类比,那个时代的士族阶层就相当于现在的资本阶层,你可以选择无视他们,但是却无法摆脱他们这个阶层对你我人生的重要影响。比如你喜欢一支意甲球队,名宿带队挺好的然后资本把人辞退了,恶心你够呛。又比如你喜欢看nba,结果偏哨黑哨越来越多,越来越离谱,让你看不下去,其背后就是大资本基于自身短期利益作出的影响。所以一个强大的主流阶层对所处时代的影响力是怎么去讲都不为过的。而汉末御三家的曹孙刘在各自发展路上和士族阶层相互影响,自然也是无可避免的。

而在讲士族之前我们还是界定一下本文所说的士族定义。士族,就是职业官僚家族,也就是世代为官的家族。本文所说的士族,其一要符合“世代”这个条件,就是连续三代都有人出仕为官;其二,我们不对士族档次做分级说明(关注士族分级的可以看我上一篇帖子),为官或为吏我们都认为是符合条件。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既然士族是职业官僚家族,所以除了做官治学,最多再加上一个躬耕以外,其他的职业是不能当成主业去做的,否则就不是“职业官僚”了。

一、曹操家

1、曹家本身是士族吗?

先说结论:曹家有士族之实却无士族之名

其士族之实在于曹家世代为官——养祖父曹腾做过中常侍(两千石级别),费亭侯,有拥立之功。父亲曹嵩官至太尉(三公之首)。此外祖父同辈、父亲同辈中做到两千石级别的至少还有三人。到曹操这代年纪轻轻就为洛阳北部尉,是标准的士族。而且还是世宦两千石且有三公级别的次顶级士族。

但因为曹家崛起是靠宦官曹腾,而桓灵二帝时期的政治主旋律就是士族与宦官的激烈斗争,因此在传统士族的标准中,敌对政治阶层宦官家庭一定是不能算士族的。这也就是曹家没有士族之名的原因。但是从曹腾到曹操,曹家对士族总体是亲近、举荐、帮助的态度,所以多数情况下,士族并不仇视曹家。

也正因为曹家这种有实无名的背景,对曹操的政治选择和政治起伏起到了特殊的影响。

2、曹操年少成名有哪些士族的帮助?

主要是靠自己家族搭建的人脉网,具体就是曹腾主政时期举荐任用的名士、士族。最有代表的是一代名臣桥玄(这位是相当牛逼的人物),说出过天下动荡,能够安定天下的不正就是曹操吗,这样的关键评价。而且还将曹操视为知己,忘年交。有这样的顶级大佬做背书和中间人,曹操自然在洛阳混名声就如鱼得水。

另外一个就是司马防,这是曹操入仕的举主。当时司马防是洛阳令,曹操任洛阳北部尉就是他所举荐。而且在推举之前就曾多次公开赞扬曹操,为曹操出名、入仕造势。而之所以司马防对曹操这么好,一大原因也是因为河内司马家与曹家是世交,司马氏入仕应该也多有主政的曹腾提携。此外还有一条暗线是司马防之父司马儁和曹腾兄长曹褒都曾做过颍川太守,加上在洛阳的交集,加上曹家本身就在豫州,两家隐约也站队了当时影响力最大的汝颍士族集团。

最后说一下袁绍。袁曹两家也是世交,而袁绍和曹操在青少年时期就建立了良好的私人关系。这背后的原因除了二人都有才华都胸怀大志以外,还有一个可能的点是——二人都是庶出的。出生背景类似所以更容易玩儿到一起。众所周知袁绍是婢女所生,本来是没有机会在政治舞台登堂入室的,但是因为过继给了伯父袁成,摇身一变成了袁家这一代名义上的嫡子,从而完全改变了人生轨迹。而曹操也有一定概率是庶出的,理由有二:其一是其表字为孟德,“孟”是标准的庶出子表字,而嫡出的标准是“伯”。前者代表是马孟起(庶出),后者代表是司马伯达,即司马朗(嫡出长子)。其二是曹操在其诗赋《善哉行》中提到“自惜身薄祜,夙贱罹孤苦。既无三徙教,不闻过庭语。”这个惨状,怎么也不像次顶级士族而且家里还很有钱的曹家嫡子的待遇。所以推测曹操也是庶出,也因为这个相似的出生背景的原因而容易和袁绍亲近。而袁绍是什么人?四世三公天下仲姓的嫡子,奔走之友组织的首脑,未来的士族领袖。傍上袁绍这个大腿,无论对当时曹操出名还是未来获得政治资源,都有极大的好处。

