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心理学入门》读书笔记(二)

关注

摘要:霍尔的《弗洛伊德心理学入门》一书分为人格的组织结构、人格的动力状态、人格的发展和人格的稳定几个部分。人格的发展这部分介绍了求同作用、转置和升华、五种自我防御机制与本能的转换。人格的稳定这部分介绍了人格稳定的含义和方式。

第四部分:人格的发展

· 能量发泄作用和反能量发泄作用随着人的年龄增长而日趋稳定,人格的作用也因此变得更加顺利,更有规律性和连续性;通过不断学习,人对付挫折和焦虑的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

· 人格的这些变化不外是下述五种主要情形所致;(1)生长发育,(2)外界物质的匮乏和被剥夺(外部挫折)引起的痛苦(3)内心冲突(能量发泄作用和反能量发泄作用之间的冲突)引起的痛苦剌激,(4)个人不适,(5)焦虑。

· 究竟哪些变化是生长发育的结果,而哪些变化又是经验学习所致,要想截然划分确实非常困难;在人格的发展过程中,生长发育和经验学习往往同时并进。

· 挫折就是快乐原则受到阻碍而无法实施;人们可能因为在周围环境中不能找到达到目的所需要的对象而受挫,这叫作“匮乏”;或者达到目的所需要的对象尽管存在,但是已被其他人占有或拿走,这叫作“被剥夺”;匮乏与被剥夺属于外部挫折。

· 挫折也可能产生于人的内部;在的内心深处,可能存在一种阻力或反能量发泄作用,它使得人的本能无法得到满足,这种情形被称为“冲突”;人们可能因为缺乏必要的技能,理解力,智力或经验而无法进行恰到好处的调整顺应,这些局限存在于人的自身内部,因此被称之为“个人不适”;挫折还可能源于恐惧,人往往害怕追求自己真正欲求的东西。

1.求同作用

· 求同作用是 指一个人把某个外界事物的特点,特别是其他某个人的特点,纳入自己的人格中;一个人如果熊够成功地与另一个人形成一致,那么他一定会酷似那个人。

· 求同作用的第一种产生情况是,由于一个人的自恋发泄作用外导于另一个人而产生,即他把对自己的某些特点的发泄作用扩展到对其他人的相同特点上,这种求同作用被称为“自恋性求同作用”。

· 自恋性求同作用促成了同一团体中成员之间的紧密联系;两个人因为渴求同一样东西而彼此形成一致,但同时又为了占有这一共同欲求对象而相互争斗,所以仇敌和对手之间往往相互吸引。

· 第二种求同作用产生于挫折和焦虑,在这种求同作用中,受到挫折的人往往仿效成功者,力求与其取得一致,从而使自己也能获得成功,我们将这称为“目标定向性求同作用”。

· 目标定向性求同代用通常是模仿其他人的个别特点,而不必是整个人,但是求同作用往往有扩展的倾向,即所谓爱屋及乌。

· 当一个人丧失了或不能获得他的发泄对象时,他可能力求自己模仿该对象,从而弥补损失,这种求同作用可以称为“对象丧失性求同作用”。

· 对象丧失性求同作用可以有助于人重新得到实在的对象,这种求同作用也 可能有助于为丧失了的对象找到替代物。

· 在第四种求同作用,即“强制性求同作用”中,人们竭力同权威们规定的禁令保持一致;这种求同作用的目的是通过顺从潜在敌人的要求以避免惩罚,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与别人趋于一致是出于恐惧,而不是出于爱,正是这种求同作用黄定了良心的基础。

2.移置和升华

· “移置作用”是指能量及一个对象改道注入另一个对象的过程;人格的发展很大程度上都是在一系列能量移置中进行的;当能量移置时,本能的根源和目的保持不变,发生改变的同是目标或对象。

