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我素的传奇王爷多铎
清代有名的"荒唐王爷",性格别具一格,我行我素,一生也是非常有传奇色彩。
就连王府门口石狮子都和别家不一样。
现在北京协和医院的建筑前身就是豫王府。
一般看门石狮子,多面目狰狞,威武雄壮,借以彰显气势,唯豫王府门前这对石狮子,腰身松软,前爪曲伸,懒洋洋地呈半趴之姿,就像刚刚吃饱了出来晒太阳,因而有“懒狮”之称。据说,寓意皇帝体恤多铎出外作战辛苦,回家就该好好休息,懒散一下是应该的。。
还有,它的围墙比别家高三尺。按制,王府建筑中的主殿配殿的数目、基址的高度,以及房顶使用的颜色等等均有明确规定,不得逾制。何以豫王府的围墙可以比别家高出三尺?据说,康熙年间的某位豫亲王与康熙下棋打赌时,康熙输棋,颇感颜面受损,遂下旨由内务府将豫亲王府的围墙加高三尺,意为将该亲王和家人永远圈禁其中。
三兄弟性格迥异, 阿济格性格粗暴狂躁,心怀贰志,动辄得咎被罚;多铎不然,他好奇装异服,耽于玩乐,经常私携妓女,宴游欢歌,穿伶人服装,擦脂抹粉,借此自娱。就连出征打仗,多铎也不忘带了妓女和戏班在身边。
多铎作为老努嫡幼子,守灶儿子,备受宠爱。大了以后大家也都把他看成小孩,多予照顾。
六岁和多尔衮一起被老努立为一个和硕额真
天命九年的元旦朝贺礼,这时朝贺汗王的列次是很能体现政治地位的。 当时未满十岁的多铎排名第七,随班朝贺大汗,如果排除蒙古来的台吉不算,在贵族中,多铎是第六个单独朝贺努尔哈赤的,仅次于四大贝勒和阿济格之后,比德格类,济尔哈朗还要靠前,而岳托和杜度并列朝贺,可见多铎的地位之高了。
十二岁封贝勒,掌管正白旗。
也是在这年,母亲被逼殉葬。一夜间父死母殉,从天之骄子沦为受管制被欺压的孤儿弱主,反差巨大,也使从小失去父母管束的多铎养成任性乖张的叛逆个性。
与他的哥哥多尔衮的谨慎理智善於自处不同,年幼一岁半的多铎对于这个重大的打击,和自己政治地位的降低,似乎并没有意识到周遭生存环境的险恶,或者他是意识到了却是根本不在乎,把满腔的怨气以叛逆的方式发泄出来,干脆以小卖小,行为任性乖张甚至荒唐。他对皇太极的诸多笼络并不买帐,皇太极喜欢的人他嗤之以鼻,皇太极厌恶的人他却偏偏喜欢亲近交往。元旦朝贺的时候,唯独多铎进献给皇太极以劣马作为贺礼就是例证。被指责时推说是闹着玩,哈哈一笑了事。
多铎军事能力强自不必说,乾隆称他战功为开国诸王之最。
1629年,随皇太极翻越长城进攻北京,击败明朝山海关援军;1631年,参与围攻大凌河,击败守军,迫使祖大寿第一次投降;1642年,多铎作为主力参与松锦会战,围困松山,俘虏洪承畴;1644年,随多尔衮入关,然后绕道北京追击李自成至潼关并将大顺军击败,占领西安;1645年,多铎率军南征,攻克扬州、南京,俘虏南明弘光帝朱由崧。
顺治三年,多铎受命为扬威大将军,率师讨伐喀尔喀蒙古的苏尼特部。多铎连败苏尼特部,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派二万人援助苏尼特部,亦被击败。数年后,苏尼特部、土谢图汗部均臣服清朝。这次远征,将外蒙古全部纳入版图。
皇太极继位后出于对三兄弟手中握着的两白旗的垂涎和忌惮,笼络利诱年幼易于管控的多尔衮和多铎,对年龄最大又不听话的阿济格予以打击。
不过,多铎却不领情,母亲被逼殉葬的阴影难以走出,处处与皇太极唱反调,使皇太极难堪。
皇太极却只说他年少无知,对他悉心栽培,屡屡重用。多铎稍有功绩,皇太极就赏赐不停,嘉奖不断,还常对诸王贝勒和大臣们说:“朕幼弟初专阃,即能制胜,是可嘉也!”