当然实际对曹操成名入仕有过帮助的远不止这三位,但论长远和关键的影响力,这三位是最有代表性的。可以说曹操能够成名,能够混名士圈子,能够年纪轻轻就仕途顺畅,除了自身素质的优秀外,曹家与士族圈子的深度人脉更是关键因素。

3、曹操起兵的政治资本来源于哪些士族?

先说一个可能是反常规认知的点,那就是曹操在讨董起兵时期并没有得到曹家充分的支持。当时曹操的起兵地点是兖州陈留郡,而曹家大本营在豫州沛国,就不在一个地方,所以家族的土地、人口、财富很难支持到曹操起兵。包括当时家族年轻一代的牛人曹仁,还在淮泗之间带着千人游侠队伍浪荡,根本没有参与讨董。当然,也不是全无支持,毕竟还有曹洪带兵一千来投奔。但曹家的实力远不止如此,说曹操起兵没有得到曹家充分支持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那曹操起兵到底靠的是哪些人的力量呢?主要有三个关键人。

其一是盟主袁绍。因为曹操和袁绍的发小关系,很长一段时间曹操都被士族视为袁绍某些方面的代言人。具体到讨董起兵,当时袁绍为了保持政治影响力,留在了司隶的河内郡(是的,河内郡虽然在黄河以北,但在东汉的行政区域归属中属于以洛阳为中心的司隶)。因此当时聚集在酸枣的关东军是遥奉的袁绍为盟主,因此曹操在没有朝廷官职的情况下(行奋武将军是袁绍给他现封的),实际上的政治影响力就来源于袁绍在酸枣的代言人身份

其二是陈留太守张邈。毕竟这是曹操起兵的地方,没有张邈的充分支持,曹操是断然不可能在当地招兵四千,聚兵五千的。张邈也是士族,在当时是知名的“八厨”之一,也和曹操有很好的交情。而且张邈隐约有要当酸枣会盟联军实际老大的意思,因为在当时的酸枣联军中,除了张邈自己、张邈扶持的曹操部队外,张邈之弟广陵太守张超直接尽起全部家底,从千里之外的广陵带来了一支多达两万人的队伍(对比曹操手头的五千,再次印证曹家没有全力支持曹操起兵),这仨人加一起,俨然就是酸枣联军中实力最强的一支。这也导致袁绍的调令难以在酸枣联盟有效贯彻,实际原因就是张邈实力强大且不服管,这也为后续袁绍始终想收拾张邈兄弟埋下了伏笔。但在当时至少张邈对曹操明面上是支持的态度,曹操也只能在盟主袁绍和张邈之间尽量斡旋。

其三是陈留当地大户卫兹。这位大家都很熟悉,就是实际出钱出人给曹操拉起队伍的天使投资人。但是卫兹家是不是士族则不可考,他本人有举孝廉的记录,但是其家族长辈的做官记录则缺失。他本人也参与了讨董,但不幸在汴水之战时战败阵亡。卫兹对曹操的帮助可能来源于曹氏的影响力,但更大可能还是张邈作为当地郡君的影响,毕竟县官不如现管。

陈留起兵是曹操真正走上汉末政治舞台的标志事件,其首倡义兵的壮举和主动出击的坚定讨董态度为其后政治生涯的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形成了宝贵的政治影响资源。但就当时的情况而言,未能得到家族充分支持的曹操,政治力量还不够强大。其后还要继续借助袁绍、张邈等人的帮助从而在乱世中站稳脚步。

4、曹操能够统领兖州,哪些士族功劳最大?