· 成人的对象选择作用都是由来自多种生机源泉的能量所共同决定的,这是成人的对象选择作用的特点,我们将这称为“本能融合”。

· “过度决定”是指任一恃定的对象选择作用诃能同时满足若干不同的本能,本能融合与过度决定也叫作“疑结作用”。

· 主要有两个原因使得移置作和要遵循一定的途程和方向;第一是社会,它通过最主要的代理人,即父母来对孩子的移置作用施加影响。

· 决定移置作用方向的第二个重要因素是原来对象与替代对象之间的相似程度;如果一个人被禁止采用某种途径解除紧张,那么他一定会寻找一条与此尽可能相似的新出路。

· 本我、超我和外界对人所提出的要求通常都是相互冲突的,因而在最后决定对象选择时,自我不得不时常在这三者之间进行调节,实现妥协。

· 如果替代对象是文化领域中的较高目标,这样的移置就被称为“升华作用”,人的能量被转移到知识追求、慈善事业、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拈动中。

· 人类文明之所以能不断发展,就在于人能够抑制自己原始的对象发泄作用;那些因受阻而不能直接发泄出来的能量,便转移到有益于社会的活动中或文化性的创造活动中。

· 人总要力图在替代性对象中去等求其最初的爱态对象;如果他在替代对象中不能得到最充分的满足,他便会继续寻找,或者不得不接受仅次于最好选择的替代物。

· 当一个人接受某种替代物时,我们就说这是对他最初的目标对象的“补偿”,人的“性格结构”中含有大量的这类补偿。

· 能量在人格的各个系统中的移置,在很大程度上导致自我和超我的进一步发展;没有心理能的移置和分布扩散,就不可能有人格的发展。

3.自我的防御机制

· 自我可能采用实事求是的方法来控制危险、解决问题,也可能采用否认现实或甚至歪曲现实的方法,这些方法有助于人减轻焦虑,但也阻碍了人格的发展,这一类方法就是自我的“防御机制”。

(1)压抑

· 如果本我、自我或超我的能量发泄会导致焦虑的话,这些发泄作用就可能遭到反能量发泄作用的反抗而无法进入意识;这种凭借反能量发泄来抵消或限制能量发泄的心理机制,叫作“压抑作用”。

· 压抑作用分为“原始压抑”和“压抑主体”;原始压抑是防止那些从未进入过意识的本能性对象选择变成意识口原始压抑是来自遗传的先天心理屏障,它把存在于本我中的大部分内容永久地封闭在无意识中。

· 对象选择作用可能通过种种间接方式或者通过与意识 中的东西发生联系而影响人的行为,并进而引起焦虑;压抑主体迫使具有危险的记忆、观念或知觉退出意识,并且筑起一道障碍,防止任何形式的原始的本能发泄。

· 虽然压抑作用肘于正常的人格发展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每一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使用压抑,但有的人却一味地依靠压抑来对付威胁,这样的人便处于通常所说的压 柳状态;他们与外界的接触有限,给人一种孤健、紧张、僵硬、谨慎的印象。

· 压抑作用有时会干扰人体某部分的正常功能;一个压抑的人可能因压抑而引起癔病性失明或癔病性瘫痪。

· 虽熬自我是产生压抑作用的中心,但是它有时也会按超我的指令来施行压抑,因此超我在性格结构中的影响愈大,一个人产生的压抑就愈多。

· 被压抑的能量发泄可以通过移置作用得到或多或少的满足,不过移置作用必须掩盖住发泄的最初根源,否则自我可能觉察其花招而重新微发起压抑机制,被压抑的能量发泄采用伪装以保证其发泄。

· 压抑制能被取消,如果对人产生威胁的根源消失了的话,压抑就没有必要再继续存在,不过压抑并不能自动消除。

(2)投射

· 当一个人的伊特或超我对其亩我施加压力时,他就会变得忧心忡忡,为了消除焦虑,他可能力图把导致焦虑的原因归于外界;自我对抗神经性和道德性焦虑的这种方式被称为"投射作用”。

· 投射作用的基本特征是感情的发出者产生改变,其改变方式可能是发出者和承受者之间进行互换,也可能是一发出者为另一发出者所取代,而承受者保持不变;自我竭力达到一个目的,即利用投射将神经性焦虑或道德性焦虑变成客观性焦虑。

· 投射作用不仅能帮助减轻焦虑,它还能给人提供表达自己真实感情的借口。

· “文饰作用”的意思是,人们为了干那些超我所不能容忍的事情,于是到外界去寻找可以证明其行为是正当的理由或信口;它也可以表达这样一个意思,即人们以社会能蜂接受的行为动机来取代社会所不能认可的行为动机。