皇太极改国号称帝,多铎获封和硕豫亲王,是六大和硕亲王里战功最少的,诏书里说考核功罪,虽无大功与国家,以父皇太祖之少子,所以封和硕亲王。此外还让他掌管礼部。
皇太极还跟祥林嫂一样数落多铎 : 我偏心你,把父汗留下的三大箱子绸缎都分给你……
要知道满洲不产桑蚕,绸缎布料都得通过贸易或抢夺的方式获得,三大箱也算奢侈品了,价值不菲
大约皇太极心里,对这个幼弟是: 我特么热脸贴冷pg……
因为阿巴亥临死前的关照,也因为多铎是努尔哈赤最小的嫡子并深受宠爱,为了表现仁君友爱兄弟的大度,皇太极对多铎的种种触犯他的举动都强自容忍,但到了崇德年间,还是对多铎失去了耐心。
除了不能容忍多铎的乖张不敬外,还为了瓦解多尔衮三兄弟的感情。可以想象的到,以多铎的个性,对于多尔衮处处唯皇太极之命是从是很不满的。电视里也有这方面的表现。 虽然在很多小事上多铎的确荒唐任性,然而每当牵涉到三兄弟的切身利益时,他还是站在多尔衮这一边的,也只有这个兄长的话他还能听得进去,多铎在军事上和政治上的言行都可以看出受多尔衮的影响很深。
崇德四年,忍无可忍的皇太极决定教训一下多铎,令他跪在诸贝勒面前,历数其五条“罪状”:
第一,年幼志骄,与阿济格过于亲昵,行为悖谬,经常做出格之事。
第二: 我此前不顾阿济格、多尔衮反对,将父汗的十五牛录全部给你,竟毫无感恩,“尔独何心,而亦怀怨耶?”
第三: 崇德三年,多尔衮出征明朝,按满人规矩,家人出远门,离别时要“相抱而泣送之”,以示惜别之情,皇太极当时正在避痘所,尚冒险相送,而多铎以眼疾刚刚好而不出;
第四: 崇德三年,皇太极带领多铎等出征,多铎带500精兵,被明总兵祖大寿包围,惨败。旧事重提,借此严加斥责。
第五: 崇德三年皇太极与明边官谈判互市时,正谈判当中,多铎突然插嘴表达不满。
皇太极对多铎做了惩罚:分其奴仆、牲畜、财物及本旗所属满、汉、蒙古牛录为三份,留两份,另一份归多尔衮;其满洲、蒙古、汉人牛录及库中财物,由多尔衮和阿济格均分,降多铎和硕亲王为多罗贝勒。直到顺治元年,才由摄政王多尔衮恢复其豫亲王爵位。
多铎抗拒皇太极也有部分原因是皇太极以长兄身份强行包办他的婚姻。并且还是两次。
第一次议婚,多铎14岁,已经算晚婚了, 想娶舅舅阿布泰之女。偏偏皇太极看来,阿布泰夫妇(阿布泰是国舅也是额驸)是"谗恶"之人,已下令不许众贝勒与之结亲。
多铎如果如愿娶了舅舅女儿,三兄弟跟他们的舅舅勾连,舅舅在背后帮他们谋划策动,三兄弟抱团再加有个聪慧过人的舅舅指点,对他是个隐患, 皇太极当然不会让那样的可能发生。肯定是反对。
阿济格派部将上门帮多铎提亲,皇太极以其擅自做主为幼弟说亲为由严厉处分,革去镶白旗旗主之位,去除一块心病。
第二次是多铎娶继福晋,女主角是科尔沁大妃之女,哲哲最小的胞妹,名叫达哲。
史料中完全不同的两种记述。一个自愿,一个被迫
一种称,多铎坚决要娶达哲,皇太极遂与诸贝勒商议。说自己是不同意的,因为此女“非有出众才貌”。今国势日盛,联姻的决定权在后金一方,遂把此女召来让多铎相看,好让其死心。没想到事与愿违,多铎看后,“娶意欲坚”。思及多铎是汗父“所遗幼弟”,不忍“违其意”,太宗即答应了多铎的要求。以代善为首的诸贝勒意见是,多铎“年幼志骄”,不要答应这门亲事。多铎要娶的可是汗大福晋哲哲(孝端文皇后)的妹妹,处不好,有可能伤害“外戚之谊”,影响与蒙古科尔沁的关系。