在经历了讨董失败后,曹操发现自身实力不足,于是选择进一步靠拢袁绍以获取发展机会。恰好当时袁绍图谋冀州,但又面临来自幽州的公孙瓒的巨大威胁,需要有可信之才保护其河南后背(公孙瓒曾威胁兖州刺史刘岱交出袁绍家小,被程立劝阻),而曹操和他的关系够好,带兵的资历也不差,还有在兖州顿丘县、济南国任职的经历熟悉兖州情况。所以曹操抓住这个机会请求渡过黄河经营兖州兼顾保护袁绍后背,袁绍自然同意。但到这一步为止,曹操也仅仅是领了兖州东郡一个郡的管辖权,离兖州刺史甚至兖州牧还有很大的距离。但后续一系列士族贵人相助,帮助曹操终于获得兖州,从而真正成为汉末一方诸侯。

第一个是鲍信,其父为少府侍中,鲍信自己也曾被何征辟为骑都尉,后又被袁绍表为破虏将军,并在酸枣联军撤回后任职了济北相。鲍信一直非常看重曹操,对盟主袁绍是表面上认可,实际上并不认为对方能成大事。曹操能独领一军出东郡,以及在刘岱死后能实领兖州,鲍信都是关键主导人。因为鲍信虽然是济北相,但刘岱死之前为避青州黄巾锋芒,他就已经带兵退出了济北国而来到了刘岱州治所在的东平国,名义上是集中兵力拱卫刺史,实际上成为了当时刘岱身边地位最高且最有影响力的兖州官员。而刘岱不听鲍信劝告带兵迎击青州黄巾被杀之后,正是因为鲍信的政治影响力才能最终让原刘岱属吏的别驾、治中们接受曹操入主。

第二个关键人是陈宫。曹操成为东郡太守后为了表达对袁绍的充分支持,将郡治所迁移到了黄河以北的东武阳县,而陈宫就是东武阳本地的名士,也大概是在这个时候被曹操征辟。陈宫交友广泛,整个兖州境内的士族他都很熟悉,能卖他的面子。因此推断陈宫也是士族,只是家族影响力还不算大。陈宫对曹操入主兖州的支持一方面是他自己身为本地士族代表第一时间投效曹操,表达了本地士族对曹操的认可,另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当陈宫得知刘岱阵亡的消息后,就主动向曹操提出了要利用自己的人脉前往游说州中官吏支持曹操统领兖州。当时曹操才到兖州不久,论资历论实力其实轮不到他来做兖州刺史,且不说陈留的张邈名声实力资历兼备,光是一个山阳太守袁遗,曹操就没得比。因为这位是袁绍的堂兄,是袁绍在更早之前就放在兖州的一个钉子,可能本来就是为兖州刺史位置做的替补。所以其实当时曹操是不敢想兖州刺史位置的,但是陈宫给了他信心并且亲自前往游说,最终在鲍信的主导下,成功让曹操入主兖州。可以说如果没有陈宫的当机立断和积极影响,光靠远在东平国的鲍信也很难顺利迎奉曹操。

最后,当然还是少不了袁绍的认可,毕竟当时的兖州实际上就是袁绍的后花园,无论原刺史刘岱还是几个太守国相,基本都是袁绍系的。所以没有袁绍的认可,曹操断然是名不正言不顺的。最后袁绍也确实是表了曹操为兖州刺史,算是终于给了曹操一份相对官方的统领兖州的认可。当然此时的袁绍就有点小心思了,因为曹操这一波吃下青州黄巾和统领兖州,实力膨胀极快,袁绍不得不防。所以没有表曹操为州牧,而只是给了刺史。潜台词是兖州的各位太守国相们要清楚,兖州之事还是我袁绍说了算,曹操还是我的代言人而已。而且同一时间袁绍还要求曹操干掉一直不服管的张邈,目的既是借刀杀人,也是挑拨曹操和兖州其他实力派的关系,并不想让兖州自成一体。

但无论如何,曹操终于是靠这一波吃了口大的,正式站上了汉末诸侯的位置,开始了从政治棋子到棋手的转变

5、兖州叛乱的根源是什么?