· 有一类投射作用是将个人的思想情感赋予外部世界;人们承认自己的内在动机,但是他们可以通过把自己的动机投射给别人而得以减轻其道德性焦虑。

(3)反向作用

· 我们可以把人的各种本能和派生本能看作一对对相反相成的对立物;人的每种本能都可能以两种方式引起焦虑,或直接施加压力于自我,或假手超我间接地压迫自我;自我会集中注意力于该本能的对立面,以避开其攻击性冲动;以对立面来掩藏某种本能于无意识之中的机制叫作“反向作用”。

· 反向作用的特征是夸张性和强迫性(不能适应环境);恐怖症是反向作用的典型例子。

· 超我可以看成是一个反向作用的系统,它是为了保护自我不受伊特的外界的伤害而发展起来的;高尚的理想情操与其说是在现实生活中能够为之奋斗的价值标准,倒不如说是为了阻止原始的对象发泄作用而 形成的反向作用。

· 反向作用既可以用来反抗来自人内部的威胁,也可以抵御来自外界的危险。

· 反向作用是对焦虑的非理性的适应,这种机制将能量用于欺骗性的虚伪的目的,它歪曲现实,使人格变得刻板僵化。

(4)固定

· 在正常情况下,人连续不断地从一个阶段进入另一个阶段;有时这种进步可能陷于停顿,于是人就会在发展阶梯的某一级上停滞下来;如果这一情形发生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我们称之为“固定”。

· “固定作用”是对付焦虑的另一防御机制;人们的心理发展陷于固定,即停滞不前,是因为他们已预见到即将面临的艰难险阻。

· 人们在离开自己熟悉的旧事物或旧环境而接触到陌生的新事物或新环境时,免不了产生焦虑,这种焦虑被称为“分离焦虑”;若一个人的分离焦虑过强,他便会倾向于固定在原来的生活方式上。

· 干扰人的心理发展过程的最主要的危险是不安全感、失败和惩罚;不安全感是人们在感到自己缺乏应忖新环境所需要的能力时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对失败的恐惧还夹杂有怕因失败而受人嘲笑的成分,对惩罚的恐惧是最重要的一种恐惧。

· 除了在对象上产生固定作用外,人格结构和动力的发展也可能出现固定作用;固定作用使人不能实现自己的全部心理潜能;几乎每一个人都在某个方面因恐惧而受到心理上的阻碍。

(5)倒退

· 人的发展达到某个阶段后,可能因恐惧而回复到早期阶段,这就是“倒退作用”;任何脱离控制不切实际的念头都要形成倒退作用。

(6)防御机制的一般特征

· 自我的防御机制是对付焦虑的非理性形式,因为它歪曲、掩盖或否认现实,从而阻碍人的心理发展;防御机制消耗了不少心理能,而这些能量本来可以用于更有效益的自我心理活动。

· 如果防御机制的影响过大,便可能控制住自我并削弱其灵活性和适应性;如果防御机制未能顶住,自我便会丧失全部支撑而被焦虑所压倒,这时就会导致精神崩溃。

· 防御机制不能被摒弃的原因就在于自我还有不足之处,但是只要自我还存在不足,它就不得不依赖于防御机制;自我打破这一恶性循环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人的生长发育。

· 促使自我健康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是环境,适宜的环境可以给儿童提供与其适应能力相吻合的连续不断的经验;在人的生长过程中,危险应该逐步加强,通过这种环境的不断更替,自我就可能摆脱防御机制。

4.本能的转换

· 本能的目的是为了消除机体的兴奋状态,以便使人恢复心理和生理上的平静(摆脱紧张);本能竭力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耗用心理能做心理功,即感知、记忆和思维等。

· 人的行为复杂性不断增长的原因在于:自我和超我的形成,能量在三大系统中的分布,能量在发泄作用和反发泄作用中的应用,人格三大系统之间以及它们与外界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等。