但皇太极板起脸说,你们这说的什么话,怎么能因顾虑外戚而违逆幼弟的心愿?娶过来夫妻不和,我就秘密地送还给岳母好了。"遂令娶"。
另一种称,多铎不同意,皇太极与诸贝勒认为该娶,理由是“女虽丑,系大福晋内亲,且又富贵”,多铎还是不愿意,嫌此女黑胖,又劝他,娶妻娶德,皇太极称“女岂不可变胖发福乎?”,牛不喝水强摁头, 多铎无奈,只得娶了。
两个对比,我觉得后者应该更真实一点。 不过这位达哲姑娘长的不好看是确凿的。
此外,跟对多尔衮一样,皇太极还喜欢给多铎指婚, 比如多铎的儿子多尔博,后来被过继给多尔衮的那个 ,他的生母和多尔衮的五福晋是姊妹俩,是皇太极指婚分别配给两兄弟。
皇太极死了,众亲王大臣在崇政殿集会,商定继承人,多铎与阿济格坚定地站在多尔衮一边,明确表示支持,反倒多尔衮有些犹豫不决,多铎心急,脱口而出:“王不允,当立我。我名在太祖遗诏。"
就算多尔衮和豪格都不争,皇位也不可能轮到多铎。这话说出来不仅显得孩子气,插嘴也没插到点子上。所以多尔衮立刻说"肃亲王豪格名字也在太祖遗诏里,不独有你。"
多尔衮摄政,以身作则起见,他对一母同出的阿济格和多铎的要求更加严格,断不能由他们的性子,太过放肆,而影响皇室形象。
多尔衮也骂过他胡闹,竟然看上大学士范文程之妻,意欲争夺,诸王贝勒审实,决定对多铎实施处罚:罚银1000两,夺十五牛录。
顺治元年,有人弹劾多铎,称他擅自带领部员“按籍集视八旗女子”,经法司勘实,罚多铎银500两。
顺治五年,多铎授平西王吴三桂之子吴应熊黄纱衣一袭,这件事令多尔衮大为光火,这吴应熊什么人?吴三桂的儿子,吴三桂什么人?心怀二志的平西王,须时时警惕、加紧防范才对。经法司审议,多尔衮命罚银2000两。
多铎虽然任性,但并不是没头脑的赳赳武夫。例如攻占南京之后,便发出告示:“剃头一事,本朝相沿成俗,前有无耻官先剃求见,本国已经唾骂。” 多铎去大报恩寺烧香,南京城万人空巷 ,市民欢呼雀跃来大报恩寺围观。
多铎因天花而死,只活了35岁,短短一生不乏红颜知己, 死后,两个侧福晋自愿要求殉葬,多尔衮再三慰解,要求越发迫切,最后只得允了。
nwx1982
· 河南真没意思,多铎是后面,乾隆重读革命党史,钦佩的不得了,明确的开国诸王第一功臣,战功之最。多铎干了什么事情呢?一个人干了前金的东府、西府两路军的事情,一个人干了完颜宗翰和完颜宗望的事情。后金也是学前金,东、西两路大军,多尔衮后方指挥策应,阿济格西路军,多铎东路军,豪格还在替补。然后,就是多铎的表演时刻,一年灭两国,一战擒双王,打出了秦王李世民的气概。首先,西路军和大顺军纠缠,受阻,多铎东路军变成主力,西进,潼关大战,和大顺军主力,实打实的战略决战,击溃李自成老营主力,大顺政权关中根据地彻底不保。急速东进,横扫中原,平江北四镇,南下渡江,灭南明,擒福王,擒璐王、擒淮王,平定江浙,此后南京从来就没有被我们汉人再光复过,一直到太平天国。整整一年时间,十月一日北京出征,第二年十月北京献俘太庙,大顺没了,南明没了。
不回之愿
多尔衮完全有能力,搏一下皇帝,但是他为了飘摇的新生政权大局放弃了,就这一点,政治智慧已经超过无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