福兮祸之所伏。曹操快速吞并青州黄巾并拿下兖州后,又紧接着正面击破袁术联盟的进攻,包括在兖州东部击退来犯的陶谦田楷刘备联军,向西击败黑山军余毒部,以及在兖州南部到豫州北部击败袁术本军,彻底将袁术赶出了豫州。接着袁绍调走堂兄袁遗让其去任九江太守压迫袁术,也是进一步认可了曹操在兖州的领导地位。之后曹操两次征讨徐州均获得大胜,局势可谓是一片大好。但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突然后方失火,兖州叛乱,全州100多个县城、堡垒,几乎全部叛变,只有三个县没有响应。这次兖州之乱差点断送了曹操的政治前途,堪称其政治生涯的最大打击。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兖州之乱中,士族做了多大“贡献”

首先是导火索名士边让。陈留边氏是知名士族,不仅世宦高官,还出了很多学者、大儒,堪称兖州代表性的士族。曹腾时期曾提拔过学者边邵,按理说边家应该感念曹家的恩情。但是尴尬的是曹操入主兖州后,当过大将军椽属和九江太守的边让并不买曹操的账,甚至还经常挑刺、嘲讽曹操。作为一州士族代表,边让的态度让曹操非常恼火,如坐针毡。最后不顾众人反对,杀了边让。杀边让不仅是得罪了名士、学者,更是和兖州本土士族决裂的标志性事件。由此引发了兖州叛乱,可以说边让之死就是兖州之乱的导火索。

但导火索也只是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之后的爆发点,中上阶层真正的矛盾点其实呼之欲出——那就是兖州本地士族被曹操压制,而得势的是荀彧为首的豫州颍川士族团体(荀彧在曹操任东郡太守不久后就投奔而来,任奋武将军司马,同行的还有其家族宗亲和同样看不上袁绍的枣袛,后者在曹操任兖州刺史后第一时间就做了县令)。当时的兖州政治局势和刘焉任益州牧后很像,那就是外来的东州士族压制本土的益州士族。但不同的点是,兖州士族自认对曹操能统领兖州有大功,结果却被“一事无成”的豫州颍川士族派系捡了便宜偷窃了成果,这是兖州士族所不能接受的。所以为什么陈宫能从当初拥立曹操的本土士族代表,摇身一变成为反曹操的士族领袖,也就不难理解了。正所谓当初爱的有多深,投入有多大,现在仇恨就有多大。正是陈宫牵头,张邈等人支持,迎来吕布做前台代言人,意图驱逐曹操,将兖州政治权利重新夺回给兖州本地士族。

提到张邈的支持,就非常耐人寻味了。曹操曾经维护过张邈,拒绝了袁绍要其除掉张邈的要求,从感性的角度,即使曹操本人都想不到背叛他的会有张邈。但是兖州易帜这件事,如果没有除曹操外实力最强的张邈首肯(鲍信已在对青州黄巾的战役中阵亡),兖州各地是断然没有勇气公然反叛的,所以从理性的角度分析,兖州叛乱一起,张邈必然是支持者、背刺者。这次事件也体现出士族的一些矛盾性,比如张邈作为一个名士的个体,应该重情重义,报恩曹操而不接受反叛。但张邈又同时是士族的领袖代表,他个人的选择是不能背叛阶层利益的,因此他又必须反叛曹操。在个人道德和阶层利益的冲突中,张邈选择了阶层利益,这是一个无奈却很现实的结果。当然,道德也并非全无作用,张邈在陈留坐拥几万兵力,但在曹操吕布兖州对峙的一年时间里,张邈并没有直接带兵参与对曹作战,可以说是坐失了良机。最后随着曹操平叛成功,张邈只能离开兖州,并在逃离的路上被杀身亡。只能说身在乱世,没有领军的实力,又有一定的道德底线的人,是不适合独当一面的,而张邈就是这类人的典型。

当然曹操最终能够反败为胜扭转乾坤,靠的是袁绍的兵钱支持,靠的也是大士族荀彧的当机立断,小士族程立的挽狂澜于既倒。此二人无论是在大局的维系上,粮草的支持上,还是对曹操的关键决策影响上都展现了重要作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程立作为兖州本地小士族,之前连刘岱求其出仕都不给面子,却在曹操到来后丧心病狂的支持曹操,只能说顶级人才最需要的能力就是看大势、选老大的能力。在这点上,兖州很多士族都缺乏程立这么毒辣的眼光。

6、能成功迎奉献帝的诸侯为什么一定是曹操?

