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1986年内地演员一番电影连续5年进入香港年度华语前十票房电影
而且这些电影都是在内地拍摄的合拍片,浓浓的大陆味,特别是武打片主要演员全部内地演员,这些成绩算在香港地区比较优秀的了。而且比现在网络常聊那批港星9成9都在他们老家香港早出成绩了。
1982年《少林寺》
1983年《火烧圆明园》
1984年《少林小子》
1985年《木棉袈裟》(全部电影是11名)
1986年《南北少林》
特别是《少林寺》和《少林小子》在上映完毕时候都是香港历史前四票房电影,连续两次打破功夫片在香港票房记录。
李连杰的"少林系列"每一年都是同档期对战香港本土历史最卖座系列"最佳拍档"系列,香港市场都是小负,不过"少林系列"在更庞大的海外市场各地大胜特胜!
当然内地市场不用多说,《少林寺》就是那个年代卖座电影的代名词,据我掌握资料,除了《火烧圆明园》不算年度最顶级,其他《少林小子》《南北少林》,包括其实跟风之作《木棉袈裟》都是内地市场年度数一数二的火爆。
但问题是,不管李连杰也好,刘晓庆也好,都是内地演员身份,那时能自由接拍摄的电影数量太少了,要多拍数量就要去香港,但他们那时候都去不了。而台湾来的林青霞那时已经开始参与拍摄大量香港电影了。
PS:因为《少林寺》这些电影是香港左派(内地派驻在香港的电影公司)出品电影,能掌握拉拢院线数量不多,当年香港主流院线因自由公会(台湾在香港成立)的原因不敢也不会上映左派公司出品电影,所以《少林寺》在香港上映规模最多是香港当年本土热门电影一半规模,而且影院一般比较偏僻。这个从《少林小子》规模就可以看得出来,导演张鑫炎也讲过。
龙之吻吻楼主
· 广东所以说李连杰80年代身份限制电影数量太少真的大大的遗憾,体制身份时期的80-88年才四部电影,这段时间亚洲各地更容易抢票房,不能在《少林寺》大热之后乘热打铁一鼓作气甚是可惜,明星嘛,总要乘势而上才是最好的时光。 要知道李连杰90年代赴香港发展,在亚洲多地打下一波高数据电影,只需要91-94年的4年时间的12部电影。
龙之吻吻楼主
· 广东而且这个香港新星领衔的电影在全国排片只有大概沈腾,黄渤合演年度热门喜剧片的大概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