· 几乎没有什么成人活动是某个单一的生命本能或死亡本能的产物,任何行动都是多种本能相互融合共同作用的结果。

· 一种活动可能是内驱力(能量发泄)同阻力(反能量发泄)之间妥协的产物;由于存在阻力,人不能直接解除紧张。

· 从能量移置中(妥协活动实际上都是能量移置)产 生出广新的动机(对象发泄),像这样的新动机或新的对假发泄被称为“本能的派生”。

· 妥协性对象发泄作用不可能消除全部的紧张,本能因受阻力面不能释放其全部能量,这就是“目的抑制”;没有解除的剌激不断提供能量以保持其对象性发泄作用。

· 本能的第三种变化是靠防御机制促成的;既然焦虑的根源之一是来自本能的危险,防御机制便力图通过改变本能的对象选择来转移危险;本能的缓和形式由于不能完全解除紧张而被长期地激发,结果极容易形成习惯。

· 对本能性对象选择的压抑导致了各种类型的替代作用的形 成,它们使能量得以以伪装的方式释放出来;伪装的方式是以一种对象选择来取代另一种选择;伪装的目的是防止自我产生焦虑。

· 反向作用抑制本能的方式与投射作用不同,它不是以一个对象去替代另一个对象,而是将某一本能的心理能大量投入到某个 对象中,从而防止与它相对立的本能之能量被释放出来。

· 人们所干的任何事情都不外是:(1)本能的直接表现,即单纯的本我的对象选择,(2)多 种本能的综合表现,(3)内驱力和阻力之间的妥协,(4)自我防御的转果。

· 尽管本能的目的在人的一生中始终如一,但是构成某种机体刺激形式的本能根源却可能在人的发展过程中产生改变。

第五部分:人格的稳定

· 稳定的人格也有各种不同的类型,人格模式、移置作用和补偿作用等都有各不相同的不计其数的种类;人格的均衡性可能通过某种防御机制形成,也可能建筑在某种强烈的求同作用的基础上。

· “稳定的人格”也不是指有些人所说的那种成熟、完善、健全协调的理想人格,这不过是各种稳定人格中的一种类型而已。

· 一个典型的拥有稳定人格的成人,其行为的特点在于他所有的变化都围绕着一个不变的基调在进行,弗洛伊德称之为“强迫性重复活动”。

· 稳定的人格表示人在对付紧张的增长上已经形成了比较持久固定的处理方式;对付紧张不断增长的最有效的办法不外是自我的继发过程,这一心理过程包括现实性思维、推理和解决问题等。

· 能量一旦被引入自我过程,就意味着本我的“游离能量”变成了“约束能量”,促成本能性兴奋的自由流动的能量转换成了相对静止僵滞的能量,这种转换是通过将前量投入到自我的非发泄性活动中来完成的。

· 人格获得稳定的另一条途径是将能量投入到投射、反向作用、压抑、固定和倒退等机制中;如果一个人不能按照客观现实来处理问题,他便可能力图篡改现实,使之符合自己的愿望或理想。

· 成人在作选择时所表现出来的恒定性,以及他们反对变化的保守主义倾向,都应当归因于他们的能量发泄作用已具有相对执着的性质。

· 成人的发泄作用之所以具有持续性主要由于两大因素:(1)这些发泄作用的能量来源于若干不同的本能(本能融合),(2)由于遭到反发泄作用的抵抗,它们不时能完全消除紧张。

· 自我理想的能量发泄是对原始的对象发泄的升华;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升华作用,归根结底取决于他小时候曾因为哪些行为受到父母的褒奖;升华作用能否长久保持,取决于它能否不断提供满足或减轻痛苦。

· 构成良心禁令系统(反能量发泄)也以类似的方式稳定下来,自我不得不跟超我的这些反发泄作用达成妥协;自我竭力在自己的能量发泄、本我的能量发泄以及良心的反能量发泄这三者之间寻求一条中庸之道;这样便形成了稳定人格的另一种共同特征,即温和节制性。

· 不同本能以及本锭派生之间的相互冲突,一旦获得解决后,也能导致人格的稳定;解除这种冲突的途径有几种:对抗的一方可能战胜另一方,不同的本能及其派生之间的冲突也可以通过满足双方对立的动机而得以解决,解决还可以通过将彼此对立的本能在同一对象上轮流表现出来而达到。

· 本能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是消除其冲突的最常见的方法,人仅仅通过一种活动就能同时满足两种相互对抗的力量。

参考文献

霍尔,《弗洛伊德心理学入门》

历史区每日读书打卡读书学习打卡
发布于北京阅读 864

全部回复

discusser-avatar

土土啊

· 河南

顶一个

亮了(0)
回复

暂无更多回复