前面分析了曹操从出仕到坐稳兖州牧,整个发家崛起都是伴随着袁绍的影响力和支持的。但是随着曹操实力的不断提升,其野心也逐渐膨胀,直白地说,如何脱离袁绍的掌控而谋求真正的自主权对曹操集团来说已经是提上议程的工作了。而迎奉献帝就是一个绝佳的选择。但是在此我想要分析的是,为什么能够成功迎奉献帝的诸侯一定是曹操。因为这个问题的答案也和士族密切相关。

先说袁绍。袁绍是关东盟主,论名望论实力都是最强,也是献帝最先抛出橄榄枝的关东诸侯。但是袁绍的问题在于随着其在河北势力的扩大,以沮授、田丰、审配为代表的河北本地士族与其自带和吸收的河南士族(以许攸、荀谌、郭图、辛评幸毗为代表)之间的平衡确越来越难。此时河北士族逐渐压制河南士族,沮授等人无论在本土的实力名望,还是个人素质上都强于河南士族,而且他们是支持迎奉献帝的,因为献帝一旦来到河北政治中心邺城,河北士族派系就会彻底压死河南派,因为在自己的地盘上,河北士族是没有力量运用献帝这个政治资源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为了搞派系平衡避免自己被河北士族架空的袁绍,必然是不会同意迎奉献帝的

再说袁术。袁术拒绝献帝的原因就更简单了——因为他想自立为帝。袁术最大的压力其实也是来自于士族,各地士族对袁术的态度若即若离,出钱出人口可以,但不出仕,始终难以完全被他掌控。这背后的原因就是因为自己不是袁家这一代的嫡子(虽然他是袁逢的嫡子),无法完全接收袁家的政治遗产、政治影响力,就无法让士族真正对他归心,所以他才一门心思想着自立为帝,只有这样他才具备足够的政治力量去对抗他心中唯一的敌人——袁绍。所以尽管献帝也对他抛过橄榄枝,但显然袁术就从来没有想过去接。

除了二袁以外,其他与司隶相邻的诸侯中,河内太守张扬实力太弱,只靠一郡之地养不起整个朝廷;益州刘焉和荆州刘表都是汉室宗亲,一旦迎奉献帝他们就很容易因为身份敏感性而失去政治主导权,自然不愿接手。所以看来看去,只有占据全部兖州和部分豫州的曹操才有实力且有动力(摆脱袁绍的控制,另立献帝的名义上山头)迎奉献帝。

而在具体迎奉献帝的过程中,很多士族也为曹操提供了助力,包括:

张扬手下的济阴定陶士族董昭。反袁急先锋,也是说服张扬,打通河内通信通道,帮曹操联络兖州和中枢的关键人

中枢的黄门侍郎钟繇。颍川长社士族,荀钟陈韩中排名第二的钟家出仕代表。荀彧通过乡党关系积极联络钟繇,鼓动献帝东归并说了很多曹操的好话,可以算是曹操在中枢安排的内鬼。

谯沛丁氏中的丁冲。谯沛丁氏是当地的顶级士族,和曹家门当户对,世代联姻。而丁冲兼具士族和曹家外戚代表两重身份,享受和曹操同乘一车的待遇(另外一个有此待遇的是夏侯惇)在当时的影响力是很大的。具体在迎奉献帝的过程中,如果说钟繇是后期发展的内鬼,那丁冲就是早期安插的内鬼。丁冲主动前往长安,担任李傕郭氾主导的朝廷的黄门侍郎,皇帝近臣。实际就是曹操势力在中枢的代言人。最后主导迎奉献帝,丁冲功劳最大,被封为司隶校尉(丁冲死后,钟繇接任)。

7、为什么不同阶段曹操对士族有不同的选择?

迎奉天子以令不臣后,曹操实力逐渐增长,直至后续击败袁绍成为天下第一势力。而我们仔细看曹操在不同时期,对士族的选择、态度是不同的,具体表现为:

打天下时,坚定维护豫州颍川派士族的核心地位。

前文说过,兖州之乱的一大本质在于兖州士族与豫州颍川士族的利益争夺,而无论乱前乱后,曹操都坚定地站在了颍川士族这一方,其维护豫州颍川派的态度非常坚定。之后荀彧主导迎奉献帝到颍川许昌县(即荀彧出生地),颍川派拥有中枢资源,自此,再也没有其他士族派系能够抗衡颍川派。

巅峰时期的颍川派强大到什么程度?荀彧是文臣第一人,和武将第一人夏侯惇搭档维持中枢。荀攸是军机第一人,常年伴随曹操出征出谋划策。钟繇是方面大员,和夏侯渊一起负责关西事宜。郭嘉是曹操的亲信谋臣,能谋善断,对很多关键决策都有重大影响(如征乌桓)。枣祗是屯田发起人和实施人,功勋卓著。此外,还有赵俨、杜袭、辛毗,不仅能主政一方,还能以督军代表中枢管控诸将,身份超然。彼时的颍川派掌控文官、经济,并监督部队,风头一时无两。

但在守天下阶段,情况开始发生变化。

守天下时,打压颍川派扶持河内河东并州派。

随着曹操年龄和野心的逐渐增大,不得不考虑身后事。此时颍川派的一家独大就不再符合曹家的利益,因为无论曹丕还是曹植,缺乏个人功勋的二代是很难抗衡一个强大的颍川派的。于是曹操开始着手打压颍川派兵扶持新的士族派系分权。打压的第一步是204年将幕府治所迁移到河北邺城,从此形成许昌-邺城双政治中心的格局,以此打破颍川派的政治垄断地位。其后到建立魏公国不断扩大公国领域,以及逼死荀彧,都是打压颍川派的具体行动。

而在扶持新士族派系的过程中,曹操首先选中的是幕府治所所在的河北士族。沮授田丰审配随袁绍灭亡后,当时的河北士族领袖首推清河崔氏的崔琰。曹操初平河北就以崔琰为别驾从事,后逐步升迁至魏国尚书,其受重视度可见一斑。但崔琰其人仪表堂堂、刚直不阿,有举贤任能的才华,是个比荀彧还不爱妥协的人物。而且河北太过特殊,东汉以来一直被中枢所打压,连汉中、蜀郡都能出二世三公的大士族,而偌大的河北,经济、人口、军事、文化具强,却没有应有的政治资源和影响力,连三公士族都难出。其被打压的态势十分明显,这可能也是沮授田丰等大才(俩人皆为天下精华所在的冀州茂才)把身家性命赌在袁绍身上的原因,因为他们只在袁绍身上看到了河北士族崛起的机会。正是因为河北的这种特殊,曹操也不敢押宝河北士族,因为一个强大的河北士族派系,其实力上限恐怕远在颍川士族之上。这是曹操放弃继续扶持河北士族的根本原因。所以后来崔琰被冤杀,正是来自这个背景。

因此一个好的扶持对象应该不能具备太强大的州郡实力,而且最好过往在政治上越边缘化,政治底蕴越差,这样的派系扶持起来后的风险就会越小。于是曹操把目光放到了河内河东并州。

首先扶持的是自己举主的儿子们,即河内司马氏。司马朗官至兖州刺史(兖州是曹操起兵之地,在汉末有特别的政治地位),如果不是因病去世也可能成为托孤重臣。而司马懿和司马孚分别被曹操安排给曹丕曹植做属官,在夺嫡之争基本结束后,司马孚也被重新安排回曹丕身边任职。相当于把摆明的富贵前途硬塞到了司马家手中。

而随着司马家得势的还有周边的河内河东并州派士族,在曹魏时代基本垄断了朝廷高位,包括:

太远祁县王氏的王凌(王允侄儿),为征东将军,负责东部战区。后迁车骑将军。

太远晋阳王氏的王昶,为征南将军,负责南部战区。后迁征南大将军、骠骑大将军,守司空。

河东襄陵贾氏的贾逵(贾充之父),为豫州刺史,有兴修水利之功,石亭之战解围之劳。但因为和曹休的矛盾而被打压未能获得军区方面之任。

太原阳曲郭氏的郭淮(其妻为王凌之妹),为征西将军,负责西部战区。后迁车骑将军。

河东闻喜裴氏的裴潜,历任兖州刺史,荆州刺史

河东闻喜毌氏的毌丘俭,魏晋著名诗人。为镇东将军,扬州都督,负责东部战区。后加镇东大将军。

除了司马懿司马孚两兄弟和以上几个方面大员外,还有一个河内河东并州派的“小人物”值得关注,那就是太原中都的孙资。王允、贾逵分别为其举主,后为曹丕中书令,和刘放一起,以相对低位行驶宰辅权力,辅佐三代曹魏国君。孙资是河内河东并州派在天子身边的代言人,和刘放在曹叡托孤时起到力挽狂澜的作用。可以说河内河东并州派的崛起,孙资居功至伟。最后也因功累迁卫将军、骠骑将军。

当然,这些都是之后漫长时期曹家与河内河东并州派士族的纠葛。站在魏王曹操的角度来看,彼时的河内河东并州派,是风险很小的选择。

8、曹操晚年为了对抗士族做出的努力是否有意义?

无论曹操如何打压颍川、河北士族,还是会按下葫芦浮起瓢。晚年的曹操还是深刻地感受到士族的力量强大,难以抑制。尽管为了打破士族的垄断曹操曾前后三次发布求贤令,提出“唯才是举”。但实际上能够被任用的寒门还是寥寥。在那个士族垄断知识、舆论、权力甚至已经开始逐渐垄断人口、经济的时代,仅靠一两位超世之才是无法压制士族发展的。曹操死后,曹丕立即出卖任用权,接受了陈群为代表的九品中人法,向士族全面妥协以换来改朝换代登基帝位。整个士族阶层也就再也无法压制了。

尽管大势如此,但站在积极的角度看,曹操的作为还是有其进步意义。因为任何一个社会一旦形成严重的阶级固化,则会导致贪腐横行,效率低下,内部矛盾愈发严重,社会竞争力持续减弱。所以一个有志于改良社会提升整体能力的领袖,就应该进行各种压制士族的举措。而且曹操不依赖宦官、不依赖外戚压制士族,可以说已经是以正道而非邪道行改革了。可惜的是曹操还是起点略低,且对手太强。在未能完成一统的情况下,改革的力量还是不足。

但真正的英雄不是随波逐流,顺应大势,而是努力让世界变得更好。曹操与士族的合作对抗,展现出超出时代的眼光与气势,也堪称英雄了。

【全文完】

阅读 35151

这些回复亮了

discusser-avatar

ChrisMai楼主

· 四川
刘灲瑞太强了!!!hhhhh黄巾之战确实是皇甫嵩卢植朱儁的高光了hhh,曹丞相更像是被皇甫嵩将军“带着刷副本”的~二袁诛宦也是袁家门阀个人秀,[捂脸][捂脸]曹丞相说两句被直接怼破防了,所以老哥略过一点毛病木有。
收起

是的,诛宦的时候曹操就很尴尬。一方面大家都认他是宦官集团的二五仔,为士族做过贡献,算半个自己人。另一方面相较于当时大将军府主流的全面诛宦立场,曹操又因为宦官背景不支持全杀,这就自然无法融入核心圈层。关键时刻只能坐小孩那桌

亮了(80)
查看回复(2)
回复
discusser-avatar

虎扑JR1967711058

· 福建
兰尼斯特詹姆其实曹腾是是个贤宦,党锢之祸的时候保护过很多士人,在士族圈子颇有名望。桓帝时期,有个刺史举报曹腾受贿,桓帝问曹腾怎么处理这个举报的,曹腾并不计较,觉得这人正直有能力。后来这个刺史做但了司徒。对别人如果不是曹腾的恩德,自己是做不到三公的。《后汉书 宦者列传》收起

当时士人对曹腾的恶感不算很强,但普遍对曹嵩是很反感的,因为曹嵩跟张让他们混的

亮了(20)
查看回复(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